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評圖書:
書名:《維多利亞女王》
作者:(英)露西·沃斯利
譯者:張佩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聯合天際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1897年6月22日,英國為維多利亞女王舉辦登基60周年的慶典。超過300萬人湧入倫敦,觀看慶典巡遊。這場慶典充分顯示了女王子嗣眾多的事實:長女維多利亞公主(也被稱為維基公主)嫁給了德國皇儲,生下了德意志帝國最後一任君主威廉二世;次女愛麗絲公主嫁到了德國諸侯國,是末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嶽母,其他子女也多與歐洲其他王室結為姻親。10多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孫大打出手的一場傷亡慘重的鬧劇。
維多利亞女王算不上絕世美女,或者說,如果刨除其尊貴身份,只能算是相當平庸的英國婦人。再加上生育了九個子女,又早早因為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離世而成為寡婦。所以,1897年6月22日當天,呈現在倫敦市民乃至世人面前的女王形象,是一副蒼老的,其貌不揚的面容。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女王的外孫女婿)刻薄的評論說,「一個大圓球,下面兩條哆哆嗦嗦的腿。」
當然,在很多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看來,維多利亞女王公開展露自己的真實形象,這其實拉近了王室跟英國民眾之間的距離,甚至營造出了君主制下的英國,由和藹可親的老祖母做首腦的其樂融融的虛幻氛圍——女王本身對於其他人沒有威脅性,不熱衷政治,沒有權欲。有意思的是,100年後,英國的另一位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也採用了與維多利亞一模一樣的政治公關策略。
但話說回來,維多利亞女王之所以呈現出上述狀態,其實並非本意為之。登基之初的女王雄心勃勃,雖然被國會視為橡皮圖章,但她竭力與首相搭建友好的個人關係,在英國外交、軍事等許多領域施加自己的影響,這其實大大超越了光榮革命以後、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之前歷任君主的慣有做法。
18歲登基,維多利亞女王急於擺脫母親以及管家康多伊的控制,但卻很快暴露出政治經驗薄弱、親和力和政治敏銳性不足等缺陷。與阿爾伯特親王成婚後,維多利亞女王的性情逐漸被看似沉默、內向但更具有堅毅性情和政治經驗的丈夫所改變。阿爾伯特親王開始扮演女王的影子的角色,也就是說,女王的政務交由阿爾伯特處置,而她本人僅僅負責一些儀式性的工作。逐漸的,女王褪去了身份色彩,越來越接近於19世紀最為典型的英國家庭婦女的形象:生兒育女,聽憑丈夫做主。但這一切最初並不為英國公眾所知。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阿爾伯特親王之所以會英年早逝,是因為其事無巨細的承攬女王的政務,外加一力承擔對九個子女的管教。喪夫後,維多利亞女王並沒能真正意義上恢復其未婚時期的狀態,而這創造出一種令英國兩黨、內閣和國會所滿意的儀式性君王的禮儀姿態。
北京燕山出版社、聯合天際近日引進出版了英國歷史學家露西·沃斯利所著的《維多利亞女王》一書。這本書展現了一個不同於許多歷史傳記作家營造的、神聖化形象的維多利亞女王,總體來說,書作者仍然熱切的歌頌了與英國全盛時期處於共同階段的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階段,卻並沒有簡單化的將之歸結為女王及阿爾伯特親王的個人能力、魅力所致,而是強調了諸多複雜因素的綜合影響,所造就的「意外」結果或者說成果。
比如,這本書提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結婚以前的一樁醜聞,所意外導致的女王個人成長——維多利亞女王自幼在母親維克多麗和管家康多伊的陰影下成長,所以憎惡特別是兩位事實上的監管人身邊的所有人。維克多麗的女侍臣弗洛拉·黑斯廷斯患病後,年輕的女王去看望了她,卻表現得相當冷漠,甚至在背地裡嘲笑弗洛拉永遠找不到丈夫。這種輕率甚至毫無同理心的做法,助推了女王登基後最大政治危機的到來:人們紛紛認為女王毫無心肝。弗洛拉因發胖一度被懷疑為有孕在身,女王的醫師對之進行了粗暴的檢查,最終也沒有得出確切的結果,直到弗洛拉死後的屍體解剖表明,死者死於肝病晚期。弗洛拉的死,女王本人仍然表現得十分冷漠,雖然她已經意識到宮廷內外的人們對她不再表示尊敬。
弗洛拉事件對於維多利亞的個人成長具有很深遠的意義。此事一再被提及,迫使女王承認自己行事不周,而這顯然成為了她婚後「回歸家庭」,將政事、王室大事拱手轉交給阿爾伯特親王處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露西·沃斯利的《維多利亞女王》這本書也指出了女王本人晚年在政治上變得相對成熟,但性情依舊保持著專橫甚至不通情理的一面。女王的幼女比阿特麗斯公主未滿10歲時,阿爾伯特親王就去世了。所以女王有意不讓比阿特麗斯公主成年後結婚,為的是讓女兒畢生陪伴自己,哪怕後者經常陷入「憂鬱,絕望,百無聊賴,甚至都懶得抬起頭」。公主在27歲時邂逅了德國巴滕伯格的亨利王子,墜入愛河。維多利亞女王要求亨利王子必須放棄在德國服役,「入贅」英國王室,才能跟公主結婚。亨利王子和比阿特麗斯公主在滿足了女王的苛刻要求後結婚,但王子後來加入了英國軍隊到非洲作戰,不幸染上瘧疾死去。比阿特麗斯公主失去愛人後,50年都沒有再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