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面孔丨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 奮鬥者

2020-12-26 澎湃新聞

微信號:scrbpx 聯繫我們:0834-3866868

■四川日報記者 張庭銘 付真卿 尹鋼 丁寧 侯衝

9月9日四川日報09版截圖

兩代人一顆心

母子都進過人民大會堂

主角故事

「上面是你和你母親?你們都走進過人民大會堂?」8月31日,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團來到喜德縣光明鎮阿吼村時,記者們在一塊展板上發現了正在講解的第一書記王小兵和他母親分別走進人民大會堂的照片。這事要從1964年說起。當年,王小兵的母親殷德華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傑出代表,赴人民大會堂文藝匯演,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從那次回來以後,母親就一直教導我,『是共產黨幫助了我們,這個恩情你不能忘。』」2016年,在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涼山供電公司工作的王小兵,被派到喜德縣光明鎮阿吼村當第一書記。走的時候,母親專門囑咐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你不僅要去,還要好好幹。」初到阿吼村,王小兵發現村上到處是泥濘不堪的小路、低矮破爛的房屋,絕大多數村民還處於「土豆填肚子、養雞換鹽巴」的貧困狀態。

要脫貧致富,必須帶動群眾發展產業。通過考察,王小兵和村兩委決定發展村民種植川貝母、百合、青刺果等中藥材。但要讓種慣土豆的村民改種中藥談何容易,加上要流轉土地,村民顧慮很多。為了打消村民顧慮,王小兵挨家挨戶地去給群眾做工作。怕虧本,王小兵就拉到他們算帳:土地流轉費加上基地務工收入是以前的幾倍。擔心沒收益,就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幫扶機制。「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曲木阿各莫,她家我去了7次,最後才同意。」2017年,阿吼村成功脫貧,全村73戶貧困戶全部摘帽。2018年底,阿吼村合作社銷售盈利30餘萬元,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500元增長到2018年的7180元。現在的阿吼村已發展起了冷水魚養殖、花椒種植以及閹雞養殖等10多種產業。由於對脫貧攻堅的貢獻,王小兵被邀請到人民大會堂作扶貧經驗交流發言。於是,就有了展板上面的照片。

未來希冀

王小兵說:「阿吼村的鄉村振興也即將拉開序幕。今天等你們採訪完了,我還要和村幹部一起商量村上鄉村旅遊的事情。」如今,王小兵正在盤算著怎樣將產業發展和鄉村旅遊結合起來,有了新房、水泥路,要吸引更多人來這裡旅遊。

臨時黨支部書記石一阿西:

走樓串戶每天3萬步

主角故事

「沒見到過大象就夢不到大象。」8月16日中午,在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34歲吉克古者用這句彝族諺語來形容入住時的心情。同一時刻,該社區的臨時黨支部書記石一阿西正在鎮上小診所輸液,她回憶第一次進駐社區時,「猶如瞎子摸象,腦袋一片空白。」石一阿西是昭覺縣且莫鄉副書記,今年5月,她接到任務到縣上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點去組建臨時黨支部。組建一支隊伍,以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的方式理順一個6000多人的開放式社區,這對她來說是巨大挑戰:習慣了隨地就座圍在一起打牌喝酒的村民住進樓房,他們能否適應現代智能化的新家園?以前的陋習是否能改變?石一阿西心裡沒譜。認不得幾棟幾單元,不會開鎖,不會用電卡,不會用電磁爐、電飯煲、熱水器……從村民入住第一天起,各種「不會」的聲音不絕於耳,石一阿西趕緊讓臨時黨支部成員,分人分棟,走家串戶,手把手地教。「前期和我一起從其他鄉鎮抽調來的只有8名工作人員。我們9人要管來自28個鄉鎮的6000多人,難度很大。」石一阿西告訴記者,看似普通的生活瑣事,在剛搬進來的村民那裡可能成為決定「我要不要留下來」的大事。

隨著幫扶隊員、抽調幹部陸續到位,大家想出了動員老黨員和樓棟長包戶示範的法子。「前兩個月,基本從7點要幹到22點。」石一阿西說,「幾乎每天都要走3萬步以上。」如今,在沐恩邸社區,臨時黨支部為了規範隨地就座、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通過了《社區居民公約二十條》《社區居民公約實施細則「三十六」禁》。社區還啟用了積分制,建立了樓棟長制、社區黨員包片制,對做得好的居民以積分獎勵的形式,每月評議一次進行獎勵。「社區臨時黨支部正從一點點、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幫著他們由村民向市民轉變。」石一阿西說。

未來希冀

要讓安置點的老百姓成為真正的居民,下一步將盤活安置社區店鋪,發展特色產業,做強社區集體經濟反哺社區。我盼望有一天,社區能吸引優秀農民工或大學生返鄉,成為致富帶頭人。「這樣,既可以盤活社區經濟,又可從中發現人才。」

背著娃娃學做粵菜

23歲的她要開餐館

主角故事

「噼裡啪啦……」8月28日,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民俗活動中心裡,馮遠日把一盤鵝肉丟進沸騰的油鍋裡,滿屋子肉香。馮遠日是廣東省佛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的培訓教師,這次專門來三河村開展「粵菜師傅」培訓。他對面,站著35位三河村村民,從8月20日起,大家就跟著馮師傅學習粵菜烹飪。「油鍋有水珠,說明溫度在80到100℃;冒青煙後,說明油溫達到了120到150℃,大家可以通過物理方式辨別(油溫)。」從油溫識別到炸肉的手法,再到配料炒香,每個環節馮遠日都事無巨細地講解。他對面,23歲的裡保子作邊聽邊用手機拍攝,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裡保子作的背上,一個不滿周歲的娃娃睡得正香。「她經常背著娃娃來聽課,特別認真。」馮遠日對裡保子作的印象非常深。對於粵菜,19歲在浙江打工那年,裡保子作就有所耳聞,卻從未嘗過。

如今回到大涼山,聽說村裡舉辦粵菜師傅培訓,她第一個報了名。孩子只有一歲,放不下娃娃又捨不得培訓,裡保子作索性把孩子背起來學習粵菜烹飪。「紅燒茄子、火焰鵝、豉汁蒸排骨,都會做了。」她笑著告訴記者,之前做飯實在太隨意,有什麼佐料隨手就放一些。如今學習了粵菜烹飪,從刀法到配料,都十分講究。「家裡人吃了都說好,而且更節約了。以前我們吃坨坨肉,如今把肉切成小塊,美味又不浪費。」學烹飪促脫貧,「粵菜師傅」工程是不少老鄉脫貧的手段。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介紹,今年6月,他們派了3名村民到廣東佛山學習粵菜烹飪;8月,佛山又派老師專門到村裡教授烹飪技能。不僅是三河村,掛職涼山州昭覺縣副縣長的廣東佛山市禪城區委常委徐航透露,去年以來,昭覺縣已有三批次80人參加了「粵菜師傅」培訓。

未來希冀

裡保子作說:「我現在在村裡開了一家小賣部,學會粵菜烹飪後,想把小賣部改成餐館。三河村村史館、遊客中心都建起來了,未來還要打造脫貧攻堅實景博物館,到時來村裡參觀遊玩的遊客肯定會越來越多,在家門口開餐館掙錢,還能照顧一家老小,未來的日子肯定越過越好。」

阿媽在家針線忙背上娃娃睡得香

主角故事

8月的大涼山,正午後的太陽,曬得人直發昏。吃過午飯,找個陰涼處美美地打上個盹是再好不過了。而在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彝繡工坊裡,繡娘們依然在全神貫注地穿針引線。最幸福的還是孩子,他們或依偎在媽媽、婆婆的懷中,或是緊貼在她們的後背上,安心、香甜地睡著。30歲的吉克妹美木把9個月大的女兒背在背上,忙著刺繡。她正在襪子上繡花,現在每天能繡5雙,每雙能掙15元。雖然掙得不多,但吉克妹美木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幾年前,吉克妹美木在外地打工,但有了孩子後,她便回到家中,只留丈夫一人在成都打拼。「我覺得除了照顧娃娃,還是要再做點事,掙點錢。」吉克妹美木說,她剛學了十多天彝繡,感覺上手很快。今年,家裡新修了房屋,丈夫在外務工,自己做彝繡再加上種地的收入,脫貧不成問題。

此前,彝族人只要有了孩子,就一定會全身心地照顧撫育,許多媽媽都不再工作掙錢,這客觀上也給家中生活帶來經濟負擔。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新一代彝族婦女的觀念在進步。更重要的是,脫貧攻堅各項產業的發展推進,讓她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一邊照顧孩子和家一邊還能掙錢。呷古村歷來就有彝繡的傳統。近年來,村兩委組織176名擅長彝族刺繡的在家婦女,成立了越西縣普雄鎮彩遺坊彝繡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現有繡娘778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員70餘人。2019年,合作社累計銷售各類彝繡產品1000餘件,銷售額達50萬元,繡娘共計增收8萬餘元。合作社成員貧困家庭都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的目標。呷古村走上了一條靠非遺促脫貧的道路,也給廣大的彝族婦女開啟了一條嶄新的人生之路。

未來希冀

吉克妹美木說,「我準備好好學習彝繡技術,在照看好娃娃的同時,也能為家裡面賺一些補貼。這些年就先在家裡一邊學習技術,一邊把孩子好好帶大。等孩子稍微大一點,還想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彝繡工作坊,聘請更多的姐妹們來一起致富。」

「成都姑娘」為愛遠嫁涼山 夫妻攜手脫貧奔康

主角故事

2010年,羅丹跟隨男朋友沙馬子呷第一次回到他的家鄉——涼山州普格縣特補鄉甲甲溝村。還沒走到村口,羅丹就哭了。從小在成都平原長大的她,從來沒見過那麼大的山、走那麼遠的路。「我那時候真的是一貧如洗,換成其他女孩子,可能轉身就走了吧。」沙馬子呷說,但羅丹沒有走。那時的甲甲溝村是真的貧困。2015年村裡還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20戶51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5%。沙馬子呷家就是其中一戶。家裡全靠種水稻、玉米,基本只夠自己吃。成年後父母分了間房子給他,說是房子,但差不多就是個土坯壘成的窩棚,透風漏雨。從成都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後留在成都打工的沙馬子呷和仁壽視高鎮的羅丹在網上相識,那是在2008年,沙馬子呷20歲,羅丹19歲。2010年,沙馬子呷決定帶羅丹回他的家鄉。從成都出發,坐11個小時火車到西昌,再換乘班車1個多小時到普格,又換坐小三輪,最後還要步行幾十分鐘。

羅丹記得,那時到甲甲溝村要過一條河,公路是不通的,只有一座窄窄的鐵索橋,要沙馬子呷扶著她才敢過橋。「就算她當時馬上轉身就走,我也不會怪她。」沙馬子呷說。羅丹沒有轉身。「他很上進,對我也很好。」羅丹說,即使後來雙方家長都極力反對,但沙馬子呷和羅丹還是在2011年領了結婚證。2015年,在外務工多年的夫妻倆,回到普格老家。5年時間,甲甲溝村滄海桑田。特別是2018年10月以來,四川省菸草公司、三峽集團等部分對口幫扶,總投入近6000萬元,建成了260套安全住房,解決了286戶農戶的安全飲水,幼教點、排汙管網、太陽能路燈、通組入戶的道路都建好了。一切都在改變,唯一沒變的是夫妻間的感情。9歲的大兒子在上寄宿制學校,2歲的小兒子也乖巧可愛。夫妻倆用積蓄在鎮上租了個鋪子,經營鞋子和童裝生意。

未來希冀

9月2日下午,羅丹在家裡照顧著剛滿2歲的小兒子。沙馬子呷則在盤算著自家的小生意,「一年還是能掙好幾萬吧,反正吃喝肯定是不愁了,日子越來越好。」沙馬子呷坐在自家的新房裡,憧憬著未來,「今年底她(羅丹)的父母要過來一趟,這事對我很重要。」

葡萄園裡做直播 彝族小夥推銷大涼山

主角故事

「老鐵們,這是我們村種的葡萄,都是無機的。」聽到旁邊有人提醒,古次曲者趕緊改口,然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錯了,都是有機的,有機葡萄。」這一幕,發生在涼山州美姑縣洛俄依甘鄉葡萄園基地。8月31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團走進美姑縣。葡萄園裡,拿著手機直播的古次曲者一下吸引了採訪團記者的注意。「老鐵們,你們看這葡萄果實飽滿,口感特別甜。」他一邊直播一邊從葡萄架上摘了一顆放進嘴裡,還使勁咂摸了幾下。誇張的表情、熟練的臺詞,引得現場的人哈哈大笑。今年31歲的古次曲者是該鄉阿卓瓦烏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幾乎沒掙到什麼錢。今年受疫情影響,他選擇就近務工,在城邊上租了一間門店,做起快遞業務。看到村裡這麼好的葡萄無人知曉,便萌生了做直播的想法,「要讓全世界了解大涼山的美味。」

古次曲者一般每天下午直播一個多小時。目前,他的直播平臺上只有200多粉絲,每次最多也只有幾十人觀看。對此,他並不特別在意。「有一個人看,就多一個了解的渠道。村裡年輕人不多,老年人沒得文化,我就義務做推銷員。」洛俄依甘鄉葡萄園是美姑縣首個葡萄產業園,種有葡萄38畝,目前已有6畝掛果,帶動全鄉891名貧困群眾脫貧。阿卓瓦烏村黨支部書記吉古格日介紹,葡萄園收益分配方式是全體村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戶117人)佔30%,村集體佔20%,公司(負責種植管理)佔30%,企業(負責技術指導)佔20%。按照今年6畝盛產的狀況,初步估計每畝至少掛果2400斤,按目前市場價10元/斤,6畝的產值最低也有將近15萬元。放眼整個洛俄依甘鄉,產業園裡不僅有葡萄,還有黃金梨、冬桃等生態林果產業,共計3600多畝。「全部掛果時,你們再來,或來我的直播間裡看。」採訪結束時,古次曲者跟記者相約下一個豐收季。

未來希冀

古次曲者說:「我想以後能結合自己的快遞收發點,把村裡的電商平臺做起來,通過網際網路把村裡的水果和中藥材賣到全國。現在直播帶貨很火,希望自己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其實村裡的好東西真不少,肉牛肉羊、水果蔬菜,包括好看的風景,我都可以通過直播跟大家分享。」

老中醫3年跑遍34個鄉鎮 傳幫帶建起中醫門診

主角故事

「修電纜閃了腰,路都走不動。以為要到西昌看病,結果在衛生院就醫好了,這個梁醫生真神奇。」8月26日,在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鎮衛生院做完中醫艾草理療後,村民拉馬伍落對著一名64歲的老人豎起大拇指。這位64歲的老人就是他口中的「梁醫生」。梁醫生名叫梁佔,是瀘州市龍馬潭區中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2年的一名老中醫。2017年3月,響應援建彝區的號召,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梁佔接受醫院返聘,來到了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普格縣。來到普格後,梁佔認真了解中醫科開不起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隨後,他和援彝醫療隊積極與醫院協商,最終重開了中藥房,並坐鎮中醫專家門診,開展中醫診療服務。2017年以前,普格縣中醫科沒有開展診療服務。自從梁佔來了後,觀氣色、聽聲息、問症狀、把脈象,這些在普格縣早已消失的中醫診斷手法,再一次出現在了縣人民醫院中醫科,而希望看中醫的患者,終於不用出縣就有了去處。梁佔不僅為普格縣人民醫院、普格縣中彝醫院的中醫科建立了中醫診室和中藥房,還在3年內走遍了34個鄉鎮,幫助多個鄉鎮衛生院建立起了中醫門診。除了幫助醫院重建中醫診室,梁佔還主動開展傳幫帶工作,以建立「師徒關係」為基礎,積極培養留得住、有責任擔當的本土中醫醫務人員。目前,已培養了7名徒弟。梁佔的徒弟、普格縣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主治醫師王敏說:「梁老師教我們很認真,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中醫診療技術。他總是讓我們先看一看病人的情況,讓我們判斷,再看我們的判斷和他是否一樣,然後再給我們講,手把手地帶我們成長。有這樣的好老師,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普格縣幅員面積1918平方公裡,轄34個鄉鎮,總人口20.04萬,地廣人稀、山高谷深,各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較為落後。到普格工作的期限本來是1年,看到普格的醫療現狀,梁佔連續3年選擇了留任。

未來希冀

梁佔說:「帶中醫徒弟需要較長時間,我如果待一年就回去了,徒弟們學不到真正的技術。再說,現在找我的病人越來越多,群眾也捨不得我走,所以我申請了留任。我要把中醫文化在普格發揚光大,用中草藥醫治彝區群眾的慢性病。」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繡娘正在全神貫注地刺繡。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敢想敢幹的衝勁,看到了帶動作用,他們的成功讓更多的貧困戶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脫貧充滿幹勁。不管是在村裡開餐館、做農村電商,還是探索農旅結合……這些平凡又微小的願望裡面,藏著大涼山更美好的明天。裡保子作背起娃娃學粵菜。

猜你喜歡

1、2、3、對話183丨涼山州政協副主席、金陽縣委書記毛正文 :打造金沙瑤池明珠

4、567、

來源:四川日報

主編:王雲

原標題:《涼山面孔丨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 奮鬥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志願者
    「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調轉運病人、排查社區情況、為居民買藥送菜,24小時手機開機接聽求助電話。」武漢疫情防控工作剛開始,90後「選調生」馬競爽便請求「下沉」到社區,做一名志願者。每天早中晚各1個小時的廣播播放,除了播音員口播和播放音樂外,他們還會視情況播放一些暖心片段。「疫情暴發以來,我能為這座城市做些什麼」成了人們共同的思考。同樣作為武漢人的朱磊,在武漢「封城」當天就加入了自發組織的「華人眾籌項目」志願者團隊,負責為相關對接醫院轉運捐贈物資。
  • 熄燈一小時:有你,有我,共同守護大美涼山!
    2019年,地球一小時提出了「與自然共生」主題倡議,世界的生生不息讓我們來延續,大美涼山的欣欣向榮也讓我們來傾心守護~< 與自然共生,守護涼山的秀美山川 >請熄燈一小時吧~為了綠色蔥鬱的瀘山
  • 奮鬥者說⑦丨走過鬼門關 他堅守17年只為追尋導遊夢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推出《奮鬥者說》欄目,記錄杭州人在這座城市創業、奮鬥的故事;也通過他們的青春與夢想,記錄下這個城市的變遷,時代的印記。【人物名片】餘雲建,1977年出生於杭州市淳安縣百畝畈鄉中宅村。1999年,他自考上了大專,畢業於杭州廣播電視大學旅遊管理專業。
  • 《奮鬥者之歌》月底上演以情景歌舞禮讚「奮鬥者」
    本報訊(記者 田婉婷)11月27日到29日,全總文工團創演的大型情景歌舞史詩《奮鬥者之歌》將在保利劇院上演,劇目將以情景歌舞的方式禮讚那些可歌可泣的勞動模範以及奮戰在建設一線的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全總文工團黨委書記、團長, 該劇目總監製孫文彬表示,這是全總文工團藝術家們傾盡心血和情感創作的以勞動者為主題的大型舞臺作品,同時也是全總文工團向建黨百年的獻禮之作。
  • 大型情景歌舞《奮鬥者之歌》禮讚時代「奮鬥者」
    片段展示 全總文工團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應妮)11月27日到29日,全總文工團創演的大型情景歌舞史詩《奮鬥者之歌》將在保利劇院上演,劇目以情景歌舞的方式禮讚奮戰在建設一線的勞動模範以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
  • 他們用行動詮釋人間大愛,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山東人!
    他們用行動詮釋人間大愛,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山東人!前段時間3位山東好漢用24塊石頭救了一家人的事情感動了無數人其實齊魯大地從不缺少樂於助人的好心人接下來敢當君就為您介紹三位有愛有擔當的熱心人
  •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在我國,每24人就有1名退役軍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當過兵的人」!
  • 再看一眼涼山森林火災犧牲消防員最後朋友圈,請記住這30個名字
    從知道在木裡森林火災中,有27名森林消防隊員犧牲後,大劉就一直無法入眠,翻來覆去看著曾經的照片,閉上眼,就是裹挾著濃煙的大火,還有令人窒息的高溫。他熟悉這樣的場景,因為他曾是其中的一員,對於兩個月前才剛剛離開隊伍的他而言,此次犧牲的消防隊員,全都是他的兄弟。1個80後,24個90後,2個00後。
  • 涼山喜德農特產品直營體驗重慶店開業 市民在家門口可品嘗到大涼山...
    原標題: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 丨涼山喜德農特產品直營體驗重慶店開業,市民在家門口可品嘗到大涼山農特產   2020年10月10日,位於龍湖江與城的涼山喜德縣農特
  • 以奮鬥者為本 讓貢獻者有「面」
    3年前,山煤國貿先行先試,打破國企「鐵飯碗」,去行政化、機關化,成立伊始即是集團改革試驗田;3年後,他們藉助山煤集團全面變革的強勁東風,破除薪酬平均主義,全員競爭上崗,率先踏上人力資源與薪酬變革新徵程。當前,我省國資國企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面臨最後窗口期。
  • 用詩歌和音樂禮讚最美奮鬥者
    用充溢的激情謳歌《奮進新時代 禮讚奮鬥者》音樂詩歌詠唱會由序曲《致敬,共和國最美的身影》和《國家向你致敬》《民族因你光榮》《人民為你驕傲》三個篇章、尾聲《奮鬥向未來》組成。整場音樂詩歌詠唱會以磅礴的氣勢、充溢的激情,並配以經典音樂和風格各異的朗誦,熱情謳歌和禮讚了共和國七十年間湧現出的可歌可泣的奮鬥者和奮鬥者集體,黃繼光、雷鋒、張富清、王繼才和王仕花夫婦、王進喜、張秉貴、焦裕祿、廖俊波、黃文秀、南仁東、顧方舟、屠呦呦、李桓英,以及「毛澤東號」機車組、八步沙六老漢等,一個個銘刻在共和國史冊上光彩熠熠的名字,帶領廣大觀眾再次走進共和國輝煌的發展歷程之中
  • 我相信近14億的奮鬥者一定能共同譜寫一曲新時代的壯麗凱歌!
    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習近平主席發表的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用最質樸的話語致敬「普通人用平凡書寫了不平凡的新篇章」的人和事,用最暖心的問候「在堅守崗位」「在守護平安」「在辛勤勞作」的各行各業的人們。鏗鏘有力的話語,翹首跂踵的祝福,凝聚起億萬人民共創美好明天的力量,堅定著中華兒女逐夢、築夢、圓夢的腳步。
  • 四川25個村鎮又榮獲一項國家級榮譽!涼山這個村上榜
    四川25個村鎮又榮獲一項國家級榮譽!涼山這個村上榜 2020-11-19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巾幗奮鬥者】王靜:為搬遷群眾找工作,不吝跑斷一雙腿
    現在有什麼困難,可以提出來」。 「陳書記,我聽從組織的安排。到了那裡我一定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為了打開大家的心扉,王靜每天帶著一個紅色小筆記本挨家挨戶走訪,與搬遷群眾談心,了解他們生活情況和就業情況。 為了理清思路,王靜經常跑到政府各個部門諮詢政策,大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各種惠民政策小到報表邏輯要求。 讓搬遷群眾「搬得順心、過得安心、住得舒心」的關鍵就是如何解決就業問題。
  • 用詩歌之美表現奮鬥者之美,這臺詠唱會將在各衛視輪播
    導演甲丁表示,整臺音樂詩歌詠唱會的創意是用詩歌之美去表現奮鬥者之美。而在音樂的配合上,導演組希望通過經典音樂的意境美與詩歌誦詠之間形成藝術的融合。「通過這樣一個豐富的整體搭配,合力實現了我們對最美奮鬥者的謳歌和禮讚。」在整個演出陣容中,不僅有田華、殷之光等老藝術家,也有許多中青年藝術家和小學生演員。
  • 2020年長春市「十佳網絡奮鬥者」頒獎典禮在長舉行
    人民網長春12月23日電 (王海躍)23日,2020年長春市「十佳網絡奮鬥者」頒獎典禮在長春廣播電視臺舉行。頒獎典禮上共頒發了「網絡草根奮鬥獎」「網絡新銳奮鬥獎」 「網絡勵志奮鬥獎」「網絡先鋒奮鬥獎」四個獎項。頒獎典禮現場。
  •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
    「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轉運病人、排查社區情況、為居民買藥送菜,全天24小時手機開機接聽求助電話。」武漢疫情防控工作剛開始,90後「選調生」馬競爽便主動請求「下沉」到基層社區,做一名抗疫志願者。他們每天早中晚各1個小時的廣播,除了播音員口播和播放音樂外,還會視情況播放一些其他暖心片段。「我們得知有幾位病患正好是2月份的生日,就決定給他們一個『驚喜』。當天晚飯時段,音響裡響起了祝福話語和生日快樂歌,讓他們覺得有人還在惦記著他們,至少也是一種精神慰藉吧。」華雨辰笑著說。疫情暴發以來,「我能為這座城市做些什麼」成了這裡的人們共同的思考。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巾幗能人孫京梅:在希望的田野上
    1年樹谷,10年樹木。滿園子的樹,茂盛地長著。2010年,孫京梅在北京的生意已經做得紅紅火火,年利稅達到6000萬元,僱傭的農民工就有1500多人,也算是個小有成就的企業家。一次逛超市時,她看到一個進口的有機蘋果,賣將近100塊錢。100塊錢的蘋果,有多少老百姓吃的起?為啥咱自己就種不出又便宜又乾淨的蔬果呢?孫京梅萌發了回家種地的念頭。她要回家種地的消息傳出後,人們都說,孫京梅瘋了。
  • 總有那麼些食物很任性,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See you tomorrow」
    總有那麼些食物很任性,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See you tomorrow」 文|鼠二 今天的話題,忒別的有「味道」,而且特別容易引發大家的聯想和討論,相比我們之前分享的黑暗料理、瑞典的鯡魚罐頭,有過之而無不及,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幾乎都有過類似的親身經歷哦
  • 他們,竟然有兩副面孔
    看了《樂隊的夏天》發現這些人竟然有兩副面孔!不僅有有A面,還有隱藏屬性B面。而他們的B面卻是搞笑的,這樣的反差萌有沒有戳中你呢?A面,年少有為用來形容他們也很合適,本以為三位帥氣的少年是走冷酷範的,但誰知chace卻是個逗趣的模仿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