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涼山彝族娃到火箭軍礪劍尖兵丨沙子呷的掘進之旅②

2020-11-19 澎湃新聞

2017年9月,剛剛提升為二營副營長的沙子呷回到大涼山休假,兒子要開學,閨女從生下來長到三歲只見過父親一面,父母希望沙子呷陪著去成都看病,次果提出了久藏心底的奢望:補拍婚紗照。沙子呷當即表態,一切要求照單全收。

06

沙子呷在飛彈陣地已經拼了十八年。十八年間,沙子呷和他的戰友們轉戰了祖國東南西北的十幾個工區,完成的都是中央軍委直接批准的「國字頭」項目,哪一項都是急難險重任務。

2005年,剛完成東部地區施工任務還沒來得及休息,上級一聲令下,連隊再次轉戰高原雪域執行任務。該工區海拔三四千米,「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六月暴雪飛,七月降冰雹」是這裡的真實寫照,被當地人稱為「生命禁區」。

由於海拔高,這裡早晚溫差大,長時間風吹雪打,官兵們的嘴唇都裂開了一道道血口子。到了夜裡,血把嘴唇緊緊粘在一塊兒,早晨醒來一張嘴,嘴唇又被撕裂,鮮血直流,疼痛難忍。吃飯更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高原缺氧, 一吃飯就像背了幾十斤重物一般喘不過氣來。

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大家整天頭痛欲裂,頭暈嘔吐。不僅如此,這裡的飲水含氟量高、鹽鹼性大。全連的一百多號官兵初到高原就拉了一個多月肚子,搞得一個個面黃肌瘦。

但這種考驗還只是開始,從炸開山體那一刻起,才體驗到了真正的艱難。隨著向斷面深處掘進,大家的身體極限就接受更高的挑戰。兩腿酸軟無力,兩隻眼珠直往外凸,太陽穴鑽心地疼。一直不停地往前掘進是辦不到的,戰士們只能掘進10來米就停一停,每前進一米,幾乎就要疲憊地四肢大張躺倒在地上,心臟的跳動聲自己能聽清楚,嘴更是合不攏,如拉風箱般不停地喘著粗氣。

沙子呷回憶說,我這樣在川西高原生活過的人都明顯快堅持不下去了,大家的身體耐力已經達到了頂峰,心臟仿佛要爆裂。

高原環境下施工,機械裝備因為缺氧趴了窩,施工會戰接連受挫。針對高原寒區與內地相比裝備降效的實際,沙子呷和戰友們一起對主戰裝備進行了高原性能改造,加裝了渦輪增壓器,採用電控加溫裝置,對油路、水路和油箱自動加溫,有效緩解了機械裝備「缺氧」之痛。

首次夜間被復施工時,溫度低至零下40℃,混凝土瞬間凍成了冰疙瘩,沙子呷同技術骨幹一起摸索出嚴寒堅冰裡的「加熱法」、低溫條件下混凝土攪拌技術和水管防凍技術等新工法,成功破解了低溫冰凍條件下的被復難題,還創造了高原寒區施工新紀錄。

07

次果一個多月沒有接到沙子呷的信和電話。

幾次欲言又止後,對沙子呷的母親提出了請求:媽媽,我們去看看呷吧,我很擔心。母親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次果的要求,決定領著兒媳婦去一趟高原。但母親也給次果提了一個要求:事先不給沙子呷打招呼,突然襲擊。

沙子呷的母親和妻子

兩個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彝族女人背著一背簍牛肉乾巴、蕎面饃饃、核桃就出了門。她們手裡握著沙子呷最後一次來信的信封,裡面裝著在路邊賣烤土豆和山貨掙來的路費,坐了汽車坐火車,經過多次轉車,行程數千公裡。最後步行了好久才找到了沙子呷連隊施工的工棚。

沙子呷沒有在工棚。母女倆忘記了旅途勞累和高原反應,她們被沙子呷掛在房間裡滿是泥漿的衣服驚呆了,娘倆半天沒能講出一句話。一個小時後,已經得知了消息的沙子呷衝回了房間,他的背後還站著如同雕塑般的戰友。

次果出發時曾打算見面時為沙子呷買一束歌裡唱的格桑花或馬蘭花,可腳下的高原不是大涼山,除了駱駝剌什麼也沒有。母女倆和沙子呷沒有擁抱,沒有親熱,就站在燒了爐子的屋子裡靜靜的站著,四雙眼睛呆呆的盯著沙子呷和和戰友們臉上的高原紅、身上的泥水出神。

但是,母親最終沒有忍住心中的疑惑,含著淚水質問兒子:呷,你真的是在當兵嗎?當兵的不是打槍操炮嗎?你這當的是什麼兵啊?這天晚上,連隊特意從當地牧民家買了一隻羊為次果母女接風,連長指導員向沙子呷的母親和次果講了這支部隊肩負的使命任務。

第二天,次果和母親忍受著強烈的高原反應,開始為官兵們一件一件清洗滿是泥水的衣服,晾乾,摺疊好,整齊地碼在鐵皮柜子裡。第四天臨走時,母親告訴沙子呷,咱們寨子裡的黨員個個都愛黨愛國,你是黨員就不能給黨丟臉,無論今後遇到多大困難都要記住,你是黨員。沙子呷當即保證:在部隊一天,就幹好二十四小時。

彝鄉謠曲比阿烏 - 美麗綻放

第四天,次果和母親離開了工區。火車經過蘭州見到黃河那一瞬間,母親再也沒有忍住淚水,還輕聲唱起了彝族歌曲。次果說,那次高原行之後,她下定決心,今後家裡的事再也不讓呷操心。她還說,她與呷的愛都存在眼睛裡藏在心裡。

母親回家後將全家人召集起來開會,向大家介紹了兒子在部隊的情況。立下規矩:今後任何人不準向沙子呷講家裡的困難。

母親和次果離開工區後,沙子呷也給自己立下規矩:每三天給家人打個電話,打不通電話每半月給家裡寫封信。

08

沙子呷不僅執著善良,還很較勁。在西北某工區坑道口部被復施工時,沙子呷是副排長。一天晚上,天氣十分寒冷。沙子呷為大家分工完畢後,大伙兒便迅速走進支模作業面,開始了一晚上的生死較量。

「一二、一二……」官兵抬著800多斤重的鋼模板,嘹亮的號子迴蕩在坑道。一塊塊鋼模板立了起來,好似給圍巖鑲嵌上了一道「鋼鐵屏障」。

時針指向凌晨2點,支模作業已經進行到了拱頂。作為施工現場負責人的沙子呷卻顯得有些心神不寧,腦子裡突然想起了剛下連隊時犧牲在施工現場戰友的情景。多年與石頭打交道的經歷,讓他有了一種難以名狀的「第六感」,在他看來,這種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預感並不是好兆頭。

心裡犯著嘀咕的沙子呷,一邊看著幹得熱火朝天的作業面,一邊暗自盤算:高原天氣這麼寒冷,作業面加固焊接部位容易熱脹冷縮,新兵經驗不足,又是夜班高空作業……

雖然心中的預感找不到明確源頭,一向膽大心細的沙子呷還是叫停了正在進行的作業,統一帶隊到10米開外的空地上打個盹,自己則準備同幾名骨幹分析原因、排查隱患。

這時,身後突然傳來「哐當」一聲!沙子呷和班組成員趕緊扭頭,一群人眼瞅著一根水平梁突然從數層樓高的拱頂砸下,隨後一陣「轟隆」聲響起,原本加固好的水平梁、立柱和模板一股腦兒全被從高空拍下,整個拱頂模板瞬間坍塌。

眼前的一幕著實把大家驚出一身冷汗!回過神來,一名戰士心有餘悸地說,如果沒有「呷子哥」叫停,我們都被模板拍成肉漿了。

這驚魂的一幕給沙子呷和施工班組敲響了警鐘!經過一番查看,發現原來是在點焊的情況下,接口因熱脹冷縮出現斷裂,造成水平梁掉落、模板脫落。

清理完現場後,沙子呷帶領班組人員連夜修改施工方案,對高寒天氣下支模加固標準進行了規範,確保後續施工安全推進。

09

沙子呷的父母很熱情好客。沙子呷入伍時,他家在門前支起大鐵鍋燉坨子肉宴請鄉親。沙子呷入黨的消息傳回村裡後,母親又在家門口支了大鐵鍋,陳老兵領著全村人吃肉喝酒跳舞歡鬧了一夜。

沙子呷與母親羅子各、哥哥沙子從、妻子莫小梅、弟弟沙爾呷

再後來,沙子呷的家從山裡搬到了公路邊,泥土房變成了磚房,家裡更是年年有喜。父親索性將院子裡的場院鋪成了水泥地,還特意買了一口能燉兩隻羊的大鐵鍋。酒擺桌上,碗放灶臺,大家唱累了跳餓了拿起碗就吃。父親說,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黨的領導好,兒子盡心盡力為國家做事,我們活得好。

但沙子呷不能像父親和哥哥弟弟們那樣享受生活,他仍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打仗」。

他的頭上戴了兩個「緊箍咒」,一個是「寧願身上掉層皮,不讓飛彈等陣地」,一個是「我們能打仗嗎?我們能打勝仗嗎?」因為緊迫感和責任感的驅使,他當兵十八年休假不到十個月。他很自豪,他在為祖國盡忠!

2014年,三連連長沙子呷奉命帶隊馳援駐北京某工區。

沒來得及休息,沙子呷就帶領大家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會戰中。面對超大跨度被復作業面,他主動請纓,誓要拿下這隻「攔路虎」。一時間,焊花飛濺、號聲震天,編筋、支模完畢後,沙子呷光著膀子,第一個鑽進了拱頂。

混凝土不斷散發著熱量,狹小的拱頂作業空間內溫度高達40攝氏度,官兵們身上只穿了短褲戴著安全帽,仍然汗如雨下。手拿搗固棒的沙子呷,在狹窄的被復層中穿梭。

沙子呷「拼命三郎」的精神讓大家士氣大振,不管多累多疲憊都沒有一人退怯倒下。副連長袁興生病在衛生隊打吊瓶,輸完液就往工地上跑。全連官兵晝夜鏖戰,終於提前3個月完成了任務,三連「爆表」的戰鬥力消息不脛而走,讓兄弟單位見識了「鐵人」沙子呷的厲害。

連隊撤離時,駐京的兄弟單位領導找到沙子呷想讓他留下來,許諾留下後家屬和小孩可以隨軍進京,沙子呷不假思索就婉拒了。

10

沙子呷任三連連長時有句口頭禪:「三連出品,必是精品」,這句話叫得響亮。

2015年6月的一天,沙子呷上工地檢查夜班情況,發現側牆底部有一部分土工布焊接不牢固,裂開了一道3公分長的口子。見沙連長盯著土工布目不轉睛,現場負責的帶班骨幹趕忙解釋:裂縫在底角部位,只3公分,不影響工程質量。

別說三公分,一公分也不行!愛較真的沙子呷態度堅決,堅持要求將模板拆除,把土工布重新焊接。他說,飛彈武器價值連城,陣地工程要求萬無一失,如果質量出了問題,就是歷史的罪人!

2016年8月,旅裡集結6個連隊在二營工區開展施工會戰,通道內鋼模臺車拆卸成了「卡脖子」任務,已升任營長的左劍軍急得直跺腳。

上次咱們拆鋼模臺車用了四天,這次你們看看誰有辦法兩天拿下?召開碰頭會時,左劍軍召集連隊主官商討對策。有連長說,鋼模臺車有上千個零件,兩天拆完根本不可能。另一個連長提出,鋼模臺車重達20多噸,光轉運模具就需要兩個班作業……時任三連連長的沙子呷主動請纓,如果讓我們幹,只需要一個夜班!熱鬧的會場,頓時鴉雀無聲。

聽到沙子呷放出的「狂言」,在場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掃向了他。左營長滿臉懷疑地提醒:沙子呷你可別吹牛,這活兒沒你想得那麼好幹。

交給我,明天早上驗收!沙子呷信心十足。

軍中無戲言,咱倆打個賭,你們若真完成了,我給三連調休一天,要是完不成,三連停休一天。左營長立刻與他定下「賭約」。

受領「戰鬥任務」後,沙子呷立即返回連隊,帶著施工經驗豐富的王勝東班組來到鋼模臺車作業面,他將作業班組官兵分成卸螺絲、拆模板、吊卸搬運三組,從收縮液壓系統、拆牛腿支撐到吊卸模具、搬轉倒運,按照先後順序進行作業。

凌晨6點左右,這臺20多噸重、上千個零件的鋼模臺車順利拆卸完畢。白班上班時,左營長趕到施工作業面,偌大的鋼模臺車竟在一夜之間被拆卸轉運至新的作業面。左營長和全營官兵為沙子呷所在連隊熱烈鼓掌。

11

2017年9月,剛剛提升為二營副營長的沙子呷回到大涼山休假,兒子要開學,閨女從生下來長到三歲只見過父親一面,父母希望沙子呷陪著去成都看病,次果提出了久藏心底的奢望:補拍婚紗照。沙子呷當即表態,一切要求照單全收。

沙子呷與妻女

但誰也沒想到,旅裡接到了火箭軍緊急通知:陣地峻工時間提前。十八年來,沙子呷已經是第七次在休假時提前召回,而這次,只休了六天假。

回到陣地後的一天下午,沙子呷上工地與白班交接完工作,來到三連爆破作業面查看情況時,沙子呷總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勁。

你聽聽有沒有滴水的聲音?沙子呷問一同過來查看現場的副連長屈湖森。屈副連長一臉茫然:沒有滴水聲呀!此時,沒弄清楚情況的沙子呷心裡很不踏實,又叫來正在作業面帶班的班長王勝東,再次詢問有沒有聽見滴水的聲音。一臉懵圈的王班長望著拱頂聽了又聽,肯定地搖了搖頭。

恰巧到了飯點,白班人員陸續走出坑道吃飯。已經走出坑道的沙子呷心裡不託底,領著屈副連長和王班長又返回了施工斷面察看情況。王勝東堅持認為掘進斷面石質比較好,不會出情況。

沙子呷沒有講話,回想以往的塌方徵兆,他又隱約聽到滴水的聲音,可就是沒發現水從哪裡滴出來的,便又問王勝東:聽沒聽到滴水聲?王勝東回答:真沒聽到!

幾個小時後,夜班施工展開,戰士們正在出渣,始終對滴水問題不放心的沙子呷,再次來到作業面,用強光手電仔細檢查了兩遍拱頂,猛然發現拐角處正往外冒渾水。

快撤!隨著沙子呷的一聲呼喊,現場人員迅速扔下工具就往外跑,正在排險的副班長劉小波卻一時不知所措,嚇得扔下排險杆怔在原地,沙子呷見狀立即上前,一把拉著他夾在腰間跑出了作業面。人員裝備剛撤出,只聽見一聲巨響,巨石裹著泥沙從拱頂塌落下來,瞬間填滿了作業面。

若不是沙副營長細聽善辨,後果不堪設想。事後,塌方圍巖得到了處理。沙子呷又帶著技術骨幹制定出採用《三層弧形拱架支護》方案,經過近4個月的支護作業,順利穿越險區。

攝影:劉明松 方雷  魏玉麟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沙子呷:從大山裡的放牛娃到火箭軍礪劍尖兵
    沙子呷,男,彝族,四川西昌人,2002年12月入伍,2005年10月入黨,2012年6月畢業於原第二炮兵指揮學院,現為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入伍18年來,他紮根深山守初心、勇於攻堅當先鋒,先後擔負10多個重點國防工程施工任務,14次擔任突擊隊長,戰勝塌方20多次。
  •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沙子呷:為飛彈築巢的「彝族雄鷹」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題:為飛彈築巢的「彝族雄鷹」——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沙子呷  張選傑、李兵峰、李永飛  18年前,沙子呷懷揣夢想走出大涼山,參軍成為一名飛彈工程兵。  如今,這個彝族青年當上火箭軍某工程營營長,帶領官兵建起一座座「藏得住、打不著、抗得住、摧不毀」的陣地工程,成了為飛彈築巢的「彝族雄鷹」,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評為火箭軍第九屆「礪劍尖兵」,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 【特稿】新時代的飛彈「築巢人」——沙子呷(下)
    從小在彝族山寨長大的他吃飯用手抓、不會普通話。生活習慣和語言的差異,成為沙子呷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戰友們的關愛和鼓勵給了他溫暖和信心。指導員買來字典,帶著他一個字一個字地學漢語,班長手把手地教他用筷子,戰友們一有空就跟他拉家常,鼓勵他上電大、報函授,拿下本科文憑。提幹後,他本有機會留機關、到北京,可他選擇回到連隊與戰友「同甘共苦、生死與共」。
  • 飛彈工程兵沙子呷:沒有戰爭的年代,我還在戰爭中
    這,就是火箭軍部隊的飛彈工程兵——一群有著崇高理想、樸素願望的人。與沙子呷對坐,他沙啞的聲音、真誠的目光,還有那雙布滿老繭的手,都在傳遞著同一個信息——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出生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沙子呷,從小就渴望成為彝族神話裡的英雄。彝族,自古便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在沙子呷的家鄉,家族的興衰,與家族裡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 沙子呷任三連連長時有句口頭禪:「三連出品,必是精品」
    當莫色次果得知丈夫沙子呷入選的消息後,特意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挖了一棵索瑪花種到院子裡。雖然已經過了開花的季節,但她每天精心呵護著這株索瑪花。莫色次果最大的心願是丈夫回來時,索瑪花能夠燦爛地綻放……沙子呷是涼山彝族人,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當兵18年只做了一件事——為共和國戰略飛彈武器築巢。
  • 沙子呷任三連連長時有句口頭禪:三連出品,必是精品
    當莫色次果得知丈夫沙子呷入選的消息後,特意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挖了一棵索瑪花種到院子裡。雖然已經過了開花的季節,但她每天精心呵護著這株索瑪花。莫色次果最大的心願是丈夫回來時,索瑪花能夠燦爛地綻放……沙子呷是涼山彝族人,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當兵18年只做了一件事——為共和國戰略飛彈武器築巢。
  • 彝族少女依呷阿呷出山記
    ——8月20日,爾古依呷日記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14歲的爾古依呷和15歲的阿來阿呷在成都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隨後,她們就又回到自己的家——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漫水灣鎮一片部隊廢棄的打靶場。與她們結緣,源於10個月前的一次採訪。
  • "礪劍尖兵"5立戰功背後,是飛彈老兵侯長嶺的不停奔跑
    火箭軍某旅發射五營一連一排一班班長侯長嶺——夢想的騰飛需要一個個接力者■解放軍報記者 賀逸舒 通訊員 程鵬宇火箭軍某旅發射五營一連一排一班班長兼發射技師侯長嶺(右三)和戰友們完成任務歸來。這個晚上,他們將見證一個獨屬於火箭軍部隊官兵的高光時刻——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頒獎典禮。榮譽屬於火箭軍某旅發射五營一連一排一班班長侯長嶺。當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時,全場沸騰了。一班的戰友們挺直了腰板,手掌拍得通紅。此時,遠在千裡之外的北京,侯長嶺胸前戴滿勳章,昂首闊步走上頒獎臺。金色的燈光從頭頂落下,在他的勳章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 阿西阿呷:堅守彝族鄉親的幸福線 慢火車上見證大涼山巨變
    11月18日,國新辦舉行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阿西阿呷是彝族人。1971年,她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鐵路白石巖站,從此車站成了她的家。1996年,21歲的阿西阿呷來到鐵路,開始了自己的鐵路客運生涯。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開始運營,全程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20多年來票價不變,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這趟火車是「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
  • 彝族音樂網 | 新歌首發.牧羊兄弟組合原創歌曲《戀人阿呷》重磅來襲!
    《戀人阿呷》詞    吉則木乃  吉則木乃曲:吉則日谷。編曲  中波錄音   中波演唱。這首歌是寫我和阿呷的故事。戀人阿呷創做靈感。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來源。是從我愛上阿呷說起。我記得很清楚。阿呷和我相遇在一個冬天的夜裡。他是我心中的女神。我和她擁有過不屬於我們的日子。也發過無知的誓言。但一切都像做夢。像夢一樣醒了就沒了。我把一切寫成詞。我把一生普成曲。最後祝福戀人 最後祝福阿呷。一生幸福。接下來帶你們一起聽我們的故事!
  • 彝族歌手海來阿木:我真的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涼山瓦吉瓦圖集⑧
    從大涼山走出的海來阿木,完成了從「吃不飽飯的小年輕」到「彝族歌手」的華麗轉身。他成為了有許多涼山青年追隨的勵志偶像。在脫貧攻堅政策下,在控輟保學推動下,今天的涼山,年輕人早已不再為吃不飽穿不暖發愁,他們接受教育,努力創造條件走出涼山,逐夢城市。
  • 沙子呷任三連連長時有句口頭禪︰「三連出品,必是精品」
    當莫色次果得知丈夫沙子呷入選的消息後,特意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挖了一棵索瑪花種到院子裡。雖然已經過了開花的季節,但她每天精心呵護著這株索瑪花。莫色次果最大的心願是丈夫回來時,索瑪花能夠燦爛地綻放……沙子呷是涼山彝族人,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當兵18年只做了一件事——為共和國戰略導彈武器築巢。
  • 在太湖隧道,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工友溫暖起舞
    他們來自四川省喜德縣沙馬拉鄉呷主村,該地區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和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除安寧河谷6縣市外,其餘11個民族聚居縣均為深度貧困縣,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達
  • 第二屆四川藝術節演出劇目/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彝族風情歌舞專場《山崗上的歌與舞》/[2019.9.3 精彩劇照]
    《人民日報》也曾讚譽「民族歌舞,北看延邊,南看涼山」。半個多世紀後,涼山歌舞團將彝族歌舞又推上了一個更高、更廣闊的平臺。一個又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在全國最高級別的專業賽事上屢屢奪冠,大放異彩;一首又一首動聽的歌曲飛出大山,飛向五湖四海,民族藝術的魅力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新時代的新涼山。今天,他們正從山崗走來,母語在心中流淌。他們點燃熊熊燃燒的火塘,踏響大地鼓聲的鏗鏘。
  • 涼山面孔丨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 奮鬥者
    此前,彝族人只要有了孩子,就一定會全身心地照顧撫育,許多媽媽都不再工作掙錢,這客觀上也給家中生活帶來經濟負擔。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新一代彝族婦女的觀念在進步。更重要的是,脫貧攻堅各項產業的發展推進,讓她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一邊照顧孩子和家一邊還能掙錢。呷古村歷來就有彝繡的傳統。
  • 阿西阿呷 以正向心態讓小慢車溫暖如春
    近日,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獲評「新時代鐵路榜樣」,她自參加鐵路工作以來,23年如一日,細心服務車上每位旅客,電話號碼17年不換,只因那串數字承載著鄉親們的希望,她是大涼山裡美麗的索瑪花,彝族旅客的貼心人。
  • 阿西阿呷:索瑪花綻放 情滿「小慢車」
    五月的涼山,杜鵑花開得正旺,粉的、紅的、白的……芳香四溢。杜鵑花在彝語裡被稱為「索瑪花」, 代表著頑強、堅毅,是彝族人民最喜愛的花朵。穿梭在大涼山的列車上,有一朵美麗熱情的「索瑪花」,用23年的時間溫暖旅客、情滿車廂。
  • 校領導帶隊赴漢中看望慰問選調生和火箭軍國防生等校友
    西工大新聞網5月31日電(馬婷婷)5月27日至29日,校黨委副書記萬小朋、校長助理張開富一行赴漢中看望奮戰在一線基層的選調生和火箭軍國防生等校友。他對陶智君在西鄉縣掛職鍛鍊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成長倍感欣慰,希望陶智君作為西工大選調生的標杆切實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鼓勵更多的學子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基層歷練。他表示,今後學校要繼續加大力度支持選調生工作,並在產業幫扶、教育扶貧、志願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加強與西鄉縣的校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