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 阿羅漢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2021-03-01 大公佛教
 主持人:歡迎回來。今天我們繼續講《金剛經》。般若就是智慧,空性就是實相。今天我們講「一相無相分第九」,講的是小乘聲聞乘必須要證悟空性的道理。韓博士,我們以前講《壇經》的時候說過,僧人法達不明白佛經上說的法有「三乘」,請惠能大師開示。惠能大師說,只有唯一的佛乘,沒有別的教乘,如果有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無數個方便法門,這些方便法門都是為了說明這一佛乘。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圓融之道。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從解脫道的修證來說,我們知道,三乘指的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可證阿羅漢果;為什麼叫聲聞乘呢?聲聞乘是以追求個人的解脫為目的,親隨佛陀(或聖弟子),通過聽聞佛陀或聖弟子講法來修行,以「無我」的智慧而證悟解脫,所以叫聲聞乘。緣覺乘又名中乘,可證闢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可證無上佛果。這就是三乘的意思。世尊為聲聞弟子所講的法,主要是「四聖諦」,即「苦、集、滅、道」,聲聞乘人斷我見、我執,能證成阿羅漢果。緣覺出於無佛之世,因無佛出現於人間,無從聽聞佛法,獨自依緣起法觀察諸法緣起緣滅,於是親證蘊處界空,得緣覺菩提,成闢支佛,故緣覺又稱獨覺。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中阿含經》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大乘菩薩實修六度波羅蜜而證佛菩提。今天這一講主要涉及聲聞乘修證的四個境界,佛陀是怎樣看待這四重境界的呢?大乘的圓融之道又在哪裡?如何證得無住、無相的空性?韓博士,您給我們講講吧!


  韓望喜:我們接著講啊!

  佛法講究實證實修,我們先講一下小乘聲聞四果,就是聲聞乘佛教修證所得的四果。

  須陀洹是初果,意思是「入流」。修行者斷除了知見上的迷惑,獲得清淨的法眼,看清了解脫得道路,達到這樣境界的修證境界稱為須陀洹。

  斯陀含是第二果,意思是「一來」。達到這個果位,貪嗔痴等煩惱變薄,斷除了欲界九品惑中的前六品,但是還不能斷盡欲界的貪嗔,二果人還需再到人間受生一次才能解脫,因此,二果又叫「一來」。

  阿那含是第三果,意思是「不來」。在二果的基礎上繼續修行,徹底斷除欲界的全部九品惑,上生到色界、無色界中,在那裡繼續修行,直到徹底斷除煩惱、證得解脫,不再返回欲界,所以稱為「不來。」

  阿羅漢,是聲聞四果的第四果,意思是「應供」、「應真」,是聲聞乘最高的果位。是在三果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證,斷除了三界所有的迷惑,獲得了徹底的解脫,不再有煩惱,不再有生死。

  以上就是聲聞乘修解脫道的次第,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就是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只是切切要注意,這都是依聲聞人所證得的解脫境界而施設的名稱,並非於解脫境以外獲得一個什麼「果位」的東西,聲聞人必須要證得大乘的法無我空性,否則,連初果都無法獲得。

  讓我們回到《金剛經》。

  《金剛經》裡佛陀繼續發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 huán)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證得須陀洹( huán)初果的聖者能產生這樣的心念,說:『我已經證得了須陀洹( huán)初果了』嗎?」

  這是佛問須菩提:證須陀洹果的聖者,他會起這樣的想念:我能得須陀洹果嗎?

  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是已經證悟初果的過來人,立刻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初果被稱為『入流』,即入聖流,或入法流,然而實際上他是無所入的,無所入者,即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為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所以才叫須陀洹,才達到初果位。」


 主持人:韓博士,初果意思是「入流」,又說「無所入」,這是不是很矛盾呢?

  韓望喜:須菩提自己曾經歷須陀洹果,須陀洹的意義,即是入流,契入「聖流」、「法流」,悟入平等法性。然而契入法流,是從俗諦上說的,世俗中,可以假立名相,承認初果遠離凡夫境界,已經趨入聖者之流

;但在勝義諦中,從究竟實相來看,實在是無所入的。得果者、所得之果、得果方式都不存在。三輪體空,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對六塵無所執著,不入一切境相,才稱他為須陀洹呢!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獲得二果斯陀含者能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已證得斯陀含二果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斯陀含二果的意思是一往來,已證初果,要再來一次人間受生一次,斷除欲界思惑。被稱為『一次往返(於欲界)。』然而實際上他對於五欲六塵已經不起貪愛之心了,哪有往來之相呢?在究竟實相中,他已經證悟了無我的般若智慧,遠離了我來、我去的分別,是無所往來的,所以被稱為斯陀含。」

  斯陀含的意義是一往來──簡稱一來。證得二果的聖者,要修得斷除欲界思惑,還有最後三品未斷,還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證悟涅槃 。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動相可說,那裡會想到此來彼去?聖者通達我法畢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來去,也是了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獲得阿那含三果聖者能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得到三果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三果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被稱為『不(再)來(欲界),』因為然而實際上是沒有來欲界這回事的,所以被稱為二果斯陀含,斷除了欲界的思惑以後,就永久居住於色界的四禪天,享受天上的福樂,所以才名為不來。況且心中也沒有來與不來的分別,因此,才成為阿那含。若他著相,也就不可以稱之為阿那含了。」


  韓望喜: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此果安住於色界或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名為阿那含──不來。在名言中不來欲界投生,但依勝義諦,沒有來與不來的分別。因為,沒有真實的不來者,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來相,也不著不來相。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相的聖者,是不會自以為是不來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獲得四果阿羅漢者能起這樣的念頭說,『我得到阿羅漢道果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 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沒有那種法可以稱為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法、我兩空,已經出離輪迴,不再隨妄境起心動念,世尊,如果阿羅漢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得到了阿羅漢道果』,那麼他就染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可以稱之為阿羅漢了。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說:「世尊啊!您說我已經證得了(不與人起紛爭)的無錚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羅漢中的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不這樣想:『我是離欲阿羅漢。』我沒有執著我是離欲阿羅漢的念頭。世尊啊!我如果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得到了阿羅漢道果』,那麼世尊您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佛陀也不會讚許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是少欲知足、與世無爭的修行者。正因為須菩提並不存在有修行的心相,所以才被稱須菩提是欣樂少欲知足的修行者,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


  韓望喜:梵語阿蘭那,即無諍。三昧,即繫心一境的正定。無諍三昧,從表現於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他諍執,處處隨順眾生。覺得人世間已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諍論,加深他的苦迫呢?如從無諍三昧的證境說,由於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還有什麼無諍行呢!

  熄滅一切執著分別念,斷除一切爭論,才能證得菩提的境界。有欲就有諍,無欲即無諍。所以離欲很重要。

  人中最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都是阿羅漢,但是證悟的境界各有所長。比如舍利子是智慧第一、阿難是多聞第一、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也可稱為離欲第一。離欲,是指遠離一切煩惱。不執著。離欲第一,也是名言中的說法而已,真正的阿羅漢不可能有增上慢,認為我是人中第一,我很了不起。

  諸相非相,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入的。上次我們也講到,《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般若經是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能執著法相非法相!要知道:般若空為不二法門,要是親證聖果的,一定會信解佛說的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

  佛又問:已證極果的阿羅漢,會自以為我得阿羅漢道嗎?須菩提答:不會這麼想。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應受人天供養,為世間作大福田,名為應供。二、殺賊,殺盡一切煩惱賊,名為殺賊。三、無生。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為無生。徹悟一切法的生滅不可得,菩薩名為得無生法忍,聲聞即證無生阿羅漢。

相關焦點

  • 學佛——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三),時解脫,阿羅漢於得好衣、好食、好臥具、好處所、好說法、好同學之時(六時),可入定得解脫。六時吉祥:學佛之事乃大丈夫行為,存天地之正氣,行世間之善事,得人間之福報,故曰:「六時吉祥」。及無時無刻不處于吉祥之中,得宇宙的正能量,時時刻刻身心於「法喜充滿」,身心安然。
  • 打坐成阿羅漢
    喜寂坐者是人中獅子佛智天然容易顯出是輕業眾生好熱鬧者則是重業眾生***********喜寂坐者你給他一說法他就能懂好熱鬧者說過四十九年他一句也難懂***********宴然寂坐是智慧之門要得要領***********禪定可用意識叫三昧耶可以想可以用身體感觸可行六根一切識用眼識觀用耳聽呼吸或咒音用鼻識入香定用舌識入味定用身識尋觸覺用意識入想三昧或本尊三昧或咒語三昧乃至任喜一物
  • 阿羅漢——小乘佛法的巔峰,但在大乘佛法中只是小聖
    以上都是阿羅漢的音譯,而阿羅漢的意譯又有哪些呢?其實也有很多,我們這裡選取三種最具代表性的來介紹。①殺賊這裡大家不要誤會,以為羅漢是要斬殺賊人,在佛法中「殺生」乃是大戒,就連居士都要奉行,更不要說阿羅漢了,這裡的「賊」指的是煩惱賊。
  • 阿羅漢高僧龍婆布達
    今天想跟大家講一位高僧--龍婆布達,這位高僧我曾經在介紹龍婆喜的時候也有提過,龍婆布達是龍婆喜的徒弟之一,和龍婆喜一樣金身不腐。下面來講一段龍婆布達的故事。在龍婆篤(龍婆doo)圓寂前不久,龍婆布達去拜訪他。龍婆布達對龍婆篤說,」今天我帶了佛陀的寶冠來獻給您,請求你多留在這世間。但是如果你不留下也不用緊,你所許願的,一定會成功。以後,你必定成佛。「說完,龍婆布達就回去。
  • 讀道教經典的五層境界
    讀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初學道者,讀經是明道的前提。理清每段經文、每個密咒的文字含義,這是讀經典的第一步。朱子在談論讀如何經典的時候提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讀經典,並非我們普通意義上所講的讀書之「讀」,最重要之處在於要把經書上的祖師之言讀到自己心中,內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領悟。相比起其他方面的經典,道教的經典又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道教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體驗的。只通過參悟經中之語尚不足以證得大道,更需要親自去踐行經典中已經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徑。
  • 為什麼濟公活佛和阿羅漢可以吃肉?
    比如濟公活佛,南傳佛法都是吃肉的,諸多的阿羅漢都是吃肉的,但傳到了中土以後,某一個皇帝就說不讓吃肉了。原本他們也都是有頭髮的,到這來就要剃了光頭。形成了我們現在認為的佛教。如果你任何時候都不在「悟」的境界裡,你是不容易成就的。但是老丁必須得說一下,我不否定「戒」。「戒」是有好處的。所謂戒,就是放下欲望。如果你欲望少,甚至沒有,你心就清淨了。
  • 不讀此經,枉為人身!受持《法華經》到底有多難?
    諸餘經典——從這下面來講,大家瞪大眼睛看啊!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除了《法華經》之外的一切的經典。但是說明,《楞嚴經》也是《法華經》。一切經典,包括《大方廣佛華嚴經》,包括《金剛經》《六百部般若》,統統包含在內。雖說此等,未足為難:《法華經》《楞嚴經》之外的一切經典你全部能講也不足為奇。這是第一個不足為奇。
  • 南懷瑾談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句經典,字字精闢,不愧是國學大師!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是多少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多少人真正追求到了呢?因為每個人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都不一樣,都會有一些偏差,但都是人的生活一種美好的嚮往和追求。所以人生最高境界,沒有人是嚮往差的,都是嚮往好的。如果問大家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大家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 佛教:金剛經中提到的三種境界,您悟到了哪一種
    而且這個境界高低外人也很難看出來,正如唐玄奘法師所說的那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心裡才最清楚。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大乘佛法最經典的幾部經文之一,這裡面釋迦佛就提及到了三種境界,也分別對應了三種善業,也有著不同的三種福報。
  • 泰戈爾很經典的愛情語錄,將表白的境界寫到了極致,令人佩服!
    我們不妨先讀一下泰戈爾很經典的愛情語錄,將表白的境界寫到了極致,令人佩服!文字如下: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你的眼睛裡找到了它的天空。這是多麼美妙的愛情語錄啊,雖然沒有一個愛字,卻充滿了愛意,無疑是將愛寫到了極致,令人佩服。倘若我們聽到一個人怎麼向自己表白,我們怕都心動不已,倘若這個人人品不差,估計也就答應了。那麼你就戀愛了。
  • 南師講:密勒日巴只能給他個大阿羅漢
    懷師:大家都說密勒日巴已成了佛,看了這個資料,我只能給他個大阿羅漢,我以前也是這麼告訴你們的。如果他真的成功了,即使是永遠坐在石頭上,他的屁股也應該是光潤的,怎麼會有繭呢!這是第一點。第二,中國禪宗這樣苦行的多得很,長慶禪師坐破七個蒲團還沒有悟道,他沒悟道屁股也沒有坐出繭疤來呢!中國禪師們這些經歷多得很,寫出來給西藏人看看。給那些竹字頭的人看看。
  • 羅漢造句和解釋_羅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梵Arhat](阿羅漢)的省稱。小乘的最高果位,稱為「無學果」。指已斷煩惱,超出三界輪迴,應受人天供養的尊者。我國寺廟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後也指高僧。羅漢參考例句:1、這次慶典中的疊羅漢表演,博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 佛心生相好莊嚴,寶喜生願的故事,孫陀羅難陀證得阿羅漢聖果
    梵志誠心悅服,頂禮自責,希望能洗罪愆。  佛說:「善哉!如能自見過錯,深自懺悔,罪業就能消滅。」梵志又進而祈請:「求佛慈哀攝受,令我得入佛門。」佛於是收為沙門,梵志歡喜踴躍,漏盡意解。  在過去佛滅度後,由阿難尊者口述佛法,眾弟子結集經典,當阿難尊者,一登講壇,口宣妙法,忽然現出佛的三十二相好,舉座震撼。原來宣念佛法,便得佛之相好莊嚴。
  • 2019關於人生感悟佛教經典語錄 句句充滿智慧讓人大徹大悟
    2019關於人生感悟佛教經典語錄 句句充滿智慧讓人大徹大悟時間:2019-04-08 16:14   來源:好句子迷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9關於人生感悟佛教經典語錄 句句充滿智慧讓人大徹大悟 一、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 如此讀《菜根譚》|一生必讀的經典句子,受益匪淺
    《菜根譚》是一部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為一體的傳世經典,作者是明代洪應明。此書以工整對仗的方式行文,讀來琅琅上口,給人以警示,令人受益匪淺。毛主席這樣評價:「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人生境界當唯有此最高,安泰順遂。大道自然。不留戀,不著意,心隨道生。人生最難放下的就是在意二字。只有心無掛礙,自得天寬地闊,不受外物的拘束。
  • 若你窮困潦倒,不妨看看《天道》中做人的5層境界,或許能翻身
    《天道》是一部深受大家喜歡的經典電視劇,這是一部集聚思維深度和透視人性的作品,《天道》中說眾生平等,但是做人的境界卻是有高低之分。在電視劇《天道》中,所有人都將各種人性演繹得淋漓盡致,同樣也嚮往們傳達了做人的高低,誰是什麼樣的境界。
  • 灑狗血&境界
    唱完了還收拾不到,抹鼻涕、揩眼淚,邊抽邊鞠躬邊謝謝、謝謝……這些沒把別個弄溼、自己先溼得一塌糊塗,沒把別個弄得要死不活、先把自己整得要死不活的,基本上可以歸納為灑狗血。楊坤在說鄭心慈時,提到「境界」一詞,看得出當代音樂對傳統藝術語境的立場。當然,這個「境界」是楊坤聽出來的,雖然與小女孩音質的純淨、不飾浮華有一定的關係。
  • 真實的法喜
    換句話說,男眾菩薩們說:「我既然當在家菩薩,我家裡當然有個妻子,可是在佛法中,我另外有個妻子叫作法喜。」女眾菩薩們也一樣:「我家裡有個先生,可是佛法中我另外有個先生,叫作法喜。」  到底什麼叫作法喜?很多人到處去寺院裡作義工,或是有勸募就去幫忙,一天下來身體很累,可是回到家還是很歡喜,家人問說:「你為什麼快樂?」他說:「因為我法喜充滿。」然而法喜充滿,是什麼法讓他歡喜到充滿身心?
  • 百年經典童話繪本:你給孩子讀什麼童話,孩子童年的底色就什麼樣
    二寶快3歲了,我又看到一套《百年經典童話繪本》,一共包括8個童話故事,忍不住拿來給二寶看,沒想到這次合了他的胃口。剛收到書時有些忐忑,怕二寶不愛聽。他在看唐詩,我悄悄拿起了童話書輕輕讀起來,他沒反對,一會兒居然把眼睛移到了童話上,開始認真聽。還時不時指一指上面的圖畫,說一下自己的新發現。就這樣一口氣讀了好幾本童話,真是大喜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