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知識女性的謀生問題

2020-12-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經濟問題是婦女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題。前賢對清代農婦勞作問題已有考察,而對清代知識女性謀生的研究,有賴近年來女性作品及相關文獻的大量出版,也成為可能。對清代知識女性謀生問題的考察,不僅能解決清代婦女史、經濟史相關問題,而且是解析女性藝術及其心靈史、生命史的重要面向,可以立體呈現清代女性與家庭、家族及社會的多向互動。

清代知識女性人數逾四千名,絕大多數仍需要從事謀生活動,是家庭生存的重要依賴。其謀生手段,一是傳統的紡織、刺繡等手工勞動;二是依靠智識才能,以「閨塾師」或女畫家身份謀生。

女紅一直是古代女性教育的重要構成。歷代女性將紡織、製衣視為閨中必備技能。清代人口爆炸增長、科舉人口過剩,中下層讀書人生活窘迫是常態,大多數知識女性所嫁即這部分文人。她們承擔營生重責,投入任何可以維持家庭生存的勞作形式中,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清代女紅方式多樣,以紡織、刺繡為主,另有手制絨花,製作通草花、剪彩花,貼錫、織箬等更辛苦薄利的活計。勤勉的女性依靠紡織可以養活兩三口人。而奉養翁姑、撫養孩子,還有一家老小的衣物、醫藥、孩子讀書,種種花費巨繁。以女紅維持一家生計,只能是勉強餬口、左支右絀。

受過良好教育的聰慧女性還有另外的選擇——成為閨塾師。閨塾師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節婦、貞女、孝女,這些獨身女性佔閨塾師的大部分,她們要獨力養活自己和遺孤,甚至奉養父母。二是夫家貧寒,要支撐家庭,女性必須工作,這類女性與丈夫分徒設帳的情形也很常見。三是一些戰爭中的女性,在家國巨變的亂世中艱難謀食。四是其他情況,如遇人不淑、遇姑不慈時自堅其志、自謀其食。可見,充當閨塾師乃是人生陷入極端境況後女性無奈的選擇。

明清鼎革之際,浙江閨媛王端淑和黃媛介開風氣之先。二人在亂世失家,丈夫都治生乏術,只得輾轉江湖為閨塾師。其女師生涯充滿貧窮、漂泊、兇險以及時人非議。尤其是黃媛介,其一雙兒女在隨母奔波中遇險夭亡。但她們「境愈窮」而「詩愈工」,在文士和閨秀圈獲得巨大聲名,成為清代獨立女性標杆。她們近乎職業閨塾師的身份也為此後的女性尋求社會角色提供了行為範式和心理基礎。

清代文獻記載了大量女性閨塾師,社會對此群體也逐漸接受,並對女性自食其力予以謳歌讚美。她們在家開設書院,甚至具有了明星效應,受到閨秀和文士追捧。女性自立的同時收穫社會尊崇,可以看出清中期江南為部分職業女性提供了適合生存的空間。

閨塾師的職業意義還不止於生計自洽。一些著名的閨塾師,如被譽為「豪傑」「女宗」的歸懋儀,還有被翁同龢盛讚為「賢而多能,庶幾漢之班氏、晉之宋氏」的宗婉,她們「作為儒家傳統中最受人尊敬的女學者的精神後裔,獲得了一種不容置疑的尊重」(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與早期閨塾師王端淑和黃媛介飽受世人譏諷不同,後來的文人賦予閨塾師職業正當性,將她們比作為儒子授經的宣文君、伏女和班昭,是儒學經典的傳教者和古代「女師」傳統的承繼者。

與閨塾師相比,女畫家是一種更具藝術氣質的身份。以畫為商品流通於市場,使得多數女畫家可安守家門,少了許多輿論壓力、心理掙扎和江湖風雨。閨閣畫家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兼任閨塾師與畫家,如甘泉張因教授阮元女眷詩畫;第二類是已然成名、重金求畫者絡繹不絕,如武進惲冰、常熟馬荃等,她們高產且潤格豐厚;第三類則聲名未顯仍須積極創作、出售,這類女畫家佔比最大。

清代女性以畫維生,首推明清易代之際的李因、黃媛介。但二人身處亂世,畫資對生活的改善極其有限。康熙年間,秀水陳書以畫資養家、教子成名臣,多幅畫作受帝王褒賞併入藏內府,終成女畫家的典範。陳書夫家嘉興錢氏以明嘉靖年間累舉進士起家,但至康熙時已漸衰落,其夫終身布衣且不善治生。陳書畫作全面,工筆、寫意皆擅,山水、花鳥、人物各種題材都有。起初其潤格也不高,需要每天不停作畫,次日一早遣老僕到離家二十餘裡的繁華大鎮出售,以此來養家教子。

有些畫家還需自己負責銷售。錢塘沈善寶早年喪父,自十六歲就賣畫奉養母弟。其詩集詳述了道光十二年(1832)外出賣畫的情形:她於八月初十自杭州出發,歷常州、江都、高郵至淮安,行程月餘,衝風冒雨,畫作賣掉後才返棹。沈善寶跋涉千裡,只因為淮安是當時漕運重地,達官貴人群聚,畫能賣得更好。前提則是保持高產出,善寶即便在行程舟中也揮毫運腕,沒有半刻閒暇。

從收入來看,沈善寶在兩年半內積蓄超100兩,其中一年冬天售畫數十幅,得金約50兩。而乾隆年間鄭燮的潤格是「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蒯憲、呂俊峰編《鄭板橋書法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版),道光時物價與乾隆中期大略相當,相較而言,年輕的沈善寶的潤酬已算豐厚了。

因此,若天賦不錯又足夠勤勉,一人即可支撐一個家庭,甚至有餘力承擔詩集刊刻和社交花費。

在清代中下層知識之家普遍清貧的狀況下,多數知識女性不得不參與家庭經濟活動。她們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在女紅外,還能以文學、藝術才能更好地謀生。生存壓力逼迫她們不斷提升技法和表現力,提高產出的同時精進藝術。對女性教育的重視,既促進她們謀生能力提升,又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隨著經濟地位轉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發生微妙變化,許多時候成為家庭事務的主導者,甚至在家族史書寫上也佔據相當的主動。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顧聖琴

精彩推薦: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深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藍妮:在謀生裡謀愛
    只是有些人,謀愛是為了謀生,有些人則謀生是為謀愛。        不過,民國那位曾經有著「苗王公主」之稱的上海名媛,卻用她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告訴我們,不要指望用謀愛來謀生,因為大抵會失望的。因而,與其抱著謀愛來謀生的想法,倒不如先謀生,然後在謀生裡謀愛。        這位有著「苗王公主」之稱的上海名媛叫藍妮,原名藍業珍,閨名巽宜。
  • 媳婦較量姑奶奶:清代旗人女性地位探究,《紅樓夢》有話說
    《紅樓夢》細節裡透露出滿族的女性地位。我們通過對《紅樓夢》一些細節的解析,探尋出了滿族女性和旗人家庭裡的女性地位。原因就在於這個問題本身具有非常複雜的性質。滿族在入關以後學習漢族,建立了一夫一妻制。不過這個一夫一妻跟我們現在的制度不同——它是指男性只能有一個正妻,另外再娶的則只能是「納妾」。而正妻的身份一般都是出自旗人家庭; 妾室一般是沒有入旗的漢族女性,也就是「民女」。妾室在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上是不能夠跟正妻相提並論的。
  • 有史以來最浪漫的謀生方式
    《此畫怎講》之「西湖吟趣圖:昔日著名隱士生活落魄求助無門」劇照「謀生」可以不是「九九六」,甚至可以不是「朝九晚五」——謀生,也可以很浪漫。 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詩人,不喜歡過常人的日子,只喜歡與青山綠水相伴——他就是號稱「梅妻鶴子」的北宋詩人林逋。
  • 《傾城之戀》錯落價值觀:傳統女性只能通過謀愛來謀生的生存之痛
    白流蘇做了年輕的寡婦回家,哥哥擠兌她,母親靠不住,她也沒有本事去謀生,但是又是一個有身份的人,所以她實際上沒有出路,最好的出路是去做五個孩子的後媽。相比較而言,能夠嫁給範柳原這樣的一個單身富豪,是解決生存問題的最好的方案。總的來說,「傾城」之前的白流蘇,是通過謀愛而謀生。但在「傾城」那一刻,白流蘇變了。
  • 《紅樓夢》:充滿曹雪芹的女性關懷思想,卻飽含著悲觀情緒
    在封建社會中,女性處於弱勢地位,並且一度成為重大的社會矛盾問題。在漫長的封建制度統治下,社會上一直存在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在封建社會發展到後期,具有先進思想的文人終於意識到女性需要人文關懷的事實,也深刻認識到女性問題的嚴重性,湧現出一批對於女性問題有一定思考,並著力於對封建社會的女性問題進行探討的作家。
  • 巫仁恕︱清代京城戲劇的跨界研究
    學界過去通常是利用《花譜》來探究別的問題,將《花譜》視為文獻史料,而不是對《花譜》本身展開討論。作者在此章中正視《花譜》,把它當作是一種獨特的戲曲鑑賞文本來對待。透過對《花譜》的細緻分析,本章揭開了《花譜》創作者的身份特徵,也為解讀清代的中層文人文化打開了一扇窗。《花譜》的作者通常是旅居北京的文人,往往來自江南或者更遠的南方地區。
  • 女性血崩怎麼辦?別慌,若是肝氣鬱結所致,清代名醫傅青主有良方
    實際上成年男性的體液約為體重的五分之三,成年女性的體液佔體重的二分之一,以後怕是要說「水做的男人,水泥做的女人」了。是不是水做的不重要了,宋代名醫陳自明說,「女子以血為本」,其實血液對男性也很重要,但女性是地球上的「流血7天不死」的「奇怪生物」,還要經歷分娩、哺育之苦,更應該保護好自己的氣血了。
  • 鬢間風華故宮珍藏之清代女性頭飾鈿子:珠翠堆盈,巧奪天工
    歷代首飾以宮廷珍藏最美,清代宮廷首飾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件件精妙絕倫。鈿子清代首飾可分頭飾、頸飾、手飾、佩飾等幾類,以金銀、翠玉、珍珠及各種質地的寶石來製作,精雕細琢,在製作工藝上採用了累絲、鑲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絲和點翠等工藝,使清代的宮廷女子們顯得更加高貴典雅
  • 女性荷爾蒙知識與清欣女性私處護理凝膠
    希望每一位朋友不要抱著看廣告的心態來看下面的這段文字,因為這些知識是每一個女人都應該且必須了解的女性健康知識,因為這些東西與我們女人的一生息息相關,卻似乎一直沒有被我們所重視。接著就是腰圍增加,再往後就是向全身發展。這是因為女性體內黃體素荷爾蒙分泌減少,脂肪分解速度開始遲緩所造成的。再者,由於基礎代謝的功能開始降低,體內的能量收大於支,所以女性在這個時候就容易肥胖。當了解了女性荷爾蒙對你身體健康與體型的影響時,你應該明白為什麼市場上那麼多減肥產品,但腰腹贅肉還是如此頑固地減不掉而且容易反彈。
  • 四川內江監獄開設「廚師班」 提升刑滿人員謀生就業能力
    封面新聞記者 昔興琪12月18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內江監獄了解到,為幫助服刑人員獲得勞動技能,內江監獄強化獄地合作,開設「廚師班」,助力其解決在刑滿釋放後的謀生就業問題。內江監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理論+實操」的培訓考核模式能幫助服刑人員迅速掌握業務知識、切實獲得勞動技能,為服刑人員回歸社會就業、謀生打下堅實基礎。
  • 千面科學|清代閨閣之中為什麼出現了一批 「女科學家」?
    學者普遍認為,施淑儀的著作意味著中國古代女性意識的集體覺醒,《閨塾師》、《綴珍錄》等女性史經典著作都將其作為參考文獻,並以清代的「閨閣文學」作為研究對象。有趣的是,閨閣詩人中也不乏學習天算者。如仁和黃履:「工詩詞,通天文算學,作寒暑表、千裡鏡,於常見者迥別。」;錢塘丁純:「尤精算法。疇人之所掌,保氏之所教,婆羅門之所切,利瑪竇之所推,能闡其蘊而觀其通。」
  • 中國古代最讓人不解的陋習,女性深受其害,到清代才知真正原因
    也能反映出當時的人思想各方面真的很蠢,尤其是女性的地位,完全處於社會底層。長期以來,人們一致認為女性裹腳是封建禮儀的要求。但是到了清代,有人通過研究說出了真正的原因。纏足在我國封建社會非常流行。無論是大戶人家的小姐,還是普通女孩,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要接受裹腳的命運。眾所周知,身體的生長發育是有一定規律的。隨著時間的發展,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會隨之發展,腳也是如此。
  • 正解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挺爽的
    絕非在宣揚功利主義,而是想跟大家探討一個問題。先舉一個例子,孔子曾經寫下了一段文字,「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直被很多人誤解。為什麼產生這個誤解,不是我們討論的核心。下面的一句話,是我從網上搜索的錯誤理解!很多人是這麼解讀這句話的:「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溫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錯了!大錯特錯!
  • 淺談清代官帽頂戴
    在眾多清代宮廷戲流行的時代,我們在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除了關注劇情以外,也對清代官員的服飾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光華璀璨的帽頂寶石,格外的奪人眼球。
  •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
    清代前中期是否就是由盛轉衰的時代?明清之間的延續性是否應給予重新審視?能否在清代中國找到內在的發展動力?這些問題的出現,正反映出「中國中心觀」的興起與北美中國學研究範式的轉換。然而,《清代前中期史》的嘗試未必取得了成功。 其一,《清代前中期史》仍以歐洲的近代經驗作為參考標準。
  • 清代珠串十八子
    然而十八子真正出名,乃由於清代宮廷的廣泛使用。清代手串相當流行,除手執外,不論男女也常用作佩飾。清皇室中有不少善男信女,特別是女眷們。高貴奢華的後宮佳麗以清心念佛來打發漫漫時光,如此場景別有情致。著名的《十二美人圖》中就有玩賞十八子的畫面,而通過傳世清代油畫,可看到將其掛在衣襟上的做法。
  • 清代官員的財富從何而來?
    還如,典型的清代抄產清單中會以大篇幅記錄種種器物、玩件、綢緞、皮貨,有些名稱非常雅致,但今天的人們往往不知其為何物,如果沒有關於清代奢侈品的知識,對其價值也就無法做出判斷和合理估價。總之,不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與物質生活,不了解文獻背後的細節和信息,是無法對研究資料進行成功處理的。與此關聯的另一重要問題是資產的估價。
  • 好姑娘,先謀生再謀愛,讓現實成就理想!
    文 | 倩美談女性有人說:「我要詩與遠方。」有人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是,我也要求所有的姑娘們能夠真的做到先謀生再謀愛,因為只有自己生活保證得足夠好了,才能收穫更有質量的愛情。有的姑娘們對此不夠理解。
  • 人生,先謀生,再謀愛
    有人說,人生在世,事業是正餐,愛情只是甜點,所以人生,一定要先學會先謀生,再謀愛,然後慢一點,再慢一點,一切才會有最好的安排。做人要明白,愛情和浪漫在一定時期有用,但是過了這個年紀,就應該知道,麵包和生活,才是成年人的必需品,現實殘酷的戳心,但這就是現實。
  • 「旗裝改漢服」民國旗袍的前世:清代旗女之袍
    可是在清代,旗人不論男女,並不把自己所穿的袍服稱為「旗袍」。當時的記述中,對滿族女性服裝的籠統稱呼有「旗裝」「旗衣」,具體而言又分「襯衣」和「衣」,都沒有「旗袍」這種叫法。目前可考的資料中,「旗袍」一詞最早出現在張所著《雪宦繡譜圖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