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70、80年代過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
春節,
中國人心裡最重要的節日。
無論時間怎麼變,對我們的意義依舊重大。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年味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
傳統民俗被漸漸的遺忘,
那些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
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
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
五十年代,
那個時候,
物質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足,
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可見,睡覺是天下第一大補。今天給大家分享睡覺可以練功的3種睡姿,此功法主要是採取在大腦安靜、肌肉放鬆情況
下的深呼吸訓練。可以充分提高儲氧量,改善呼吸機能,為爆發力提供了物質保證。每次睡前選擇一種並堅持十天即可。1.右伏身側臥勢【練法】頭向右側身而臥,右腿屈,左腿伸;右手抱肩,左手覆按床面,自然舒適。2.左坦腹側臥勢【練法】頭向左臥,左腿伸,右腿屈立;左手仰放床面,右手覆按右腿上;坦腹,雖側身但稍向上。註:「坦」同「袒」,後亦同。3.右坦腹側臥勢【練法】與「左坦腹側臥勢」相同,方向相反。這3招功夫,主要是採取在大腦安靜、肌肉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訓練。可以充分提高儲氧量,改善呼吸機能,為爆發力提供了物質保證。練氣功時,意守丹田、湧泉或其他穴位和經絡,可產生神經生物電,這種生物電流的積蓄、運行,可以通氣血,修復傷病,並使練功時達到意到、氣到、力到。睡覺做這10件事傷害特別大開電視睡→影響生育據美國《形體》雜誌,刊登了一項研究,發現當老鼠晚上暴露在人造燈光下時,懷孕機率下降10%。這是因為有助睡眠的褪黑激素也會影響生育能力,睡覺開著電視,屏幕亮光會影響褪黑素分泌,建議睡前一小時關閉所有電子設備。穿太厚睡→影響代謝與薄睡衣相比,厚睡衣的柔軟度相對要低,對皮膚的壓迫和摩擦相對增加。人在睡眠狀態下,厚厚的睡衣裹在身上,會更妨礙體表的血液循環和皮膚的新陳代謝,使體表獲得的熱量減少,可能並不會覺得暖和。反而是薄一點、軟一點的睡衣,能讓你的體表較好地發熱、散熱,提高睡眠質量。溼頭髮睡→引發頭疼倘若沒有認真的擦乾頭髮,使大量的水分滯留於頭皮表面,尤其是在冬天夜間氣溫較低的情況下,直接就上床睡覺的話,最容易得病,睡到半夜感到頭皮局部有麻木感,伴有綿綿隱痛,次日清晨,更會出現莫名的頭痛或者頭暈的現象。孩子開燈睡→性早熟光照過度是誘發兒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光線會影響大腦中的內分泌器官松果體的正常工作,松果體負責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分泌紊亂就可能導致卵泡刺激素提前分泌,從而導致性早熟。醉酒睡→傷心臟德國一位專家對睡前飲酒的危害進行了15年的觀察,發現睡前飲酒者入睡後可出現兩次呼吸停止,每次窒息約10秒鐘。這10秒鐘可產生兩種損害:近期損害血管,使血壓升高;高血壓時間一長會「株連」心臟,導致心率增快、心律不齊,最終變成心臟病。戴胸罩→憋出乳腺癌美國夏威夷文明病研究所調查了5000名女性,發現每天戴乳罩超過12小時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險性比短時間戴乳罩或根本不戴者高2.1倍。這可能是乳房長久受壓,淋巴回流受阻,有害物滯留乳房的結果。所以不要相信什麼睡覺戴胸罩美胸的說法了,小心憋出乳腺癌。懶得卸妝→長期毀容睡前不要懶得卸妝,殘妝可堵塞毛孔,造成汗腺分泌障礙,誘發粉刺,有損容顏。睡前卸妝洗臉,既可消除殘妝對顏麵皮膚的不良刺激,又有助於順利入睡。看手機→精神差據哈佛大學研究,在睡前用平板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看書的人醒來時很難做到精神煥發。這可能是是因為從電子產品發射出來的藍光會抑制促進睡眠的褪黑素分泌,而這種激素控制著睡眠和覺醒周期。蒙著頭→記憶差《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記載,「冬夜勿覆其頭,得長壽」,就是讓我們睡覺時保持呼吸暢通、腦供氧充足。而蒙著頭睡覺,限制了被子內空氣的流通,隨著不斷的呼吸,會讓被子裡的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此以往,不僅人的狀態渾濁暈沉,對大腦的記憶功能也會造成影響。吃東西→傷胃晚飯吃太晚或睡前加餐可激活人體消化系統,讓人興奮。如果您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或胃灼熱,睡覺前不要吃喝任何東西就變得更加重要了,因為這會導致症狀惡化。
同學情,三輩親同學之親,心連心請珍惜同學情這是除親情、友情、愛情外人生又一種美好的不可或缺的值得終生回味的感情人生是漫長的漫長的人生鐫刻在我們青春的記憶裡人生是短暫的短暫的的人生竟容不得我們停下來稍作遲疑幾十個春秋轉瞬間已飄忽遠去留給我們的是已不年輕的身影和那開始有些蹣跚的足跡同學們在餘下的人生歲月裡願大家相互照應一路歡聲,一路笑語
我們充實因為我們曾是那麼溫暖的一個集體我們曾共同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我們無悔因為我們不曾虛擲任何一個清晨我們曾那樣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的愛和力量不要追問永遠到底有多遠,我們有緣,我們彼此掛念,瞬間就是永遠。字字句句,真真切切,送給我最最最親愛的老同學們!
▼ 有點文化的人,就幫大家寫春聯,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畫地也毫不含糊!這樣的春聯,極受大家的熱捧。
▼ 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下面是1953年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
▼ 四代同堂過春節,好不熱鬧。
▼ 過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們還會給孩子們做做玩具,家裡有點餘錢的乾脆直接給孩子們買點。簡簡單單的「大刀」、面具、小風車,不算很精緻的娃娃,就足以讓一群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 春節穿新衣,紅旗商場到後來的百貨大樓是最時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過年才會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開心極了!
▼ 當然,過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場能買到,媽媽的巧手也會變出一件來。過年最讓孩子開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親為此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
▼ 試穿媽媽剛做好的新衣,這一刻別提多幸福了!
▼ 對於男孩來說,沒有比放鞭炮更值得期待的事了。
▼ 撿鞭炮也是男孩兒們的「冒險行動」。
▼ 三個穿著新衣服的兒童在放鞭炮,其中兩個小女孩正害怕地捂著耳朵。
▼1956年的春節,村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聽到了收音機裡傳來的遠方的祝福。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機才是人們最愛的娛樂消遣之一。
▼ 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視、電腦,沒有央視春晚,更沒有網上直播,人們要看春節晚會只能去現場。以前,各市、郊、縣文化宮每年都會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時間一到,人潮紛紛湧入會場,好不熱鬧!
▼ 1956年春節,侯寶林、郭啟儒,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說相聲。
▼ 沒有禮堂,天做頂,石頭做椅,無論怎樣的環境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歡慶春節的熱情。
▼ 新年了,「總把新桃換舊符」、「學習先進經驗」是那個年代掛的橫幅。「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宣傳口號,幹部們紛紛下到工農家庭給大傢伙兒拜年。下圖就是一位老書記在去農家拜年時,幫忙張貼春聯的場景。
▼ 過年貼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時候窗花都是家裡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歡的不得了。往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上,貼上紅紅的窗花兒,過年的氣氛,別提有多濃!
▼ 過年,當然要包餃子。老人包著餃子,孩子在旁邊跑跑跳跳,好奇的還會上去學著捏上幾個不成形的「怪餃子」,全家人樂呵呵地,滿心期待著餃子下鍋,這估計就是最有過年氛圍的畫面了。
▼除了餃子,北方人還會做包子、饅頭,待點心蒸好後,正中間再印個紅花、紅字,看著就喜慶!
看完五十年代,
我們再看看六十年代,
那是個屬於集體的時代。
▼ 單位發電影票,組織聯歡,街道組織打掃衛生,家裡忙著置辦年貨,貼上裝飾,大街上人頭攢動,個個笑容滿面的!
▼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人們從天安門廣場開始跑起。
▼ 1961年春節,北京逛廠甸廟會,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
▼ 以前,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肉,還有各種各樣的酥糖和零嘴兒,很多的食品只有在過年才有得買,哪裡像現在,想吃什麼隨時都能吃到,東西多了,嘴反倒吃叼了,連味道也覺得淡了!
▼ 1967年的時候,國務院提出了「春節不放假」的政策。
再到了七十年代,
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
都漸漸豐富了起來。
過年時的活動,
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 過年了,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聚在影樓一起照一張合影。小時候過年的全家福裡,總是透著一股喜慶勁兒。。
▼ 孩子們在弄堂裡放著炮仗,那時候鞭炮的種類也變多了,孩子們玩得也更盡興了!
▼ 年夜飯也從以前的素菜為主,變成了有魚有肉的各樣菜式。菜雖沒有現在多,沒有現在的花哨,但滿嘴兒都是年味兒!
八十年代,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
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十年,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十年。
毫無例外的,
春節的慶祝方式也就愈發豐富起來。
要說八十年代春節跟以往相比的最大變化,
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 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從這一年起,中國人過春節就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看春晚。多少關於春節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和春晚緊緊連在了一起。
▼ 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那個時候的劉曉慶還是個少女,姜昆老師正值壯年,意氣風發,馬季老師是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相聲演員,而馬東還只是個孩子。
▼ 趙忠祥老師在為春晚致開幕詞。那個時候聽到他的聲音,還沒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
▼ 當年只有三十多歲的李谷一,一首《鄉戀》唱紅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電視機裡響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舊會跟著唱:「你的聲音,你的歌聲……」
▼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把香港流行音樂帶到了國內。一夜間,全國上下都認識了這位香港歌手。
▼1987年,一個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兒的勁歌熱舞,一夜之間紅遍中國。那首《冬天裡的一把火》,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他就是——費翔。
▼ 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採購大件。
▼ 商場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下圖是八十年代中期春節時的北京王府井,人們在搶著買平時買不到的糖果。
▼ 鬧紅火
▼ 正月十五看花燈
▼ 城裡過年買點響炮
▼ 春節期間賣年畫的
▼ 春節期間擺地攤的
▼ 以前沒什麼玩的,小孩坐在雙槓上看唱戲。
▼ 買皮包
▼ 以前正月裡看紅火,小孩是有優勢的,可以隨意攀爬。
▼ 家家戶戶貼門神,佑平安!
21世紀的春節到底變了多少?
辦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視了,
這個不好看,換個臺繼續看。
大年三十兒晚上,大人打麻將打牌,
小孩玩電腦玩ipad,
好像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尋找有潛力的節目,而是請當紅的明星。
▼春節旅遊,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國內旅遊,開始湧向澳新、歐美、日韓等國家。國內春節時的旅遊景點,還能看到景嗎?這這這隻有人人人啊。
換件新衣、吃次大肉、放響鞭炮、逛次廟會……這是我們小時候春節最令人期待的事情,到了今天,「他們」好像都已經被淡忘。
生活越來越好,可那份快樂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真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