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之戰——十萬人同心死義下的忠義壯歌

2021-01-08 漫漫行旅路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江山。——閻應元

時至明末,天下板蕩。內有在各地災情以及庸貪官吏逼迫下誕生的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為代表的農民軍四處流竄、肆虐,外有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野蠻兇悍同時又對富饒的中原大地充滿覬覦之心的滿洲女真。無可奈何之下,本就脆弱不堪的大明帝國隨著數不盡的錢糧賦役投入平叛、禦敵以及賑災的黑洞卻又無濟於事後轟然倒塌,末代皇帝朱由檢也被迫自掛煤山結束一生。

然而,中國雖大卻經不住利益薰心者的不斷傾軋。就在山海關之戰中順軍大敗而清軍入關的同時,明朝宗室以及殘存的文武大臣們也逃亡南京應天府,以淮河為界建立南明。可是就在短短的一年時光內,清廷的兵鋒便摧古拉朽般將被內鬥侵蝕得千瘡百孔的弘光政權摧毀。剃髮令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那個文明與野蠻碰撞、利益與欲望交織的時代,固然有人選擇俯首稱臣、恬不知恥地「為王先驅」。也有人黯然神銷,從此隱居山林不問世事。更有人散盡家財、悍然起兵,只為守護自己內心的正道。

公元1645年七月,雖無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民族意識且江南大局已定,在清廷知縣方亨「多殺樹威」的逼迫下江陰人民還是悍然起兵殺寇,以「大明中興」為旗號,自稱江陰義民正式反清。

同年,清廷降將劉良佐(弘光四鎮之一)、李成棟(明軍降將、劊子手)率軍來攻。

就在艱苦抵禦清軍攻城的危急時刻,負責江陰防禦的陳明遇想到了雖為典吏卻聲名赫赫、智勇雙全的閻應元。陳明遇委以大任,閻應元也義不容辭,趁亂帶領江陰城祝塘少年六百人,執械入城,接過江陰指揮權。

接過大任後,經驗豐富的閻應元很快便敏銳地認識到守城的關鍵:人員和糧食。在根據全城的戶籍對老幼青壯進行甄別,組織民兵協同戰鬥的同時,閻應元還同紳民商議,專門委任擅長理財的人士將城內公私所藏物資分類徵集,統一分配使用以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目的。針對清廷善用奸細、習慣性誘降等特點,對城中過往行人嚴加盤詰,人員管制,肅清內奸也是閻應元守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等到清軍來攻,城上矢石如雨,士民更是拼死抵抗。主帥劉良佐大怒,命令上將九員先駕雲梯上城,城上以長槍刺之,上將五死四傷,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頭顱,有的墮下城樓摔成肉餅,有的被火箭燒死。主帥更怒,傳令十營內選猛將幾員,步軍三萬,扎雲梯十張,來日分十處上城,如有退者立斬。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

某滿人大將自恃勇猛,穿著三層甲,腰懸兩把刀,親登雲梯,跨上城垛,執刀亂砍。哪怕守軍槍頭難穿其甲,明軍中善謀者仍持鐵鉤鐮,鉤斷其喉。一時間,清軍大駭,搶奪其屍,掛孝三日。

當然,閻應元也認識到,在絕對兵力和人員素質的碾壓下僅僅依靠守城之利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積極鑄造守城工具,招青陽弩王黃鳴崗等千餘人,入城造小弩千張、小箭數萬枝,分派給守城軍士。與此同時,還積極探索火藥的新型用法,模仿舊制,製造火球、火箭之類,給予清軍以重大傷亡。

最為典型的莫過於清軍攻城不利、劉良佐親作勸民歌勸降,而城外援軍也屢屢被清軍擊破、孤立無援之時。當是時,清軍無奈屢屢勸降,而閻應元也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含淚送行城內以花白老人為主體的「投降使者」。以投降、送禮為名,使之深入清軍大營,進而趁著清軍歡喜之際引爆藏在裝銀木桶底層的巨量火藥,炸死清軍親王一人、大將二人,並引發大火,殺傷上千人。

初時,清朝親王多鐸聞知江陰久攻不下,極為震怒,他先派恭順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協攻,緊接著又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帶領滿洲兵攜紅衣大炮前往攻城。等到貝勒博洛統率所部二十萬大軍來到江陰城下時,傲慢地認為手握重兵的劉良佐無能之極後,隨後發起總攻,下令三日內破城。

結果卻同樣顏面無光,同樣被迫屢屢勸降,最後甚至還驚動了當時清廷實際上的最高統帥——多爾袞。多爾袞親自曉諭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閻應元命人在書後補上:「願受炮打,寧死不降!」射還給清兵。

危急時刻,閻應元反其道而行之,下令中秋前後,百姓攜壺提觴登上城樓,舉杯痛飲,諸生許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轉曲》,讓善歌的人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皓月當空,劍戟無聲,黃弩、師鼓、胡琴於西城之敵樓,歌聲悲壯,響徹雲霄。清兵爭著靠前傾聽。或怒罵,或悲嘆,甚有泣下者,極大地打擊了清廷的士氣。

眼見攻城無效,博格也耍起了無賴,不再強行攻城。而是利用己方火炮的優勢,集中兩百多們火炮於東北角專心擊打城牆。清軍猛攻,江陰人民同樣冒死搶修。終於,八月的某一天,在火炮和連日大雨共同的作用下江陰城牆崩塌,清軍由缺口突入城內。

抗清三傑閻應元率千餘義軍與清軍白刃巷戰,為痛哭的劉良佐所擒,最後不願屈服、慷慨就義。陳明遇自己持刀與清兵血戰,身負重創,握刀僵立,死時,身子倚在牆邊,屹立不倒。馮厚敦自縊於明倫堂,妻與姊投井死。

八月二十二日,清寇開始屠城,百姓或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都以先死為幸,婦女多貞烈,投河而死。七歲孩童毅然就義,無一人順從。清軍屠城兩日後「出榜安民」,城內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看完,還不點讚關注?茫茫人海,以後你可就再也遇不到我了哦!

相關焦點

  • 江陰:南人北相,吳風燕骨
    江陰,隸屬江蘇無錫,因「大江之陰」得名,地處長江南岸,江尾海頭,是歷史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天然良港,江防要塞。許多人認識江陰是因為江陰人有錢!這一點江陰人確實有驕傲的資本!江陰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
  • 「山河忠烈」留頭不留髮,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河山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政權就在徵服遼東後傳諭歸順人民,先剃頭以待,至皇太極踐位,他禁止族人用漢名,著漢服要求保持騎射傳統,髮型自然也必須保持,但不是所有被徵服地區的群眾都能接受這種要求,一部分人堅不受命,有剃頭者群擊而殺之,這種行為既源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也受剃頭後命運的影響,金錢鼠尾者,如同被烙上新的印記,無法恢復過去的身份,也就不見容於原來的政權和社會秩序,最終不得不受滿族控制
  • 忻州春秋三義士的忠義文化
    莊姬公主在宮中果然生下一子,取名孤兒(即後來之趙武),在趙家心腹門客程嬰和公孫杵臼的密謀策劃下,由公孫杵臼赴死,躲過屠岸賈的搜查。程嬰攜孤兒逃亡他鄉。兩人一個赴死,一個救孤、撫孤,演出了一幕忠義救孤的壯歌! 自從屠殺趙氏滿門後,屠岸賈權傾朝野,事事專橫,大有唯我獨尊之勢。
  • 《等著我,親愛的人》唱響戰「疫」壯歌
    □記者 趙琳 報導本報訊 在全國上下同心聚力防控疫情之際,近日,臨沂市廣播電視臺精心創作了戰「疫」公益MV《等著我,親愛的人》,用這首深刻體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的歌曲來唱響戰「疫」壯歌。臨沂市廣播電視臺精心創作d的戰「疫」公益MV《等著我,親愛的人》,致敬所有奮戰在防控一線的英雄們。熟悉的旋律中,充滿溫暖和力量的音畫一幕幕閃過,展現出沂蒙人民以生命守護生命,以力量傳遞力量,以愛心接力愛心的崇高精神。《等著我,親愛的人》成為沂蒙大地的戰「疫」歌曲,這讓曲作者欒凱十分感動。
  • 清軍要攻進江陰有多難?大軍圍城八十一天,9萬忠義疊屍塞河
    人群洶洶,方亨心中也害怕,於是答應立馬上報,請求免除剃髮令,好不容易才讓人群散去。這些少年還不知,這只是方亨的緩兵之計。緩過神來之後的方亨,立即給常州知府寫了一封密信,不是請求免除江陰剃髮令,而是請求州府立馬派兵來捉拿這些大膽之徒,命人騎快馬趕去常州府。然而,方亨百密一疏,他寫密信的事,洩露了。
  • 吳永倫《魔都風雲》熱播 演繹「沉默先生」的忠義之戰
    香港著名動作導演、青年實力派演員吳永倫不僅在劇中擔任動作導演一職,還出演了劇中「金牌打手」齊濤一角,演繹「沉默先生」的忠義之戰,肩挑黑幫要職,投身抗日救國之戰,堅毅果敢的性格深受觀眾喜愛。吳永倫飾演的「齊濤」正是上海黑幫老大蕭海昇(任達華飾)的得力幹將,也是忠心、忠義、忠氣的沉默先生。當蕭海昇意欲棒打鴛鴦之時,派出齊濤重重阻撓葉飛與蕭瑤的戀情。時局變換,當蕭海昇痛失愛女前往美國安度晚年之時,又將齊濤留給了葉飛,幫助其完成抗日救國的壯舉。也讓齊濤這個角色完成了該劇最大化的「輔助」力量。
  • 中國歷史上最忠義的人物,關羽上榜,最忠義的是他!
    中國歷史上最忠義的人物,關羽上榜,最忠義的是他 !關羽上榜,幾千年以來關羽都是「忠義」的化身同時也被譽為「武聖」,忠義兩全,很多人結拜或者電視上黑社會團體都會敬奉他。《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
  • 江陰的腔調,從方言裡透露出來~
    拿吳方言來說吧,江陰話、常熟話、崑山話也好,上海話、蘇州話、常州話也罷,這個片那個小片的,其實傳到非土著的耳中,感覺無非就是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罷了;就算你的吳儂軟語說得再悅耳,在非吳語區的人聽來,一樣是恍如天書。難怪當年孟子聽了這種難懂的方言後,要皺著眉頭大呼江南地區為南蠻鴃舌之鄉了。回頭還說江陰方言。
  • 內黃「勇三郎」王伯當,史上忠義之人.
    王伯當原名為王勇,因排行第三,又驍勇好勝,被時人冠以「勇三郎」的綽號。伯當是王勇的字,後因《隋唐演義》等小說演繹下多以王伯當稱呼,原名反倒被人遺忘。內黃鄉間相傳「七裡潭頭王伯當」,意思是說王伯當曾住在內黃縣城西北七裡的潭頭村。
  • 滅亡宋朝的崖山之戰,陸秀夫背少帝投海,為什麼十萬宋軍卻投海殉國?
    一場大戲,由黃袍加身開始;一段往事,由崖山之戰結束。
  • 也談江陰「強盜」
    江陰人同仇敵愾,誓死保衛江陰城,在失去外援的情況下,死守江陰城四十四天,讓囂張狂妄的倭寇硬是在江陰人面前一籌莫展,嘗到了失敗的苦果。而因一紙「剃髮令」所引起的明末抗清鬥爭,江陰人更是將剛勇強悍的性格演繹到了極致,與全副武裝的清朝官兵相持了八十一天,十多萬江陰人堅守信仰,誓死如歸,拒絕投降,捍衛了「忠義之邦」的榮譽,連清朝高官也不得不承認「南下不易拔者,江陰、涇縣合舟山而三耳。」
  • 它是忠義之邦,因何捨棄忠義之名,又為何最先滅亡?
    嚴遂和韓廆都是韓國重臣,二人不和到了在朝堂之上就敢刀劍相向的地步。而這場不戰之爭,成為改變韓國命運的導火索。 因率先變法,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曾經實力相差無幾的兄弟,如今已變成巨人。韓昭侯繼位後,魏惠王發動了一連串對韓國和趙國的復仇之戰。面對強大的魏國,韓昭侯一籌莫展。就在此時,一個叫申不害的人出現了,申不害士人出身,長期研讀法家之學。韓昭侯聽從了他的計策,魏國果然退兵了。從此,申不害開始進入韓國的權力中心。
  • 許金炎:江陰半島漫筆
    然而,翻開江陰並不厚重的歷史,我還能隱隱觸摸到遺落在時光那端的沉沉嘆息。 這裡原是個孤島。據傳,明武宗七年(公元1512年),正德皇帝下江南遊歷棉亭「第一山」(今屬福清市新厝鎮),時值秋夜,月光如水,見明宅山上玉石生輝,龍顏大悅,賜名曰「玉嶼」。江陰從此便有了這一尷尬的雅稱。 在中國海洋文化貧乏的年代,海島漁村所承受的苦難,比同時期的其他地方往往要來得更沉重些。
  • 他負了北魏,又叛西魏,為何死後卻被稱為「忠義之士」?
    中國人最敬佩忠義、痛恨背叛。忠義與背叛,是水火不容的兩個概念。但在歷史上,卻有一個人,兩次背叛舊主,非但沒受到後人唾罵、痛恨,反而留下了"忠義之士"的美名。這個人就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名將王思政。數日後,東魏將劉豐生率數千騎至城下,憚之,不敢進,乃引軍還。"(《北史》)玉璧之戰,高歡悲憤發病終身亡。說到高歡之死,多數人會想到玉璧之戰和西魏名將韋孝寬。高歡正是在玉璧之戰大敗於韋孝寬,退兵不久便發病身亡。但很少有人知道,玉璧之戰背後的最大功臣是王思政。
  • 江陰話「十八」種,你聽得懂幾種?
    」有人將江陰話細分成城裡、東鄉、西鄉、南鄉、灘裡這 5大「門派」,並分別用「硬、拖、犟、團、侉」來歸納不同門派的「殺手鐧」。江陰人「南人北相」,城裡人講話相對硬一些,俗話說,「寧和蘇州人吵架,不與江陰人說話。」特點:簡潔乾脆,硬朗短促,發音利落,聽起來是不是很「硬」呢?
  • @江陰人,看病需錯時!
    江陰市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2020年10月23日請小夥伴們趕緊轉發,讓更多的人知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最近,有位殘疾小夥想要感謝一位給予他資助和鼓勵的江陰大姐。「謝謝你!」陳佳祥激動地拉著陶麗萍的手連聲道謝。滴水之恩,永記於心,在陳佳祥最無助的時候,正是陶麗萍的幫助才讓他的生活能夠繼續下去。
  • 合肥之戰,張遼八百士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是真是假?
    其中,合肥戰爭最誇張的實力,張遼800死士VS孫權十萬大軍,一直備受爭議。在合肥之戰中,逍遙津戰役最為著名,建安二十二年,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攻佔合肥。這場戰爭可謂是張遼的巔峰,張遼帶著八百死士小隊出城作戰,在孫權十萬大軍幾進幾出,如入無人境界。張遼在第一次大戰中殺死了吳人,他的八百名精兵後來併入曹魏中央軍,成為著名的「虎賁軍。」從那時起,張遼就得到了敬畏,給孫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恐懼。即使過了很多年,張遼也老了,病了。孫權仍然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部署到漢中,十萬大軍攻打合肥。
  • 五虎上將封神之戰:趙雲長坂坡之戰,張飛當陽橋怒吼,其餘3人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蜀漢的五虎將,他們的封神之戰分別是什麼?關羽:水淹七軍在三國時期,關羽和張飛有萬人敵之稱。關羽是三國時期斬名將最多的大將,死在他刀下的名將有華雄、顏良、龐德等。進位漢中王后,劉備北伐已成板上釘釘之事,關羽為了佔據先機,也出於建功心切的目的,安驀然發動了襄樊之戰。他將曹仁圍困在樊城,處境兼有,曹操為了救曹仁,讓于禁率數萬大軍前去救援,但被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這一戰讓關羽威震華夏。但不幸的是,此戰也是關羽的損落之戰,在東吳和曹魏的聯合下,關羽兵敗樊城,最終被東吳擒獲殺害。
  • 2018年江陰人的美食寶典!
    【八寶飯】江陰人過年喜歡吃八寶飯。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之前,江陰人就以「凍米」代茶。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其旅途中所帶的餐包中,就有大量的「凍米」。在江陰東鄉,歷史上還有用「凍米荷包蛋」招待貴客的習俗。【春卷】立春吃春卷,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分鹹甜兩種,甜的豆沙餡,鹹的一般是薺菜冬筍肉絲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