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被指牛排裡摻鴨肉的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還未等到長沙市食藥監的復檢結果,又被指牛排涉嫌合成。
12月19日晚,湖南電視臺《經視大調查》微信發文稱,記者經過實地調查,在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垃圾桶發現粘合添加劑,原料清單標識有「肉末」,公司員工更是「現身說法」怎麼拼接牛肉。
在媒體報導後,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遊忠風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承認,
牛排加工的過程是先整塊切牛排,一些無法整塊切割但相對完整的肉,會重組成調理牛肉。12月20日,上海市松江市場監管局赴品尚工廠調查,
暫未發現其他肉源,但的確有少部分牛排產品為重組。對於重組牛肉的做法,上海食藥監表示,此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不屬於食品安全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重組牛肉的合法性以及安全性尚需普及,而重組牛肉如何標註,尚需規範。據上海食藥監官方微博消息,12月21日上午,市食安辦約談松江市場監管局負責人。據該局介紹,經執法檢查和抽檢,未發現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在牛肉產品中添加鴨肉成分。
但檢查發現,該企業存在產品標籤不規範、食品添加劑管理不嚴等問題。市食安辦責成松江市場監管局按「四個最嚴」的要求徹查該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品尚公司重組的西冷牛排。2016年12月2日,湖南知名餐企長沙金牛角王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被曝光牛肉檢出鴨肉成分,而供貨方為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上海監管部門展開調查,沒有查到鴨肉成分,也解封了工廠。但事發後,該工廠一直處於停工狀態。
12月19日,湖南電視臺《經視大調查》微信發文稱,記者經過實地調查,在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垃圾桶裡,發現粘合添加劑穀氨醯胺轉氨酶包裝袋。同時,還找到大量「原料/成品交接清單」,這些原始單據中記錄了大量的牛肉末、碎牛肉等內容。
此後,湖南臺記者採訪到工廠兩名員工,其中一人表示工廠像灌香腸一樣灌碎肉,冷凍後切成牛排狀。另一人則「現身說法」,說牛排可以摻鴨肉,甚至可以灌水做牛排。
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遊忠風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次被指牛排摻鴨肉之後,雖然上海監管部門公布了調查結果,沒有查到鴨肉成分,也解封了工廠。但是這段時間以來,沒有公司願意跟他們合作,工廠一直處於停工狀態。這幾天一直在等待長沙市食藥監的複查結果。
12月19日的報導,讓遊忠風覺得「更加有嘴說不清」。他表示,19日報導中提及的原料/成品交接清單,其實是車間交接到倉庫的單據,「
恰恰是車間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肉末,並不是買進肉末原料用於加工牛排。」
「實際上這些肉末不會進入品尚公司的牛肉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而是作為邊角料銷售給寵物養殖和銷售商,根本不可能流入牛排市場。」遊忠風介紹,其工廠的牛排加工過程,是先把大片的牛肉分割成十來斤重的牛肉,加調料和部分食品添加劑進行醃製,「規整」成方便切割為圓形牛排的圓柱狀肉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碎肉末,就是作為寵物食料出售的。送至湖南金牛角王的牛排,基本都是按照這種方法生產的。
此外,在品尚工廠,澎湃新聞記者遇到了報導中「現身說法」的品尚員工小曾。今年19歲的小曾入廠4個月,負責鋸片。他回憶說,幾天前下班在門口碰到一個人,說自己從蘇州來,想付錢給小曾向他學習怎麼做牛排。隨後,來人帶小曾見了他的另一個同伴,三人一起去了星巴克。「他們說他們要學做牛排,我不知道有攝像機。」小曾反覆說道。
品尚公司重組西冷牛排的配料表裡註明卡拉膠但未註明Tg酶。專家說無需註明tG酶。12月20日,就拼接牛排的報導,上海松江區市場監管局再次駐場調查,該局食品生產監管科科長徐宏兵表示,目前並未從品尚食品廠牛排樣品中檢測出鴨肉成分,發現少量為重組肉。但是其符合行業內加工工藝,屬調理肉,是合法的。
而在品尚食品廠提供的西冷牛排樣品中,記者看到,配料表裡寫著卡拉膠,但是湖南記者提及的穀氨醯胺轉氨酶,並未有標註。
上海肉製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鬱麟駒介紹,
穀氨醯胺轉氨酶即TG酶,它也是一種安全的食品添加劑,因為本身就是可以被消化的蛋白質。不僅用於拼接牛排,這種添加劑在製作魚丸、肉餅、火腿、紅腸時都會使用到。同時,
因為這種酶在調理的過程中本身被消化了,也不用標註在配料表。而品尚食品配料表中出現的卡拉膠,也是重組牛排常用的一種食品添加劑,起保水作用,對照國家《GB2760-2014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它可以被廣泛使用。
品尚公司發給經銷商的最新公函。上海市食藥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巢強國表示,國家標準嚴謹地列出了有關食品添加劑使用法則的三張表,簡單概括起來就是,
卡拉膠可以用在調理肉(即配料表裡有鹽、醬油等成分)中,而不可以用在生鮮肉裡。
巢強國稱,其實拼接牛排也好、羊排也好,專業的叫法叫做「重組肉」,本身不違法;國家對其原料、加工、包裝和儲運等環節,有嚴格的要求,包括不得檢出致病菌,因此正規廠家的產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不屬於食品安全問題。
但如果商家在標籤上標註是整塊牛排,則屬於虛假宣傳。品尚工廠裡的絞肉機、灌腸機。12月20日,在一家生鮮電商平臺,澎湃新聞記者隨意點擊了幾種「西冷牛排」的產品說明,在配料表中大多標有卡拉膠。但名稱上幾乎都叫「西冷牛排」,並沒有一家註明是「調理肉」、「重組肉」或「拼接肉」。此後,澎湃新聞記者隨機採訪5名消費者,沒有一人表示購物時會看配料表,並且均表示,「牛排不就是從牛身上切下來的整塊的肉嗎?」「從來不知道牛排可以是小塊的牛肉拼起來的。」
上海肉製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鬱麟駒稱,牛排和豬排不同,並不是牛身上規定的部位,西冷、牛柳等,確實都能加工牛排。而市場上的牛排,一種是原切的,一種就是調理的,「這不是秘密,而是正常的加工工藝。但是這一工藝的宣傳普及確實很少。所以才導致消費者誤解。大家不用談添加劑就色變。事實上,原切牛排的口味未必比調理牛排好。」
但畢竟重組肉跟「原裝肉」不同,普通消費者該怎樣區分?
對此,上海食藥監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巢強國表示,
目前可行的辦法,是引導消費者購物時看配料表。澎湃新聞記者獲悉,監管部門以及行業協會、業內專家等,也將進一步探討標籤規範問題。業內專家建議:不管是整塊牛肉還是拼接牛肉,商家都應該讓產品信息公開透明。畢竟卡拉膠無害,拼接肉價格也便宜,對消費者而言也是一種選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