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煤氣燈下》預言了當下最糟糕的愛情:別讓愛控制你的生命

2021-01-09 書影偵探社

心境平和又比較悠閒的時候,偶爾會找一些老片來看。這些片子有的是聞名已久,有的是在文章裡無意間發現,有的是因某一個事件而被提起。

比如前段時間看過的《卡桑德拉大橋》就屬於後者,疫情當道的日子裡,人們會想要用類似的內容來評說當下。

今天想要說的這個片子也是後者,只是事情過去已經有些日子了,大概人們對此已經開始淡忘。不過事情曾經發生過,傷害也已經永遠留下,而對此的警醒應該始終都在。

我想要說的這部電影叫做《煤氣燈下》,是英格麗·褒曼在1944年主演的一部影片。

我想要重新提起的這個事件發生在去年的10月9日,一名大學女生服藥,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北大女生自殺事件」現在已經成為了百度百科的一個詞條,簡單地記錄了事件的始末、處置、以及這件事所造成的社會影響。

2019年10月9日,北大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某賓館服藥自殺,送醫救治後被宣布「腦死亡」。事件的背後,是她的男朋友牟林翰曾經對她使用過大量侮辱性的語言,並提出各種對其身體造成傷害的要求。

包麗嘗試過提出分手,但在牟林翰的威脅下,始終沒能結束他們之間的關係。

事件的發生已經不能拯救包麗了,但這件事引發了輿論對親密關係中精神控制、PUA(對異性誘騙洗腦)、字母圈等問題的關注和探討。

這類問題並不是新出現的社會現象,而是存在已久。程度輕微一些的,比如情感勒索,有時候甚至是以一種不自覺的狀態存在於人們的生活當中。生而為人,沒有誰能夠遺世獨立,完全存在於自己的空間當中。

在不可避免地與人接觸過程中,要把握怎樣的度,才能夠不傷害到別人;要擁有怎樣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強大的自我,才能夠保護好自己?說起來好像很簡單,這卻都是需要生命來承受的重量。

七十多年前的預言

《煤氣燈下》拍攝至今,已經有76年的時間了。

英格麗·褒曼扮演的少女寶拉繼承了姑母的大額遺產,她與青年安東偶遇,並很快墜入愛河。婚後,安東從一些小事開始,試圖影響寶拉對自己的判斷,讓她以為自己開始健忘,慢慢出現了幻覺,並且精神狀態陷入極其不穩定的狀態。

安東所做的這一切,就是為了霸佔寶拉所繼承的遺產。

雖然目的不同,安東和牟林翰的行為何其相似。兩者都是通過通過對女生精神上的折磨,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影片中的寶拉是幸運的,年輕的偵探伯林及時出現,戳穿了安東的騙局,將寶拉從無盡的自我懷疑、自我折磨中拯救出來,讓她可以重新找回自我。

現實生活中的包麗就沒那麼幸運了,對她而言,已經沒有了未來。這樣看來,《煤氣燈下》似乎在七十多年前就已經預言了這類事件的發生,而我們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沒有學會要怎麼愛自己、要怎麼保護好自己。

愛自己,沒那麼難,自信也是

我們願意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沒有誰可以取代,也不應該因為什麼短處而自卑和苦惱。可這種話總是說起來容易,人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會去比較、去計較。一個人就算有再多的長處,也會有技不如人的地方也會有過行差步錯的過往。

我們因為這些就要否定自己的一切嗎。我們就要因為這些而永遠覺得低人一等嗎?當然,很多事需要面對,可面對不是用同樣的事反覆自我傷害。與缺點和過錯和平共處,正視所有的一切,這可能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吧。

這些事說起來容易,真正想要做到的話,卻並不簡單。想要做到這些,我們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至於如何讓自己強大起來,好像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簡單的說,就是足夠的知識儲備、適當的處事能力、正確的自我認知,以及愛自己,相信自己。

歸根到底,這個事件、以及《煤氣燈下》讓我想要說的是,女孩子要保護好自己,這應該是個永久的話題。

雖然現在的社會我們喜歡叫嚷著男女平等,故意或者無意的標榜著女權,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生理結構上的差別決定了一些特性上的不同。有些傷害一旦發生,帶來的會是不可逆的影響和傷害。

想要得到愛,首先得做到自愛和自信不是嗎。

相關焦點

  • 警惕比Pua更厲害的煤氣燈效應,了解精神控制套路,別被洗腦了!
    前幾天,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裡也提到過一種精神暴力——【煤氣燈效應(Gaslight)】,所以,想更詳細地跟大家探討一下這些非常害人的心靈暴力。【煤氣燈效應】源於1944年美國的驚悚電影《煤氣燈下》:它講述的是女主角寶拉繼承了大筆遺產,被丈夫鋼琴師安東所覬覦,於是,他不斷製造事端,讓女主質疑自己的記性和邏輯,直到女主覺得自己瘋掉。
  • 《煤氣燈下》被愛人逼瘋的女人,煤氣燈效應的來源
    大家好,今天的文章想和你一起了解羅賓·斯特恩的《煤氣燈效應:如何認清並擺脫別人對你生活的隱形控制》。這本書可以幫我們認清人際關係中的情感控制,幫助我們走出控制和被控制,重建正常的人際關係。在今天的文字中,我們先了解什麼是煤氣燈效應及煤氣燈效應的來源。
  • 《煤氣燈下》:原來P-U-A幾十年前就屢試不爽了
    該名女生長期受到同校男友的精神控制,使其在對方的狂轟濫炸下逐漸喪失抵抗的能力,最終淪陷在「以愛為名」的陷阱中無法自拔,一步步放棄年輕的生命。所謂PUA(Pick-up Artist),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意指「勾引社群,也叫泡學、把妹達人、搭訕藝術家,起初指的是一群受過系統化學習、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後來泛指很會吸引異性,讓異性著迷的男女們。
  • 《煤氣燈下》面對家暴的罪與罰 英格麗·褒曼和男主演的番位之爭
    》(1944)美國DVD版封套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的(1915-1982)《煤氣燈下/恨鎖瓊樓Gaslight》(1944)翻拍自英國1940年同名電影,並在其編劇派屈克·漢密爾頓Patrick Hamilton(1904-1962)的原著劇本上做了些改動。
  • 煤氣燈下的PUA:你是如何被愛操縱的
    有一部電影時常被心理圈討論,在觀看時,又容易給你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這部於1944年在美國上映,至今仍有熱度的黑白老電影,就叫作《煤氣燈下》(gaslight)。它是由喬治·庫克執導,英格麗·褒曼等人主演的驚悚影片,講述了一個原本美麗、自信,且能夠獨立思考的女主角,在丈夫縝密的心理操縱下變得懷疑現實、質疑自己,最後精神上幾乎完全被對方控制的故事。
  • 語言和精神虐待是如何摧毀一個人的--電影《煤氣燈下》
    做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煤氣燈下》是不容錯過的電影。而作為一名女性,喬治庫克所導演的《小婦人》、《亂世佳人》、《茶花女》《窈窕淑女》每一部影片所刻化的女性形象和心理都細膩深刻。這部《煤氣燈下》更是讓英格麗 褒曼拿下了她人生中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這部1944年的影片即使今天觀看,依然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 PUA其實在1944年就出現過!這部電影的男主,恐怕才是真正的鼻祖
    導讀:PUA其實在1944年就出現過!這部電影的男主,恐怕才是真正的鼻祖前段時間,一個新型的詞彙進入了大眾的視野,「PUA」。起因是北京大學法學院大三學生包麗自殺事件,女孩於今年10月9日自殺,最後被診斷為「腦死亡」。
  • 警惕「煤氣燈效應」: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孩子心靈的操縱者!
    01煤氣燈下  電影的名字叫《煤氣燈下》,首映於1944年。這部電影名氣不大;事實上,它在心理學界的影響,可能已經超過了電影界。  故事很老套:美女嫁給渣男的故事。  渣男多了去了,大多渣在表面;這個渣男,渣在心機。
  • ,殺人於無形的煤氣燈控制術
    」「不,一切都是你的幻覺,煤氣燈沒有任何問題,是你自己疑神疑鬼!」「哦,是嗎?好像真的是我的問題吧...」這段對話,來自1944年的一部名為《煤氣燈下》的黑白老電影。突然有一天他又出現在小童面前,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以「朋友」的身份凱旋而歸,如此周而復始……這個男人,就是在用「煤氣燈操縱法」控制小童。晚飯到親吻,都是他布下的局。最終目的達到後,他卻對小童做著:「是你在追我,我僅僅是順從你的步伐在做事。」的心理暗示。
  • 煤氣燈效應:為什麼再優秀的人也會自卑?別讓洗腦式自卑毀了你
    許多人都承認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自卑心理控制著,感覺自己的處處不如別人,畏首畏尾的樣子成了自己的日常狀態。不是不想去努力,而是不敢去努力,面對很多機會,都會以一句「算了,我不行的」而告終。我們時常會陷入深深地挫敗感中,但其實想想年少時的我們都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任何事情在我們面前我們都會拼一把,努力一次,但是後來我們卻沒有任何的闖勁,我們安於現狀,甚至在別人努力的時候還會說一句「別費勁了,你不可能成功的」,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繼發性自卑多數與一種稱為「煤氣燈效應」的心理學效應息息相關。煤氣燈效應的得名來源於希區柯克的一部電影——《煤氣燈下》。
  • 電影《煤氣燈下》寶拉必須懦弱嗎?英格麗·褒曼的實力告訴你:不
    這是一部大導演「喬治·庫克」執導的電影,(1944年拍攝)有些懸疑恐怖之感。 寶拉這個角色是美國著名女星英格麗·褒曼主演,也是這部電影《煤氣燈下》最考驗人性弱點的影片之一,寶拉的姑媽去世後,在寶拉心中總有陰影,姑媽死後給了寶拉一大筆財產,引來了小人寶拉丈夫安東的算計,他用盡心機追求寶拉後成婚。
  • 《煤氣燈下》:在親密關係中,避免被他人情感操控
    最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正確地分辨親密關係的正確與錯誤。因為在親密關係中,那些我們信賴的人,其實正在用愛的名義來傷害我們。等到我們真正意識到這件事情的時候,發現自己早已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成為了被他人操控著的、沒有自我思想的人。電影《煤氣燈下》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在親密關係中,女性被戀人操控,最終懷疑自己的故事。
  • 比PUA更可怕的是煤氣燈效應
    許多人驚呼「PUA」太可怕了,許多文章上也表示要注意PUA,小心上當受騙,然而被誘騙發生性關係已經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在感情生活當中PUA的拓展應用——煤氣燈效應。為什麼我會說煤氣燈效應是PUA的拓展應用呢?
  • 警惕煤氣燈效應:一種極其危險的情感虐待形
    別讓「煤氣燈效應」毀滅你!
  • 《少年的你》:如何逃脫家庭「煤氣燈效應」的窠臼?
    —開啟無止境的悲劇輪迴 「煤氣燈效應」來源於1940年的一部懸疑片《煤氣燈下》。 心理學家們受到這部影片的啟發,將通過不斷灌輸虛假,扭曲,片面,負面的思想來攻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線,從而進行符合自己利益的情感操縱的行為,稱之為煤氣燈心理操縱法,也稱煤氣燈效應。 著名心理學家許添盛說,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根源於,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啟發,用懷疑代替信任,讓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愛。
  • 一部40年度經典影片告訴我們:感情裡的精神控制,究竟多可怕?
    今天想給大家科普一個知識點——就是在一段關係中,被情感操控的情況,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特定的稱呼——它被紐約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精神分析師羅賓·斯特恩稱為煤氣燈效應。「煤氣燈」這個詞來源於1944年美國上映的電影《煤氣燈下》。
  • 煤氣燈下:可怕的心靈暴力
    不管是PUA學或是其他,男生給女孩施加的精神暴力是不容否認的,今天,介紹一部在親密關係中進行精神控制的電影——《煤氣燈下》。本以為幸福的生活已經到來,寶拉卻有了一些困擾,她總會聽到奇怪的響聲,東西經常莫名其妙消失又出現,新來的女僕也對她態度輕蔑,煤氣燈也開始忽明忽暗,安東卻一直暗示,這是寶拉的幻覺,是寶拉的精神出了問題。
  • 《煤氣燈下》、《隱形人》|女性如何逃離情緒勒索者的陷阱?
    親密關係裡最可怕的莫過於你為了一段美好的關係去努力,對方卻抱著掌控你、讓你死的目的和你在一起。這是綜合了前一陣的女性被PUA男控制自殺一類的新聞感到心痛之時而想到的一句話。雖然幾年前就有一些心理學文章寫過類似的案主和事件,但是這兩年我們還是會看到很多優秀女性如何一步步掉入這樣的陷阱,有的失去金錢,有的失去生命,就算活下來的也需要一步步去重建心理界限。出於這個目認真列舉比對了《煤氣燈下》、《隱形人》裡典型的情緒勒索者套路。一、《煤氣燈下》情緒勒索套路1940年的黑白電影《煤氣燈下》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情感勒索者的種種套路。
  • 在親密關係中,警惕煤氣燈效應,對你產生的心理暗示
    而她很後悔的一件事情就是花費了7年的時間在一個錯誤的人身上,她也認為這個或許是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並非壞事。而和男友的相處基本就是在一種極度管教的模式下進行的,並且有很多極度的詆毀,在人前誇女友,在家裡處處貶低她,她想要去做的事情,都不被允許。甚至還會動手打她。在外人眼裡,男友溫柔禮貌,會做飯,很體貼,這也令她更加懷疑自己。
  • 煤氣燈效應:人是怎樣被「洗腦」的?
    你以為你的生活裡PUA很遠嗎?不,也許你就是正在被進行「情感操縱」的人。現今意義上的PUA,上可追溯至1944年,由美國導演喬治·庫克執導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Gaslight)中的主角安東。PUA一詞就顯得過於局限而不再適用了,將其定義為「煤氣燈人」則更加準確。「對某人進行情感操縱」並非大多數煤氣燈人的本意,畢竟,極少有人會處心積慮地想要折磨自己愛的人。然而,陷於各種複雜關係中的人們,多從相處初期的「我愛你,所以我甘願為你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