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得回來,接著說了。
其實呢,今天早上,申爸老早就醒了。申爸一直趴在B站,看袁行霈和楊振寧的演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4411k7vd?p=1
這是袁行霈在香港城市大學的演講,講唐詩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C4y1p7vm?from=search&seid=1180194677095918304
這個呢,是楊振寧在清華的演講《物理學與美》。
這個版本是後來在央視百家講壇裡邊播出的版本,播出日期是01年7月9日,應該是當年4月26日錄製的。那一天,是清華的90華誕。
申爸老是覺著有些蹊蹺:
當初,申爸第一次看到的,不是這個版本,但印象中,卻又很像。剛才查了一下才知道,當時,是鳳凰衛視製作的這個節目。申爸第一次看的,應該是鳳凰衛視版。央視從錄像裡面,剪輯出了百家講壇版。把所有包含鳳凰衛視logo的鏡頭,都去掉了。
嗯……申爸早上,為什麼要回顧這兩個講座呢?
這跟打今兒起,要重點說的主題有關係……在申爸自個兒這有關係哈……不是人家袁先生和楊先生有關係。
我們要找一個方案,能讓人快速入定,專注於理智上想做的事情。
在申爸的記憶中,有幾個場景,給申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先生的二教講座是一個;楊振寧的這個清華九十周年演講是一個。
當年,申爸在北大念書那會兒,二教的101是一個大階梯教室,大場面的講座,就在那裡舉行。講臺上講的人,來頭都不小;但101的桌椅家具,卻很破。有的座椅的膠合板已經開裂,申爸一邊聽講座,一邊拿手指頭摳,能撕下來一條一條的木頭屑。
曾經有兩個學期,申爸每天長在二教哲學樓和電教聽講座的。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聽了很多;但是,絕大部分,早已經徹底寂滅,連聽過這麼個講座這件事,都早已經忘卻了。現在,篤定在101聽的講座,申爸能記起來的,不超過四個。
袁先生的講座,是其中之一。
袁先生本人,確實是那種讓人一見難忘的。他有很好的風採,俊爽。你看他本人,你就能想像得到,魏晉風流是怎麼一回事了。
但是,儘管這是很多人對袁先生印象深刻之源,卻不是申爸印象的重點所在。申爸之所以那麼的記憶深刻,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
在申爸聽袁先生演講的時候,申爸明顯感覺到,他講話的特點。一頓一頓的,你知道吧?
當面對面的時候,他很明顯地讓你感覺到,他是現場在想,一邊想,一邊講。他經常地給你明顯的停頓,讓你感覺到,他是在頭腦中選擇措辭。意思已經在頭腦裡了,他在那裡字斟句酌,從容地尋找最合適的詞,嵌到當下講到一半的句子裡邊去,讓意思繼續往下流淌。
有時候,真的讓你為他著急:你會擔心他找不到合適的詞,導致言語中斷。可這種擔心,是徒勞的。每一次,你感覺他困難了,好像在沉吟樣的……但是,他總能「逢兇化吉」,在話語的連續感斷掉的最後一剎那,詞終於來了。
於是,講話得到了挽救。
申爸就在那裡替他著急,替他擔心……但他本人,總是很平常的,不會掉進自己挖的選取意思的陷阱裡,出不來。
這個呢,申爸的這種擔心……這種感覺哈,說明申爸在當時,講話的方式,跟袁先生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申爸是張嘴就一大段,稀裡譁啦呼嚕地,竹筒倒豆子,有就倒到底,沒有就乾瞪眼,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不過腦子的。
就因為這種巨大的不同,才會讓申爸坐在101的時候,產生那種強烈的替袁先生擔心的感覺,連摳木屑都忘了摳了。
那種選詞的感覺呢,今天早上,申爸再看一遍袁先生的演講……不是面對面,而是看錄像的時候,感覺不是那樣強烈。
故此,申爸又找來楊振寧的演講。楊振寧的演講裡,即便是從錄像之中,你都可以明確地感覺到,他停頓在那裡,明顯是在想,「這個意思用中文怎麼說」。他雙語麼,並且演講的時候,英語佔優;忽然改漢語,並且要求儘量全漢,他得現想起一些平時不常用的漢語表達怎麼說。
這些事情呢,過去就過去了。申爸印象深刻,但沒往深裡想.申爸也不曉得,要從哪個角度去想,對吧?
……OK。現在,快進。快進到提出的問題:
我們的言語,在物理表現上,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語言流。其中包含著意思,對吧?
包含著的意思呢,它不是固定鎖死,hard code的意思,它是應激的,隨著當下的情況,隨時隨地靈活改變的。
問題是:
大腦是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幾乎是瞬時的情形下,就現場把語音流組裝成了的?
我們只要把問題提對了,事情就解決了一半了。這是個正確的問題。
先到這兒,回頭再補充其他的必要資料。
這裡有一群團結有愛的爸爸媽媽,我們熱衷於探討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您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歡迎入群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