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大刀王五是如何成為大俠的

2020-12-23 戒奶的憨憨

他忠肝義膽,廣結好友;他參與變法,對抗侵略;他執刀行俠,英勇就義;他就是清末武林中真正的大俠,大刀王五。一生行俠仗義的王五是如何習得一身功夫?他又是怎樣結識譚嗣同參與變法?霍元甲又為何冒死替他收屍?

有些關於大俠什麼的影視作品,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當成真的歷史來看?原因在於,很多的時候,它把大俠給誇張了。它在取材的時候,將就民間傳說,把這些大俠的愛國情節包括在歷史風雲當中,把一些事情給神化誇大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武功高的這些大俠,往往有一個自己的江湖。一般來說,他們武功雖高,文化不見得高,甚至有的大字不識,便很難有政治覺悟。比如說,在複雜的政治局面之下,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認可革命黨的作為,戊戌變法,也不是說他們都認為維新對中國有好處。那這些文化不高的大俠,也更加難得有這種政治意識,一般都是莫談國事,小心燈火,我們不摻和這個。所以,有的影視劇作品把這些大俠跟政治揉到一塊兒,給他們拔高了,是脫離歷史事實的。

可是,在諸多的大俠當中,只有這麼一位,他主動投身政治運動,不僅參與了戊戌變法,還直接抵抗八國聯軍。可以說,他是眾多大俠當中的異類,而偏偏這個大俠,我們的影視劇裡很少表現他。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對這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個人是誰,他就是譚嗣同和霍元甲的好朋友,大刀王五。

關於這個大刀王五,我們會從一些影視劇的蛛絲馬跡裡邊,看到一點,民國時期,包括晚清,在江湖上傳聞裡,大刀王五是鐵骨錚錚的一條漢子,在華北地區,大刀王五的名氣當時遠在霍元甲這些人之上。說起大刀王五,大俠裡頭很少聽到他的名字。一提大俠霍元甲,「元」就是老大,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甲」就是第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所以說,霍元甲老大。還有黃飛鴻,都飛上天去了。所以,這些人一聽名就是大俠。可是,王五不一樣,讓人覺得,有點兒像王二胖包子,黃老五燒烤,並不出眾,他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過去起個賤名好養活。

王五出生貧賤,本來叫王子斌,家住河北滄州。他八歲那年父母雙亡,沒辦法,就出來給人打零工,十二歲那年,他在一個燒餅鋪給人打雜,當小夥計,我們想像一下,有這麼個人叫王子斌,老闆過來:子斌,今天幹什麼,聽著都彆扭,叫他王五,這就順了。我們生活當中也是,要是特熟的,人往往叫他小名比較順口,所以打小,王子斌這名就沒叫開,誰叫都叫他王五,家裡大排行老五。

大刀王五

這個王五,天生就是習武的材料,話說,你認師父,得給人錢,他才教你,而這個王五,蹦子兒皆無,窮成這樣,給人打工的,哪裡有錢,沒辦法,乾脆只能偷師。我們知道,河北滄州地界,歷史上是流放犯人的,像林衝雪夜上梁山,就從這兒走的,不少犯人都有點兒功夫,所以習武之風極盛,各種拳種流傳的也比較多,當地有家鏢局,掌柜姓李,功夫挺高,這個鏢局白天在院裡頭拉開架勢,練習業務,「噼裡啪啦」練武術,這個時候,王五就借著機會,偷空從店裡出來,趴人門縫看裡頭習武,邊看邊學。

那個時候,偷師是挺忌諱的事兒,武俠小說裡有這個,家裡邊正練武,有人爬在樹上偷師,老掌柜也不吱聲,嗖,一鏢過去,眼睛扎瞎了,這個誇張點兒了,這李掌柜不是沒發現,這個燒餅鋪的王五趴門縫看,但沒拿他當回事,小孩圖新鮮,看吧,沒事,結果,這王五堅持了好幾年,只要有時間就來看來,李掌柜突然發現,這小子學了不少東西,還能練了,這李掌柜知道後,認定他是個學武奇才。我們知道,練武偷師很難,你看見架子,但我怎麼使勁,勁從哪兒發,這個沒有人手把手教你,很難學會,所以,他一看王五有這架勢,就想這麼個奇才,不能埋沒了。「你願不願意拜我為師?」王五求之不得,跪倒直叫師傅,就這樣,他收了王五當徒弟。

當徒弟之後,得培養他當鏢師,王五從小孩長成青年,就留在李掌柜的鏢局裡當鏢師,這可不只是功夫見長,社會閱歷也一下子增長了,保鏢這工作,很多人想像,走到哪兒,都是「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財」,要敢說個「不」字,管殺不管埋,噼裡啪啦一通打,要麼是綠林好漢贏,要麼就是鏢局贏,不是這樣,沒有那麼簡單。

大刀王五

保鏢靠什麼?不靠刀子,靠面子,否則的話,想像一下,你要走過那個地界,出來一伙人跟你打,到下個山頭,再一伙人再打,你怎麼受得了?所以,保鏢,平平安安是第一位,比方說,我護送錢財貨物走到這山頭,出來一撥人,一打招呼,互相認識,就過去了,這是第一位的,所以,保鏢保的是面子,不是真正動刀子。王五在鏢局就意識到,跟這些黑道朋友交往,很有好處,這些黑道劫匪,也是窮苦人出身,當時鏢局的規矩是什麼呢,逢年過節,都上山給土匪送點兒東西去,送點兒錢,送點豬肉,送點酒,套套交情,結果往往經過這地界一報號,我是那哪家鏢局,認識的就過去,有不認識的,那也得看你懂不懂規矩,你懂規矩,你跟我的朋友認識,我也給你面子,怎麼叫懂規矩?不是說綠林好漢一窩蜂出來了,就動刀子,他一開始得問你兩句,問什麼呢?叫「純點」,其實就是黑話,也叫「掉坎」。先問,你穿哪家衣,這個要懂得,穿朋友衣服,吃哪家飯,吃朋友飯。這是最簡單的,到底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吃喝靠的就是你們。真能溜須,還有靠這些劫匪吃飯的?鏢局還真是靠劫匪吃飯。你想想,如果沒有這些劫匪,那些手裡有錢的人能請鏢局護鏢嗎?正因為有劫匪,怕這貨丟了,才請你們來,給你們錢。這麼說,不就是鏢師靠土匪吃飯嗎?我們琢磨琢磨,混亂社會時期的警匪一家,就是這道理,沒罪犯的話,哪來警察辦事,所以它是一種公認的典型,人家說靠朋友吃飯,一聽這是懂規矩的。

當然,也有那種不開眼的,就認錢不認人,上來就打,這時候,大刀王五的功夫已經練得相當硬了,為什麼叫大刀王五?一般人使刀,比如我們現在的武術比賽,刀槍對打,那刀也就幾斤沉,重一點兒有十來斤。過去練武的人使刀,比如秦瓊帶的腰刀,30多斤沉,有的力氣大的,能使五六十斤的刀,不得了,且不說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82斤,帶著長把,在戰場上用的,就說短把大刀,分天、地、君、親、師五倫的這種刀。那麼,大刀王五的刀幾斤?113斤。民國年間,基本上沒有哪個練家子,使這麼沉的刀,這是作死,使這麼沉的刀,要是舞不動,沒等抬起來,把自個先砍死了,王五臂力極大,而且控制能力強,行走江湖的,一看拿這麼沉的刀,便橫豎不敢惹了。所以,大刀王五的名號,就是從這把113斤的刀上來的,真有不開眼的上來了,王五這刀一揮,誰都害怕。

大刀王五

所以,大刀王五在鏢局裡沒混多少年,黑白兩道全知道了,而且,王五聰明,懂江湖規矩,知道什麼時候動刀子,什麼時候愛面子。

很快,他的名氣在河北一帶就響起來了,王五是1844年生人,1875年三十一歲時,他自己攢了點錢,找了幾個好朋友,合夥在北京前門外,現在叫西半壁街,原來叫西半壁胡同,開了一家鏢局,叫「源順鏢局」,自己當老闆,他當鏢師的時候,從來沒失手,從來沒丟過鏢,他自個兒開買賣了,原來那些大客戶都願意找他保鏢,他這買賣就起來了,掙著錢了。

王五

發財了,王五沒忘本,立了一個規矩,重要的鏢,我自己親自保,不是說我當老太爺了,就不動手了,不改本色,再一個,鏢局得周濟窮人。比方說,夏天有的窮人沒衣服穿,施捨給他單衣,冬天施捨給棉衣,趕到過年,有過不去年的,拉一車貨出來,給窮人發點兒年貨,而且在鏢局裡辦流水席,什麼叫流水席,不撤走,流水席最常見的是什麼呢,火鍋,因為火鍋比較簡單比較好弄。涮鍋,大家都知道,牛羊肉在那兒擺著,什麼蔬菜呀,血豆腐呀,蟹棒呀,都擺著,誰來誰吃,從早上開始,太陽一出來,席就擺上,窮人沒飯吃,你就吃,吃完就走,換下一撥人再吃,一天不間斷,這叫流水席,主要是為了接濟窮人。再有,過往的朋友只要來報王五的號,說我們有一面之緣,是朋友,那就吃喝玩樂,回家回不去了,就給盤纏。

我們想想,王五這麼幹,江湖面子得多大呀!很快,他就黑白兩道通吃,一提大刀王五人人都稱讚。

王五不光用這種方式交朋友,他還是熱心腸,為人耿直,知道什麼人義氣,什麼人是朋友。當時,朝廷裡頭有位大臣叫安維峻,這個人脾氣非常直,就上摺子,當今之勢,我們應該自強,不要看洋人臉色行事,他這是針對誰呢?慈禧太后當時有句話,叫「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一聽就是賣國。所以,他這摺子直接捅到慈禧老佛爺這裡,就把他罷官了,給他流放到張家口,有人說,張家口算流放嗎?那陣子,張家口風沙大,生存環境挺惡劣,所以就給弄那兒去了。

大刀王五得到這消息,知道安維峻是個清官,家裡沒啥,就拿了三百兩銀子,給他當安家費,弄了三駕馬車,把安維峻一直送到張家口,這個消息一傳出來,滿朝文武大臣個個都稱讚大刀王五夠意思,一來二去,王五在朝廷裡都小有名氣了。這一天,來了個二品大員找王五,這位大員叫什麼?譚繼洵,他來找王五幹嘛,他說:「我聽說你這人很仁義,很仗義,而且功夫好得沒說的,我想請你當家教,教我兒子習武。」王五問:「你兒子多大?」「二十多,文才很好,想練練武。」又問:「你兒子叫什麼?」「譚嗣同。」

譚嗣同

王五想,二品大員找我當家教,這是抬舉我,不能不去,他沒想到,這一去,就跟譚嗣同成了朋友,在武功上,他教譚嗣同肯定綽綽有餘,可在文化上,譚嗣同就比他高太多了,師徒倆練完武,天天坐這兒喝茶,譚嗣同就把國家大事給他講:當今之世,西洋是怎麼回事兒,我們籤訂的那些條約如何喪權辱國,如今皇上在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天下大亂,怎麼能治理這個?非得皇上腰板硬了,所以說,要變法,祖宗之法如果不變,那就完蛋。

一點一點地,大刀王五朦朦朧朧了解到一些政府內幕,了解到一些維新的知識,他倆後來半師半友,亦師亦友,這一下,大刀王五就成了譚嗣同搞維新變法的強有力的支持者,比方說,要是在哪個會館、會所開會什麼的,不方便,慈禧太后的耳目,直立總督榮祿和袁世凱的下人都在盯著,只能換個地方,換到哪兒呢?換到王五的源順鏢局來,這就好比浙江嘉興南湖的那條紅船,意義差不多。

我們知道,1897年,戊戌變法,1898年9月28號,「戊戌六君子」殉難。戊戌變法,是帝黨和後黨之間的爭論,就是光緒皇帝和太后慈禧之間的爭奪,而當時的朝廷的大權,掌握在慈禧手裡,像直隸總督榮祿,這是慈禧的人,袁世凱當時搖擺不定,後來有人說,袁世凱出賣了「戊戌六君子」,這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袁世凱當時是在靜觀其變,誰有利我選擇誰,他不一定出賣過誰,而且,從當時實力上來看,變法的新黨跟太后一黨沒法比,最後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禁閉了光緒,全城搜捕維新黨人,譚嗣同等人倒大黴了。

康有為、梁啓超全跑了,譚嗣同能不能跑,也能跑,王五說,你趕緊跑吧,我派人護送你,這一道兒都沒問題。結果,譚嗣同說了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話,各國變法從流血而成,因為付出了代價,才能成功;中國自古以來,沒聽說有因為變法而流血的人,這是中國之所以不能夠昌盛發達的原因,如果真要開這個先例,就從我開始好了,我願意為變法流血。這真是好漢,了不起,為了政治獻身,有抱負。

譚嗣同

王五沒辦法,說:「君死,吾受君骨,請君自擇也。」就是說,你要真死了,我王五能做的,就是把你的骨頭收一收,你自己選擇:你要跑我就送你走,你不跑我給你收屍。譚嗣同慷慨激昂地下了大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獻身了。死之前,我們都知道,他留下首一著名的詩,寫在監獄牆上:「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崑崙比喻什麼呀?好朋友。「去留肝膽兩崑崙」,我有肝膽相照的兩位好朋友,一個是恩師康有為,另外一個,就是大刀王五。1898年9月28號,「戊戌六君子」經宣武門,推到菜市口問斬,推到菜市口之後,讓他們單膝跪地,對著虎坊橋,把人送進虎口,在這裡殺頭,王五當時還策劃要劫法場,最後沒劫成,壓根兒沒有動手的機會。

王五劫法場失敗

我們聽小說聽習慣了,宋江給捆上,晁蓋和李逵鬧江州,劫法場,好像家常便飯似的,這純屬扯淡,統治階級的大兵,押重要犯人斬首,黑壓壓的,怎麼能讓你劫得了法場?歷史上真有劫法場的,劫一百回能成一回,就算命中率高的,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所以,王五當時在宣武門這一帶琢磨,在菜市口這兒轉悠,尋找下手的機會。哪有機會?圍得跟鐵桶陣一樣。所以,大刀王五後來很遺憾,只能是把譚嗣同的屍骨收一收,送回了湖南老家,而且,這個過程都得偷偷摸摸的。這時候,慈禧太后在整個京城裡搜變法新黨,王五跟譚嗣同交往,整個北京都知道,他成了重點懷疑對象,一舉一動都被人監視,王五一看,待不下去了,就從北京秘密地跑到了天津躲著,到了天津之後,有個人找上門來了,誰?霍元甲。

那時候,王五五十四歲,霍元甲二十八歲,倆人是隔輩子人,霍元甲久慕王五之大名,他這麼個能人,來找王五幹嘛,其實,霍元甲一開始思想挺單純的,這個人仗義,了不起,而且功夫高,也想拜師,那時候,王五窮途末路的,跟霍元甲建立了交情,倆人雖然在一塊就待了一年,但是以師徒相稱,霍元甲算是拜王五為師。

霍元甲

後來,隔了一段時間,王五不甘心在天津這麼待著了,為什麼,北京出事了,我們都知道,八國聯軍進北京了,王五想,不管怎麼著,我得回去,這些洋毛子,禍害我們北京不行,我得跟他們打去。

所以,王五當時秘密潛回北京,把原來順源鏢局的那些鏢師組織起來,跟八國聯軍幹仗,當然,你要正面打,打不了,只能搞點兒遊擊,突襲。結果,有這麼一回,王五經過個宅子,裡頭有十幾個洋兵,正準備對一個中國婦女施暴,王五看不下去了,背著大刀,跳近院裡,嘁裡喀喳,就和這些洋兵打起來,一對一,誰都不是他的個,但人家手裡有槍,沒有刀槍不入的事兒,你刀再快,也快不過槍子,噼裡啪啦一通,就把王五打傷了,打傷了,把他抓了起來,為了震懾中國老百姓,就把王五砍頭了。然後,就把這人頭掛在朝陽門上頭,那會兒叫齊化門,這可把王五那些徒弟心疼壞了,其中有個徒弟叫劉彪,說:我師父這人頭掛在這兒,隔不一陣兒扔下來,餵狗了,那就壞了。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得是全乎人入土,你要是屍首在這兒,沒腦袋擱到裡頭,它不像樣,有的人連屍骨都沒了,都得擱衣服和帽子搭個架子,叫衣冠冢,表示我是全乎人。比如,做太監,要把生殖器官割掉,做手術的人--叫刀子匠--就問,留不留著?有的聰明就留下了,完了以後,擱石灰把水吸乾淨了,用紅布包好,放個籃子裡,掛在上頭,這叫步步高升,為什麼留這破玩意兒?這太監假如要真飛黃騰達了,得花錢贖這個,死了下葬,把它接到一塊,算是全乎人,讓閻王爺一看,還是個男人,所以,中國古人對這個全屍的概念特別重。

大刀王五

話說,劉彪一看這師父的人頭在這兒,不得了,他一琢磨,我這能耐哪兒上得去?就跑到天津去,找霍元甲,跟他說師父是怎麼死的,霍元甲捶胸大哭,說這事你放心,我就是不要命,也得把王五的腦袋弄回來。就這麼著,霍元甲帶著他的大徒弟劉振生,霍元甲的徒弟有陳真、陸大安、劉振生,卻只有劉振生是真的,陳真是編出來的,沒這人,秘密地潛回北京。夜半三更,趁著朦朧月色,偷偷摸摸地爬到城樓上面,當時管得也鬆了,就把王五的腦袋弄回來了。弄回來之後,就給合葬了。話說,怎麼合葬?找個皮匠,把人腦袋跟屍體縫一塊,一般的皮匠哪裡敢幹這個,得找個膽大的,過去常常有這事,菜市口問斬,一刀砍下去了,身首異處了,家裡人來收屍,得找個皮匠談談:家門不幸,我們兄弟被判了斬立決,腦袋身子分派了,您膽大,手藝好,給縫一塊兒,行嗎?我們家裡也沒多少錢,你要多少錢?給五千兩銀子,那你把我也宰了得了。經常有這麼談價的,這人把王五這腦袋跟屍體縫一塊兒,下葬了。

所以,是霍元甲最後讓王五得了全屍,那麼,我們把大刀王五這一輩子看過,五十六歲死的,說他有多麼高的政治覺悟也不見得,他不見得完全知道戊戌變法對中國歷史進程將會發生怎樣的作用。他為什麼要幫譚嗣同,江湖中人講義氣,咱倆有這交情,我就得為你賣命,這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很寶貴的義氣,再一個,他冒著生命危險,主動回去抵抗八國聯軍,這是民族大義。

大刀王五

所以,從這幾個高度來講,王五超越同時代任何一位江湖俠客,是當之無愧的大俠,為什麼這個大俠倒沒有像什麼黃飛鴻、霍元甲那樣,在影視作品裡佔盡風光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王五這些事都是真的,有的影視作品,受不同時代意識形態影響,瞎編的好拍,反正都是假的,反而真實的歷史不好拍,我們很容易用今天意識形態去解讀以前的歷史,一個稍不留神,拍真實歷史就拍成了影射現實。過去,在極左形態的統治之下,看孫悟空大鬧天宮,有人說了,讓牛鬼蛇神大鬧社會主義江山,這是反動電影。所以,凡是真實的歷史事實,不容易再現在影視屏幕上,在此,也希望在我們今天這個民主開放、文明和諧的社會裡邊,不管是香港導演,還是大陸導演、臺灣導演,都應該下更大的力氣,像拍黃飛鴻那樣,好好拍一拍大刀王五,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本的魂魄上的東西,展示出來,讓我們今天的人永遠記住,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俠客,大刀王五。

相關焦點

  • 《大俠霍元甲》大刀王五,行俠仗義視死如歸,此乃真英雄也
    ,武功很好,再無其他印象,通過《大俠霍元甲》黑子的出色表演,小編感覺對英雄大刀王五另眼相看,其形象更加令人欽佩,是一位行俠仗義、視死如歸、不折不扣的英雄,遠比初中課本了解到的要豐富很多。《大俠霍元甲》大刀王五劇照:黑子飾而有證可查的歷史是這樣的: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祖籍河北滄州,因師兄弟排行第五,刀法精湛
  • 百斤大刀「開洋葷沾鬼血」 王五才是真正的清末第一大俠 津門大俠...
    百斤大刀,名號「青龍偃月」,今天咱們要講的不是那個關聖人,而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清末十大武林高手之一,大刀王五王子斌。    王子斌是河北滄州人,大家現在都知道滄州是武術之鄉,其實歷史上一直是。
  • 八國聯軍、大刀王五、精武門,趙文卓釋小龍之《大俠霍元甲》定檔
    黃元申和米雪這對熒幕情侶成為80年代經典愛情組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有重要地位,時隔37年央視再次定檔播出趙文卓版本的《大俠霍元甲》,情懷滿滿,值得期待。隨後,八國聯軍侵華,大刀王五為御外辱,玉碎成仁,霍元甲得知消息連夜去為義兄收屍,雖然讓王五留存全屍,卻給霍家引來大禍,致使霍氏男丁盡死。一年後,隱居滄州的霍元甲出山走鏢,卻又陷入仇家圈套,費盡千辛萬苦洗脫干係,至此心灰意冷。遂南下上海建立精武門,很快在上海站穩了腳跟,名氣越來越大,這卻讓日本人十分不滿,面對日本人的挑釁,霍元甲帶病上陣,挫敗了日本人的陰謀。
  • 傳說中的大刀王五—歷史上真正的「京師大俠」
    大刀王五(1844年~1900年),名正誼,字子斌,原籍河北滄州,回族。王五因在家中排行老五,幼年人稱「小五子」,因其刀法嫻熟,武藝超群,又被人稱為「大刀王五」。王五早年以保鏢為業,其鏢局業務影響範圍北及河北山海關,南至淮安清江浦,生前以鋤強扶弱、行俠仗義為事,綽號「幽燕大俠」。
  • 趙文卓版《大俠霍元甲》六大高手排名:鷹四墊底,大刀王五第二
    說到趙文卓版的《大俠霍元甲》,實在是好看。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功夫片,近年來的好片子。好久沒有看趙文卓的戲了,這次再看,覺得卓哥可能要憑藉這部電視劇小火一把。這是一部男人的戲,講述的是清末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高手。在趙文卓版《大俠霍元甲》中,高手如何排名呢?
  • 趙文卓版《大俠霍元甲》六大高手排名:鷹四墊底,大刀王五第二
    說到趙文卓版的《大俠霍元甲》,實在是好看。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功夫片,近年來的好片子。好久沒有看趙文卓的戲了,這次再看,覺得卓哥可能要憑藉這部電視劇小火一把。這是一部男人的戲,講述的是清末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高手。
  • 愛奇藝《大俠霍元甲》:經典英雄的多維解讀 正劇的年輕化嘗試
    作為經典英雄故事,《大俠霍元甲》將落點放在了時代洪流中的人物成長:一代武術宗師面對內憂外患,一步步從武林高手成為愛國武林宗師,捍衛民族尊嚴,並倡導武林新風。而以霍元甲的成長曆程為線索,大刀王五、陳真等人物依次出場,塑造了一批清末民初俠者群像。
  • 趙文卓版《大俠霍元甲》,是否能成為「霍元甲」系列經典之作?
    《大俠霍元甲》劇照在功夫劇《大俠霍元甲》中,趙文卓和張永剛(黑子)之間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是二人分別飾演的霍元甲和大刀王五幾場對打戲小編就是被霍元甲和大刀王五的江湖情誼深深大感動,也感覺是重新認識了霍元甲和大刀王五。二人在實力方面也是實實在在,每個動作和表情都能讓觀眾感受到那種真實場景的體驗。
  • 大刀王五,英雄不寂寞(上)
    這把刀屬於英雄,屬於好漢,屬於豪俠,屬於王五。霍元甲還是一個懵懂未知的少年的時候,他曾躲在一棵大樹下偷偷的看大刀王五在波濤洶湧的河邊舞他那神奇精妙的刀法。多年後,大刀王五成了霍元甲的師傅。大刀王五行蹤不定,來去匆匆,沒有知道他去了哪裡,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大刀王五是一位孤獨的英雄,當他再一次出現在霍元甲的面前時,霍元甲說:「師傅,你不寂寞嗎?」
  • 《霍元甲》大刀王五死因眾說紛紜?但大刀是真的進了煉鋼爐
    《霍元甲》大刀王五的大刀並未給霍元甲,而是進了煉鋼爐!最近《大俠霍元甲》熱播,劇中俠肝義膽的大刀王五「風頭」有點蓋過霍元甲,因為他不僅功夫了得,而且義薄雲天,為救譚嗣同可謂是不惜任何代價。第三種說法就是,王五路過一家民宅時,目睹數十個洋人侮辱女主人,於是掄起大刀同洋人血戰,雖然殺死了十多個洋人,但自己也因中槍身亡。但不論哪種說法,王五都是慘死在洋人的槍下。
  • 《一刀傾城》之大刀王五——揮不掉英雄淚
    還有一種說法,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歲時就成了孤兒,沿路乞討到了北京順興鏢局,鏢局的王掌柜看他長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認為養子,改姓王。王五後來開辦源順鏢局,生意非常好,令他聲名鵲起,譚嗣同便慕名而來拜他為師習武,兩人成了生死不渝的摯友。後來王五支持譚嗣同維新變法,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
  • 「乘風破浪」的《大俠霍元甲》給了翻拍劇哪些啟示?
    緊貼時代背景傳遞中華武術之魂作為經典英雄故事,《大俠霍元甲》將落點放在了時代洪流中的人物成長:一代武術宗師面對內憂外患,一步步從武林高手成為愛國武林宗師,捍衛民族尊嚴,並倡導武林新風。而以霍元甲的成長曆程為線索,王五、陳真等人物依次出場,塑造了一批清末民初俠者群像。
  • 98版《水滸傳》演員現狀(五):一個成為大俠,一個是著名導演
    98版《水滸傳》演員現狀(五):一個成為大俠,一個是著名導演相信我們小的時候都有看過四大名著,特別是央視翻拍的作品,每部都成為了經典。《水滸傳》是由《三國演義》分導演張紹林拍攝的四十三集電視劇。接下來要說的是飾演大刀關勝的李振起,提起李振起這個名字,觀眾們可能還有點陌生,但要說到他拍過的戲,大家都會恍然大悟。不錯,他就是那個在眾多的古裝戲中扮演帝王將相、各路大俠、盟主、掌門的高手。他不僅是《水滸傳》裡的大刀關勝,《霍元甲》裡的大刀王五、《小魚兒與花無缺》裡的盟主鐵如雲。如今他也是活躍在演藝圈。
  • 《大俠霍元甲》熱播
    趙文卓在《大俠霍元甲》中飾演霍元甲 百度圖片霍元甲,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俠」的代表,因其高超的武功,尤其是在他所處的動蕩年代中近期,《大俠霍元甲》正在央視和愛奇藝平臺熱播。全劇從霍元甲與大刀王五、譚嗣同等愛國志士相識開始,展開霍元甲的人生,從捨生忘死為愛國志士王五保節守全,到為民請命成為銷煙大俠;從家門蒙難、顛沛避禍到絕境觸底、人生轉折;從摒棄門派之見創立精武體育會,到為國紓難勇鬥外國大力士。接地氣的敘事方式讓這位傳奇英雄更加有血有肉。《大俠霍元甲》通過觀眾更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更多人感受到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傳承的俠義精神,重溫了熱血激情和自豪感。
  • 《一刀傾城》-一個不能被遺忘的大俠,一段不能被遺忘的英雄情
    同時,也讓我對這位著名的晚清大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查資料,知道王五名叫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師從滄州的武術名家李鳳崗,業成後來到北京城從事保鏢行業,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是和霍元甲、黃飛鴻等齊名的晚清十大武術家。
  • 《一刀傾城》-一個不能被遺忘的大俠,一段不能被遺忘的英雄情
    同時,也讓我對這位著名的晚清大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查資料,知道王五名叫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師從滄州的武術名家李鳳崗,業成後來到北京城從事保鏢行業,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是和霍元甲、黃飛鴻等齊名的晚清十大武術家。
  • 翻拍太多次的《霍元甲》這次不一樣,大俠在江湖裡才是英雄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形象,痛毆東洋浪人、拳鬥俄國大力士、擊殺西洋拳擊手,這些重點情節更是成為諸多類似影視劇中的固定模版,在李連杰版《霍元甲》,以及李連杰版的《精武門》中,甚至後來的《葉問》系列等影片中,都在遵循這種套路模式,在弘揚民族豪氣的同時,讓俠之大者的形象深入人心。
  • 《大俠霍元甲》一個師父帶了幾個徒弟,有些橋段像極了《西遊記》
    由趙文卓領銜主演的功夫劇《大俠霍元甲》已經告一段落,毛林林、王之一、寇家瑞、鄭斌輝、賈宏偉等諸多演員的演技得到了大多觀眾們的認可,但是劇迷們的追捧評價卻沒有停止,褒揚與抨擊並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是在碰撞中,才能體現出劇情的意義,才能體現劇迷們的關注和重視。假若有第二部,希望能夠再接再厲。
  • 《大俠霍元甲》開播,趙文卓、釋小龍主演,簡直就是直男爽劇
    《大俠霍元甲》於7月28日晚間開播,這是一部由柏杉、劉方執導,趙文卓領銜主演,毛林林、釋小龍、王之一、賈宏偉、吳超、寇家瑞、高雄、張春仲、楊志剛等人出演的一部中華武術正劇。#大俠霍元甲大刀王五一開始瞧不上霍元甲,以為他只是個沽名釣譽之輩,而霍元甲卻依然敬重他,知道他是忠義之士,只是有些太實在了,並且王五為了救譚嗣同,費心費力。幸好的是,霍元甲知道這裡面的陰謀,還三番五次搭救他,終於在最後讓大刀王五放下了成見。一戰之後,英雄惜英雄,兩人結拜為兄弟。
  • 《大俠霍元甲》中華家國情
    1、忠君愛國的霍元甲 暑期趙文卓版《大俠霍元甲》揭起一股收視浪潮,本劇塑造了一個有血有眾的霍元甲,他軟弱,呂四鷹屢次欺凌他,甚至差點兒給他滅門,他卻不敢反抗官府,而是逃到深山隱居。頭腦簡單,被薛知縣連續算計了兩次。而且他寄託於幾個清官身上,寄託於滿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