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何以為家》,就不要輕易對孩子揮起巴掌,孩子需要溫柔對待

2020-08-28 深淺慧


看了《何以為家》,就不要輕易對孩子揮起巴掌,愛孩子保護孩子

文/深淺慧

再次看《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都依然阻擋不了揪心的劇情讓人悲憤難過,潸然淚下。

這部電影不在於背景音樂襯託得情景有多恢弘多黑暗,不在於情節有多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更不在於主角是否哭得撕心裂肺魂穿歲月。相反,它僅僅平鋪直敘地表達,僅僅表達主角從無奈到絕望再到反抗的過程,似乎不足為奇。


圖片來自網絡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描述了,贊恩一家七八口人,除了父母之外其他都是孩子。贊恩一家都是黑戶,沒有社會保障,僅僅只能生活在充斥著暴力,虐待和辱罵當中。贊恩從小就要出來工作補貼家用,即使對這個家厭惡至極,但弟弟妹妹的存在就是他最大的慰藉。而一切都因為妹妹薩哈被父母逼迫嫁給商販為妻,贊恩再也無法強迫自己繼續待在這個暗無天日的家裡,遇到了另一位黑戶單身母親好心收留,然而這位母親也一樣為生活所迫,因為非法入境的緣故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幼兒。贊恩帶著那位母親的孩子一路尋找,不斷靠著自己對生存的小聰明賺一丁點的錢。後來在途中得知自己的妹妹薩哈離開了人世,如當頭一棒,贊恩被怨恨蒙蔽了雙眼,操起刀砍傷了妹妹嫁的商販。最後,贊恩決定起訴自己的父母。

「願世界上的孩子,都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何以為家》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孩子日,也叫做「無巴掌日」,在愛孩子,和保護孩子的願望背後總是值得令人沉思。




01 提高女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性」知識防護措施

女孩在社會中是弱勢群體。

「慎重和檢點就是女孩子的最好才智。」英國的夏洛蒂·勃朗特說。

她們通常會成為受害的一方,甚至如果缺乏保護措施方面的意識,不自愛,就有可能造成對自己一輩子的傷害。女孩的身體很敏感,也很脆弱。

偶爾有一些大學門口停著價值不菲的轎車,引擎蓋上面會放著幾種價格不一樣的飲料瓶。這是車主像大學女學生發出「援交」的信號。而路過的女生如果想要錢,就拿走與自己差不多身價的瓶子進行交易。

這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愚蠢行為。大學女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卻因為金錢拋棄自己的身體健康,用肉體出賣靈魂。這是思想上的漏洞,與素質無關。她們缺乏自愛,與印度少女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同,她們是可以防範的情況下放棄保護,而印度少女是應該打破「被強」很平常的陳規成說。

兩者都是無知的結果,是對自身的傷害,也是對未來的損耗。

在電影裡,薩哈才十一二歲,因為商販每次都會託贊恩帶一點小零食給薩哈,薩哈從一開始就沒覺得以後嫁給這個男人有什麼問題,也是合情合理的發展。


圖片來自網絡


有多少女孩子抱著感激之情對待對方的小恩小惠,卻永遠將這些過濾成大恩大德?然後將自己掏心掏肺地付出,得到一點雨露就滋潤,得到一點陽光就燦爛?

「天下怎麼會有免費的午餐?」這種小計謀不過是將你步步為營,圈圈捆綁而已。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走出舞會而不致感冒,這對女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可是她們的心一旦充滿了熱情,她們的身體就變成了鋼筋鐵骨。」 只有清醒的頭腦,只有有系統的防範意識,只有謹慎的行事風格,女孩子才能在險惡的社會中生存。




02 對孩子生而不教,是最大的自私與無情。

「你知道你站在這裡是為什麼嗎?」法官問。

「是的,我要起訴我的父母。」贊恩答。

「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法官問。

「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答。

這不是家醜不可外揚,對於生而不教的可悲和無知。



其一,生而不教,當然不只停留在完全不會教育的程度上,而是「會不會教」的問題上。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從出生降臨就沒有選擇的權利。

有這麼一則寓言:一天晚上,老爺爺與孫子們聊天,老爺爺說:孩子們,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一直住著兩隻狼。這兩隻狼一直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戰鬥。一隻是惡狼,它代表著畏懼,虛偽和謊言,另一隻是善良的狼,它代表著勇敢,誠實和愛。聽完爺爺的話後,孩子們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一個孩子問道,最後哪一隻贏了呢?飽經滄桑的爺爺回答道:你餵過的那隻。

孩子一開始沒有辦法分辨善與惡的能力,是由家長引導的。

其二,生而不教,是沒有撫養條件卻將孩子生下來,又無法教育他們。這樣的父母是自私甚至沒有人性的,這與拋棄兒童又有何不同呢?住在陰溝之中,不過讓他們屈服於生活認為自己不過是地上的腐肉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


贊恩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枕著枕頭睡覺。」

我想,我們是幸福的。我無法想像他單薄又瘦弱的身影,肩上曾經承擔多大的責任與壓力,才讓他的眼睛猶如歷經滄桑。他的垂眸,是無力與空洞的,他希望弟弟可以過得好一點相信人販子的話,他被生活欺騙,被折磨。我們又如何能無視別人的痛苦不學會反思呢?

《何以為家》,「願世界上的孩子,都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深淺慧,二孩寶媽,專注兒童文學、育兒領域寫作,分享教育、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觀《何以為家》有感,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講述的男孩扎因顛沛流離、跌宕起伏的童年,這部劇給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震驚的是,這部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更讓我震驚的是,電影中的小男孩的經歷正是演員本人的親身經歷《何以為家》劇照扎因的童年,是全世界各地生存在貧民窟的兒童的代表,他們的生活裡每天充斥著暴力、槍枝、毒品、性暴力。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兒童如何能夠成長為一個品行端正、思想純潔的人?可以說非常的難。但男主扎因就是這樣的一個個例。自幼見慣了生活的悲慘、人性的醜陋的扎因,沒有父母的體貼和關懷、父母甚至連他最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不要說上學了。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深談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現實意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影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何以為家》:每一個降臨世界的孩子都應被珍愛
    電影《何以為家,影片所呈現的內容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本篇文章主要表達其中一個我們需要思考的方面:生子慎重更要負責,每一個孩子都該被珍愛。所以看十來歲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後中國的情形;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大抵有了孩子,尊為爹爹了,——便可以推測他兒子孫子,曉得50年後70年後中國的情形。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梅森說,「那裡沒有一個孩子慘死」,贊恩心生嚮往「我也想去」。等攢夠錢,他與約納斯會有新的生活與未來。但是如同陰晴不定的氣候,豔陽展露須臾即被烏雲遮蔽。贊恩一回家被房東驅趕,連同藏在鐵管的錢都來不及取。努力終成泡影,現實依然殘酷。走投無路之際,與其餓死,他嘗試走在馬路對面,看有無好心人領養待在原地的約納斯。看著約納斯對他遙遙招手,贊恩眼裡注滿悲傷又絕望的淚水。
  • 《何以為家》一個孩子是如何走上了控告父母之路?
    你們都去看《何以為家》了嗎?我建議都去看看吧!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何以為家》沒有告訴我們的
    許多國內的朋友看完影片後和我聊,被這部電影深深感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家在贊恩的境遇中,找到了一種共鳴,這個共鳴就是: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儘管很多中國家庭,並沒有像《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裡的父母一樣,貧窮困苦到連最基本的物質保障都無法提供給孩子,但是依然有一些共通點:這些父母都有一種要處置孩子的身份、權利的衝動,要把孩子當成一種商品或是工具。比如,強迫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某種想法來成長運作,或者為了解決自己經濟上的困難,把孩子當成商品買賣。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父母的不堪和高尚,體會最深的是孩子
    父母愛孩子這件事,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是渾然天成的,不需要任何雕琢,是人類天性中自然攜帶的基因。事實真如此嗎,天下父母都一樣稱職嗎,他們做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愛孩子嗎?獲91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影片——《何以為家》,以顛覆性的視野呈現了父母對子女的毀滅性傷害。
  • 以《何以為家》為例:過分的「成人思維」,足以摧毀一個孩子童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何以為家》是我反覆觀看了好幾遍的電影,每一次都有更深層次的感悟,而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析這部電影,也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理解。《何以為家》原名為《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意味著"混亂",同時也意味著"奇蹟"。
  •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於2019年4月29日在國內上映的《何以為家》,是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其實《何以為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裡面的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現在已經成為廢墟。電影用這個名字是意指影片裡所涉及到的那些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和不堪。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福音電影《何以為家》預告片父母給孩子的愛的本質是分離的情侶之間的愛的本質是結合
  • 被譽為眼淚收割機的《何以為家》,你看了嗎?
    他叮囑妹妹不要讓媽媽發現,因為贊恩知道,一旦被媽媽知道了,妹妹就會被賣給房東的兒子——那個垂涎薩哈爾已久的30多歲的男人。贊恩費勁心思,準備帶妹妹坐大巴離開,可是薩哈還是被父母賣了。贊恩傷心至極,帶上給妹妹準備的生活用品,離開讓自己絕望的家。
  •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無數人: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理想的?
    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主演的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近日上映。贊恩是片中的主角,這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做到了許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到的事。贊恩在法庭上狀告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卻沒有能力去撫養他。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
    假期是補劇的好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2019年4月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關於人性,關於家庭,關於成長的故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無力撫養卻拼命生育,單薄脆弱的脊骨承擔了讓它畸形的重擔。
  • 《何以為家》看哭無數人:父母與孩子相愛的地方,才是家
    本文首發小十點 說起最近值得一看的電影,《復聯四》絕對會是很多人的心頭好,可是不能忽視的是,同時段影片中還殺出了一匹黑馬,它的豆瓣評分高達8.9分,上映9天票房就超過了2億。 這部影片叫——《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真實到令人心痛的難民故事:該控告父母生而不養嗎?
    《何以為家》,別名《迦百農》這部電影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納迪·拉巴基、Zain Alrafeea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令他的生活過得一團糟。看見這樣的介紹,小編心裡不解又質疑:一個孩子怎麼能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而不養呢?
  • 影評:《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2018上映的一部「邊緣底層視角」的影片,電影採用了一種非常低調的視角,整個電影都讓鏡頭下降到一個孩子的視角高度,鏡頭平行於小男孩的視線,以他的眼光,觀看著外面的世界,因此,電影也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兒童的無所歸依的視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