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年關,過年過關。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年底都是一個關鍵時期,汽車行業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年底是買車的好時期,因為4S店會為了提升銷量而推出很多優惠政策,這對消費者來說是省錢的好時機。而當豪華品牌寶馬、奧迪等品牌也加入這場角逐之後,那勝敗關乎的就不只是車企的銷量了。
在2019年汽車行業的收官之作——廣州車展上,各大車企上演了一場價格大戰,「戰況」可謂十分慘烈。其中,像奧迪A3裸車價最低14.69萬元,寶馬1系16萬元可以到手,這些豪華品牌為衝銷量而自降身價,毋庸置疑地會換來很多有著豪車夢想的消費者的青睞。與此同時,合資品牌也不甘示弱,上演了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好戲碼。像東風悅達起亞傲跑起售價僅10.8萬元,而其他合資品牌也打出「組合拳」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自2018年至2019年,車市「寒流」籠罩整個行業,車企為了生存進行降價促銷,也是不得已的手段。但是這種行為不論是對消費者還是對車企自身,都是有利有弊。
雖然近幾年自主品牌的車型在品質和技術層面已經有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豪華品牌和合資品牌多年積累的口碑和技術沉澱也是業界公認的。「愛面子」的年輕人在選車時當然會在預算範圍內選購一輛讓自己有身份的車型,這時價格下探的豪華品牌和合資車就成了他們心中的最優選。豪華品牌和合資車的價格戰讓消費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能以低價位入手高端車型,真可謂「名利雙收」。對廠商來說,價格戰當然是一個提升銷量的好機會,雖然利潤降低,但是靠著走量還是能扳回一成。如若按兵不動,那只能是死局一個,最終落得個「名利雙失」。
但當豪華品牌參與價格戰之後,受影響最大的必然會是自主品牌。因為對自主品牌來說,自己僅有的價格優勢卻不復存在了。從捷達的獨立就可以看出合資品牌對抗自主品牌的決心,既然不能向上與豪華品牌謀食,那就向下瓜分自主品牌的市場。最終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也會一點點的被蠶食,從上次的廣州車展眾泰、力帆、華泰等多家企業缺席展會就可以看出這個趨勢。
有人說,哪管它車企如何生存,我只管自己買到豪華有品質的車型就好。但是阿珩認為,雖然能夠以十五六萬的價格入手豪華車,但是後期的保養和維修費用卻未必是個小數目。在國內,豪華品牌的零整比普遍比較高,奔馳和寶馬平均零整比超過670%。因此,對經濟能力有限的消費者來說,買豪華車未必划算。
總而言之,不論是豪華品牌、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不惜一切力量發動價格戰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搶佔市場。但是以減少利潤為代價的價格戰,最終也會拖垮車企。在這個關鍵時期,唯有將價格戰轉換為價值戰,讓消費者真正地享受到好產品帶來的快感才是制勝之道。
隨著汽車「新四化」的到來,無論是豪華品牌、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誰能在這個風口佔得優勢,就能逆轉局面。因此價格的下探不如技術的向上,堅持自主研發、推動品牌向上才是解決當前難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