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統一使用國產中距彈,又有最先進的格鬥彈,明明是雙倍的快樂...】
記得小時候學英語時,《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年)這部電影可是相當有分量。在我們教育體系的傳統敘事中,這部電影與「美國夢」緊密相連,是老牌雞湯作品了。然而當第一次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看到阿甘在智能上顯然低於常人時,我就有個疑惑——美軍的徵兵標準這麼低的麼?
▲《阿甘正傳》截圖
無獨有偶,相比近乎全景展示越南戰爭前後美國社會風貌的《阿甘正傳》,早先另有一部電影叫《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年)——其實FMJ是指輕武器彈藥中的全金屬被甲彈,意指軍用普通彈;此片是專注於描繪越戰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電影。裡面也有個新兵,叫萊昂納多·勞倫,綽號「戈莫·派爾」(Leonard "Gomer Pyle" Lawrence),體重明顯超標,訓練成績很不好。
▲《全金屬外殼》中的戈莫·派爾
美軍確實為了越南戰爭擴大了徵兵範圍,但是同期美國社會中的嬉皮士如此眾多,過得如此之嗨,且大多是適齡青年——真的是因為人不夠麼?
▲喊出Make love, not war的那一代美國青年
這種疑惑,一直持續到我了解了一個相當驚人的美國政府行為:由當年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推動的「10萬人計劃」(Project 100000)。
▲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之前大家對他的了解,往往限於各種軍事上的決策
一如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任何一個強大國家都會有意無意對其周邊施加影響力。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不僅因為其強大的硬實力在世界各地廣泛地保持存在,更是以前所未有的主動與刻意,去運用其無孔不入的軟實力——比如開頭所說的,《阿甘正傳》在中國被廣泛進行的正面解讀。
美國軟實力的影響,不僅僅是針對世界秩序、地區格局、其他國家,也早已輻射到了人類個體的身上。對筆者個人而言,自從成為軍事愛好者,並對社會科學產生濃厚興趣以來,背景裡美軍刺刀的寒光總是揮之不去。
▲反戰者向美軍槍口插花的著名歷史照片
▲五角大樓前,反戰者給美軍憲兵一朵花
美國無處不在、涉及各個領域的廣泛擴張,倒是給外人以方便的觀察機會——美國之於我們,不僅僅是在國家發展層面的首要競爭目標與障礙,同時也是軍事上的強敵。而研究戰爭時期的美國,則是一個探究美國之所以為美國的重要方式。戰爭的殘酷屬性,總是以遠比和平時期更快、更激烈的方式對一個國家產生影響。
美國發動的戰爭不計其數,而作為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對美國影響最大的戰爭,越南戰爭,堪稱從各個方麵塑造了如今的美國。
▲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學慘案」中,美軍(國民警衛隊)射殺反戰集會者
我們曾經提到過美國政府在越南戰爭後痛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了一套馴化、豢養其國內媒體的手段辦法,並將這種手段用在搞定世界各國的信息傳播中心節點上;也提到過美軍在越南戰爭之後以募兵制代替普遍兵役制,最終形成了美軍今天的樣子:美國政府忠心耿耿的僱傭打手。
當然,取消普遍兵役制、實行募兵制,畢竟是事後作出的調整。當越南戰爭如火如荼時,基於「誰都會被抓去越南」的普遍現實擔憂,美國青年發起了各類活動,導致反戰浪潮鬧得沸反盈天。如果借用當今中國網絡上喜歡搞指責和批評的那群人說的「蒼蠅不叮無縫蛋」做比,當時的美國,就是那個快要碎掉的蛋,自然引發了各種各樣的思潮交織,社會狀況高度不穩定。
▲電影《守望者》中,通過藝術手法,將槍口插花與肯特州立大學慘案2件歷史事件融到了一起
但對於美國當局而言,無論怎麼樣,既然戰爭還在繼續,兵也還是要徵的——為了獲取足夠的兵源以支持戰爭,同樣也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就有了本文的主題:麥克納馬拉的「10萬人計劃」。
這位麥克納馬拉,是美國在任時間最久的國防部長——7年零39天,而他提出「10萬人計劃」的理由,則充滿了冷戰時代的兇殘味道:
為了將「貧窮和弱勢人口」從「懶散、無知與冷漠」(原話為:Idleness, ignorance and apathy)中拯救,將這些人塞入美軍去越南打仗;
以此「博取享受(美國)豐厚物質條件的資格」(原話為:Earn their fair share of (America' s) abundance)。「在軍隊中掌握本領和才能後回到社會」(原話為:return to civilian life with skills and aptitudes.)。
美國作為一個立國不到三百年的國家,其制度體制也是有個發展過程的,徵召低於標準人員進入軍隊的事情,在前四次徵兵(獨立戰爭、美國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發生過。但是隨著戰爭的複雜化,徵召標準終於在二戰中形成了法律:比如智商必須高於80。
▲越戰美軍在盔罩上寫反反戰口號
而到1966年10月,美軍徵兵數量已經連續15個月遞增,達到了每月徵召49300人。是自韓戰美軍部分動員以來(每月徵召達到80000人)的歷史最高值。為此美國國防部決定調低徵兵標準:在滿分100分的美軍武裝力量資格考試(Armed Forces Qualification Test)中,只要得分10分以上就可以徵召。而「10萬人計劃」所徵募的兵員,官方稱謂為「新標準兵員」(New Standards Men),下文簡稱NSM或者「新標男」。
麥克納馬拉的預計,是之後每年徵召15000的「新標男」,第一年徵召的「新標男」為40000人。實際上第一年徵召的NSM為49000人。根據不同數據,到1971年12月「10萬人計劃」終止,總計徵召了320000到354000個「新標男」。他們平均年齡20歲,其中54%為志願服役,46%為徵召服役;全部中的90%為降低標準徵召,10%通過「醫學矯治徵兵方案」(Medically Remedial Enlistment Program,簡稱MREP)徵召。
▲這個MREP,總讓人覺得是要批量改造出一堆「井蓋俠」來
▲「10萬人計劃」,意圖將越南戰爭與美國脫貧戰爭(指美國總統詹森的War on Poverty)畢其功於一役
而為了配合麥克納馬拉的「10萬人計劃」,美國陸軍徵兵額度的25%,美國海軍陸戰隊徵兵額度中的18%,美國海軍、空軍也各將其徵兵額度的15%,都用來接收「新標準兵員」。最終在全部「新標男」中,美國陸軍接收了71%,10%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10%加入美國海軍,9%在美國空軍。
具體分配上,「新標男」主要崗位為:步兵、炮兵、炊事、補給、運輸、行政、修理、有線通信、水兵、戰鬥工兵、憲兵。按照麥克納馬拉的計劃,這些崗位的確應該教會「新標男」一些本領和才能。
40%的「新標男」參與了戰鬥任務,而其中又有37%作為步兵在越南參與了實戰。此類人員有個非官方的私下名字,叫做「麥克納馬拉的傻瓜」(McNamara' s Moron),或者「傻瓜部隊」(Moron' s Corps)——畢竟,這些人在體能和智能上是不符合徵兵標準的。
▲《全金屬外殼》中,戈莫·派爾是超重的新兵,但卻是射擊好手
從智力標準上看:
如前文所述,滿分100分的考試中只要不低於10分就符合標準——NSM就是那群得分為10~30分的人。在他們當中:
80%是高中退學人員;
40%閱讀能力在6年級標準以下;
15%閱讀能力在4年級以下;
甚至也包括不會說英語的人。
▲越南戰爭期間的美軍訓練
從體能標準上看:
雖然沒有降低錄取門檻,但是在麥克納馬拉的推動下,美軍在徵兵標準上執行了「醫學矯治徵兵方案」,將身體缺陷定為「可矯治的」或者「無關緊要的」。
超重20%以內;
超輕10%以內;
腹腔有疝(hernia of the abdominal cavity);
同側隱睪和腹股溝疝(undescended testicle and inguinal hernia, same side);
陰囊積水(hydrocele);
同側陰囊積水與腹股溝疝(hydrocele and inguinal hernia, same side);
精索靜脈曲張(varicocele);
過去骨折帶著矯正夾具(orthopedic fixture at sight of old fracture)
單純性甲狀腺腫(simple goiter);
痔瘡;
單側隱睪(undescended testicle, unilateral);
外耳道炎(external otitis);
潛毛性囊腫或竇囊腫(pilonidal cyst or sinus cyst);
多指/趾(hyperdactylia hand and feet);
鼻中隔偏曲(deviated nasal septum);
↑↑↑這些翻譯累死我了.
▲越南戰爭期間美軍進行射擊訓練
其家庭背景也往往比較悲慘:
根據統計,「新標男」大多來自狀況不穩定的家庭,或非傳統結構家庭。
70%來自低收入家庭;
60%來自單親家庭;
10%參加美軍前有民事前科;
以上數據和信息,就能解釋為什麼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會將阿甘(智力不達標,家庭破碎)、戈莫·派爾(超重)這樣的人收進部隊。
而麥克納馬拉的計劃,是很美好的——通過軍教片等多媒體手段,讓這些不合標準的人達到正常美軍士兵的水平。
▲越南戰爭中,美軍交換比並不差,但是國內不穩定導致的「交換比」也相當顯著
「10萬人計劃」執行的第一年,麥克納馬拉宣稱:「(NSM訓練)成果遠遠超過我們最樂觀的預期。(It is succeeding beyond even our most hopeful expectations.)」美國官方數據宣稱,「新標男」的基礎訓練通過率為94.6%,對照組的正常美軍通過率為97.5%。
實際上,很多「新標男」在所謂通過基礎訓練後依然有讀寫困難等諸多問題,而投入資源去訓練「新標男」,也影響到了正常美軍的訓練——因為「新標男」總是要加練。顯然,為了實現麥克納馬拉的長官意志,其成績、數據是偽造的。
▲可以說,《阿甘正傳》所表現的,是個歷史數據並不支持的好結局
根據當時美國國防部的報告,NSM總體訓練效果喜人,有90%的NSM獲得的上級評估為良好或優秀。而其他信息則指出,相關成績記錄是有問題的,甚至是直接作弊的——比如徵兵官員和訓練單位軍官、士官篡改成績單,讓正常新兵代替「新標男」去參加考核。
NSM在美軍中,幹的事情也的確符合人們的預想——實戰中讓自己和其他正常美軍都陷入到危險中,其戰死率為普通美軍的3倍,總計有5500名「新標男」為美國戰死,20000人受傷,還有無數人擅離職守或當了逃兵。
在「新標男」服役的頭18個月中,有10%的人或傷或亡、或被開除、或當逃兵。
▲越南戰爭是美國面臨的軍事、社會雙重泥沼,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美國成為如今的美國
以下為一些實例:
約翰·格蘭特(John Grant),智商66,擅離職守15次;
肯尼·馬茨(Kenny Matts),青年時代腦部受創,無法做筆記或拼寫單詞,擅離職守;
嘎斯·皮特斯(Gus Peters),來自破碎家庭的失業人員,僅有8年級教育水平,未通過基礎訓練和坦克駕駛訓練,最後被開除;
美國作家、越戰時期美軍漢密爾頓·格裡高利所寫的《麥克納馬拉的蠢事:越南戰爭中的低智商部隊運用》一書中,也記錄了這樣的「新標男」:1967年,一名士官在軍營中詢問誰有大學學歷,格裡高利舉手應答。士官就把一名「新標男」交給格裡高利來照顧,並告訴格裡高利,這個「新標男」既不會讀也不會寫,需要別人的幫助。士官最後說的那句話是:「別把他弄丟了,他是麥克納馬拉的傻瓜之一。」(Make sure he doesn' t get lost. He is one of McNamara' s Morons.)
▲《麥克納馬拉的蠢事:越南戰爭中的低智商部隊運用》封面
格裡高利在書中描述,隨後的部隊生活裡他就是那個「新標男」的「保姆」。這個「新標男」瘦到不健康,也不懂什麼是基礎訓練,分不清左右,甚至不知道美軍正在打仗,每次被上級大聲下令時就會陷入恐慌。格裡高利還幫這個「新標男」整理內務(鋪床疊被子),並給他繫鞋帶。
在靶場上,這個NSM自然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此人被塞進炊事部門,禁止進行射擊訓練。
▲電影《全金屬外殼》中,主角「小丑」就被指派給派爾當「保姆」
麥克納馬拉原想以「10萬人計劃」緩解美國國內社會問題,但同樣失敗了。如果沒有戰死,回到美國的「新標男」要麼沒學到什麼社會生存技能,或者無法將軍事技能轉換為社會生存技能,很多人反而在肢體和精神上受到創傷。
▲像這樣的待遇,「10萬人計劃」中的那些NSM很難擁有
1971年,在關於結束徵兵制的一系列討價還價中,美軍開始向募兵制過渡,提升工資以吸引兵源,並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徵兵廣告。到1973年6月,自1940年開始的美國第5次徵兵法令正式終止。
麥克納馬拉的「10萬人計劃」可謂說的比唱的好聽——同時打贏越南戰爭與美國脫貧戰爭。然而,正如「麥克納馬拉的傻瓜」、「傻瓜部隊」這樣的私下稱呼,這一計劃在兩個方面都不成功。
▲戰爭必然造成傷亡,「新標男」境遇則更加悲慘
從當今視角看來,「10萬人計劃」被美國人視為歷史汙點。有意思的是,全面轉向募兵制的美國,反而在後來的冷戰中,形成了對東方國家的所謂軍事心理優勢,這種優勢業已成為一種話術延續至今——「募兵制的美軍是職業軍人構成的專業軍隊,實行徵兵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那都是不專業的『動員兵』」,哪怕我軍不強制執行的徵兵制,是實際上的募兵制。
越南戰爭中美國社會處處大鬧,自然是因為大量普通人的廣泛參與:因為他們既不能像大權貴布希一樣當兵也去國民警衛隊,又不能像小權貴柯林頓一樣往加拿大一跑了之。如今美國民眾不再有「人人都可能被拖上戰場吃子彈、挨彈片」的危險,他們自然沒有像越南戰爭期間那樣鬧個風起雲湧的意願——現在的美國民眾,只要對美軍輕飄飄的說一句「感謝保衛美國」之類的話就行,太簡單了。
▲越南戰爭中的美國社會問題都纏繞在一起,比如黑人平權和反戰也團結在一起,的確令美國政府焦頭爛額
總之,撐過了越南戰爭、撐過了冷戰中這段艱難的「落下風」時期的美國,最終在越南戰爭這場「軟實力劫數」中「渡劫」成功——在後來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整個國家機器、宣傳體系的運作之高效,令人嘆服;乃至當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都讓人實實在在感受到美國「內功」之雄厚。
▲以史為鑑,是很有意思的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