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許淵衝西南聯大紀念日再唱校歌,追憶入校時光

2020-11-19 澎湃新聞

「您還會唱校歌嗎?」

「會啊!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便一成三戶,即使只剩下我們三所學校,我們也會抗爭到底!」

83年前的11月1日,一座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大學在戰火中開課。南渡、西遷,最終留居雲南昆明,它迎來的第一批本科新生中,就有江西少年許淵衝。

許淵衝,1921年生人,亞洲首位獲得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的翻譯泰鬥。西南聯大83周年紀念日前夕,央視新聞《相對論》再次造訪這位百歲老人位於北大暢春園的家,聽他再憶校園,再唱校歌。

△【視頻】西南聯大紀念日:百歲許淵衝 再唱校歌

1938年11月5日

讀10月30日《江西民國日報》,知道我考取了西南聯大外文系……取是取了,去不去呢?如去,交通不便,不知要走多久,不知要用多少錢,萬一在中途遇到戰事或轟炸,又如何辦?

許淵衝日記

寫下這篇日記前,17歲的許淵衝已從江西省南昌市最好的中學畢業。

畢業了,總要各奔前程。他們的離別,更似訣別——日軍進佔南京後,南昌震動,學校遣散。路過鄉下的林子,同窗好友在掌心大的留言本上為許淵衝寫下:

天上飛著鐵鳥,地上走著虎狼。這樣難得的冬夜,願你常常想著它。

全國大學統一招生簡章上,許淵衝沒有找到清華大學:「於是大失所望,不知所從。」一問才知,清華、北大、南開已分批撤離華北淪陷區,在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聯大)。

翻譯人生,自此踏出第一步。

揣著一本魯迅、一本果戈裡、一張中國地圖,靠著父親借來的三個月薪水,他開始了第一次遠行。別江西,經湖南,入桂林:「奇峰林立,漫江流翠。但日本飛機立刻就來轟炸,高樓大廈立刻變成殘垣斷壁。」

搶票、盤纏用盡、寫信求助、轉託關係、遭遇翻車……昆明之路,歷經一個月。

1938年12月31日

一到農校(昆明昆華農校以每月1元的價格租給聯大作臨時校舍),看見兩棟三層大樓……靠左的大教室裡有一張綠色的桌球臺,大樓對面是一個大足球場,場上正在比賽足球,周圍的看臺上坐滿了觀眾,啦啦隊打著拍子,齊聲鼓掌叫好。我覺得秩序井然,勝過了在南昌看到的比賽。東樓東邊有幾塊布告板,上面貼著紅紅綠綠的通知,一眼看到茅盾1月2日在三樓大教室講演,覺得聯大文化生活真是豐富,南昌哪有這種機會!又看到江西同學會迎新的消息,則有他鄉遇故知的感慨。

許淵衝日記

大一英文課,各系學生混編成組,各位老師按組授課。坐在許淵衝旁邊的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同學。「他穿的大頭皮鞋顯得太松,似乎預示著他的前程遠大……一問才知道他叫楊振寧,剛十六歲。」

「比我還小一歲!」

△ 許淵衝用英語將大一課表謄寫在日記扉頁

△ 抵聯大後第二日,聽茅盾講座。

△ 「有苦有甜」

△ 日記後附開支一覽

在許淵衝的印象裡,最難忘的課有《西洋通史》,上課的是皮名舉教授,他把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的名字簡化為「骷髏疤」,並且說「她的鼻子如果長了一寸,世界歷史就要改寫。」

大學畢業後,許淵衝出版的第一本譯作,講的正是「骷髏疤」的故事。追求翻譯「音美、形美、意美」的他,譯作「克柳葩」。

如今,八十多年過去,許淵衝譯著等身。

午後兩點,央視新聞《相對論》到訪。見我們來了,老人折起大字版《參考消息》,回憶聯大往事,遙遠卻清晰。

「您還記得您的學號嗎?」

「A203。聯大是A,Associated(聯合),清華是T,北大是P,南開是N。」

「當時選外語,想過學外語怎麼報國嗎?」

「我數理化不行。不吹牛,中文我也不算拔尖的,只好考外語。」

「畢業前,您給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做過英文翻譯,派上大用場了。畢業後,看到您的日記裡寫,想當空軍?」

「那時抗戰沒有勝利,(畢業了)只能在中學教書……我報了空軍後,考上了,正要去,1945年,抗戰勝利了。還有,當空軍,要受三個月訓。那三個月,我怕了,既然可以不去了,我就算了。事實上,我是一個平常的人……」

1945年7月14日

……數今天的風雲人物,有在萬裡長空用生命寫歷史的飛行員,我不能衝霄凌雲,就只好盡其所能,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了。

許淵衝日記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日記裡的這句話,老先生這天又提起。

「我知道的同班同學在的還有三個,我一個,楊振寧一個,還有王希季(「兩彈一星」元勳)……」

西南聯大存在不到九年,前後就讀學生不過8000餘人,卻湧現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多位「兩彈一星」元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走出160餘位兩院院士。「我們都不希望中國落後,我的希望在此,希望你們在我們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許淵衝說,2025、2030、2035,這三個五年很重要,「但願我能再活15年,我能夠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吧。」

這天早上,老先生八九點才睡。前夜,他為新譯本《伊人倩影》(The Portrait of a Lady)作序,「今天晚上,要作後記了。」

許淵衝憶百歲人生

完整訪談

央視新聞《相對論》

近期推出,敬請期待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百歲許淵衝西南聯大紀念日再唱校歌,追憶入校時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歲學霸老人許淵衝:不是我太狂,是你們太不正常
    在《朗讀者》第一季中,許淵衝那句「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打動了無數人。即使百歲高齡了,許淵衝依然關心著世界的變化。去年12月,許淵衝又參加了「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這次,他帶來的是《詩經》中的名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英文翻譯版,這段文字在疫情期間曾因被寫在日本馳援中國的防疫物資上而感動了無數網友。
  • 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錄音中,馮友蘭先生背誦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的部分內容。)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作建立於1946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矗立於原聯大校址——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在清華大學校園主幹道西側的青草坡上,有一座複製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體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馮友蘭先生撰寫的碑文,背面鐫入抗戰期間參軍學生之姓名,共計834人。一側刻有西南聯大校訓,另一側則為此次建碑所立的碑誌。
  • 這項榮譽,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先生實至名歸
    許淵衝卻不這麼認為,他對錢鍾書最深的印象就是感覺他什麼都知道,有些高不可攀。只可惜,錢鍾書在西南聯大隻教了一年就離開了。在西南聯大,許淵衝的國文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大一國文課堂上,他聽過朱自清講《古詩十九首》,也聽過聞一多講《詩經》,還有名家講《論語》《左傳》《文選》《唐詩》《宋詞》……可以說,教授是各展所長,學生則大飽耳福。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後因戰火逼近長沙,1938年4月,再遷至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 在滇8年,西南聯大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境中鼎立治學,為國育才: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百多位兩院院士和人文大師……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蹟。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西南聯大作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精神符號,無論是學術探討研究、影視演繹還是紀錄片考證,都不斷地被人提及、想像、紀念和追憶。作為傳承其精神「記憶之所」和「教育基地」的西南聯大的博物館、紀念館、校史館,如何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不斷延展其當代價值?如何用更有溫度的方式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如何運用「智慧文博」擦亮西南聯大的歷史記憶?這些都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
  • 大學之大,西南聯大
    這個冬天,一部回望歷史、激蕩人心的紀錄片——《西南聯大》播出,讓人淚目。站在歷史的渡口極目遠眺,烽火連天中的西南聯大,在國破山河在之時,於城春草木深之地,奏響了一曲中華文化魂的悠悠弦歌。到達昆明後,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合一,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讓人感動的是,三校校長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以寬闊胸懷,彼此謙讓,妥善處理了與三校合併相伴產生的諸多事宜和問題,避免了傳統的利益爭鬥和文人相輕。他們沒紅臉,就把中國最優秀的三座大學團結在了一起。
  • 許淵衝:轉換不同語言之美的百歲翻譯家
    許淵衝近照 趙鳳蘭攝/光明圖片    走進百歲翻譯家許淵衝的家,如同重回幾十年前。屋內的簡易書桌、老式沙發和掛著蚊帳的單人床,透著滿屋舊時光的清輝。一抹秋日的陽光穿過微風揚起的白色窗簾,灑落在倚牆而立的簡陋書架上,照亮了許淵衝80年的翻譯積累與成果。書桌和書架旁錯落林立的西南聯大老照片、青蔥歲月的學生照以及溫馨家庭瞬間,將歷史煙雲濃縮在方寸之間,標識著主人百年人生的初心與來路。    聽聞我到來,正在陽臺上搜羅雜物的許淵衝躬身掀簾而出,寂靜的鬥室立馬歡騰起來。
  • 紀錄片《西南聯大》第五集:嘉蔭長留
    他們說,西南聯大那個時候要張榜的,張榜時不會寫誰誰誰得了多少分,而是把學號寫在上面,所以每個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學號。採訪巫寧坤先生的時候,他非常激動。本來約好早上10點鐘採訪的,他那天凌晨2點就起來了。他夫人告訴我們,他經常在夢裡大聲地說一個地名「大西門外」,「大西門外」就是西南聯大校址。採訪許淵衝的時候,他說你知道我大一跟誰同班嗎?我跟楊振寧同班,他是我的同桌。
  • 尋訪西南聯大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專家學者們被西南聯大的歷史感動,稱這是一段獨特的國家記憶。西南聯大的故事,承載了愛國情懷,是一種為國家為民族保存傳承知識文脈的愛國精神。西南聯大研究專家龍美光在挖掘了很多資料後發現,西南聯大的故事遍布整個雲南,「雲南有多大,西南聯大就有多大」。
  • 《我們的西南聯大》即將播出
    由高翊浚執導,王鶴棣、周也、葉祖新、胡連馨、王羽錚領銜主演的勵志青春歷史革命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即將播出。該劇講述了硝煙瀰漫下,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青年,不畏槍林彈雨,不懼艱難困苦,歷經重重嚴峻考驗,堅定科學救國的信念,成為國家傑出人才的故事。
  • 《西南聯大》以八年之微末,承千秋之文脈
    以八年之微末,承千秋之文脈  --評《西南聯大》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中華;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國立西南,三校同存,八年之久,合作無間,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千秋文脈。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者。有容乃大,方成就大學之大。
  • 西南聯大畢業,戰時譯情報,詩譯英法唯一人的他到底有多牛?
    作者:彎彎2020年4月18日,是許淵衝先生的百歲生日。許先生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就是說至今唯有他,把中國的唐詩宋詞翻譯成了英文,法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表叔的成就或多或少地在悄無聲息中影響了許淵衝前行的路。1938年,17歲的許淵衝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師從聞一多、錢鍾書、葉公超、吳宓等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聯大是一座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名校組成的大學,在戰勢危急的情況下,一路西遷,最終在西南邊城昆明駐紮。
  • ...日報:「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四校專家談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同舟共濟、同仇敵愾的光榮歷史,對辦好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何啟示?我們邀請與西南聯大歷史交疊的四所高校專家深入討論。在您看來,西南聯大最令人感動、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  吳寶璋:抗日戰爭歲月崢嶸,國運之艱空前深重。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在此形勢下創造教育史、文化史傳奇,主要原因一是大師雲集,群賢畢至;二是剛毅堅卓,精神感人。西南聯大擁有科學、民主、愛國精神,這種精神充分體現在其校訓、校歌以及紀念碑碑文中。
  • 一條拼團 | 《西南聯大英文課》,風琴褶下擺長袖襯衫
    1938年,三校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關閉,三校北歸復校。八年辦學,所用教材就是這本,影響了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許淵衝等一代民國學人。許淵衝翻譯界泰鬥、詩譯英法唯一人畢業於西南聯大英文系陳先生的世俗哲學,還有他對西方文明的了解,首先體現在他為清華、聯大選編的《大一英文教本》上。
  •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
    確實是假努力 也看了這紀錄片想來激勵自己 效果不佳罷了 這次暑假完等錄取到被錄取的時間又認認真真咀嚼了一遍 全都是風骨與儒雅並存的人物 月涵先生的氣質真的是絕了 瀟瀟肅肅 爽朗清舉 一舉一動一言都太讓我崇敬了 「所謂大學者 非謂有大樓之謂也 有大師之謂也」 我想到這句話 川大也可以造就我的 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倒也不足以讓我繼續傷心 火的洗禮一集中 炮轟中仍然撰書的金嶽霖先生 又讓我想起他對林徽因的一往情深 西南聯大中行軍緬甸的學生
  • 無問西東——《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以日記、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訪談為載體,生動再現了西南聯大從學校籌建、搬遷、選擇校舍、正式建成,到師生日常教學、生活、研究的一系列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如雷貫耳的人物,一一出場。這些人中,有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有老師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馮友蘭、金嶽霖、華羅庚等人,有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汪曾祺、穆旦、許淵衝、王希季等人,這些眾多性格鮮明、各具魅力的大師形象成為了這部紀錄片的亮點。《西南聯大》的講述方式是板塊式的,五十分鐘的時間裡,分成了許多不同內容的板塊。
  • 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跨越時代,不改一腔赤誠
    但直到2017年,許淵衝登上央視節目《朗讀者》《開學第一課》的舞臺,才被普通人熟知。他在現場朗誦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詩《別丟掉》,他的動情,他的率直,他的赤誠,打動了屏幕前的觀眾。翻譯家許淵衝(新華網 王志豔攝)入夏時節,記者去拜訪了這位剛過完百歲生日的世紀老人。
  • 西南聯大如何「把種子播撒出去」
    另一方面,制定校歌校訓,以激發抗戰熱情。  聯大開校不久,便成立了包括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等人在內的校歌、校訓編制委員會。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由羅庸、馮友蘭作詞,張清常譜曲的《滿江紅》被確定為校歌。
  • 翻譯大家許淵衝:曾被指為提倡亂譯的千古罪人
    ▲西南聯大培育出許多世界一流的大家,此為許淵衝(左2,翻譯終身成就獎)和老同學聚會。  ▲1949年,巴黎的西南聯大校友在香榭麗舍大道露天咖啡座歡迎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圍桌而坐。左2是梅貽琦,左4為許淵衝。
  • 紀錄片《西南聯大》解說詞第一、二、三集
    西南聯大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西南聯大》是由雲南省委宣傳部與中央新影集團聯合出品,徐蓓任總導演的歷史紀錄片。為紀念西南聯大在滇建校80周年而作,共5集,分別為《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以日記、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訪談為載體,再現了西南聯大從學校籌建、搬遷、選擇校舍、正式建成,到師生日常教學、生活、研究的一系列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