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望喜:我們接著講啊!
佛法講究實證實修,我們先講一下小乘聲聞四果,就是聲聞乘佛教修證所得的四果。
須陀洹是初果,意思是「入流」。修行者斷除了知見上的迷惑,獲得清淨的法眼,看清了解脫得道路,達到這樣境界的修證境界稱為須陀洹。
斯陀含是第二果,意思是「一來」。達到這個果位,貪嗔痴等煩惱變薄,斷除了欲界九品惑中的前六品,但是還不能斷盡欲界的貪嗔,二果人還需再到人間受生一次才能解脫,因此,二果又叫「一來」。
阿那含是第三果,意思是「不來」。在二果的基礎上繼續修行,徹底斷除欲界的全部九品惑,上生到色界、無色界中,在那裡繼續修行,直到徹底斷除煩惱、證得解脫,不再返回欲界,所以稱為「不來。」
阿羅漢,是聲聞四果的第四果,意思是「應供」、「應真」,是聲聞乘最高的果位。是在三果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證,斷除了三界所有的迷惑,獲得了徹底的解脫,不再有煩惱,不再有生死。
以上就是聲聞乘修解脫道的次第,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就是入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只是切切要注意,這都是依聲聞人所證得的解脫境界而施設的名稱,並非於解脫境以外獲得一個什麼「果位」的東西,聲聞人必須要證得大乘的法無我空性,否則,連初果都無法獲得。
讓我們回到《金剛經》。
《金剛經》裡佛陀繼續發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 huán)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證得須陀洹( huán)初果的聖者能產生這樣的心念,說:『我已經證得了須陀洹( huán)初果了』嗎?」
這是佛問須菩提:證須陀洹果的聖者,他會起這樣的想念:我能得須陀洹果嗎?
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是已經證悟初果的過來人,立刻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初果被稱為『入流』,即入聖流,或入法流,然而實際上他是無所入的,無所入者,即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為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所以才叫須陀洹,才達到初果位。」
韓望喜:須菩提自己曾經歷須陀洹果,須陀洹的意義,即是入流,契入「聖流」、「法流」,悟入平等法性。然而契入法流,是從俗諦上說的,世俗中,可以假立名相,承認初果遠離凡夫境界,已經趨入聖者之流
;但在勝義諦中,從究竟實相來看,實在是無所入的。得果者、所得之果、得果方式都不存在。三輪體空,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對六塵無所執著,不入一切境相,才稱他為須陀洹呢!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獲得二果斯陀含者能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已證得斯陀含二果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斯陀含二果的意思是一往來,已證初果,要再來一次人間受生一次,斷除欲界思惑。被稱為『一次往返(於欲界)。』然而實際上他對於五欲六塵已經不起貪愛之心了,哪有往來之相呢?在究竟實相中,他已經證悟了無我的般若智慧,遠離了我來、我去的分別,是無所往來的,所以被稱為斯陀含。」
斯陀含的意義是一往來──簡稱一來。證得二果的聖者,要修得斷除欲界思惑,還有最後三品未斷,還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證悟涅槃 。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動相可說,那裡會想到此來彼去?聖者通達我法畢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來去,也是了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獲得阿那含三果聖者能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得到三果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三果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被稱為『不(再)來(欲界),』因為然而實際上是沒有來欲界這回事的,所以被稱為二果斯陀含,斷除了欲界的思惑以後,就永久居住於色界的四禪天,享受天上的福樂,所以才名為不來。況且心中也沒有來與不來的分別,因此,才成為阿那含。若他著相,也就不可以稱之為阿那含了。」
韓望喜: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此果安住於色界或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名為阿那含──不來。在名言中不來欲界投生,但依勝義諦,沒有來與不來的分別。因為,沒有真實的不來者,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來相,也不著不來相。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相的聖者,是不會自以為是不來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啊!你意下如何呢?獲得四果阿羅漢者能起這樣的念頭說,『我得到阿羅漢道果了』嗎?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 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沒有那種法可以稱為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法、我兩空,已經出離輪迴,不再隨妄境起心動念,世尊,如果阿羅漢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得到了阿羅漢道果』,那麼他就染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可以稱之為阿羅漢了。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說:「世尊啊!您說我已經證得了(不與人起紛爭)的無錚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羅漢中的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不這樣想:『我是離欲阿羅漢。』我沒有執著我是離欲阿羅漢的念頭。世尊啊!我如果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得到了阿羅漢道果』,那麼世尊您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佛陀也不會讚許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是少欲知足、與世無爭的修行者。正因為須菩提並不存在有修行的心相,所以才被稱須菩提是欣樂少欲知足的修行者,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
韓望喜:梵語阿蘭那,即無諍。三昧,即繫心一境的正定。無諍三昧,從表現於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他諍執,處處隨順眾生。覺得人世間已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諍論,加深他的苦迫呢?如從無諍三昧的證境說,由於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還有什麼無諍行呢!
熄滅一切執著分別念,斷除一切爭論,才能證得菩提的境界。有欲就有諍,無欲即無諍。所以離欲很重要。
人中最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都是阿羅漢,但是證悟的境界各有所長。比如舍利子是智慧第一、阿難是多聞第一、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也可稱為離欲第一。離欲,是指遠離一切煩惱。不執著。離欲第一,也是名言中的說法而已,真正的阿羅漢不可能有增上慢,認為我是人中第一,我很了不起。
諸相非相,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入的。上次我們也講到,《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般若經是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能執著法相非法相!要知道:般若空為不二法門,要是親證聖果的,一定會信解佛說的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
佛又問:已證極果的阿羅漢,會自以為我得阿羅漢道嗎?須菩提答:不會這麼想。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應受人天供養,為世間作大福田,名為應供。二、殺賊,殺盡一切煩惱賊,名為殺賊。三、無生。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為無生。徹悟一切法的生滅不可得,菩薩名為得無生法忍,聲聞即證無生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