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精神虐待是如何摧毀一個人的--電影《煤氣燈下》

2021-01-09 射手座惡魔

做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煤氣燈下》是不容錯過的電影。而作為一名女性,喬治庫克所導演的《小婦人》、《亂世佳人》、《茶花女》《窈窕淑女》每一部影片所刻化的女性形象和心理都細膩深刻。這部《煤氣燈下》更是讓英格麗 褒曼拿下了她人生中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這部1944年的影片即使今天觀看,依然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而煤氣燈效應也成為了一個代名詞,指一個人通過語言和精神虐待對另一個人進行操控和洗腦的過程。這部片子因為有大量心理暗示和一些心理學知識,因此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希區柯克的作品,其實是喬治庫克導演的。

影片非常直觀的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原本心智正常,能夠獨立思考的美貌少女,是如何在她宛如拿著心理學聖經的惡魔丈夫的操控下,一步步喪失自我,沒有自尊,情緒失控,最後幾乎崩潰瘋癲的故事。(簡單說,就是一個正常的人,如何被有計劃、有預謀的給逼瘋。)

寶拉是一位孤女,自小沒有父母,被姨媽撫養長大。姨媽是一位著名的歌劇演員,生活優渥,對寶拉如同親生。可是姨媽卻意外遭人謀殺,兇手潛逃,警方也沒有破案。寶拉被送往義大利,一位姨媽的老朋友那裡,跟著著名的音樂家瓜帝先生學習歌唱技巧,慈愛的瓜帝先生有意將她培養成一名出色的歌劇演員。

但是,寶拉戀愛了。她愛上的是一位英俊、體貼、有才華的鋼琴師----安東。

她在歌唱時心不在焉,無法投入。被瓜帝老師發現,她告訴老師,她戀愛了,她太快樂了,所以她無法體味歌劇中悲劇的感覺。瓜帝老師卻說:真正的悲劇早已影響了你的生活。

瓜帝老師鼓勵她享受戀愛的甜蜜,向前看。面對安東熱烈的追求和求婚,他們認識了才不到20天,寶拉猶豫了,她提出要獨自旅行,要考慮一下。但是安東哪裡會讓她有沉思的機會?她走到哪裡,安東就跟到了哪裡,並且浪漫、熱烈、體貼。他溫柔的攻勢打消了寶拉所有的疑慮,擁有一個溫暖而甜蜜的家,一個愛自己,自己也愛的丈夫,這對孤女寶拉來說,一段穩定、深情和持久的親密關係是她一直渴望而不得的。

因此她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倫敦,這個曾經留下她痛苦回憶的姨媽舊宅。但自從她住進了這個房子裡,一切都變了。

她的首飾、胸針明明放好了,卻總是不翼而飛。但最後卻在其他地方找到,丈夫說是她的記憶力變差了,丈夫每當離家以後,寶拉總會聽到屋頂有奇怪的聲音,像是有人在上方走動。煤氣燈也開始忽明忽暗,她很害怕。但丈夫卻告訴她說,是寶拉疑心生暗鬼,是她的幻覺,她生病了。丈夫也對僕人暗示,說夫人的腦子有點問題。

安東會交給寶拉一些東西,要她收好,但是卻偷偷將這些東西藏起來,再厲聲質問,寶拉究竟把東西藏哪裡去了?怎麼如此糊塗,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安東就象訓小孩一樣訓斥寶拉,不準她外出,和陌生人接觸,安 心養病,不要外出丟人。同時僱用了耳背的廚師和輕浮、風騷的女傭,經常在僕人面前讓寶拉下不來臺。寶拉感到自己真的記性越來越差,什麼事都做不好,連傭人都在嘲諷自己。

而丈夫對她的指責、訓斥和冷漠讓寶拉害怕失去丈夫的愛,她既擔心又痛苦,好幾次,寶拉本能的幾乎已經接近了真相,可是安東對她嚴厲喝斥,她就又乖乖服從了。有時安東也會對她格外體貼,這種時冷時熱,讓人捉摸不定的態度,更讓寶拉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腦子出了問題。

原來這一切都是安東的陰謀,因為他盯上的是寶拉姨媽留給寶拉的財產,還有那些名貴的紅寶石。所以他才一步步接近寶拉,折磨她,將她險些逼瘋。

如今在如此開放的環境下,一個成年人想要控制和精神虐待另一個人,並不容易。但仍然有很多人在忍受著另一半的冷暴力,很多夫妻都在不停的當另一半最出色的差評師,對生活的怨念和壓力都無形的給了另一半,無數家庭悲劇源自於此。

但今天,我想說的卻不是成年人。成年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反擊的能力,我更擔心的是,那些處於煤氣燈效應下的弱小者--未成年的孩子們。

有多少孩子,終其一生都沉淪在父母的煤氣燈下。

因為親子關係是不平等的,極其不平等。

媽媽可以控制著孩子生存的小世界,她可以決定孩子生活的環境是舒適的還是混亂的。

母親本來是那個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真實性的人,幫助你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穩定性的人,可以幫你學會管理自己情緒的人。

可惜,在養育孩子時,有太多的母親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未曾得到過充裕的母愛和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一個不成熟的母親卻往往是最有可能摧毀孩子真實性和價值感的那個人。

煤氣燈是一種情緒和言語上的虐待。成人本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父母往往會突如其來的對孩子大發脾氣,而我們往往不會對陌生人和老闆、同事隨意的發脾氣。因為我們的孩子,沒有反抗能力。

說句不好聽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孩子,還沒有對待陌生人客氣。

如果你不認同這一點,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

你是否認為你的前半生都在為父母而活著?

你是否因為父母無意而偏差的教育方式,對你的評判和認定,讓你對自己有種羞恥感,你壓抑著自己真實的個性,緊張的生活著,向內自我攻擊。

你仿佛已經擁有了完美的生活,但 內心深處卻仍然在渴求著完滿,總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達到的境 界?

你一直努力的想要達成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去完成一個個目標,哪怕明知道是在折磨自己,但卻仍然不曾停下腳步?

孩子對母親的忠誠常常令人震驚。

最近新聞裡那個十歲就自殺的小女孩,她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老師不讓我考試了,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每當看到這樣的社會新聞,我都忍不住的悲憤。

是什麼樣的打罵,什麼樣的環境讓一個才十歲的幼小生命能夠放棄活下去的勇氣?!!!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父母滿意。

但她沒有反抗的能力,她每天就生活在這樣一種自我憎恨裡,她代替著媽媽對自己進行了絞殺。

她認同媽媽所說的,她不是個讓父母省心和滿意的孩子。

所以,她殺死了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處處貶損自己的孩子??!!

只因為他(她)的分數不夠理想?只因為別人的評價不好?只因為我們自己無法對抗這世界的壓力?因為我們的無能,所以轉嫁到孩子身上?

原本每對父母的初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自立自強即可。

但即在養育的過程中,由於外界的種種壓力,我們也在歧途上越奔越遠。

我們打壓他,喝斥他,威脅他,否定他,

孩子沒有體驗到父母給予的愛和快樂,只有無盡的壓抑。

而孩子卻是那樣的愛著自己的父母,忠於自己的父母。

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他們不惜扭曲自己的人生,貢獻著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得象祭品一樣。

一個沒能得到父母愛的孩子,是那麼的自我憎惡,自我攻擊,自我折磨。

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他們活在衝突和矛盾中,因為那麼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愛,所以往往更容易被別人利用和傷害。

如果這世界上有純粹的愛,我覺得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但是,我們卻往往更在意別人的意見,別人的評價,卻唯獨看不見自己的孩子。

我們那些不經意的言語、行為,評價、指責,日復一日的,給我們的孩子造成了那麼大的傷害。

我並不是指責所有的父母,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曾生活在泥濘中,我們的童年也許未曾得到過完滿的愛。

但是,我們現在有了孩子,我們不妨好好的看看他們,看看他們的優點,看看他們有哪些獨特之處,然後,問問自己:你是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是相信外界的評價?

你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清理好心情,以最平和的心境面對孩子。

讓他感受到你的平和、溫暖和慈愛。

別讓孩子生活在「煤氣燈下」。

相關焦點

  • 《煤氣燈下》被愛人逼瘋的女人,煤氣燈效應的來源
    大家好,今天的文章想和你一起了解羅賓·斯特恩的《煤氣燈效應:如何認清並擺脫別人對你生活的隱形控制》。這本書可以幫我們認清人際關係中的情感控制,幫助我們走出控制和被控制,重建正常的人際關係。在今天的文字中,我們先了解什麼是煤氣燈效應及煤氣燈效應的來源。
  • 煤氣燈下:可怕的心靈暴力
    不管是PUA學或是其他,男生給女孩施加的精神暴力是不容否認的,今天,介紹一部在親密關係中進行精神控制的電影——《煤氣燈下》。本以為幸福的生活已經到來,寶拉卻有了一些困擾,她總會聽到奇怪的響聲,東西經常莫名其妙消失又出現,新來的女僕也對她態度輕蔑,煤氣燈也開始忽明忽暗,安東卻一直暗示,這是寶拉的幻覺,是寶拉的精神出了問題。
  • 警惕比Pua更厲害的煤氣燈效應,了解精神控制套路,別被洗腦了!
    【煤氣燈效應】源於1944年美國的驚悚電影《煤氣燈下》:它講述的是女主角寶拉繼承了大筆遺產,被丈夫鋼琴師安東所覬覦,於是,他不斷製造事端,讓女主質疑自己的記性和邏輯,直到女主覺得自己瘋掉。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Gaslight】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它又叫認知否定。
  • 《煤氣燈下》、《隱形人》|女性如何逃離情緒勒索者的陷阱?
    雖然幾年前就有一些心理學文章寫過類似的案主和事件,但是這兩年我們還是會看到很多優秀女性如何一步步掉入這樣的陷阱,有的失去金錢,有的失去生命,就算活下來的也需要一步步去重建心理界限。出於這個目認真列舉比對了《煤氣燈下》、《隱形人》裡典型的情緒勒索者套路。一、《煤氣燈下》情緒勒索套路1940年的黑白電影《煤氣燈下》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情感勒索者的種種套路。
  • 警惕煤氣燈效應:一種極其危險的情感虐待形
    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煤氣燈效應。可能有人說,這不過是電影,但要告訴你,生活中有些人是會通過這樣的「煤氣燈」手法來操控你的,那如何確認自己是不是被操控呢? 什麼是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又叫認知否定,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腦。  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
  • 人言可畏:語言暴力,虐待不了身體,卻能摧毀一個人生存的意志
    語言暴力虐待的不是身體,而摧毀的是人的精神。我一個做教師的朋友,前些天帶我去了他曾經支教過的村子裡摘杏子吃。他說,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好東西,但是杏子真的是長得特別好,吃起來口感非常棒。他們只知道,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能對自己的生命下得了毒手,這一定另有隱情。而逼他放棄生命的劊子手一定是那個日夜悉心照料他的女人,而不是那場令人心痛和絕望的車禍。他們搖著頭,煞有介事地嘆著氣說人心猜不透啊!
  • 「洗腦、打壓、操控、虐待...」,殺人於無形的煤氣燈控制術
    」「不,一切都是你的幻覺,煤氣燈沒有任何問題,是你自己疑神疑鬼!」「哦,是嗎?好像真的是我的問題吧...」這段對話,來自1944年的一部名為《煤氣燈下》的黑白老電影。電影中一個經典的橋段,丈夫故意將家中的煤氣燈調得忽明忽暗。
  • 煤氣燈下的PUA:你是如何被愛操縱的
    有一部電影時常被心理圈討論,在觀看時,又容易給你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這部於1944年在美國上映,至今仍有熱度的黑白老電影,就叫作《煤氣燈下》(gaslight)。它是由喬治·庫克執導,英格麗·褒曼等人主演的驚悚影片,講述了一個原本美麗、自信,且能夠獨立思考的女主角,在丈夫縝密的心理操縱下變得懷疑現實、質疑自己,最後精神上幾乎完全被對方控制的故事。
  • 煤氣燈效應:一種比PUA更常見的精神虐待
    ·當你試圖描述這段關係如何困擾你的時候——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你都無法準確地說出問題所在。·你沒有告訴朋友那些令你不安的小事件;你寧可忽視它們。·你主動交往那些認為你處在一段美好的關係裡的朋友。·你覺得他老練、能掌控大局,而非控制欲強、過分苛求。·你覺得他迷人、浪漫,而非不可靠、難以預測。
  • 煤氣燈效應,遠離渣人
    今天來和大家聊聊一部老電影《煤氣燈下》,這部影片講述了寶拉和丈夫在姨媽舊居裡的故事。這部影片涉及到了一個概念「煤氣燈效應」其中,丈夫是電影中的「煤氣燈操縱者」,而寶拉是「煤氣燈被操縱者」。感興趣的小可愛可以去看看一本書《煤氣燈效應:如何認清並擺脫別人對你生活的隱性控制》還是比較有趣的,稍微有點邏輯性,但是很好懂。
  • 《煤氣燈下》面對家暴的罪與罰 英格麗·褒曼和男主演的番位之爭
    ·褒曼Ingrid Bergman及最佳男配角巴裡·菲茨傑拉德Barry Fitzgerald(右)合影這部電影逐步地展示了軟弱善女子是如何被強硬惡郎君哄騙,脅迫而被動地相信了自己患有精神上的毛病,電影敘事就像套索一步步的收緊,這個過程很有戲劇張力,讓人想往下看,想知道劇情如何進一步演變。
  • 《治癒隱形虐待》可以療愈,《隱秘的角落》把老實人逼瘋的張東升
    心理虐待不同於身體的虐待,身體的虐待,這個傷口是可以癒合的,而心理的虐待是很難被癒合,有時心理上對一個人精神上的摧殘往往是毀滅性的,它可以讓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厭惡自己,厭惡世界,乃至對人生絕望卻還不自知。長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受害者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和性格方面的負面改變。
  • 北大包麗自殺245天後,男友終於被捕:精神控制一個人,到底有多容易?
    2019年10月9日,包麗在微博上留下了「我命由天不由己」的遺言後服藥自殺,隨後被醫生宣布腦死亡。在她和男友牟某某的聊天記錄中,牟某某多次向包麗施加語言暴力,甚至要求包麗拍裸照、懷孕、流產、結紮。包麗在這種精神虐待下選擇了自殺,但牟某某隻是被輿論指責,始終沒有得到法律的制裁。直到前兩天才傳出消息,牟某某於6月終於被警方逮捕。
  • 煤氣燈效應
    很多年前有一部電影叫《煤氣燈下》。
  • 《少年的你》:如何逃脫家庭「煤氣燈效應」的窠臼?
    —開啟無止境的悲劇輪迴 「煤氣燈效應」來源於1940年的一部懸疑片《煤氣燈下》。 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匱乏的,在事業上沒有什麼建樹,就會轉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去尋找滿足。比如說,虐待小動物甚至家暴妻子或孩子。 7歲男童天天(化名),父母離異後,跟著媽媽一起生活。20多歲的媽媽,只要心情不好,就拿天天當出氣筒,用的工具不是菜刀,就是很粗的電線。
  • 1944年《煤氣燈下》預言了當下最糟糕的愛情:別讓愛控制你的生命
    我想要說的這部電影叫做《煤氣燈下》,是英格麗·褒曼在1944年主演的一部影片。我想要重新提起的這個事件發生在去年的10月9日,一名大學女生服藥,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北大女生自殺事件」現在已經成為了百度百科的一個詞條,簡單地記錄了事件的始末、處置、以及這件事所造成的社會影響。
  • 如何抵禦《煤氣燈下》的蠱惑
    《煤氣燈下》,一部黑白老片子,歸為懸疑類,情節相當簡單,早年為財謀殺的兇手若干年後繼續為財謀害,只不過加害對象從著名的歌星姨媽換成了繼承了豐厚遺產的外甥女,當年姨媽被害身亡,現今外甥女卻是在被逼瘋的路上。只不過兇手身份發生了改變,當年是歌星的伴奏鋼琴師,如今是外甥女的丈夫。
  • 警惕「煤氣燈效應」: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孩子心靈的操縱者!
    今天的主題,依然是教育,但要從一部古老的電影說起。  01煤氣燈下  電影的名字叫《煤氣燈下》,首映於1944年。這部電影名氣不大;事實上,它在心理學界的影響,可能已經超過了電影界。  故事很老套:美女嫁給渣男的故事。
  • 一部40年度經典影片告訴我們:感情裡的精神控制,究竟多可怕?
    今天想給大家科普一個知識點——就是在一段關係中,被情感操控的情況,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特定的稱呼——它被紐約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精神分析師羅賓·斯特恩稱為煤氣燈效應。「煤氣燈」這個詞來源於1944年美國上映的電影《煤氣燈下》。
  • 比PUA更可怕的是煤氣燈效應
    具體來說就是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而煤氣燈效應源於一部影片,1940年的黑色懸疑電影《Gaslight(煤氣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