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代官帽頂戴

2021-02-13 小火寄賣

在眾多清代宮廷戲流行的時代,我們在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除了關注劇情以外,也對清代官員的服飾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光華璀璨的帽頂寶石,格外的奪人眼球。

還有臺詞裡也經常出現,「賜雙眼花翎,賞親王雙俸」、「拔翎奪頂」、「摘掉頂戴,移交刑部問罪」,可見這個帽子上的裝飾物代表了權力、財富及社會地位。

在查閱了網絡上眾多關於清代管帽的文章後,產生了眾多的疑問,帶著眾多的疑問再次的尋找資料、購買書籍、搜集標本,形成此文以飼讀者。

一,基本知識:

讓我們看圖來了解一下管帽部件的名字:

註:吉冠示意圖

大家常見的鬥笠形帽子為涼帽,旁邊的為暖帽,根據季節不同更換帽子來佩戴。

註:戴朝冠老照片

除了這種制式以外,還有一種尖頂的帽子,稱為朝冠。

註:朝冠頂和吉冠頂

區分朝冠和吉冠,非常容易,看帽頂的樣式即可,朝冠為尖頂,吉冠為圓珠頂。

註:吉冠配常服

朝冠則是出席非常重要場合時穿戴,吉冠是次重要場合穿戴,吉冠也可以搭配常服穿戴。

二,區分階段看頂戴:

不論是參考乾隆《欽定大清會典》、《皇朝禮器圖式》,還是參考網絡流傳的官員品級圖樣,這些只是體現清代某個時期的頂戴材質及特徵。

我們將頂戴的材質劃分為如下幾個時期:

1,清軍入關以前;

2,清軍入關以後;

3,清雍正五年;

4,清雍正八年;

5,乾隆及以後;

做好時間節點以後,則可以更為清晰了解頂戴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入關前:

1636年,皇太極規定固山額真、各部承政均用寶石嵌金頂,其餘品官均用金頂;

1639年,皇太極為提高宗室王公的地位,頒定親王冠制,使其冠頂大量採用金質飾物、寶石、東珠等項;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入關以前頂戴的寶石區分的是宗室王公、親王和其他官員的等級而已,並沒有區分其他官員的品級。

入關後:

1643-1644年,除詳細規定王公、親王、貝勒、貝子的頂戴規格外,還詳細規定了品級官員的朝冠頂戴要求。

一品: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一顆;

二品:上銜紅寶石,中嵌小紅寶石;

三品:上銜紅寶石,中嵌小藍寶石;

四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藍寶石;

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

六品:上銜水晶;

七品:中嵌小藍寶石;

八品:金頂;

九品:銀頂;

清雍正五年:

1727年,因一二三品官帽頂均用紅寶石,五六品均用水晶,僅靠中部鑲嵌小寶石區分,容易混淆,因此改三品冠頂為起花珊瑚,六品,用水晶石;

據清人筆記,由於王公貝勒用紅寶石,一品大臣也用紅寶石,為了加以區別,將諸王帽頂改為長圓形,一品大臣改為六稜形。

清雍正八年:

1730年,十月皇帝傳諭,除親王至公侯伯及一品大臣所用帽頂無需更議外,「其二品以下朝冠帽頂與平時帽頂,倶按品分晰酌議」。

三品用藍寶石或藍色透明玻璃,嵌小紅寶石;

四品,用青金石或藍色涅(不透明)玻璃,嵌小藍寶石;

五品,用水晶或白色明(透明)玻璃,嵌小藍寶石;

六品,用硨磲或白色涅玻璃,嵌小藍寶石;

這是用於貴重寶石,並不是所有官員都能買的起,畢竟這些東西都是要官員自費置辦購買的,玻璃在當時也是屬於稀缺資源,並且跟寶石也很像,因此從清中期開始,都使用玻璃也就是琉璃製品,替代真寶石,以解寶石之缺。

乾隆以後:

按照乾隆年《欽定大清會典》記載,文武一品至八品,均用鏤金為底座。

朝冠:

文武一品:頂用紅寶石,中飾東珠;

文武二品:頂用鏤花珊瑚,中飾小紅寶石;

文武三品:頂用藍寶石,中飾如小紅寶石;

文武四品:頂用青金石,中飾小藍寶石;

文武五品:頂用水晶,中飾小藍寶石;

文武六品:頂用硨磲,中飾小藍寶石;

文武七品:頂用素金,中飾水晶;

文武八品:頂用鏤金;

文武九品及未入流:頂用鏤銀;

吉服冠:

文武一品:頂用珊瑚;

文武二品:頂用鏤花珊瑚;

文武三品:頂用藍寶石;

文武四品:頂用青金石;

文武五品:頂用水晶;

文武六品:頂用硨磲;

文武七品:頂用素金;

文武八品:頂用陰文鏤花金;

文武九品及未入流:頂用陽文鏤花金;

乾隆以後一直到晚晴,再沒有大的變化。

縱觀清代帽頂,一直在變化,很難光看材質就來辨認品級,總之一個字「亂」!即便是乾隆本朝,朝冠和吉服冠某些品級材質都不相同。

三,關於材質的名稱問題:

雍正時期就頒布規定,三品及以下可以用琉璃代替真寶石了。

但是在乾隆時期又頒布固定朝服和吉服冠的材質要求,這貌似有些矛盾了。

根據存世及市場流通的頂戴材質來看,乾隆後及晚晴的帽頂多以琉璃為主,也就是說雖然乾隆《欽定大清會典》中規定了材質,但是在實際使用中以琉璃為主,或是琉璃與真寶石混用。

註:清三品及四品朝冠頂

註:清五品及六品朝冠頂

註:清一品及七品吉服冠頂

甚至還會出現只追求顏色相近的情況出現,我們看上面這張照片,一品吉服冠頂是一顆透明紅琉璃,按理說不應該出現。

如果這個頂子是清中晚期的話,乾隆規定一品吉服冠頂為珊瑚,那這透明紅琉璃是怎麼回事呢?

或許,當時管理的並沒有這麼嚴格,當時就比較混亂。

還有一張照片,頂戴居然出現象牙材質的,這也是不合規的。

註:清象牙材質帽頂

我們大膽猜想,當時或許只是追求顏色相近即符合規制,並沒有對材質過分的要求。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清代不同時期對品級較高的官職要求帽頂材質為紅寶石,但是實際發現並非是真的紅寶石。

註:紅尖晶石一品朝冠

註:紅碧璽朝冠頂

這個情況的出現有兩種可能:

1,當時的人無法分辨什麼是真正的紅寶石;

2,描述成紅寶石的本意為紅顏色的貴重寶石;

如果描述成紅顏色的貴重寶石的說法成立,那關於與規定不符材質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釋了。

或許,只要顏色相近,不論材質是什麼,只要便於區分品級就好?

有錢的官就用好些的材質裝飾自己,沒錢的官就想轍找替代品吧……

文中觀點及部分圖片摘自李理《清代官制與服飾》、吳江《步步高升漫談帽頂》

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官方網站:www.xiaohuowenwan.com

個人微信號:xiaohuowenwan

公眾微信號:xhwwsc

也可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添加公眾號關注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帽:一品到九品,頂戴花翎介紹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夏天戴的涼帽;一為冬天所戴的暖帽,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花翎。頂戴花翎,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品級不同,則材質不同。現在,金源德林為大家介紹不同品級的頂珠都是用的什麼寶石做的。- - 一品官帽 - -
  • 我的收藏兩對清代同治粉彩官帽瓶
    我的收藏同治本朝的兩對粉彩瓷器官帽瓶。官帽瓶,顧名思義,就是清代官員放置「頂戴花翎」的器物。此瓷器色彩較前朝瓷器時鮮豔,黃色淺淡嬌嫩;濃綠色深翠;藍色深淺有致,如佛頭青色一樣醒目;墨彩與清代早期風格迥異,輕描重繪,有多色階的層次,但不加施玻璃白釉,表面暗澀無光。喜歡我請關注百家號「文藝那點兒事兒」餘老師說瓷。
  • 頂戴花翎 | 清代公務員的等級之差
    經常刷清宮劇的你一定非常熟悉這樣兩種場景:皇帝對功臣說「賞雙眼花翎」,功臣便感激得山呼萬歲;或者皇帝大怒之下說「摘去頂戴,拔去花翎,押進大獄」,罪臣隨即嚇得屁滾尿流……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可以讓大臣們歡喜又讓他們擔憂呢?沒錯了,就是本期主題——頂戴花翎!
  • 頂戴那個花翎 (知識大梳理)
    第一部分  冠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
  • 清代官帽那顆「頂珠」,到底有多值錢?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頂戴花翎,作為一種等級象徵,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表徵,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雖然乍一看都差不多,但細節處卻大有講究!◆鏤金: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用鏤花金頂。不同的是,八品用陰文鏤花金,而九品為陽文鏤花金。
  • 頂戴花翎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每當大臣立功或者有重要表現時都會被賞賜頂戴花翎,而當官員犯錯時也都會被摘去頂戴花翎。
  • 如何鑑別清代官場中的「頂戴花翎」?
    清代帽冠的時代性主要是說不同時期帽子的式樣變化,以及某些特定時間出現的帽子款式。最典型的就是瓜皮帽的泛濫。那麼清代官場的帽子又有怎樣的講究呢?清代男士的帽子主要有禮帽和便帽之分,禮帽根據場合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四種,分別與朝服、吉服、常服和行服配合穿戴。皇帝因系九五之尊,為天下表率,所以相應的禮節更為繁瑣駁雜,四種服飾和帽冠區分相對明晰,大臣則需與皇帝相適應,我們依皇帝服制一一道來。
  • 頂戴花翎上最值錢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本文來自 文玩密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常在清宮劇中的狀元秀才仕途順利「披上頂戴花翎,成為正式的滿清官員的翩翩君子」,很多人卻不知道頂戴花翎上最值錢的不是那羽毛,而是「高高在上」的頂珠。小編今天給大家說道說道官帽上的頂珠寶石。清代「頂戴花翎」禮帽分二種,像鬥笠樣的是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 宋代官帽為啥如此囂張?
    清代官帽也分為冬天戴的暖帽和夏天戴的涼帽。暖帽的帽身為圓筒形,以貂、狐等皮製成,帽簷上仰,帽頂面呈圓錐形;涼帽為倒喇叭口式,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織成。從用途上來看,清代官帽又分為朝冠、吉服冠和常服冠。一般官帽都有高聳的寶石帽頂和妍麗的羽翎,並以此來區分官級和尊卑。一品官的帽頂為紅寶石。二品官的帽頂為珊瑚。
  • 清代官吏諡號頂戴官服全錄
    頂戴官服:朝帽頂戴補服坐褥同正二品。  俸銀:一百三十兩。5.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 奉天府府尹 按察使司按察使。  誥授:通議大夫 妻封淑人 封贈二代 誥命三軸。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前期要拿爵位換,後期敞開隨便買
    勳章的制度,不是西方所獨有,在清代的時候,就有在封爵之外賞賜實物以表彰功勞的做法,那就是花翎。花翎是清代官員常見的冠飾,用將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白羽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清代的花翎制度。
  • 清代一到七品官,帽子上的那顆珠寶值多少錢?如今市場上能撿漏
    清禮規定,一品頂戴應嵌紅寶石,並配黃金底座。紅寶石被譽為「彩色寶石之王」,清朝皇帝與親王的冠冕上也常有大塊紅寶石裝飾,由此可見清朝皇室對於紅寶石極其痴迷。紅寶石在我國的流行始於元代,此後明清兩代,緬甸的紅寶石大量出口中國,主要供皇室享用。清代宮廷紅寶石庫存驚人,即便是在清末依然數量可觀。
  • 老物件之官帽盒
    在古代官帽是朝廷官員身份的象徵。清代的官帽分兩類,一種為朝冠即上朝時所帶的帽子,造型相對複雜與奢華;另一種為吉服冠,通俗的講就是平時電視劇裡演的清代官員日常所帶的帽子。吉服冠又分涼帽與暖帽,涼帽也就是鬥笠形狀的那種,材料一般為藤或者竹篾編制;暖帽則為圓形,用皮、緞、呢或者布製作。
  • 頂戴花翎的學問
    這頂帽子叫做頂戴花翎,是清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徵。只是看起來個個都長得一樣,如何象徵身份地位呢?吶,就是最頂上的那顆小圓珠啦!品級不同,則材質不同,品級越高用料越貴。那麼這顆小頂珠都有哪些材質的呢?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用鏤花金頂。不同的是,八品用陰紋縷花金,而九品為陽紋鏤花金。七品官員使用的也是金頂。七品頂珠為素金,上面沒有雕刻任何紋飾。
  • 清朝官帽上的那些頂級寶石
    頂珠是清朝的官帽帽頂的飾物,在官員官帽上有一金屬小座,座上面安裝的核桃大小的圓珠就是頂珠,頂珠的質料和顏色代表了官員的品級。其實在最初清朝的官帽只規定了顏色,分別為紅、藍、白、黃四種顏色,沒有規定詳細材料,一至六品的頂子多是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黃銅的,後來慢慢發展為: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 從《鬢邊不是海棠紅》看清朝官服的「蟒紋」和「頂戴花翎」
    清代的官服的配置,或者說官服制度,是在乾隆時期就已經初步制定形成了,當然後世也在這基礎上做了一些完善。所以,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一套完備的服飾典制。不管皇帝還是文武百官都不能逾越典制,需要按要求穿相應的服飾。根據身份的高低、場合的不同,要穿不一樣的衣服。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清朝官帽上的那些頂級文玩寶石
    今天小編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清代的官帽與頂珠寶石的知識,希望大家喜歡。頂珠是清朝的官帽帽頂的飾物,在官員官帽上有一金屬小座,座上面安裝的核桃大小的圓珠就是頂珠,頂珠的質料和顏色代表了官員的品級。其實在最初清朝的官帽只規定了顏色,分別為紅、藍、白、黃四種顏色,沒有規定詳細材料,一至六品的頂子多是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黃銅的。
  • 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代表不同意義,誰可以獲得花翎?
    我們平時看過很多清宮的電視劇,在劇中往往大臣犯了錯,皇帝就命人先摘取「頂戴花翎」,在打入大牢,很多觀眾老爺或者讀者都認為它是一頂帽子,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頂戴花翎」其實代表著不同的人群,也會有很大的學問。
  • 清朝官帽上的那些頂級文玩寶石!
    今天小編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清代的官帽與頂珠寶石的知識,希望大家喜歡。頂珠是清朝的官帽帽頂的飾物,在官員官帽上有一金屬小座,座上面安裝的核桃大小的圓珠就是頂珠,頂珠的質料和顏色代表了官員的品級。其實在最初清朝的官帽只 規定了顏色,分別為紅、藍、白、黃四種顏色,沒有規定詳細材料,一至六品的頂子多是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黃銅的,後來慢慢發展為: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 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