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幼年繼位,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剷除了權臣鰲拜,成年後相繼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徵葛爾丹、保衛雅克薩等,一生文治武功可謂震古爍今,名揚萬載。
然而,與取得的文治武功相比,康熙的閱人能力應該也屬超一流水準,熟悉清廷劇的朋友可能都熟悉,在《雍正王朝》劇中,康熙彌留之際在四阿哥面前對幾位兒子的定位總結可謂精準獨到。
眾所周知,無論是清廷史料,亦或是野記雜談,康熙對皇次子胤礽都非常寵愛,數次廢黜又數次復位,可以說已經仁至義盡,奈何,胤礽沒有君臨天下的才能,且又德行欠佳,因此,康熙在交代後事的時候對其僅以一句「非仁君之選」帶過。
其中,康熙對有「賢王」之稱的皇八子胤祀評價最多,他表示,胤祀處處學習自己,可又處處學的不像,自己是以寬仁制仁,而胤祀是以寬仁收買人心,自己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而胤禩比自己對下面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會把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對於有著「俠王」之稱的老十三胤祥,康熙稱,十三阿哥是性情中人,他心地光明,重情義,可是他嫉惡如仇,不會權變。(為磨鍊十三阿哥的脾性,康熙一度將其圈禁宗人府十年。)
十四阿哥胤禵,康熙總結其性格時表示,鎮兵經武很見成效,可是他膽子過大而胸徑狹小,用於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於治國則必然壞事。
而對於傳授大位的皇四子胤禛,康熙稱讚其堅剛不可奪其志,但常常過於急躁,待人有欠寬和。從雍正繼位之後,立刻主抓的追繳國庫欠款,以及刷新吏治而鬧出的「天下第一巡撫」牌匾笑話和河南恩科「罷考」事件來看,雍正做事確實非常急躁,欠缺康熙的老謀沉著。
康熙晚年,精力大部分陷於兒子之間的奪嫡之爭,無心朝政,吏治腐敗,弊政繁多,在那樣一個大環境下,八皇子的「賢仁」已經不適應當時的治國方略,在那樣一個大環境之下,也只有雍正能夠完成康熙內心未盡的事業——刷新吏治,改革弊政。
因此,外界盛傳的雍正弒父奪位可能僅是民間的謠傳罷了,畢竟,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新政動了士紳貴族的根本利益。
備註:以上劇情參考《康熙王朝》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