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70、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

2021-02-13 環球文摘精選

來源:搜狐網

春節,

中國人心裡最重要的節日。

無論時間怎麼變,對我們的意義依舊重大。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年味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

傳統民俗被漸漸的遺忘,

那些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

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

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

五十年代,

那個時候,

物質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足,

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 有點文化的人,就幫大家寫春聯,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畫地也毫不含糊!這樣的春聯,極受大家的熱捧。

▼ 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下面是1953年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

▼ 四代同堂過春節,好不熱鬧。

▼ 過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們還會給孩子們做做玩具,家裡有點餘錢的乾脆直接給孩子們買點。簡簡單單的「大刀」、面具、小風車,不算很精緻的娃娃,就足以讓一群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 春節穿新衣,紅旗商場到後來的百貨大樓是最時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過年才會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開心極了!


▼ 當然,過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場能買到,媽媽的巧手也會變出一件來。過年最讓孩子開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親為此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

▼ 試穿媽媽剛做好的新衣,這一刻別提多幸福了!

▼ 對於男孩來說,沒有比放鞭炮更值得期待的事了。

▼ 撿鞭炮也是男孩兒們的「冒險行動」。

▼ 三個穿著新衣服的兒童在放鞭炮,其中兩個小女孩正害怕地捂著耳朵。

▼1956年的春節,村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聽到了收音機裡傳來的遠方的祝福。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機才是人們最愛的娛樂消遣之一。

▼ 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視、電腦,沒有央視春晚,更沒有網上直播,人們要看春節晚會只能去現場。以前,各市、郊、縣文化宮每年都會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時間一到,人潮紛紛湧入會場,好不熱鬧!

▼ 1956年春節,侯寶林、郭啟儒,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說相聲。 

▼ 沒有禮堂,天做頂,石頭做椅,無論怎樣的環境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歡慶春節的熱情。

▼ 新年了,「總把新桃換舊符」、「學習先進經驗」是那個年代掛的橫幅。「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宣傳口號,幹部們紛紛下到工農家庭給大傢伙兒拜年。下圖就是一位老書記在去農家拜年時,幫忙張貼春聯的場景。

▼ 過年貼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時候窗花都是家裡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歡的不得了。往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上,貼上紅紅的窗花兒,過年的氣氛,別提有多濃!


▼ 過年,當然要包餃子。老人包著餃子,孩子在旁邊跑跑跳跳,好奇的還會上去學著捏上幾個不成形的「怪餃子」,全家人樂呵呵地,滿心期待著餃子下鍋,這估計就是最有過年氛圍的畫面了。


▼除了餃子,北方人還會做包子、饅頭,待點心蒸好後,正中間再印個紅花、紅字,看著就喜慶!


看完五十年代,

我們再看看六十年代,

那是個屬於集體的時代。

▼ 單位發電影票,組織聯歡,街道組織打掃衛生,家裡忙著置辦年貨,貼上裝飾,大街上人頭攢動,個個笑容滿面的!


▼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人們從天安門廣場開始跑起。

▼ 1961年春節,北京逛廠甸廟會,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

▼ 以前,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肉,還有各種各樣的酥糖和零嘴兒,很多的食品只有在過年才有得買,哪裡像現在,想吃什麼隨時都能吃到,東西多了,嘴反倒吃叼了,連味道也覺得淡了!

▼ 1967年的時候,國務院提出了「春節不放假」的政策。


再到了七十年代,

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

都漸漸豐富了起來。

過年時的活動,

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 過年了,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聚在影樓一起照一張合影。小時候過年的全家福裡,總是透著一股喜慶勁兒。。 

▼ 孩子們在弄堂裡放著炮仗,那時候鞭炮的種類也變多了,孩子們玩得也更盡興了!

▼ 年夜飯也從以前的素菜為主,變成了有魚有肉的各樣菜式。菜雖沒有現在多,沒有現在的花哨,但滿嘴兒都是年味兒!

八十年代,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

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十年,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十年。

毫無例外的,

春節的慶祝方式也就愈發豐富起來。

要說八十年代春節跟以往相比的最大變化,

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 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從這一年起,中國人過春節就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看春晚。多少關於春節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和春晚緊緊連在了一起。


▼ 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那個時候的劉曉慶還是個少女,姜昆老師正值壯年,意氣風發,馬季老師是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相聲演員,而馬東還只是個孩子。

▼ 趙忠祥老師在為春晚致開幕詞。那個時候聽到他的聲音,還沒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

▼ 當年只有三十多歲的李谷一,一首《鄉戀》唱紅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電視機裡響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舊會跟著唱:「你的聲音,你的歌聲……」


▼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把香港流行音樂帶到了國內。一夜間,全國上下都認識了這位香港歌手。

▼1987年,一個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兒的勁歌熱舞,一夜之間紅遍中國。那首《冬天裡的一把火》,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他就是——費翔。


▼ 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採購大件。

▼ 商場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下圖是八十年代中期春節時的北京王府井,人們在搶著買平時買不到的糖果。

▼ 正月十五看花燈

▼ 城裡過年買點響炮

▼ 春節期間賣年畫的

▼ 春節期間擺地攤的

▼ 以前沒什麼玩的,小孩坐在雙槓上看唱戲。

▼ 買皮包

▼ 以前正月裡看紅火,小孩是有優勢的,可以隨意攀爬。

▼ 家家戶戶貼門神,佑平安!

21世紀的春節到底變了多少? 

辦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視了,

這個不好看,換個臺繼續看。

大年三十兒晚上,大人打麻將打牌,

小孩玩電腦玩ipad,

好像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尋找有潛力的節目,而是請當紅的明星。


▼春節旅遊,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國內旅遊,開始湧向澳新、歐美、日韓等國家。國內春節時的旅遊景點,還能看到景嗎?這這這隻有人人人啊。

換件新衣、吃次大肉、放響鞭炮、逛次廟會……這是我們小時候春節最令人期待的事情,到了今天,「他們」好像都已經被淡忘。

生活越來越好,可那份快樂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真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不同!

相關焦點

  • 50、60、70、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兒!
    50、60、70、80年代過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春節,中國人心裡最重要的節日。無論時間怎麼變,對我們的意義依舊重大。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年味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傳統民俗被漸漸的遺忘,那些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
  • 50、60、70、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年味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傳統民俗被漸漸的遺忘,那些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五十年代,那個時候,物質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足,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 這才是真正的年味!北京50年代到90年代的珍貴春節老照片!
    春節,中國人心裡最重要的節日。無論時間怎麼變,對我們的意義依舊重大。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年味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傳統民俗被漸漸的遺忘,那些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
  • 50年代到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不多見了~
    ▼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有點文化的人,就幫大家寫春聯,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畫地也毫不含糊!這樣的春聯,極受大家的熱捧。▼ 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下面是1953年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
  •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西安,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廣州!
    【珍貴老照片:80年代的西安,80年代的北京,80年代的廣州!】1985,北京,跨箱車,這是80後北京人小時候的座駕。80年代的北京,車不堵,房不貴!
  • 50年代女裝,60年代女裝,70年代女裝,80年代女裝,變化太大了!
    50年代女裝,60年代女裝,70年代女裝,80年代女裝,變化太大了! 1. 50年代女裝:50年代女裝流行代表簡樸的布拉吉連衣裙,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寬鬆的短袖,褶皺裙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後系腰帶。後來因為中蘇關係惡化,就將「布拉吉」名稱改為「連衣裙」。
  • 那些珍貴的老照片,80年代的綠皮火車,滿滿的感動和回憶
    那些記錄現實的老照片更是珍貴無比。 時光可以流逝,記憶永不磨滅。 那些珍貴的老照片讓我們一起領略.80年代的珍貴火車影像北京-成都(直快163次)木製的水牌,明顯的拼音字母,全是年代的記憶綠皮火車在拐彎,當時的鐵路沿線還沒有封閉,電氣化的路段還很少鐵路沿線的居民以及散養的豬仔,那個年代的建築看起來是那麼的美好鐵路沿線的河流/水塔/電線,充滿綠意的田地,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鐵路沿線的房屋和居民,簡單的建築,溫暖的家
  • 珍貴老照片,原來70年代的德宏人是這樣勞作...
    珍貴老照片,原來70年代的德宏人是這樣勞作......1974年瑞麗廣雙社員正在把高低不平的小塊田改造成適合機耕的水平條田原標題:《珍貴老照片,原來70年代的德宏人是這樣勞作......》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那時候我們怎麼過春節——這些老照片記錄了簡單而珍貴的年味!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年味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傳統民俗被漸漸的遺忘,那些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五十年代,那個時候,物質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足,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 香港珍貴彩色老照片:60年代的香江風情!
    大家可還記得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還原的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風景人情,瀰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卻又處處見浪漫。回看1950、6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由於其時彩色攝影尚未普及,大多數留低的也是黑白的影像。
  • 60年代老照片,難得一見,太珍貴了!
    1960年,北京,街道工廠副廠長    20世紀60年代無疑是一代人最刻骨銘心的年代,也是中國現代史最重要的年代,它影響了以後中國發展進程。   1960年代,中國私家車和它的主人。   1966年,遼寧省,朝鮮族人為60歲花甲老人舉行的生日宴席。
  • 老照片:50年代香港街拍
    香港50年代美女的衣著香港50年代餐飯價目香港50年代學校分派牛奶給學生香港50年代的皇后大道東香港50年代米鋪香港50年代上課情況香港50年代天台上的學校50年代的香港,那時已經開始繁榮,滿滿的時代感!
  • 肇慶70、80、90後的兒時老照片!再忙也要看…
    歲月在流逝,一張張老照片也成了最為珍貴的東西。
  • 老照片|看看過去人們怎麼過春節(圖組)
    《中國圖片》1900年外國人眼中看到的中國(二)老照片|記錄民國饑荒中苦難的中國人(圖組)【記憶】65式軍服下的點滴生活珍貴老照片(50張)【老照片】1960年代難得看到的老照片(16張)老照片|九十年代的人們生活的樣子(37張)【分享】九十年代老照片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圖組)
  •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
    不得不說看完上海70-90年代的老照片真心感慨阿拉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70年代的上海外灘▲80年代初期的上海火車站這些年來上海的發展有目共睹就拿浦江兩岸來對比來說v70年代的黃浦江對岸還看不到東方明珠的身影
  • 《你好,李煥英》:60後70後80後的集體回憶
    應該說,賈玲這個五大三粗的女漢子真的是有才華,又捨得出力,硬是做出了一個通吃60後70後80後小城鎮出身人的笑點、痛點和癢點,前半場讓人笑爆,後半場讓人哭倒,結局讓部分人揚眉吐氣、讓部分人無限悵惘。正像歌曲裡唱的,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電影裡81年出生的賈曉玲在母親騎車帶她回家的路上遭遇車禍,穿越到80年。愧疚的她用盡力氣去做一些事情讓母親高興,去修正母親的婚姻選擇。
  • 懷舊80年代的老照片(5)
    時光荏苒,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眾多中外攝影家,拍攝了大量中國風光人文照片,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解讀,僅作資料回顧,共憶那難忘的歲月,並向原攝影作者們致以誠摯的謝意!1、1983年期間,由日本攝影家秋山亮二拍攝,街頭是一個小人書攤,畫面中三個人坐在小板凳上,聚精會神的看著手中的小人書,一個孩子頭頂著草帽,好像在招呼著自家的大人。2、1980年的葛洲壩,由攝影家孫樹清拍攝,這是當年冬天,葛洲壩建設的關鍵時刻,兩岸的機械設備奮力往水中投著石塊,合攏在即。
  • 外國人拍攝的70年代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對夫妻和一位老大爺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條長板凳上。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推著一輛自行車,自行車後座綁著一個竹筐,他的孩子坐在裡面。在七十年代自行車絕對是一件奢侈品,是當時的「豪車」。
  • 罕見的中國50年代老照片100張
    50年代老照片:廣西憑樣市,在鄉結婚登記處登記時,一位少女含情脈脈、羞羞答答。50年代老照片:河北省懷來縣,人民公社社員吃「大鍋飯」。50年代老照片:河南省遂平縣嵖岈山衛星公社第一大隊四小隊食堂炊事員在為社員準備午餐做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