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有人說,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同時,也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還好,這個影片不描繪時代的塵埃,更不評判還在行進著的歷史,只是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身上的點滴故事,卻更感覺到真實,這苦難似平淡,卻更深沉。
該電影由法庭的審判作為一個基本的時間線,在其中不斷穿插主人公的過去故事和回憶重新勾勒小男孩贊恩的苦難生活。
法庭開頭這一句:「因為我要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直擊人心。
對於生育權百科上是這樣講的:
公民的生育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公民的生育權是與生俱來的,是先於國家和法律發生的權利。作為人的基本權利,生育權與其他由憲法、法律賦予的選舉權、結社權等政治權利不同,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剝奪的。
但是,有些孩子,卻因此很不幸,生來就丟失了很多權利。沒有身份證明、無法上學、甚至無法去醫院看病。他們來這世界走一遭,卻像從來不曾來過一般。
至於為何贊恩會有這樣的起訴,讓我們看一看這個12歲的男孩是怎樣成長的?
贊恩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中,這裡的孩子很「自由」。不需要上學,玩鬧起來有一大幫的孩子,整個街道都是他們的遊樂場。他們奔跑、嬉戲,或許只有這時候,他們還算個孩子。
12歲的贊恩在雜貨鋪幫忙,這瘦小的身軀,卻很能幹活。時常拖著與他差不多重量的煤氣瓶,穿梭在狹窄擁擠的街道,去給附近的居民送運安裝。
家裡的人都沒有正經工作,這家庭的生計,大部分就落在贊恩這瘦弱的肩膀上了。
贊恩和妹妹們的地攤,正在賣自製飲料
這裡的孩子對煙是定當不會陌生的,甚至是有點兒小兒科的。
贊恩的父母就靠著製毒送進監獄賺點錢。贊恩會依著配方,到各家藥店單獨開某一種藥,然後在家裡進行加工。而這毒就浸泡在衣服中,借著向監獄送衣服的時機,將毒販進監獄。
你覺得他們幹毒品販賣這個勾當罪大惡極嗎?在這裡,似乎算不得什麼。
贊恩和妹妹以及雜貨店的老闆
雜貨店的老闆很喜歡贊恩的妹妹,總是在贊恩打工回家之際,給她帶點兒小零食。贊恩的父母與老闆大概早就達成默契了,等到小姑娘來了月經,就把她送過來。
贊恩在某天早晨發現了床上的血跡,教導妹妹這是什麼,要怎麼處理,並且叮囑一定瞞著父母。12歲的哥哥贊恩,如此早熟而又細心呵護妹妹。
所有人都叫他「小大人」,現在聽來真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稱呼。
但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年僅11歲的妹妹被強行送到了雜貨店老闆家裡。贊恩沒有來得及帶妹妹逃離這個家,逃離她的命運。
這就是贊恩的家庭和他所生活的世界。
妹妹被帶走了,贊恩也一個人從家裡出來,他大概是想要另一種生活的。對這命運,他是不會輕易屈服的。也許,他以為他能改變什麼。
贊恩從家裡跑到了海濱小鎮,在這裡他遇到了善良的女工,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
但她的境況也很差,工作時將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偷偷放在廁所裡。她住在一個小棚子裡,並且假的身份籤證即將到期,而她要買偽造的身份卻沒有足夠的錢。
儘管拉希爾自己的境遇也很糟糕,但她卻仍帶了這個可憐的小傢伙贊恩到自己家裡,跟她們一起吃睡。
可以提供假身份的「人販子」
拉希爾沒有合法的身份,她的孩子自然是不能上戶口的。這個孩子是不能有名字的,自然不會被政府承認的。
「人販子」提出只要拉希爾交出孩子,便可以給她身份證明,只是屢次遭受拉希爾的拒絕。
拉希爾從某種程度上,與贊恩一樣。善良、倔強,而不會輕易認輸的。因此,他們才能夠相互理解、信任吧。
或許,在拉希爾這個簡陋的棚區中的日子,是小贊恩最溫暖的一段時光吧。短暫而美好。
拉希爾不久便因為證件過期被抓了,12歲的贊恩和一個2歲的孩子又該怎樣生存呢?
一開始,贊恩還能靠著家裡的剩餘物資勉強弄出兩人的吃食。但很快,什麼都沒有了。連水龍頭裡的水都是快沒有了的,還是殷紅的顏色。
生存是第一位的,贊恩從這裡開始變「壞」了。
他拖著的滑板是從兩個小孩子手中搶過來的,他從口袋裡翻到了父母製毒的配方,也依樣畫葫蘆開始做這個他稱之為「馬曲多」的飲料。
他都為了生活這麼拼命了,但依然沒辦法帶著2歲的孩子好好生存。
他們住的地方被房東鎖了,東西全被扔出來了,他存屋裡的錢也沒了下落。那賣「飲料」的法子,早就使他成為被「搶劫」的對象。
在食物救濟站,他通過編造的故事領到了奶粉。大概是沒有水的,贊恩給孩子餵的是幹奶粉,小孩子還是很愛笑,贊恩卻更絕望了。
一個12歲的孩子,卻有那樣的眼神。有點兒絕望,卻又波瀾不驚的。那是一個成人也很難有的眼神,深深刺痛心臟。
他大概無路可走了。
他最後還是將孩子給了「人販子」,他說有一個好人家要收養這孩子。但真的相信嗎?
贊恩想要到瑞典去開始新生活,人販子說可以辦到,但需要證件。
贊恩回到家想要找身份證明,但他從來都沒有這個東西。這個世界沒有能證明他的存在。
與此同時,他發現了她的妹妹因懷孕血崩而死,醫院是不收治沒有身份證明的人的。
贊恩出離憤怒,他拿刀捅了那個雜貨店老闆。
贊恩過去的故事到這裡就清楚了,影片重新回歸到法庭之上。
贊恩的故事和經歷深深的刺痛了我們的心,這樣的父母確實是令人憤怒的。
但,所有人都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贊恩的父母是這樣說的。
贊恩的母親說,「只要能養我的孩子讓我去犯多少罪都行。」
我相信這是她發自肺腑的話,她一定想給孩子更好的,但她能給孩子的只有水和糖。她一定也想讓妹妹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但像他們這樣的家庭怎麼能有一份好姻緣?
也許她以為,送給雜貨鋪的老闆,是最好的選擇吧。
贊恩的父親這樣講,「別人都說不生孩子日子就沒指望。」
有時候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那麼窮還要生那麼多孩子呢?或許這就是原因吧。
窮人何嘗沒有努力過、嘗試過、奮鬥過,但都最終是失敗了吧。因為你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人是平庸的,一個生來貧窮的人,一個身處戰亂逃難來到黎巴嫩的難民家庭,是很難改變他的命運的。
生這麼多的孩子,對孩子而言是他們是極端自私的,極其不負責任的。但對父母而言,孩子也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是他們明明已經絕望中,撲呼一閃的小火苗,是那一丁點兒他們存在的意義。
沒有孩子,或許也已經沒有了他們吧。
他們是孩子的罪人,而社會和國家是施加於他們的罪惡之獄。
贊恩拍攝身份證照
影片的最後還是以溫暖收尾。
拉希爾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贊恩終於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身份證明。這個微笑放到影片當中實在催人淚下。
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我們的主人公一家正是從敘利亞戰爭中,逃難來到黎巴嫩的。
現實中贊恩一家在挪威安家了,他將重新開始一個幸福的人生。
終於跟過去告別。
然而,還有多少孩子,是承受了這份不幸,但沒有接收到這份幸運的。
如果許願真的有用,惟願世界和平。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