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邯鄲市西部山區發現規模龐大的清代家族墓葬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有關人士介紹,這些古墓不僅是邯鄲區域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規制極高的清代墓葬,而且再現和印證了涉縣馬布村「康氏」家族600餘年生生不息,傑出人物層出不窮的傳奇佳話。
圖1:清代家族墓葬群規模龐大。
古墓「塵封」半個多世紀重見天日
涉縣龍虎鄉馬布村四面環山,風景秀麗,現有居民多達5500餘人,故有涉縣「巨村」之稱。因為近期邯鋼搬遷項目主要集中於村莊西部,考古工作者對施工現場進行文物勘探時,相繼發掘16座古墓和一些文物。
10多個古墓坐東朝西排列有序,自南向北長約200米,東西寬100餘米,雖然大小、規制不同,但基本結構相似,主要由墓室、墓門兩部分組成,多數為磚混結構。
圖2:墓葬「門樓」既精緻又氣派。
位於核心區的3個墓葬明顯與眾不同,全部由石料砌成,中間一個規制最為豪華,除墓室地面鋪設青磚,擺放1米多長的供桌,牆壁、拱圈均為上等石料外,門樓4米多高,造型既精緻又氣派,上方牌匾鐫刻「名高五馬」四個大字,象徵墓室主人身份特殊,擁有較高社會地位。
圖3:墓室由上等石料砌成。
據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介紹,經初步鑑定,涉縣馬布村古墓為清代乾隆年間家族墓葬群,保存十分完好,無論墓葬的規制,還是規模,在冀南一帶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為研究當地喪葬文化和風土人情提供了重要資料。
馬布村居民康二明是「康氏」家族第24代世孫,他曾進入一個墓室,親眼看到一個寫有「舉人康秉禮」的石碑,而「康秉禮」位居家族第11世,是清代廉吏「康傑」的父親。
康會廷今年71歲,自幼喜愛收集和整理與家族相關的資料、信息,並保存著十分完整、翔實的家族宗譜。
在老人的記憶裡,「康傑」家族墓葬群屬於「官墓」,地表「封土」看起來與普通百姓墳頭沒有兩樣。由於無人看護,被盜十分嚴重,只是「康傑」墓前一個2米多高,寫有「誥奉」的雕龍石碑異常顯赫。到了上世紀60年代,因為「破四舊」遭到人為毀壞,一大片古墓漸漸變為農田。
「康氏」千餘口人一脈相傳
據了解,涉縣馬布村人口眾多,但姓氏並不複雜,主要為申、康、苗、李、王、趙等幾個大姓,其中「康氏」一族至少1500多口人。
據康會廷老人收藏的家族宗譜顯示,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康氏」始祖康道明自山西洪洞縣遷徙至涉縣馬步村安家落戶,前三世都是代代單傳,到了第四世才子孫滿堂,先後生育「稱」「平」「斛」「鬥」「滿」5個兒子。
康會廷等人屬於「康鬥」分支世孫,而村西清代家族墓葬群的核心人物「康傑」為第四世掌門人「康稱」的後代,其與妻子李氏生育兩個兒子「紆基」和「綬基」,下面又有6個孫子。
康會廷老人系康家第16世,輩分最大,家族中輩分最小的排列第25世。對於兩者相差如此懸殊的原因,主要與各個家族「分支」是否人丁興旺有關。
經過600多年的世代繁衍,如今馬步村「康氏」家族已發展到100多個分支,世孫遍及各地,總人數難以統計,其中不乏名流、才俊。
圖4:「康氏」家族宗譜記錄著康傑的身世。
廉吏「康傑」功勳卓著被敕封三代
據當地史料記載,「康傑」生於1724年(清世宗雍正二年),字超凡,號雙峰,1739年(乾隆四年),年僅15歲的他天資聰穎考中舉人,祖、父、孫三代登科中舉,為河北衣冠之望族。
1747年(乾隆十二年),「康傑」考取進士,歷任江蘇桃源、沛縣、鹽城、青浦等地知縣,後升任邳州知州。
在鹽城任職期間,淮水暴漲,百姓受災,「康傑」乘小舟,冒風吹浪激,勘災戶、賑災民,幾次險翻入水,視死無畏,率民修築水閘,防洪抗潮,為百姓盛讚。
邳州大盜王匡是盜竊、搶劫要犯,以彪悍兇暴搶掠他人財物,兵役不敢招惹。「康傑」升任知州後,微服勘查民情,以查煙戶為名,不顧個人安危單槍匹馬赴陳家坊,出其不意將對方捕獲處死,餘黨四處逃散。不到半年時間,他平反冤假錯案多達數百起,被百姓譽為「康青天」。
同時,「康傑」嚴於律己,居住平民房屋無雕刻和裝飾,衣飾平平。平時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勤於筆耕,曾有遺集數十卷。
1796年(乾隆六十年),「康傑」重返邳州上任不到半年以身殉職,享年72歲。其為官數載因孜孜為民,功績卓著,被乾隆皇帝破格敕封三代。
圖5:個別墓葬由兩個墓室組成。
古墓群成了「網紅」打卡地
涉縣馬布村清代家族墓葬群除了引起文物工作者的深厚興趣外,眾多自媒體聞訊蜂擁而至,竭盡所能利用網絡直播賺取流量。
據這些直播者介紹,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熱衷於考古方面的新發現,已連續在馬布村拍攝10多天時間,其中最吸引「粉絲」眼球的是墓葬規模之大,規制之高,以及墓室主人的身份,出土了哪些文物等。
經多方了解,清代家族墓葬群考古發掘工作已接近尾聲,經與「康氏」後人協商,墓葬內的遺骨已移至他處妥善安葬。有關墓葬主人身份信息的證據雖未找到,可一代廉吏「康傑」沉寂200多年後,目前已成為備受熱議的「網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