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要攻進江陰有多難?大軍圍城八十一天,9萬忠義疊屍塞河

2021-02-22 小平侃歷史

最殘酷的戰爭,最悲壯的抵抗,根本不在影視劇裡,而在真實的歷史之中。

三百多年前,在距離《八百》壯士守衛上海四行倉庫不遠的江陰,發生了一次規模更大的守城血戰,幾萬普通老百姓,與滿清正規軍血戰八十一天,最後全城只活下來了53個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江陰八十一日」。

《崇禎江陰縣誌》在提到這次江陰抵抗時說:「不獨為禮讓之邑,實稱忠獻之邦,長江底柱,允足表峙東南也。」

清史專家紀連海說:「我認為像江陰八十一日這樣的故事滲透了我的思想和理念,……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江陰百姓才是民族的脊梁。」

銘記八百,更不要忘記「江陰八十一日」。

1. 歸順

風暴來臨之前,總是先有一段不安的平靜期。

1645年上半年,滿蒙軍隊在豫親王多鐸的帶領下,揮軍南下,準備平定江南,統一全國。

出乎意料,史可法苦心經營的江北四鎮一觸即潰,百萬大軍不是望風歸降,就是狼狽逃竄,清軍一路上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武裝抵抗,所經過的城鎮都「結彩於路,出城相迎」。

此時的江陰,和無錫、武進、宜興、靖江四個縣都隸屬於常州府。

起初,清軍進入常州府的轄區時,也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在進入無錫的時候,還有一個叫王玉茹的貢生,組織了一幫人挑著豬肉、麵粉,趕著三十隻羊去慰問清軍。

似乎清軍平定江南,易如反掌,似乎江南之人,都沒有什麼反抗意願。然而,這只是狂風暴雨來臨之前的平靜,這種平靜很快就被江陰打破。

六月五日,常州府向下轄的五個縣發布通知,要求它們在十天之內務必上交本縣的戶籍冊、田賦冊等重要文件。移交這些文件,在政治上就表示,這個城市的管理權就正式移交給了清政府。

直到此時,清軍對常州府的接收工作,一切都非常順利。無錫、武進、宜興、靖江四個縣都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常州府上交了文件,而且局勢都比較穩定,但除了江陰。

原來就在五月末,在江陰任職的南明主要官員,包括縣令、參將、縣丞,這些人都不想抵抗,但也不願意落下「漢奸」的罵名,一個個都棄職逃走了,所以此時的江陰,已經完全陷入了無政府的混亂狀態。

到了六月二十四日,為了穩定江陰局勢,多鐸派了一個叫方亨的人,擔任江陰的新知縣。

方亨是河南人,明朝的進士,就在豫親王多鐸率領部隊,正準備從河南出發剿滅李自成的時候,他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帶著巨款跑到多鐸的清軍大營,主動捐獻巨款,表示願意歸順大清,因此多鐸對他的印象格外深刻。

顯然,方亨想做一個鐵桿的大清順官,但非常可惜,他的運氣實在是不好,他怎麼也想不到,半個月之後,江陰就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聽說江陰來了新知縣,八個江陰士紳求立即去見方亨。初來乍到的方亨,直奔主題,說:「各縣已獻冊,江陰何以獨無?」八個士紳回答說:「我們已經歸順,並且把文件送到常州府了。」

常州府明明沒有收到江陰文件,為什麼這些士紳卻說已經送交上去了呢?是這些士紳在說謊嗎?不是的,是因為這中間出了叉子。

就在江陰陷入群龍無首那段時間,面對江陰城該投降歸順,還是依城抵抗這個重大問題,江陰士紳這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他們一併推舉縣主簿莫士英為代理縣長。

經過商議,江陰士紳決定歸順清軍,並且委託代理縣長莫士英,將常州府要求的相關文件呈遞上去。可是,當時的常州臨時知府被調走了,不知什麼原因,新舊知府並沒有做好交接工作,所以導致新接任的常州知府宗灝,並沒有收到江陰的文件。

原件丟失,只能重新造冊登記。

血氣方剛的方亨,雖然投機有道,但畢竟還太年輕,說起話來頤指氣使,剛硬直接,初次見面就給江陰士紳留下了極其不佳的印象,這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2. 剃髮

果然,考驗方亨的時候來了。

六月二十五日,這是方亨上任江陰知縣的第二天,江陰北門外發生了一件令他不安的事情。

一支被清軍打敗的南明水師部隊,敗逃到了江陰城外,士兵為了換取生活物品,開始沿街賤賣武器。恰逢亂世,盜賊橫行,百姓為了看家護院,就開始爭先搶購武器。百姓購買武器,這在方亨看來,後患無窮,必須全部收繳。

於是六月二十六日,方亨下令收繳百姓手中的所有武器,不料引起一片譁然,最終百姓只象徵性地上交了少量武器,大量武器都被百姓藏在了家裡。

收繳武器的結果,讓方亨十分不滿,所以第二天準備派人挨家挨戶去搜繳,就在這個時候,比收繳武器更大的危機來了。

六月二十七日,常州知府宗灝派了四名清兵,快馬加鞭趕到了江陰,傳達了豫親王多鐸的一條命令,「江陰限三日薙髮」。

薙髮,就是剃髮,就是要求漢人把頭髮剃成滿人的樣子,腦袋的前半部分全部剃乾淨,後半部分梳成辮子。之所以要求漢人剃髮,這其實是滿人文化自卑的一種表現,他們把將漢人是不是剃髮,當成是否真心投降滿族的一個政治標誌。

然而,對於漢族士大夫來講,這萬萬不能接受。除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士大夫心中,一直都有「華夷之分」的民族歧視觀念。野蠻民族,說得難聽一點,和禽獸沒有區別,剃髮就相當於放棄文明,甘做禽獸。

但清廷已經下定決心,「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就在六月初五,多爾袞收到南京被佔領的消息之後,覺得天下統一,指日可待,於是下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到了六月十六日,又再一次讓禮部強調,「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不隨本朝制度這,殺無赦。」

方亨作為一個基層縣令,只能服從朝廷的命令。

六月二十八日,方亨出了告示,「限期三日,全縣官民全部剃髮」。告示剛一貼出,江陰就沸騰了,頓時群情激奮。很快全城開始大串聯,大家成群結夥地商討對策。

六月二十九日上午,江陰北門一帶就有九個鄉老來到縣衙,強烈抗議剃髮令。方亨見狀,火冒三丈,直接和九個鄉老「硬槓」起來,氣得這些老頭大罵方亨:「汝是明朝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清朝知縣,羞也不羞、醜也不醜?」

江陰士民對剃髮令的抵制態度,大大超出了方亨的預期,他沒想到江陰人敢公然和政府唱對臺戲,但思慮之後,方亨還是決定在江陰文廟明倫堂舉行儀式,強制執行剃髮令。

剃髮令能否順利執行下去,方亨一點譜都沒有。

3. 起義

這一天是閏六月初一。

方亨一大早就到了江陰文廟門前,早在那裡等候的士紳和鄉老有一百多人,他們跟著方亨進入了明倫堂,依次進香祭拜孔子。禮拜之後,大家就問方亨:「今江陰已順,想無他事矣。」方亨說:「止有薙髮爾。前所差四兵,為押薙髮故也。」

眾人追問:「能不能不剃髮?」方亨臉色鐵青,拿出官老爺的威風說:「必須剃,這是朝廷的法令,不得違抗。」說完,在侍衛的護衛下,方亨就回縣衙去了。

方亨走後,明倫堂裡的人一片嘆息,有一些年齡大的士紳和鄉老也都散了,但年輕的秀才們卻遲遲不願意離開。

就在大家陷入沉默的時候,有個叫許用的秀才,突然舉起了一副朱元璋的畫像,跪在地上痛哭哀嚎,然後慷慨陳詞,「頭可斷,發絕不可剃也」。在場的秀才們都被許用感染了,一時熱血澎湃,紛紛響應。

就這樣,江陰抵制剃髮令的熊熊烈火,一下子被許用點燃了。然而此刻,誰也不知道,許用這些秀才們的倡議,會將江陰帶到什麼地方。

很快,許用的文廟倡議,就變成了武力對抗。

江陰北門一群有點拳腳功夫的年輕人,聽說秀才們在文廟倡議反抗之後,非常興奮,然後就一面敲鑼,一面手持武器,直奔縣衙,想暴力威逼知縣放棄剃髮令,城裡有上萬人響應。

方亨坐在大堂上,看見這些人私闖公堂,手裡還都帶了武器,大聲呵斥,並且下令收繳兵器,但被這些少年嚴詞拒絕。正當方亨與少年們僵持的時候,從衙門走出了一個人,他的出現,立即激化了矛盾。

這個人是方亨的客人,聽到縣衙大堂人聲洶湧,沒經過方亨的同意,就對這些氣勢洶洶的少年破口大罵,「爾這些奴才們,個個都該砍頭。」

這話一出,一下子就點燃了火藥桶,一群人蜂擁而上,一邊咒罵一邊拳打腳踢,最後這個人就被活活打死了。這些少年打死人之後,依然不解氣,就拆了縣衙大堂的木門,劈成柴火,準備焚屍,衙役們都被嚇得不敢上前。

眼看局勢已經失控,方亨急忙出來捉拿正要焚屍的少年,但他剛一離開太師椅,就被一群少年圍住撕扯,衣服都被扯爛了,他被揪住衣服不放,被逼允諾江陰不剃髮。人群洶洶,方亨心中也害怕,於是答應立馬上報,請求免除剃髮令,好不容易才讓人群散去。

這些少年還不知,這只是方亨的緩兵之計。

緩過神來之後的方亨,立即給常州知府寫了一封密信,不是請求免除江陰剃髮令,而是請求州府立馬派兵來捉拿這些大膽之徒,命人騎快馬趕去常州府。然而,方亨百密一疏,他寫密信的事,洩露了。

傍晚,縣衙裡有一個人跑到江陰北門外,找到了那群拳腳少年,告訴他們知縣已經派人去搬救兵來殺他們了。一群人憤怒不已,又衝進了縣衙,綁了方亨,把他扣押在了一個賓館裡。最後是幾位士紳出面勸說,這群少年才放了方亨。

閏六月初二凌晨,被折騰了一晚上的方亨,剛回到縣衙就聽說江陰全行業罷市,四鄉民眾,分隊伍、樹旗幟在校場集會,抗議剃髮,因為人太多,所以是「填塞道路,容足無處」。方亨驚恐失措,趕緊趕到會場去安撫,然而安撫並沒有用。

傍晚,方亨被人群裹挾進文廟明倫堂,後面跟了一大群江陰士民,在明倫堂上,許用堅持倡導反抗,士民也一致宣誓:江陰揭竿而起,反抗清廷,然後推舉縣典史(相當於公安局長)陳明遇為守城抗清主帥,江陰城鄉開始分發武器彈藥,江陰城門戒嚴,全城嚴格盤查。

方亨眼看無力回天,開始陽奉陰違,表面上附和起義,暗地裡卻向常州府寫密信,通告江陰已反,請求派兵來圍剿。

可是密信還沒出城,就被搜了出來。於是,陳明遇命人去縣衙抓捕方亨,同時還搜出了已經降清的縣主簿莫士英,然後將這兩個人一起扔進了監獄,並且殺了常州府派來的四個清兵。

江陰反了,那該怎麼守城呢?

4. 守城之初

要守城就要有兵,有武器,這些江陰城都有嗎?

江陰全縣一共有三坊十七鄉,每個坊鄉都有團練,按照每個坊鄉200民兵估算,全縣一共僅有4000個民兵,再加上1000多職業軍人,全城一共僅有5000兵力,這些兵力要想守住江陰,是萬萬不夠的,需要儘快招兵買馬,招募鄉勇。

江陰城裡的武器裝備還算不錯,有二百多門大炮,火藥三百翁,彈丸千餘旦,還有上千杆火銃,但這些對於守城來講,也不夠,需要加緊製造或購買。

招兵買馬,都需要錢,可是此時江陰縣裡的錢根本不夠,沒有錢這個城根本就沒法守。就在陳明遇為錢發愁的時候,居住在江陰的徽商程璧慷慨解囊,一下子捐出了三萬五千兩白銀,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程璧的巨額捐款,陳明遇一邊命人去購買火藥和其他兵器,一邊命令城外的官兵撤回城內,並將紅衣大炮搬到城牆上,同時命人去縣城周邊的鄉村,組織鄉兵進城守城,城內派人晝夜巡查,排查奸細。

清兵的確沒有給江陰城多長時間的準備。

閏六月初五,常州知府宗灝就派出三百府兵企圖突襲江陰,可是就在這三百府兵剛到江陰城外的秦望山腳下時,就被早已埋伏在半山腰的鄉兵給全殲了。

這場伏擊是江陰守城的第一戰,江陰大獲全勝,極大地鼓舞了全城士氣。然而,真正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宗灝得知府兵兵敗的消息之後,第二天就又派出馬步兵一千多人,水師五百多人,水陸並進圍攻江陰,這些兵其實都是降清的前明軍隊。在宗灝看來,一個小小的江陰,這一千五百人足以平叛,但他太小瞧江陰人反抗的決心和勇猛了。

聽說常州府又派兵來,那群威逼縣令的北門拳腳少年,立即成立衝鋒營,帶上兵器出城伏擊馬步兵,雖然少年們個個勇猛,還會一些武功,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無一人生還。然而遭遇伏擊的官軍也沒敢攻城,而是駐紮在了江陰南門外的麻皮橋。

相比之下,常州府派來的水師,就有點像來搞笑的。

他們的船開到雙橋這個地方,田裡的農夫大聲辱罵,水師士兵大怒,要斬殺田農,這些田農也非常彪悍,一群人拔起青苗就往船上扔,船上的士兵腳滑,很多人落水,上岸之後,又被這些田農用鋤頭圍毆打死。

《江陰城守紀》中說:「鐋鋤交下,浮屍蔽河,積如木筏,直至石撞,水為不流。」

可見,江陰人的抵抗無處不在,江陰人的勇猛彪悍也令人驚嘆。

從閏六月初七開始,城外官軍和江陰鄉兵,對峙了十多天,期間又有大批鄉兵進入城內,鄉兵也多次出城迎戰,但最終都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然而官兵也並沒拿下江陰城。為了以防萬一,也為了鼓舞士氣,在閏六月初九,陳明遇下令殺死了知縣方亨和縣主簿莫士英,為守城祭旗。

陳明遇也知道,如果沒有外援,江陰城破是遲早的事兒,所以他請程璧出城去找援軍,程璧出城時,把所有的錢都捐了出來作軍餉,一共有十四萬兩。

江陰久攻不下,常州知府宗灝只能請求多鐸出兵圍剿江陰。

閏六月二十日,多鐸命令南明降將劉良佐率軍四千平定江陰。劉良佐的部隊,屬於清軍的野戰部隊,戰鬥力強悍,江陰鄉兵與劉良佐部隊交戰多次,都以失敗而歸。

劉良佐也沒主動攻城,而是分兵圍城,並且在江陰城外的鄉村大肆劫掠,絞殺鄉兵,目的是肅清江陰城外所有的反抗武裝,徹底將江陰變成一座孤城。

在圍城的第四天,閏六月二十四日,劉良佐派人向城內射入一封勸降書。劉良佐是胡蘿蔔加大棒,先是武力威脅,再是利益誘惑,那江陰城會投降嗎?

陳明遇與一眾士紳秀才商議,所有人都不願意投降。二十五日,給劉良佐回了一封信,信中說,「縱百萬臨城,江陰死守之志已決,斷不苟且求生也。」可見,江陰士民守城之堅決。

劉良佐氣急敗壞,用了五天時間,徹底肅清了江陰城外的鄉兵,到了七月一日,開始集中精力攻城,但是江陰城牆堅固,火炮居高臨下,威力巨大,劉良佐的小炮根本打不到城牆,攻城部隊很快就被殺退。

5. 守城之中

到了七月初五,江陰城內出了一件大事——城裡發現了內奸。

守城將領之一,前遊巡營守備顧元泌通敵,他每次登城禦敵的時候,弓箭都故意不射敵兵。他的一個親信還偷城裡的火藥,想趁夜投敵,被巡城的鄉兵當場抓住。另外,還在他的房間裡找到了一封請兵文書。

陳明遇大吃一驚,殺了顧元泌等四十個人,徹底肅清了城中內應。然而,麻煩也接著來了,這些人都是守城的軍事將領,殺了這些人之後,城裡就沒有多少守城軍官了,陳明遇自知靠自己一個人,無法率領江陰鄉兵守住城池,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前任,江陰前典史閻應元,

那陳明遇為什麼要請閻應元呢?

閻應元的確是一個果敢勇猛之人,他在上任江陰典史不久,就有一個叫顧三麻子的海盜,率領上百艘海盜船,想趁著漲潮偷襲江陰縣城。閻應元臨危不亂,率領鄉兵到江邊禦敵,他連射三箭,三箭三中,顧三麻子見狀,嚇得膽戰心驚,掉頭就跑,從此再也不敢進犯江陰。

崇禎死後,消息傳到江陰,江陰民亂四起,閻應元又是單槍匹馬平息了民亂,所以閻應元雖是典史,但在江陰的威望,遠遠超過了知縣,此時他已經被派到廣東英德縣去當主簿,但因為母親病重,就在家中侍奉。

閻應元接到邀請之後,在七月初九就帶著四十八個家丁進入了江陰城,接替陳明遇,成為了江陰守城的新主帥。

從這一刻開始,江陰守城戰局將發生深刻的轉變,將向著白熱化、殘酷化的方向演變。

閻應元接過帥印,立即對守城事務做了調整。發軍火、明賞罰、募新兵、明職責,極大提高了守城鄉兵的組織性和戰鬥力,然後命武舉人王公略守東門,把總汪某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他自守北門,讓人用木頭堵住各個城門,堅守城池等待援軍,不再出城野戰。

接下來連續幾天,清軍每一天都在攻城,戰鬥異常激烈。其中最激烈的一次,發生在七月十三日清晨。

劉良佐的三千精兵在十多個猛將的率領下,猛攻閻應元把手的北門,他們通過浮橋,企圖通過雲梯爬上城牆。城牆上的鄉兵用磚石、弓箭、火銃抵擋,清兵死傷慘重,卻沒有一個人登上城牆。

看見北門久攻不下,劉良佐手下一個猛將,身穿三層甲衣,爬上了雲梯,舉刀亂砍,城上的鄉兵用長矛刺他,但是刺不進去,這時有一個少年,一槍刺中了這員猛將的喉嚨,立即斃命。

你不要以為閻應元只會被動死守城池,他也會主動出擊,以智取勝,守城期間多次使用詐降,重創清軍。

連續多日攻城,劉良佐已經損失多員大將,兵力損失了五分之一,然而江陰城依然巋立不動。但對江陰城不利的消息也不斷傳來,有幾股馳援江陰的援兵,都被清軍擊潰。多鐸又命令貝勒博洛率領大軍趕往江陰,接替劉良佐成為清軍的新統帥,同時還從蘇州等地調來了一百多門紅夷大炮。

博洛來後,也沒有直接攻城,而是讓兩位明朝降將,一個是南明水軍總兵官黃蜚,一個是南明江南總兵官吳志葵去江陰城下勸閻應元投降,閻應元對這兩人坡口大罵,堅決不降。

博洛看勸降無效,就開始武力攻城。

七月二十三日,博洛炮轟江陰城無果。第二天,博洛集中炮火對著江陰南門轟擊,炮聲震天,飛彈如雨,很快就有五處城牆被轟塌,城牆上的守城鄉兵死傷慘烈。有一個鄉兵的頭被炮彈削去,身體還挺立在城牆之上,還有一個鄉兵,被炮彈打穿的身體,血肉橫飛。

眼看城牆危急,閻應元徵用了全城的棺材,裡面填實了細土,再將棺材抬到城牆的缺口前面,再讓鐵匠用鐵鏈捆綁大木門,堵在塌方處,很快城牆都又被堵死了。但這次炮擊實在太猛烈,城中的很多房屋都被炸毀,死傷很多百姓。

比炮火更可怕的危機也來了,城裡的糧食快要被吃完了,炮彈也快要用完了,而江陰還不知道要堅持多久。

6. 城破屠城

博洛作為滿清大將,驍勇善戰,驕橫無懼,從關外打到中原,從北一路南下,從來就沒有遇到過像江陰這麼難啃的硬骨頭。

江陰久攻不下,也驚動了遠在北京的攝政王多爾袞,他親自下旨招安。八月十二日,多鐸也寫信勸降說「明已亡,何苦死守?回頭是岸,時間不多矣!」

此時江陰城內,已經接近彈盡糧絕,這次清軍勸降,也是保全江陰城多數軍民最後的機會,此時如果投降,江陰也許還能保全,但是閻應元和江陰士紳不願投降,「願受炮打,寧死不降。」

八月十四日無戰事,第二天就是中秋節了,晚上皓月當空,正好是賞月的好時光,閻應元和陳明遇,給城裡的居民發了賞月錢,很多守城的鄉兵拿到錢之後,買了酒,對月暢飲,還有人唱起了江南絲竹調。

此時的江陰士民還不知道,這將是他們人生中最後一個中秋節。

八月十九日,多鐸又從南京、鎮江調來了二十四門口徑更大的「神威大將軍」火炮,炮彈都是十三斤中的實心鐵彈,同時又派了一隻部隊趕往江陰支援,此時戰局已經完全扭轉,清軍無論是在火力還是在人數上,都佔盡了優勢,江陰城破只是時間問題。

八月二十日晚,博洛命令炮兵將兩百門小孔徑紅夷大炮和二十四門大口徑的「神威大將軍」火炮,全部集中在花家壩。

八月二十一日上午,雨下得特別大,博洛下達攻城命令,所有大炮集中攻打東北城牆角,「神威大將軍」的炮彈,打到城內,落地就能炸毀一片房屋,炸死炸傷很多鄉兵和居民,在重炮的轟擊之下,東北城角危如累卵。

清軍步兵在大雨和硝煙的掩護下,已經渡過護城河,蜂擁而上,守城鄉兵寡不敵眾被擊潰,大批八旗士兵湧入城內,隨即江陰其他城門也先後失陷,江陰城破。

城破之後的江陰,又陷入了慘烈的巷戰,也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閻應元在城破之後,率領鄉兵與清兵進行巷戰,他衝進敵陣,與清兵短刀相接,一直廝殺到湖邊,砍死了數個清兵之後,背部中了三箭,閻應元自知身負重傷,不能力戰,就對跟著他的家丁說:「臣心已盡,臣力已竭,報國事畢,請你們逃出去,照顧好我的兩個兒子。」說完就拔出短刀,刺向胸口,然後跳入湖中,以求溺死。

但閻應元並沒有被淹死,而是被人救起,此時劉良佐的兵剛好趕到,就把閻應元帶了回去。八月二十一日深夜,博洛審問閻應元無果,就把他拘押在了棲霞禪院,晚上就被斬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陳明遇在城破的時候,騎馬一路殺到了自家門口,然後命人把家門封閉,點燃燒屋,陳明遇的妻兒老小四十二口人,全部被燒死。燒死家人之後,陳明遇又策馬向前,遭遇一隊清兵,立即下馬近身搏殺,身中數刀,血流不止,靠在牆上,握刀僵立,英勇戰死。

首先倡議起義的秀才許用,在城破之後,立馬跑回家,一家老小身上都澆上了桐油,全體自焚,在一片慘叫之聲中,許用全家人都被燒成了焦炭,許用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其他參與倡議的士紳,也都闔家殉難。

戰爭無論勝敗,苦的都是百姓,江陰城破之後,清軍下令屠城三日,清軍挨家挨戶搜查,不分男女老幼,見人就殺,全城陷入一片火海,搶劫、姦淫、殺戮不斷。

守城的鄉兵拼盡最後一口氣,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最後都死在了清軍的屠刀之下。城中的居民,手無寸鐵,在清軍的追殺下,或跳河、或自焚、或自刎、或上吊、或投井。江陰城所有的河流、湖泊、水井裡處處都是疊了好幾層的屍體。

死得最慘的就是女人和孩子。

屠城的時候,十幾個清兵擄掠了三個逃命的年輕女子,把他們綁到觀音寺裡,當著菩薩的面,恣意蹂躪。有個僧人看見清軍這般禽獸不如,就想火燒大殿,但不幸被清軍發現,全寺上百人全部被殺,那三個被蹂躪的女子也被殺。

在江陰中街,七八個清兵闖入了一戶民宅,有一個母親帶著一兒一女,清兵不由分說輪姦了母女兩人,後來又殺了男孩,砍斷了母親的雙腿,將女兒擄走。

像這種禽獸惡行,江陰城到處都是。直到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清兵見城中兵民已被殺絕,才奉命封刀。

清軍之所以下令屠城三天,確實是因為江陰的抵抗,給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江陰城守後紀》記載,「清兵圍城者二十四萬,死者六萬七千,巷戰死者又七千,凡損卒七萬五千有奇」。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張,但足以表明清軍死傷慘重。

在清軍的屠刀之下,江陰變成了一座死城,一座鬼城。

《江陰城守紀》說:「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

最後江陰全城幾萬人,只有極少數的人逃出城,城內活下來的只有十二個和尚和四十一個小孩,這五十三個人因為躲了起來才僥倖活了下來。後任江陰知縣,整整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晝夜焚燒,才將江陰城裡的屍體處理完。

為了一個頭髮,江陰人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這到底值得嗎?為了成就忠義,明知會失敗,閻應元、陳明遇、許用這些人堅持抵抗,寧死不降,這到底明智嗎?

這也許就是信仰的力量吧,不是信仰造就了殉教者,而是殉教者造成了信仰,江陰人是英雄。哲學家威爾·羅傑斯說:我們不可能全都做英雄,總得有人坐在路邊,當英雄經過時為他們叫好。

我們為江陰英雄叫好,但更要看到戰爭的殘酷。

相關焦點

  • 江陰:南人北相,吳風燕骨
    江陰,隸屬江蘇無錫,因「大江之陰」得名,地處長江南岸,江尾海頭,是歷史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天然良港,江防要塞。許多人認識江陰是因為江陰人有錢!這一點江陰人確實有驕傲的資本!江陰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
  • 江陰之戰——十萬人同心死義下的忠義壯歌
    公元1645年七月,雖無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民族意識且江南大局已定,在清廷知縣方亨「多殺樹威」的逼迫下江陰人民還是悍然起兵殺寇,以「大明中興」為旗號,自稱江陰義民正式反清。同年,清廷降將劉良佐(弘光四鎮之一)、李成棟(明軍降將、劊子手)率軍來攻。就在艱苦抵禦清軍攻城的危急時刻,負責江陰防禦的陳明遇想到了雖為典吏卻聲名赫赫、智勇雙全的閻應元。
  • 名為翼王,石達開卻沒能飛出「忠義」二字的末路陷阱
    從廣西到金陵,石達開親身經歷大小上百次戰爭,為洪秀全所率大軍平定了前進道路,並在十日內攻下金陵城,使得太平天國得以定都金陵,後改名為天國。天京城以高牆圍城,防守嚴密天平軍定都天京後,起義軍領袖、機要、家屬均藏於城內,天京城的防禦問題此刻極為重要。
  • 葛爾丹的實力有多強,為什麼康熙非要三徵準葛爾也要滅掉他?
    此時,準格爾達到鼎盛時期,領土面積大約有700萬平方公裡,人口300多萬,總兵力大約有40萬人,其中常備軍也有9萬之多,全部是騎兵。強大的實力使得葛爾丹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與沙俄勾結,妄想學習成吉思汗攻打大清,
  •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2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2萬湘軍?
    清軍在天京附近安營紮寨時,太平軍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有作戰能力的只有十幾萬。 此時,太平天國派三路軍隊分別北伐、西徵、東徵,洪秀全、楊秀清固守天京。結果北伐軍約兩萬多人全軍覆沒,林鳳祥、李開芳被殺。 西徵軍一路上比較順利,成功佔領安慶、江西、湖北等地,湘軍幾次戰敗,氣得曾國藩幾次跳河自盡。
  • 他負了北魏,又叛西魏,為何死後卻被稱為「忠義之士」?
    中國人最敬佩忠義、痛恨背叛。忠義與背叛,是水火不容的兩個概念。但在歷史上,卻有一個人,兩次背叛舊主,非但沒受到後人唾罵、痛恨,反而留下了"忠義之士"的美名。這個人就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名將王思政。關中······進可以討除逆命,退可以保據關、河。宇文夏州糾合同盟,願立功效。若聞車駕,必當奔走奉迎······"帝深然之。(《周書》)公元534年,高歡與孝武帝的矛盾爆發。孝武帝謊稱攻打南朝梁,想率兵偷襲高歡,被高歡識破。高歡隨即起兵,進逼洛陽。孝武帝於是帶領王思政等親信逃奔關中宇文泰。
  • 鄭成功折戟南京城:盲目輕敵,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文/晚風暮雨永曆十三年(公元1659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餘萬與浙東張煌言部溯長江而上,連克鎮江、瓜洲等地,乘勝包圍南京城,但鄭成功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卻被清軍擊敗,部隊損失近半,不得不退回廈門。鄭成功大軍的前鋒逼近南京時,就已經遭到清軍的反擊。
  • 明軍血戰大同:多爾袞率5位王爺攻城,9個月沒能拿下城池
    但是,多爾袞親徵姜瓖卻符合歷史事實,雖說沒親自操刀上陣,可他畢竟是帶著5位王爺,3萬八旗精銳攻擊大同,結果打了9個月沒能破城,後靠叛徒做內應才破城而入,然後玩「大同之屠」。多爾袞攜帶阿濟格、博洛、承碩塞、滿達海、瓦克達等5位王爺,3萬駐紮在北方的八旗勁旅與姜瓖交戰,是以明朝一場激烈的城池保衛戰為背景,是中原人民起來抗擊滿清暴政、掠奪之戰鬥。
  • 《屍速列車》續集來了!活屍竟變這樣?大軍入境考驗人心
    2016年透過《屍速列車》於全球掀起活屍旋風的延尚昊導演,這次將再度以《屍速列車2:感染半島》中更令人衝擊的世界觀和視覺特效,展現完全進化的活屍末日世界!目前在韓國知名的電影網「NAVER電影」頁面中,《屍速列車2:感染半島》已獲得2萬7千多名網友「想看」的贊數,愛心數也高達1萬7千多個,預售率持續穩佔第一名,高達47%(截至7月10日上午)!
  • 殺俘、殺降、掘墓刨屍,清軍如此對待太平軍,連外國人也看不下去
    朱元璋帳下第一猛將常遇春能攻善守,攻則疾如風雨,守則穩如山嶽,百戰未嘗一敗,卻有殺降的的毛病,曾在池州之戰後一次性坑殺了陳友諒降卒3000餘人。朱元璋多次告誡常遇春,說:「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可惜常遇春不聽,後來,三十九歲暴薨。
  • 江陰話「十八」種,你聽得懂幾種?
    但在日常社交中,小編也已經很少用到江陰話了,這不失為一種遺憾。江陰話本身較為複雜,這也導致了其歸納傳承起來有一定難度:江陰市沿江地區,以及錫澄路北段地區的方言歸屬於北部吳語區太湖片的毗陵小片,東鄉和南部的方言則歸屬於蘇錫嘉小片。
  • 曾國荃1萬湘軍攻破30萬大軍的天京,難道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
    太平天國與清軍最後的決戰就是天京保衛戰,曾國荃率領一萬湘軍攻破了天京城,30萬太平天國大軍一敗塗地,除了少部分逃走外,其他盡數被清軍剿滅。 30萬的太平天國大軍不是1萬湘軍的對手,而且他們還是據城而守。
  • 天國疲軟:洋槍洋炮的30萬太平軍為何攻不下1萬湘軍?
    1862年9月,正是忠王李秀成攜麾下的十三個王,率領號稱60萬之眾的太平軍精銳(據《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實際人數在30餘萬)回師雨花臺,以圖解除湘軍對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的包圍。忠王大軍抵達天京後,東自方山,西至板橋,旗幟如林,層層排列,環繞雨花臺湘軍營壘,「自前至後,處處皆紮營」。
  • 南明最有作為的君主是誰?他是怎樣落入清軍手中的?
    然而他的政權是依靠鄭氏兄弟的支持才得以建立的,又身處鄭芝龍集團實力控制下的福建,一切作為都必然要受到鄭芝龍的挾制。隆武帝銳意恢復,但鄭芝龍卻擁兵自重,挾制朝廷,無意進取;表面上奉隆武正朔的各地大臣也往往私心自用。隆武帝空有收復河山的雄才大志,然而手中卻無一兵一卒,他的北伐計劃只好作罷。
  • 也談江陰「強盜」
    然而,遠在千裡之外的江陰,竟然出現了蹠的消息。這要從青陽人稱為道成墩的地方說起,青陽人一直認為,這塊坐落在街西北的高墩墩,是晉朝人許遜這位號稱許青陽的道士,作法坐壇留下的遺蹟,鄉間一直有「先有道成墩,後有青陽鎮」一說。
  • 白溝河大戰,以少勝多的屠殺,60萬大軍竟敗給了詭異的天象
    白溝河,發源於山西太行山脈,從山西一路蜿蜒到河北保定,最終流入河北最大的湖泊白洋澱,一直以來都是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大戰的要地,燕王朱棣與建文帝南軍的白溝河大戰,就發生在今天河北雄縣一帶的白溝河流域。
  • 和通泊為何是清軍最大慘敗
    以準噶爾動員力論之,計其本部及土爾扈特、杜爾伯特、輝特、和碩特諸臺吉屬人,人口在50萬以上,戰兵4-6萬,但由於西線要與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乃至俄羅斯對峙,能用於與清廷對抗的不過其半國之兵。準部雖然奴役著多達百萬的維吾爾人,可以收取貢賦,強化武備,但軍隊佔人口如此高比例,兵員也斷不及以舉國之力供應的清軍裝備精良、訓練整齊。和通泊之戰戰前,清軍仍如康熙末年進討一樣分西北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