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演員情感表達很到位,願每個人都能善良,善待他人

2021-01-07 芳姐談談談

《何以為家》是部好電影,小男孩演的很好,分數都是給他的,但劇情來說,現實不就是如此,這只是地球上很多發生的事情的一個個例,就像我此刻聽著音樂在打字,還有多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戰亂國家,貧困國家,數不勝舉,挺悲哀的,沒有生在一個和平安定的國家,不敢想有多少像這個主人公一樣甚至更悲慘的人生呢,慶幸自己生在好國家好家庭吧,感恩所有,願每個人都能善良,善待他人。

一部讓我117分鐘心頭都承受著壓力的電影,影片開始15分鐘讓人喘不過氣的家庭壓力,貧困的家庭讓12歲的贊恩每天在小賣部打雜搬東西送東西,11歲的薩哈被父母嫁給贊恩的小賣部老闆。第二個故事,贊恩與黑人小孩的故事,當黑人小孩母親被抓走,贊恩也沒放棄照顧黑人小孩,可是贊恩只是一個12歲的小孩,最後他為了妹妹捅了小賣部老闆一刀被抓。贊恩,並沒有像監獄裡其他人一樣安於被抓的現實,他用監獄電話打給直播記者,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想說的話。

對啊,既然養不孩子,為什麼要生他們,讓他們出生背負著生活的壓力。此片採取類似紀實的形式,讓人看完真切與主人公同命運共承受,出影院後心裡不免帶有一絲沉重,它是另外一種螻蟻般人生的折射,此片讓人感受頗深的地方是不管劇透多少,當你親身去觀看的時候,仍舊會被地獄氣息鎖喉的窒息感瀰漫。

末尾定格男孩拍照瞬間,那是他許久甚至已快喪失的微笑,是整個片子他唯一露出的微笑。我們感覺自己已筋疲力盡的時候,不妨看看世間還有人比你想像的更艱難也更堅韌。片尾加入了現實生活中的主人公男孩搬至挪威開啟他新的人生片段鏡頭。無疑相比較之前他的個人經歷,他算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但是如他般原生家庭的孩子又有多少個能如他一樣被拯救呢,這實在是一句無力蒼白的話語。

此片帶啟示錄類型敲醒著人們的心門,呼喚對灰色地帶的兒童更多法律制度保護,畢竟他們不應該是生來就當作地毯似的被踩踏,更不應該是生來就等著死去的。起碼我們要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即便人生路上鋪滿荊棘。引用最後一句話作為心裡的一份祈禱:願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如果沒有結局的爛尾,肯定是要給10分了,小演員本色出演,所以非常流暢,情感表達很到位,但那個嬰兒的表現,可以給滿分。影片找到一個特別好的切入點-法庭。將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無法說明對錯的問題,拋給法庭。通過法官的提問,來叩問每一個觀眾,這樣的結果到底該有誰來承擔責任,結局的聖母表達,看似解決了贊恩的問題,實際上還有無數個贊恩等著被解救。誰是罪魁禍首,作品不敢觸及,這是最大的遺憾。

一部充滿了強悍的情感煽動力的電影,那個小男孩與黑人嬰兒的互動戲,有著一種溫馨與絕望交織的魅力,問題也在這裡,影片太為這個孩子說話了,當他指責他的父母放棄孩子的時候,其實他對他自己放棄那個黑人嬰兒,也難以自圓其說,但影片過於想控訴這個社會,於是把這點輕輕地放過了。願每一個發出的不平等聲音都可以被世界聽到,願每一個社會人都可以奉獻一點自己弱點力量。

本文為芳姐談談談與百家號首發,如需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觀《何以為家》有感,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講述的男孩扎因顛沛流離、跌宕起伏的童年,這部劇給我的感觸很深。讓我震驚的是,這部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更讓我震驚的是,電影中的小男孩的經歷正是演員本人的親身經歷《何以為家》劇照扎因的童年,是全世界各地生存在貧民窟的兒童的代表,他們的生活裡每天充斥著暴力、槍枝、毒品、性暴力。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兒童如何能夠成長為一個品行端正、思想純潔的人?可以說非常的難。但男主扎因就是這樣的一個個例。自幼見慣了生活的悲慘、人性的醜陋的扎因,沒有父母的體貼和關懷、父母甚至連他最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不要說上學了。
  •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以為家?願所有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說起噩夢童年,突然想起餘華的一切小說,如《在細雨中呼喊》描寫的也不是什麼溫柔時代,貧窮、飢餓、災荒、暴力、愚昧、冷漠,六歲的孫廣林,與《霧都孤兒》中的奧利費一樣,童年悲慘的遭遇,字字都給人帶來痛感。電影的人道主義導演納迪·巴拉基以電影為名,向世界發出吶喊,想讓人們關注被戰爭邊緣化的難民,包括在戰爭中垂死掙扎的孩子,這些因政治而被踩踏了生存權利的人,能否得到更多同情和善待?我想,導演的初衷總是好的。
  • 《何以為家》讓人心疼又唏噓,驚訝於小演員的演技
    《何以為家》讓人心疼又唏噓,驚訝於小演員的演技昨日一時興起買了一張《何以為家》的電影票,準備給自己這麼久以來的堅持一個禮物,從前幾天一直期待,想著看了怎麼控制著不哭,腦補畫面,然後去看了,全場就我和另一個女孩兩人,我後面那個女孩時不時在抽泣,我沒想到我居然哭不出來,一滴眼淚都沒流
  • 評吹落的樹葉:願所有溫柔都能被善待,願每個Nira都能浴火重生!
    該網劇自開播以來,以其毀三觀的劇情和高顏值的演員吸引了一大批粉絲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夢菲同學對人生的更多思考。接下來,夢菲同學主要從原生家庭、中年愛情、家庭教育三個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討下該劇。一、原生家庭對孩子人生軌跡的改變。
  •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斬獲多項大獎的影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今日全國公映。
  • 電影《何以為家》成黑馬!願天下善良的母親節日快樂!
    《何以為家》講了這位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的故事。《何以為家》電影預告片少年贊恩,「大概」12歲。說大概,是因為連父母都忘了他的具體年齡。多少人,還不知道生命的意義為何,就開始創造新的生命。父母沒能給這些孩子的,在這些無知的孩子變成父母后,依然無力給予。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所幸正如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正義也許來得有點遲,有點慢,但因為有了贊恩這樣柔軟又尖銳的「青年」(雖然他只有12歲,但我更願謂之為青年),正義終究會來。他憂鬱的眼神、倔強的語氣、抗爭的身影,從未從世界的視線裡淡出。何以為家?
  • 《芳華》善待善良也是一種善良
    、不被善待女主何小萍則是一個「萬人嫌」,從小在繼父家被人嫌,來到文工團依然被人嫌,一出場就落下笑話。在劉峰因為告白林丁丁發配前線後,也只有何小萍依然相信劉峰的善良。還有什麼比那一句高呼「劉峰,明天走的時候告訴我,我來送你」更珍貴呢,也許就像電影獨白說的「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超2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因為口碑而走進影院「痛哭一場」。這部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雖然最終沒能收穫獎項,但它對非法移民群體各種問題的展示、對父母子女生養話題的反思,直戳觀眾內心,不僅是女影迷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在這部電影面前也得認輸。近日,記者通過片方採訪了導演娜丁·拉巴基。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形式與風格中的真實性《何以為家》是一部有著紀錄片質感的故事片,導演通過在黎巴嫩貝魯特貧民窟長達半年、每天連續不間斷的實地拍攝記錄下每一個場景的真實性,為了使這部影片擁有真實情感上的說服力,導演不僅選擇了具有相似生活背景的非專業演員來獲得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而且通過與演員的融洽關係和真正的同理心保持數百小時的耐心和等待,才捕捉到了這真切感人的一幕幕
  • 願善良的心,與生命一路同行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一個人能不忘本真,能始終如一地擁有善良的欲望和力量,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是多麼崇高的追求和難得的珍貴啊!善良,是一份無言的愛,默默地傳遞著無聲的溫暖。善良,如同久旱的土地,突如其來的一場喜雨;如同風雨交加的路上,不期而遇的一把傘;如同風雪夜歸時,偶遇熊熊燃燒的炭。
  • 第71屆坎城評審團獎《何以為家》:今日重映依然賺人熱淚
    今天要來跟大家推薦這部重映的佳作《何以為家》,希望大家在注意做好防疫安全措施的同時,也能好好的重溫電影帶給我們的力量與感動!只是過場的善良他人劇中出現了幾個過場的人物,如蜘蛛俠老爺爺,還有告訴贊恩有難民補助可拿的女孩,這些人物都是善良的。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透過眼神,小演員把委屈、無助、憤怒等複雜的情感都精準的表達出來,直擊觀眾內心。導演娜丁·拉巴基有意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何以為家》看起來像紀錄片一樣將黎巴嫩街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在拍攝時並沒有劇本,贊恩的名字就來自小男孩的原名。就算有劇本,參演的大多數兒童都不識字。所以她會指導她的孩子們該做什麼,該說什麼。
  • 深渡|願每個生靈皆被善待
    隔著屏幕和屏幕裡厚厚的馬賽克,我們都能感受到貓臨死前的那種絕望,不僅是因為沒有生還的可能,更是因為它們的死亡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那麼不值一提。事情被曝光後,範某在自己的微博小號上發表了極不誠懇的道歉信。他後悔嗎?
  • 《何以為家》被贊催淚 大部分演員均為非專業
    中新網北京4月16日電 15日,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攜最新催淚大作《何以為家》亮相北京,娜丁·拉巴基以一身中國風服裝驚豔亮相,並用中文宣布電影《何以為家》正式定檔4月29日。《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身著中式禮服《何以為家》歷時5年創作完成、啟用全新非專業演員陣容,圍繞一位12歲黎巴嫩男孩的艱難成長曆程展開。當天映後,現場觀眾紛紛表示熱淚盈眶、感慨萬千。導演董越坦言自己是「全程在哽咽中」看完了全片,更表示自己自坎城起便一直關注著影片,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在國內上映,如今總算如願以償。
  • 願每個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一部電影是《何以為家》,也期待大家都能加入我們的伴讀社群,一起看電影,聊人生。
  •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我是最近才重溫了《芳華》,這是一部評價很高的電影,裡面最經典的一句臺詞:「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落水」的時候被人全都拋棄,所有的人都只顧著落井下石。電影:「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何以為家》:12歲的他,到底控訴的是父母,還是其他
    由此看來《何以為家》的確是文藝片中的又一突破再加上豆瓣60萬人評分9.1,榮登TOP250第36位,可見其優秀。其實這是一部看完後,不願再讓人回想的「真實」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據傳說是耶穌曾經的奇蹟布道地,現已成為廢墟在《聖經》中寫道:「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
  • 《碧海藍天》願每個心靈特異者都被理解和善待
    在這放大了海的美,希臘的海很美,西西里島的海很美,海豚就像春日大地裡的綠葉,象徵襯託著大海的激情、活力,每一片從海裡透出的湛藍都打動著我的心。看傑克和海豚的互動,我能感受到在心靈上他對海的依戀、依賴,他的愛純粹得令我感觸,變成了一種藝術上的美,我能共情也能為他放手但不能認同。美人魚的故事我認為是他心靈創傷的產物吧。(是有這樣的一條暗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