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聯,請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點擊上方藍字「南周知道」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 」。
日劇《凪的新生活》放大了凪的察言觀色,使其成為沒有底線和原則的討好,也無情地揭示了老好人永遠吃力不討好。凪費勁心思經營的人際關係,也如同薄冰不堪一擊。大家或受到衝擊或產生共鳴地紛紛表示「討好別人前要先學會討好自己」
「知道」(nz_zhidao)和你談談,你也在被「空氣」支配,偽裝自己嗎?
《凪的新生活》(視頻截圖)
2007年,日語「空気が読めない」(kuuki ga yomenai)的兩個首字母縮寫「KY」成為當年「新語流行語大賞」的主要候補語,且至今仍流行不衰。這個詞直譯便是「不會讀空氣」,意指沒眼力見兒,對當前的氣氛沒有判斷力,在交流中不會察言觀色做出合適的反應。這個夏天,一部大熱日劇《凪的新生活》(又名「風平浪靜的閒暇」)使「閱讀空氣」這件事再次引起熱議。女主角大島凪為了維持與同事、男友之間的感情,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小心翼翼地說每一句話,不斷地遷就、順從他人,甚至替人背鍋承擔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然而她的善意並未被感恩,不僅同事要求越來越過分,男友也在背後詆毀侮辱她。電視劇放大了凪的察言觀色,使其成為沒有底線和原則的討好,也無情地揭示了老好人永遠吃力不討好,而她費勁心思經營的人際關係,也如同薄冰不堪一擊。一時間,「討好型人格」成為眾矢之的。堅持自我不妥協一不小心就會變成「KY」遭人白目,被人討厭。處處偽裝成全別人又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受了委屈還不受待見。網友們或受到衝擊或產生共鳴地紛紛表示「討好別人前要先學會討好自己」。「讀空氣」出自日本人山本七平於1977年出版的《「空氣」的研究》,這本書專門討論所謂能「讀」的空氣,將「空氣」從呼吸必需的氧氣轉指周圍環境的氣氛。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日本學界和民間的重視,其中不少是對「空氣」作出正面評價。
居住於島國的日本人,大多生活在相對封閉的「世間」裡。這個「世間」不僅是物理空間,也指人們的心理空間。根據20世紀90年代以後阿部謹也等人提出的「世間論」,「世間」是與自己有著利害關係的人的群體的總稱。而維護「世間」的和諧需要一種共同意識,這個共同意識便是所謂的「空氣」。對「空氣」的解讀,就是對環境的把握,對交涉者的認識,從而判斷在何時何地如何進行交涉的過程。正確地解讀「空氣」,才能保證社會運作的正常展開,降低摩擦係數。因此,日本人十分注重「空氣」的解讀。日本人極致的「空氣文化」也使「善於讀空氣」被視為日本人的顯著特點之一。在中國,「識時務者為俊傑」、「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審時度勢」、「察言觀色」等等這些詞句無一不體現中國人的「讀空氣」。識趣、識大體從來都是為人所稱讚的品質,但這樣美好的品質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甚至犧牲了還換不來別人的尊重和喜愛。在強調正面關注「自我需要」和「自我認可」的今天,大家開始反省「讀空氣」的弊端,並開始提倡「不讀空氣」以追求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開頭提到的日劇《凪的新生活》便是對「讀空氣」的反思與抵抗——凪因為自己費心經營的所有人際關係轟然崩塌而過呼吸倒下,由此開啟了尋找自我的新生活,也在新生活中呼吸到了讓自己幸福平和的甜美「空氣」。這也並不是日本人第一次在熒幕反映這一社會現象了。兩年前由同名心理類書籍改編而成的《被討厭的勇氣》便直白地強調了「不讀空氣」的勇氣才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並非讀不懂,而是故意不讀,甚至是忽略「空氣」,不讓「空氣」支配了自己的人生。但是「空氣」並不是忽略了就不存在的,有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的地方,就必定有「空氣「的存在。單純只是不讀空氣,並不一定就能獲得幸福感,身處人類社會,一味無視「空氣」,反而會讓自己吃虧。
《凪的新生活》中的男二便是真真正正表達內心並且擺脫了他人期待的人。他所做即所想,永遠真誠溫柔地對待眼前的人,然而對此時不在自己眼前的人毫無忠誠可言,並且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渣男」行為,儼然遠離社會生活的自然人。他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是致命的,而他自己也並沒能獲得幸福。戲劇作為社會的縮影,想傳達的不過是「並非無視空氣就能快樂」。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迎合「空氣」,而察言觀色初衷本就是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只是當這種與人建立關係和相處的方式成為一個人主要的、唯一的、持久穩定的僵化模式時,才會給雙方都帶來痛苦和障礙。在生活中有女主角那樣深受「讀空氣」之害的人,自然也有利用這種規則使自己獲益的人。《凪的新生活》男主角我聞慎二總能跟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家族中都是活力素,而他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便是「氣氛是自己創造的」。如果當下的氣氛讓你疲憊,那就嘗試扭轉它,每個人都下意識地憑藉常識、規矩和良知去行動,使其變成令自己舒服自由的「空氣」又不傷害他人,這樣是否看臉色、讀空氣的鬱悶感也能隨之消散呢?審時度勢「讀空氣」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起點,順勢而為「迎合空氣」或許是維持人際關係的方法,但絕不是長久之計,因勢利導「改變空氣」才是王道,適當的表達才有可能與他人建立更加健康真實相互尊重的關係。
朋友圈的裡人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吃大餐,在旅遊兜風,在掃貨購物。他們的生活是跑車、香檳、夜宴的交響曲,隨時等你點讚」。
如果我們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即便我們可以逃離微信,但仍逃離不了寂寞。
點擊藍字標題,即可閱讀《越微信,越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