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2020-12-27 何星愛娛樂

要怎樣粗心和無能,才會需要靠醫學鑑定才能知道自己親生骨肉的年齡?要怎樣絕望和無奈,才能在法庭上公然說出: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要怎樣堅強和勇敢,才能獨自照顧與自己相差1歲的嬰兒並與之相依為命?這是戰爭背景下的黎巴嫩,是曾經被譽為人間天堂的地方,就好像這部電影的原名《迦百農》一樣,是一個亂世。

在這樣的環境下,影片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一點即炸的火藥桶的荒謬之處:密密麻麻的灰色房子,小孩子拿木頭做的槍比劃著模仿射擊姿勢;沒有門的校車呼嘯而過,前面掛滿了五顏六色的書包。這些孩子們的娛樂方式就是模仿戰爭。沒有人告訴他們戰爭是不好的,好像這個國家未來的花朵都對戰爭這件我們從未經歷的事習以為常。

小主人公贊恩一家6個小孩,他唯一的哥哥因為犯了罪被抓進了監獄,境況窘迫到晚上他需要和姐姐妹妹擠在一張床上睡覺。贊恩從來沒有去上過學,一直在房東的小賣部裡打一些雜活。他的父母也沒有工作,幾個孩子不得不賺錢養家,依靠到大街上賣各種果汁和推銷口香糖獲取薄利。

小小的贊恩很早就肩負起生活的重任,這也導致他見到妹妹留在床單上的血跡便能明白妹妹第一次來月經。一個小男孩去商店裡偷衛生巾,只為了妹妹不讓父母發現後被賣掉。這個讓人心疼的孩子成熟得太急,也太快。

從來沒有體驗過母愛的他,在遇到黑人母親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為之照看小孩。可能對於他來說,這才更像是一個真正的家,一個可以給予他溫暖的避風港。

影片最後。母親在法庭上含淚說出的話,其實是導演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他沒有把矛頭指向任何一個生而不養的母親,事實上,每一個母親都想要把孩子健健康康地養大,可在伊斯蘭教不允許墮胎的威脅下,這些越生越多的孩子只好自力更生,去尋找自己的路。你盡可以指責這些不負責任的家長,也完全可以質疑、批評他們。

可我們看到的,是贊恩在作為一個臨時家長時被迫做出的一系列舉動:他反對父母販賣du品,卻在露宿街頭時靠販賣毒品生活;他憎恨父母將孩子賣掉,卻在萬念俱灰時迫不得已將手中的小小生命交給人販子。

我們哀嘆的不是這些家長的不作為,而是明明知道這樣不對,可我們卻無能為力。即使是贊恩這樣勇敢正義的小孩,也無可奈何地賣掉了黑人孩子。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可奈何的輪迴:無論怎樣對生活抗爭的小孩,在長大後也會無可奈何地變得庸俗;不斷循環著生育噩夢的「禽獸」家長們,逆來順受地做著生活的奴隸。

在黑暗的時代背景下,也許這句話是對人性最好的詮釋:「你兒子一出生就死了……他並不存在,連番茄醬都有日期和保質期,你的兒子什麼都沒有。」將最美好的年歲熬成苦粥,見過了美好變成陰暗,沾過了浸滿毒品的布料,這是一個在黑市上被當作500籌碼的孩子。可即使抗爭是無力的,我們仍要勇敢地向世界說不,像讚恩一樣,無論多麼絕望,都要擠出一個笑臉,嘲弄命運。

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願每一個被命運愚弄的人,都能豎起中指,大聲地告訴命運:Life is a bitch。

相關焦點

  • 願每個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一部電影是《何以為家》,也期待大家都能加入我們的伴讀社群,一起看電影,聊人生。
  • 《何以為家》演員情感表達很到位,願每個人都能善良,善待他人
    《何以為家》是部好電影,小男孩演的很好,分數都是給他的,但劇情來說,現實不就是如此,這只是地球上很多發生的事情的一個個例,就像我此刻聽著音樂在打字,還有多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戰亂國家,貧困國家,數不勝舉,挺悲哀的,沒有生在一個和平安定的國家,不敢想有多少像這個主人公一樣甚至更悲慘的人生呢,
  • 觀《何以為家》有感,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講述的男孩扎因顛沛流離、跌宕起伏的童年,這部劇給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震驚的是,這部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更讓我震驚的是,電影中的小男孩的經歷正是演員本人的親身經歷《何以為家》劇照扎因的童年,是全世界各地生存在貧民窟的兒童的代表,他們的生活裡每天充斥著暴力、槍枝、毒品、性暴力。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兒童如何能夠成長為一個品行端正、思想純潔的人?可以說非常的難。但男主扎因就是這樣的一個個例。自幼見慣了生活的悲慘、人性的醜陋的扎因,沒有父母的體貼和關懷、父母甚至連他最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不要說上學了。
  • 願每個孩子都被世界溫柔以待:影片《何以為家》中的少年毒品犯罪
    這個匪夷所思的劇情,就是黎巴嫩影片《何以為家》開頭的一幕。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通過對居住在黎巴嫩貧民區中的敘利亞難民群體長達五年的調查拍攝,最終完成了這部令人心酸的影片。影片上映後,不但獲得第7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最終還奪得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獎。
  • 《迦百農》: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但迦百農早就成為廢墟,遭到遺棄;就像片中那群生活在貧民窟卻被世界遺棄的孩子。導演納迪·拉巴基將該片介於紀錄片和小說之間。起訴控告自己父母的原因竟是父母生了他。中文翻譯成《何以為家》把主題展示更得直白。小男孩贊恩——敘利亞萬千難民之一,四處尋找稱得上「家」的地方。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願所有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說起噩夢童年,突然想起餘華的一切小說,如《在細雨中呼喊》描寫的也不是什麼溫柔時代,貧窮、飢餓、災荒、暴力、愚昧、冷漠,六歲的孫廣林,與《霧都孤兒》中的奧利費一樣,童年悲慘的遭遇,字字都給人帶來痛感。幾百萬的難民,不能都像3歲的敘利亞男孩一樣,在海難中被衝上土耳其的沙灘,用幼小的軀體,去為戰爭中的無辜吶喊;更不能像幸運的贊恩一樣,最後得到劇組的幫助,全家移民挪威。但不得不承認,電影依然充分發揮了人道主義精神,至少對於和平國度的人們來說,能看清戰爭的本質:珍惜和平,國家強大對於個人來說是多麼的幸運。
  • 電影《如果聲音不記得》願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轉折點是男孩將在三個月之後離開這個世界。女孩為了不耽誤男孩不得已分手,可因為愛而不得,她患上了重度抑鬱症。 抑鬱症與愛情並不是互為聯繫的,不過也有個例,愛情的不足引發抑鬱症的情況也很多。 就如張愛玲說過:「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 在抑鬱症患者的世界裡,愛情可望而不可求。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所幸正如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正義也許來得有點遲,有點慢,但因為有了贊恩這樣柔軟又尖銳的「青年」(雖然他只有12歲,但我更願謂之為青年),正義終究會來。他憂鬱的眼神、倔強的語氣、抗爭的身影,從未從世界的視線裡淡出。何以為家?
  • 影評:《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2018上映的一部「邊緣底層視角」的影片,電影採用了一種非常低調的視角,整個電影都讓鏡頭下降到一個孩子的視角高度,鏡頭平行於小男孩的視線,以他的眼光,觀看著外面的世界,因此,電影也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兒童的無所歸依的視覺空間。
  • 看了《何以為家》,就不要輕易對孩子揮起巴掌,孩子需要溫柔對待
    看了《何以為家》,就不要輕易對孩子揮起巴掌,愛孩子保護孩子文/深淺慧再次看《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都依然阻擋不了揪心的劇情讓人悲憤難過,潸然淚下。這部電影不在於背景音樂襯託得情景有多恢弘多黑暗,不在於情節有多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更不在於主角是否哭得撕心裂肺魂穿歲月。
  • 願我們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也願我們都不負這溫柔時光
    生活嘛,再難也就那樣,能糟糕到哪去呢?狂風暴雨的過後總是會有彩虹出現,沙漠會長出綠植,嫩芽會衝破泥土,茁壯成長。生命的精彩處處可見,人生也會有不一樣的可能。我相信所有遇見的低谷都只是暫時的,一定會在某個瞬間讓你轉運,可能會是貴人相助,可能是家人鼓勵,也可能是愛人的支持。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這個世界不都是善意的,願你能被溫柔以待
    我們願意相信身邊人都是充滿善意的,我們願意溫柔對待,但是這個世界不都是善意的,你無心冒犯,但你可能被惡人下手。依稀記得工作第一年的一個周末,那時我背單肩包坐公交準備去市裡逛街,我住的地方距市中心不是太遠,大約半個小時車程。
  • 寵物溫心新聞,願每一個生命都能被溫柔以待!
    希望每一個生命都能被溫柔以待,近幾天社會上發生了很多暖心的事情,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一一盤點最近發生的暖心新聞吧!有的時候我們會給予寵物很多關愛跟溫暖,這些都是相互的,你給予它們溫暖的時候,它們也在治癒著我們的內心,它們不會說話,但是卻用著行動來訴說它們的愛意,在你心情低落的時候陪在你身邊,在你流淚的時候幫你擦眼淚,溫柔又暖心。這個世界值得更多的愛。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要結束了,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的寵物資訊、科普、趣聞!
  • 《何以為家》讓人心疼又唏噓,驚訝於小演員的演技
    《何以為家》讓人心疼又唏噓,驚訝於小演員的演技昨日一時興起買了一張《何以為家》的電影票,準備給自己這麼久以來的堅持一個禮物,從前幾天一直期待,想著看了怎麼控制著不哭,腦補畫面,然後去看了,全場就我和另一個女孩兩人,我後面那個女孩時不時在抽泣,我沒想到我居然哭不出來,一滴眼淚都沒流
  • 《小偷家族》:願勇敢的孩子被世界溫柔以待
    講述的是柴田一家靠偷竊物品來維持生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遭受家暴、渾身是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所隱藏的秘密漸漸被曝光的故事。故事靈感來自一則報導小偷家族的新聞,新聞提到小偷家族偷的東西又釣竿,釣魚是他們的業餘愛好。這個細節引起導演的注意,他感到千瘡百孔的生活,也會有美麗的瞬間,而這就是他想捕捉的瞬間。
  • 電影《何以為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無國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所有人都叫他「小大人」,現在聽來真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稱呼。但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年僅11歲的妹妹被強行送到了雜貨店老闆家裡。贊恩沒有來得及帶妹妹逃離這個家,逃離她的命運。贊恩回到家想要找身份證明,但他從來都沒有這個東西。這個世界沒有能證明他的存在。與此同時,他發現了她的妹妹因懷孕血崩而死,醫院是不收治沒有身份證明的人的。贊恩出離憤怒,他拿刀捅了那個雜貨店老闆。贊恩過去的故事到這裡就清楚了,影片重新回歸到法庭之上。
  • 觀影《何以為家》—— 那個勇敢的孩子,值得被溫柔以待。
    沒有這個,就什麼都得不到。兩極分化帶來的貧富懸殊,加重了難民們生活的悲慘。他的父母只知道生孩子、吃飯、睡覺,一家七口人擠在一間房子裡。他們的眼裡只有溫飽,把貧窮歸結於孩子,對孩子們動輒打罵,更不消說會關心他們。他們覺得自己委屈,作為敘利亞難民,來到黎巴嫩的他們,因為沒有身份證明,所以只能靠一些投機的活計求生。
  • 《何以為家》生來平凡,只能勇敢
    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溫柔對待!贊恩也許只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 但我想 他心裡住了一個勇敢善良的男子漢我想起訴我父母,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一個家庭的教育預示著一個國家的未來,一個國家的興衰反映著每個家庭的存亡。
  • 《重生》願每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後面幾集有點倉促啊,和我想到有很大出入,但是可以接受,其實這樣也挺好的,不必非要在一起,鄭思彬不是夏恩,金檢也不應被上一世的惡緣所困,亨彬和夏恩於樹下長眠,生生世世不會分離,我的意難平也圓滿了,金檢也會遇見自己的幸福,願他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