你若失去了財產----你只失去了一點,
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會丟掉了許多,
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會把一切失去。
-歌德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可是,什麼是勇敢呢?不知道你有沒有問過孩子、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在很多小孩的心目中」勇敢就是不害怕」。不害怕摔倒,才敢一次次的練習騎車,不害怕陌生人,才能大大方方打招呼。
越來越多的父母焦慮孩子不夠勇敢,
缺乏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融入新環境、
新關係的能力。
怎麼讓孩子變得更勇敢呢?
讓孩子變得勇敢的首要條件,恰恰是父母能接納孩子的「不勇敢」。當無論自己是否勇敢,父母都一樣愛時,孩子就能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愛的是現實中而不是他們心中期待的自己。他自然會獲得更多做事或與人交往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勇敢的基礎是穩固的依戀關係和安全感。我們常常借培養孩子勇敢和獨立性之名,要求嬰兒不哭才給抱;批評孩子認生;指責孩子在衝突時不知道還手……然而,我們越是逼孩子勇敢,越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否定,繼而心生恐懼,也就越發的膽怯。
只有先和父母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孩子才會在暫時離開父母時,不感到焦慮;只有內心充滿安全感,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有基本的信任和充分的信心時,孩子才可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或構建一份新的關係。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和別人衝突時,挨了打卻不知道還手,這是怯懦的表現,並且常常為此而苦惱。事實上,要求孩子堅決還擊或者一味忍讓,都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他的力量。因為,當只能靠還手來證明自己的勇敢,或只能靠忍讓來證明自己的包容時,孩子已經處於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恐懼中,從而失去了真正的力量來源:靈活。
父母首先應該教會孩子保護自己,做出靈活的選擇,譬如警告對方、離開、還擊、找父母或向老師求助等等。除此之外,很多父母都沒有教會孩子對冒犯他的人堅定地喊「住手、不」,並且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情緒,那麼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勇敢?
想要孩子勇敢,父母還需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當孩子好奇探索時,我們訓斥他搞破壞;堅持己見時,我們批評他任性;找我們傾訴煩惱時,我們沒耐心聽;做錯了事時,得到的不是我們的幫助而是羞辱……
當我們習慣了用否定來打擊孩子的自信,用打罵來摧毀孩子的安全感,用聽話和服從與否來定義孩子的好壞……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一個在家被我們欺負慣了的孩子,在外能變得自信、勇敢,不被別人欺負呢?
父母教養方式過於嚴厲苛責或溺愛嬌慣,也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勇氣,不夠獨立。如果父母苛責孩子完美,對孩子的失敗、錯誤缺乏包容,會導致孩子因為懼怕做不好而習慣退縮,不願意去冒險。
而父母溺愛、嬌慣,凡事替代包辦,則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導致他自理能力差,對自己沒信心。與人交往時,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不懂謙讓和妥協,最終被孤立。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勇敢、自信,就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包容孩子的失敗和錯誤,放手讓孩子自己多做,積累成功的體驗。當孩子確信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哪怕做不好,也不會被爸爸媽媽責備,自然會表現得更有勇氣和信心。
父母自身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會影響孩子。一方面,很多父母自身就消極悲觀、缺乏膽識,或對社會的理解過於陰暗、負面,告訴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外面都是騙子」等等,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整日生活在恐懼之中。另一方面,很多父母總用「膽小」「懦弱」給孩子貼標籤,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
證嚴法師曾說:「如果父母常常擔心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擔心意味著不信任,有多少不信任就意味著有多少控制,而父母的控制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自然會讓孩子變得膽怯,缺乏勇氣。
父母還要注意,不要曲解了「勇敢」的本意。勇敢,不是爭搶玩具時的霸道,不是集體勞動時的斤斤計較,不是睚眥必報。一個在規則中成功建構了自我,擁有良好品行和強大內心力量的孩子,會像水一樣柔軟、包容,卻擁有改變對方的能量。那些崇尚暴力,從不敬畏規則和界限的人,其實內心才是脆弱無力的,他們會逐漸被孤立而失去發展的機會。
真正的勇敢,就如孟子所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如果自己理虧,即使對普通人,我也不去恐嚇;如果自己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句話: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我將它稍作了改編:真正的勇士是那些看見了恐懼卻依然堅持前行的人。
佳樂豪
送給你我,
送給我們勇敢的孩子
微信號:jialehao030613
佳樂豪九天店:株洲市九天國際廣場一樓大廳1134號。電話:0731-28522498佳樂豪南大門1店:株洲市南大門一樓1026-1027號.
電話:0731-2852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