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漢服攝影藍字可加關注 -
我所做的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漢服,如果你喜歡漢服君做的內容,SHARE給你的朋友吧,感謝你每一次的閱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靜下來,用心聽
你是否聽見自己遇見的漢服女子?
↓↓↓
每一個不期而遇的街角
都閃爍著眼眸子的明亮
今日看新聞,偶看到騰訊新聞活著欄目一篇名為《漢服雖熱,復興亦難》的圖文報導,微信搜索一下看到也有漢服社或者國學的公眾號轉了,按照小編的想法,作者的標題應該是《穿漢服出門,讓漢人認識自己的傳統服飾》,如此,更好。
下附原文,先看文,後閱圖。
《穿漢服出門,讓漢人認識自己的傳統服飾》
攝影、撰稿/葛亞琪 編輯/鄒怡
出品/騰訊網新聞中心
自清代統治者施行「剃髮易服」政策之後,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以後,除了僧侶和道士穿著的服裝外,漢服幾乎在日常生活中絕跡。漢族也成了中國唯一沒有自己服飾的民族。
2003年11月22日,電力工人王樂天身穿漢服走上鄭州街頭,掀起了一股漢服復興潮。12年過去了,雖然像王樂天一樣的漢服推廣者已越來越多,但穿著漢服上街,依然會引來路人的好奇圍觀。
憶雪江南漢服群目前有200多名會員,每到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群裡都會組織漢服活動。志趣相投的群友在平時也會穿著漢服結伴出遊。
16歲的柳瀟昳就是其中之一,她和群友穿漢服逛街時常被圍觀,有人說她穿的是和服,有人說她穿的是韓服,還有人說她是玩cosplay的;杭州的漢服同袍景瑟也有類似的經歷,她的穿著經常被誤認為是古裝,甚至被罵神經病,有一次她穿著漢服經過蘇小小墓,還被遊客當成扮演蘇小小的演員,要求合影。面對種種誤解,同袍們大多會報以微笑,並解釋說自己穿的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
「我希望漢服能夠被大家接受,知道這是我們民族自己的傳統服裝,所有的同袍穿漢服出門的時候都不會被用異樣的眼光圍觀。」 柳瀟昳的這段話說出了所有漢服同袍共同的心聲。
【完】
14歲的任心雨穿著新買的齊胸襦裙逛商場,因為服裝,她經常被誤認為是韓國人。漢服所代表的古裝早已過時,即便是傳統的新春佳節,改良後的現代唐裝也更受歡迎。然而,一股「漢服熱」卻在年輕群體中悄然復甦,他們看似Cosplay的打扮下,是一顆真心熱愛傳統文化的心。
徐寒飛穿著短褙子走在人行橫道上,宛若穿越而來的古人。她今年20歲,是憶雪江南漢服群的群主,經常會組織一些漢服活動。雖然中國傳統文化裡並沒有「漢服」的具體概念,而在民間漢服倡導者看來,漢服,是以華夏漢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傳統服裝的服裝體系。
17歲的馮程程穿著齊胸襦裙在麥當勞,齊胸襦裙是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馮程程說,有一次她穿著漢服乘地鐵,被當成日本人,對方還對她說日語。
任梵語今年剛滿13歲,她第一次穿漢服就跑來溜冰了。有了這一次的體驗,她希望以後到哪兒都能穿著漢服。
高建瓊,29歲,她很想穿著漢服去上班,卻因老闆不同意而作罷。
同是漢服愛好者,李文婭幸運得多。她今年18歲,因為她的學校不需要穿校服,讓她有了很多混搭漢服穿去學校的機會。李文婭輸液室裡身著長褙子,褙子始創於秦,在宋代時,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在審美上開追求質樸,褙子成為女性服飾的常見款式。
16歲的徐一葦穿著圓領袍跟媽媽逛街,在同學的影響下,這位高中女生喜歡上了漢服,這是她第一次穿漢服出門。 圓領袍,早期作為內衣存在,在魏晉南北朝後,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流行於隋唐至明末,女子圓領袍色澤鮮豔,並且多有花紋。
景瑟穿著齊胸襦裙在ATM機取錢。說到穿著這樣的服裝是否會影響走路和生活時,她說漢服必須量身定製,如果太長拖地了會不太方便。
16歲的柳瀟昳穿著襖裙乘地鐵出行。她希望漢服能夠被人們接受,並且穿漢服出門不會被異樣的眼光圍觀。襖裙,發展自襦裙,襖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裝,為明朝時期的經典服飾,如今現代朝鮮服常見的赤古裡裙樣式,便是依照明朝的襖裙發展演變而成。
王昕穿著明制齊腰襦裙在火鍋店用餐。大學裡她就是漢服社的成員,畢業後除了參加活動,她也會在平時穿穿漢服。
肉啊嗚穿著抹胸褙子裙坐在沙發上。她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解漢服,但每次和朋友出去逛街,她還是會詢問對方是否介意自己穿漢服。
唐偉龍在逛蘋果店,此時雖然是夏天,但是他的「長袍」卻很涼快。他說因為衣服裡空間大,全是風。
王馨田,14歲,她穿著褙子在書店閒逛看書,平時她會和同學穿著漢服去吳山廣場、河坊街等中式建築較多的地方。
小魚身著漢服卻絲毫不妨礙她騎公共自行車,這是因為她身上的褙子屬於比較日常的款式,窄袖的形制並不會對工作和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語文老師林雪平時甚至會穿改良的漢服去上課,有些學生覺得好看,就跟著她一起入了漢服的「坑」,有時他們還會一起組團去西湖邊拍照。
子凌在24歲那年開始接觸並喜歡漢服上,如今已經有三年時間。平時,即使是一個人出門,他也會穿著漢服,不過,穿上這件道袍的他經常被誤認為是和尚。道袍是明代時及其流行的一種便服,是儒生居家時的外衣,又有儒生道袍的說法。
子雨正在參加一場七夕節的漢服活動,她身上的這套紅黑色的曲裾看似簡單,其實是漢服中的禮服。在古代,成年女性會穿著它出席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
趙素雯是杭二中漢服社的社長,她穿著交領半臂和齊腰襦裙出門。她說,「每次穿都會被人認出來是漢服,這也是我堅持穿出來的動力。」
在李平浩看來,他並不希望人們把漢服當成古裝或者影樓裝,因為漢服都是有固定形制的,但現在太多的古裝卻任意修改,二者有本質區別。在大多數漢服愛好者心中,「漢服復興」的路還還長,他們並非是要所有人都重新身著漢服,而是希望大家能重視傳統服飾的保護,讓身著漢服的人出門不會再遭到側目。
編後語:
公眾號出現一年多以來,常常會發一些漢服日常的片子,也收集過姑娘們漢子們對於漢服的情感,那顆純淨美好的初心,可點擊《漢服之美,因你而美》查看。
漢服,現在是火起來了,追夢的火苗兒燃燒得更旺了。
看到在原文的後面有一萬多條評論,小編只是大概看了幾眼,因為對於網絡上所謂此類評論,水分多,水很深。現在的新聞媒體啊,,,還是不說了。
阻止不了別人鍵盤上不羈的舞步,我們就好好走穩自己的路。
擴展閱讀:
穿上漢服,做一個安靜的美女子
敢不敢帶上你的漢服姑娘上街去!!!
自製了兩套對襟齊腰襦裙和外披大袖衫
一年來,謝謝你們穿漢服出現丨歲滿
元宵節小編沒有準備美圖給大家,在這裡補上,讓大家一起看看少數人中努力的大多數。
來自微信:秋渡菌
來自微博:@丨南星
來自微博:@小記楊威
元宵節,漢服美女提燈遊園
來自微博:@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
漢未央舉行元宵漢服徒步活動
【賞花燈】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出鏡:@coser小夢 @木亙也Bernini @真的菜菜
攝影:@花蜀黍
春節結束,預告一下,
下期推送投稿作品。
你投稿了嗎?
沒有的記下郵箱啦!
cnhanfu@sina.com
以上圖文內容由小編整理網絡內容編輯,如有版權問題請郵件聯繫。
我是漢服君,感謝閱讀
- 漢服之美 · 因你而美 -
「我遇見過你,在你沒有發覺的身邊走過,穿漢服出去逛街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了,而你是那麼美。」
——來自多年以後的漢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