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冪的「完美女孩」到被誤讀的「女性主義」,來聽聽她們的聲音

2021-01-10 辣媽的童心童趣

01. 你想成為「完美女孩」嗎?

剛剛看完楊冪出演的《完美女孩》,看得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這部劇,是趙薇發起的女性題材獨白劇《聽見她說》的收官之作。

劇中滿滿的隱喻和諷刺,看完讓人大呼過癮,這個編劇太厲害了。

楊冪在劇中出演一個完美的AI智慧機器人「小愛」。

一個完美的女人,她一定要有完美的五官,完美的身材。小愛做到了。

一個完美的女人,就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小愛也做到了。

小愛可以根據客戶需要,隨時安裝知識數據包,或者家政數據包。一方面善解人意智慧過人,一方面又任勞任怨勤勞持家。

完美的女人,必須要吃得苦中苦,哪怕是受到家暴,也要忍氣吞聲,並且為「施暴者」保密。小愛同樣做到了。

小愛唯一做不到的,就是做她自己。

貫穿全劇的那句話,「我的誕生,是為了人類的和平與愛」,與小愛所經歷的一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她受到的評判、操縱和虐待,從頭至尾跟「愛與和平」都沒有半點關係。她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各種需求,甚至是變態的需求。

「如果身體總能修復,意味著傷害不存在嗎?」

小愛躺著廢墟裡,對著鏡頭喃喃自語。那一刻,很心疼。

當看到「小愛」啟動了情感系統時,以為會有一個好的結局。沒想到,只是從一個男人落入另一個男人手裡。她依然是一個被男性慾望操控的機器人。

不思考不反抗,就能換來「愛與和平」嗎?

不會的,恰恰是「你們的痛苦滋養了他們的暴力」,這個世界不會因你的沉默而變得美好。面對操縱和暴力,要勇敢地說【不】!

所謂的「愛與和平」,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是一個被保密協議包裹起來的假象而已。

「小愛」就是一個被社會物化的女性,是為了取悅男性而生的。她的存在,滿足了一個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所有期待。而這些期待,放在一個女性身上,卻是那麼地不道德和反人性。

最後,擁有完美臉蛋和身材的小愛,只有被認定為「垃圾」之後,才能以「報廢品」的面貌與操控系統脫鉤,實現所謂的自由,這才是莫大的諷刺。

你想成為完美的女人嗎?完美?是誰在定義完美?一個女人要活成誰喜歡的樣子?放棄自我成為別人的附屬會帶來什麼?……

相信看完短劇的你,一定會有自己的思考。

02. 被誤讀的「女性主義」

從 2020 到 2021 年,女性話題達到井噴。

除了趙薇的《聽見她說》,還有「三十而已」和「乘風破浪的姐姐」成為年度爆款,「脫口秀大會」中的楊笠也因性別話題成功出圈,我們聽到了越來越多女性覺醒的聲音……無論是褒是貶,你都無法忽視這股旋風般的「女性崛起」的能量。

(脫口秀女孩:楊笠)

這一年,我們還從新聞中知道了更多女性的名字:

從藏族姑娘拉姆被前夫燒死,到呼籲「拉姆案」的立法從「假靳東」事件,到關注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從散裝衛生巾,到浮出水面的「月經貧困」從張桂梅的一句」滾「,到全職媽媽和獨立女性的爭議從一段不幸婚姻的講述,到56歲的蘇敏出圈了從papi醬的孩子隨父姓,到全民「冠姓權」的爭論……

(圖片來源:papi醬的微博)

這些洶湧而來的女性話題,只不過是現實的冰山一角。儘管如此,還是感謝2020,讓普通女性的困境「被看見」。

原來,世界上還有相當高比例的女性仍然在遭受家暴,還有很多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女性仍然遭受性別歧視,仍然受到「月經羞恥」,仍然無法獲得義務教育。

(這則消息讓更多人了解到"月經貧困"這回事)

平權運動開展了快100年了,全世界的女性地位已經有了巨大改變,甚至出現了極端的女權主義。這讓「女性」的話題在當下的語境中,備受爭議。但不可否認,這正是社會多元化的開始。

其實女性主義追求的從來都不是鬥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而是一種平等、和諧,是發現女性真正的價值。

在當下中國社會,很多人都誤讀了」女性主義」,以為女人跟男人要錢要房子要車子,就是「女權」,其實恰恰相反。

只有精神獨立的女性,有自我覺醒與成長意識的女性,才能真正擁有追求經濟獨立的勇氣和自由。所以,女性主義從根本上是在幫助男性減輕壓力。

正如洪晃在【共識】節目中,與馮侖對話時所說:一個男性掙不來那麼多錢的話,應該更支持「女性主義」,這是對男性群體的「利好」。

圖片來源:對話節目「共識」

如果大家都在通向更溫暖、自由、平和的道路上,男人和女人就不應該是對立的。

畢竟,女性獲得解放,男性才得以鬆綁。

也許到了某一天,無論是開著勞斯萊斯背著愛馬仕,還是騎著單車背著菜籃子,我們都不需要為此解釋,我們都有底氣過好自己選擇的生活,那才是女性主義實現的時刻。

那一天,人們將意識到,每一位女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她們正在獨立自主的構建自己的生活,實現自己獨特的價值。

(張雨綺在「脫口秀大會」中的自我調侃)

無論選擇單身還是結婚,無論是想做全職媽媽,還是在職場拼殺,只要是你遵從內心做出的選擇,它都沒有錯。

生而為女人,值得擁有廣闊的人生。

03. 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口號

在《面對面》採訪中,聽到張桂梅校長那句話,很受震撼:

"救出一個山村女人,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命運。"

(張校長是當代女性的榜樣)

我們無法去拯救別人,但是我們可以塑造一代人。事實上,我們正在塑造下一代的男人和女人。

你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面臨著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如果你在養育男孩,請教會他尊重女性。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口號。如果不正視女性主義,永遠也不可能擁抱平權。

如果你在養育女孩,請告訴她:你就是你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附屬。沒有人是完美的,你擁有選擇的權利,你不必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希望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擁有說"不"的勇氣。

當然,還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你才可以說,我是我自己。

2021,嶄新的一年,它來了。

一定要為自己,好好地生活。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

人,生而平等。

關於你怎麼看?

你喜歡#楊冪#的演技嗎?

你最喜歡#聽講她說#裡的哪一個短劇?

你支持#女性主義關於平權的訴求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期待與你交流~

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楊冪首演「完美女孩」,撕開社會對女性的暴行
    但在趙薇的這部短劇裡,肉眼可見楊冪的底子還是有的。那種區別於人類的神情和系統化的動作,演的都挺逼真,確實能夠看到進步的痕跡。除了楊冪的演技值得被肯定外,這一期的《完美女孩》劇本也挺妙的。編劇將整個故事設定為科幻題材,楊冪飾演的女主小愛,是未來的一個人工智慧。
  • 我必須做一個「完美女孩」嗎?
    ,被貼上標籤,被規矩束縛,越是以「完美女孩」的標準審視自己,越是無法忽視心底「做回自己」的渴望。今天為大家推薦的 5 本小說,有關女性如何在職場中、在家庭裡找尋自我。保羅·策蘭曾在詩中寫道,「一朵花的吶喊,求索著一份存在。」努力生活的她們,也終會收穫屬於自己的玫瑰。當完美婚姻被撕開包裝紙後,三十歲的女性該如何面對?
  • 女性最大的障礙是認為自己「髒了」
    2011年河南洛陽有個案子,一個男的挖了個地窖,囚禁了6個女孩做他的性奴(兩個被他殺了),只給她們看影碟,他隨時可以來這裡淫樂。你以為這些女孩會反抗他嗎?不,這些女孩到後來竟然為了爭奪他的歡心,互相爭風吃醋。這看起來跟鮑某明的養女一樣,是「愛上」了他,但是這根本不是愛上,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中國版「麥瑟爾夫人」火了:讓張雨綺欲罷不能,她們有點兒東西!
    「斬男殺手」楊笠除了爆紅的「北大才女」李雪琴,最出圈的就是「溫柔一刀」的楊笠了。再加上她們鬼馬精靈的喜劇才華,把1+1>2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兩姐妹剛剛畢業不久,討論話題主要聚焦在當下的熱點熱詞、熱播劇,詼諧地講出了女性所面對的各種焦慮,搞笑的同時也真實地扎心。
  • 自焚的「藍色女孩」和4600張女性球票
    電影《越位》中,試圖女扮男裝進入足球場的伊朗女孩 29歲的伊朗女孩薩哈爾 · 霍達亞裡用自焚為4600位女性換來了在現場觀看足球比賽的權利——但這是最終的勝利嗎?也許是,也許不是。她的姐姐在接受伊朗媒體Rokna採訪時說,表面開朗的妹妹一直患有躁鬱症,保釋回家時她就感覺到了妹妹的不對勁兒,「她非常沮喪和憤怒。」她在這種糟糕情緒中等待了半年,在收到將被監禁的消息時,負面情緒抵達了頂點,「那個消息讓她變得更糟了。」在一個極度保守的伊斯蘭國家,由於身為一個女孩,薩哈爾短暫的一生中所有的夢想都未能實現。
  • 《如龍》系列成功表現了「男子氣概」,卻讓女性刻畫相形見絀
    蕾娜表示,《如龍》系列的開發者通過給男性主角加上各種正面特徵,展現出了一種正派(有時甚至帶有顛覆性)的「男子氣概」,這點值得稱讚,但同時他們並不太願意在女性身上下功夫,比起傾聽女性的心聲,他們更願意讓男性角色替她們解決問題,從而略過對她們的討論。《如龍》系列中有很多引人注意的女性角色,她們並不只是花瓶或為了輔助講述男性主角故事而存在。
  • 「龍紋身的女孩」最終章《終結狩獵的女孩》
    女人的頭髮就像一幅畫作任人欣賞,她們自己沒有發聲的權力。儘管那只是基因決定的色彩,不同發色的女人就像同系列不同款式的珍稀古玩一樣被收集起來,再如同櫥窗商品一般展示。「金髮、黑髮、紅髮是最完美的畫面配置」,讀到有人像是發現新大陸那樣點評《霹靂嬌娃》的選角發色奧秘,不禁莞爾。 人類也可以變成「包色收集」的對象,豈不是妙不可言?
  • 趙白石的「大男子主義」,為什麼不被人討厭
    其實這個人設還挺煩人的,總是破不了案不說,還是迂腐的朱子理學擁躉,堅定維護「女子就該安於內室」的大男子主義,擱現在一定會被毫不猶豫拉黑的。但他竟然詭屌地圈了很多粉兒——因為趙白石雖然是大男子主義,但他並不是直男癌,而且身上有著很多男人所欠缺的「抱負」、「擔當「和「勇氣」。
  • 「浪」了兩個月的姐姐,欺騙了多少中年女性?
    低走,是它漸漸背離了「打造30+女團」的初衷。 與「女性三十而勵」的口號背道而馳。 網友們看《浪姐》的初衷,是奔著「人」去的,而非「唱跳有多完美」。 否則,大家為何不去看專業的女團選秀節目。 然而在節目組的精心編排下,姐姐們「完美的表演」,卻顯得格外刺眼。 你看,《浪姐》口口聲聲說,要重新定義女性的30歲。
  • 別給「她們」的時間標價.
    大部分人覺得網友表達的是同情和理解,而我之所以感到不舒服,是因為我體會到了這些話的「潛臺詞」——女孩的年紀不該是一道「枷鎖」。對於愛情,對於事業,對於生活,女孩在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是美好的存在。我們該去認可這些女孩的是:「很好啊,現在的你更棒了!」
  • 致「失聲」的女配音演員:她們,也應在陽光下
    ,你覺得她們要如何自救?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我們瘋狂地討論著「她們」,「她們」的獨立與自主、進步與成長、堅韌與力量。女性群體在生活中承受的巨大摩擦係數被不斷搬上螢屏,劇集中的橋段、真人秀中的較量、脫口秀中的自嘲……無一不映照著這種無力與無奈。
  • 看到她們,你「恐怖谷」了嗎?
    而此後,由漫畫家KEI所創作的這一充滿「透明感」的蔥綠色雙馬尾少女形象也為整個20世紀初期的電子音樂領域帶來了全新的衝擊。作為全球第一個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辦演唱會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在出道的十幾年間,將自己的聲音與身影留在了東京、與世界各地。
  • Redvelvet Joy穿「女性主義者」標語衣服!遭韓男怒罵
    她穿著深灰色西裝套裝裡面搭配了一件T-shirt,衣服印著「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的標語。」、「她都賺了這麼多錢,還弄這些幹嘛」等等。這也讓人想起了《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小說和電影,訴說著社會對女性的種種不公,而這些不公經常被看做是「理所當然」。
  • 中國版「麥瑟爾夫人」爆紅:冠軍的風頭,都被你們給搶了
    」楊笠除了爆紅的「北大才女」李雪琴,最出圈的就是「溫柔一刀」的楊笠了。再加上她們鬼馬精靈的喜劇才華,把1+1>2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這一形象被誤讀和濫用。當否定的聲音湧來,這兩個命運的共同體,能夠更加篤定無畏地對抗,
  • 創作才女劉沁:恣意變形的「水樣聲音」
    她1975年出生於江蘇南京,3歲開始修學鋼琴開始接受古典音樂教程訓練,於1995年被李宗盛發掘,以內地歌手身份籤約滾石唱片,今天我們來聽聽她在2000年發行的專輯《你明明愛我》。這不僅是一張音樂性十足的專輯,還是一張真正能帶給人們真感動的「情緒專輯」。我們可以「水樣的聲音」來形容劉沁的歌聲,她多變萬化的演唱功力,風格獨特的音樂創作,讓每一首歌給人感受到不同的溫度。從冰點到沸點,劉沁將湧自她心靈的那道音樂泉水,恣意變形,豐富的音樂表情,讓人一洗對所謂創作型藝人的刻板印象。
  • 性心理學來解答:越「裝」的女生,越能吸引異性?
    在日本文化裡,女生的自我稱謂、習慣詞用法等很多方面,是比男生要更「可愛」、更「下至上」的。日本社會也更鼓勵女生乖、溫順、甚至更「笨」的。在我們身邊,其實也能找到這樣的女生。她們喜歡在異性面前顯得更年幼,更無知,甚至「笨手笨腳」。通常這些策略是「有效」的,因為有時候她們確實更討一些異性的歡心。
  • 「努力」不該被汙名化,但在結構性問題面前,「努力」無能為力
    在第一次公演訓練階段,藍盈瑩送給每位隊友的禮物是綁在手腕上的沙袋,最終,她所在的「得不到的愛情」團也戰勝了另一支五人團,全員晉級。而到了第二次公演,藍盈瑩的「拼」卻給她帶來了爭議。「藍盈瑩團」由於在第一次公演的「觀眾喜愛度」排名中相對靠後,只選到了一首現場效果不佔優勢的慢歌,因此,在排練過程中,她試圖為歌曲融入更多元素,以彌補曲風上的劣勢。
  • 警惕「妻奴」
    自古以來女性是「弱者」的代名詞,在家庭中屬於從屬地位,在社會中處於缺乏社會權力的階層。昨天看到和菜頭的文章的評論區,有人問他為何不用「卵子」,而用「精子」,他說害怕女權主義者來鬧事。這個不難理解,任何社會的少數群體總是聲音最大的那個群體,因為他們要使出百倍的力氣去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力。當然,也會經常過度反應。
  • 香菸曾被包裝為女性的「自由之火」,事實上它是「自由的枷鎖」
    這次精心策劃的活動在演員選擇方面也很特別,她們看起來很漂亮,但人們不會覺得她們是演員或模特。Bernays 自己僱用的攝影師拍攝了精美的照片用於後續的傳播活動。在這些照片裡,女性都在遊行上不停地吸菸。這個軟植入宣傳比計劃中還要成功,女權主義者 Ruth Hale 馬上參與了進來。她呼籲婦女參加遊行,「女人!點亮自由的火炬!衝破性別的禁忌!」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標語。
  • 女性群像劇下半場:「真實」而已
    」 「總有人正年輕」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兩部女性群像劇熱播,劇中主要七位女性角色「串場」同框,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驚訝於「官方串戲」會玩的同時,劇中人在各自境遇中觀望彼此,尤為令觀眾共鳴。二十出頭女孩的小心思、小迷茫與大志向、大勇氣在《二十不惑》中同樣展現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