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剛開始寫這個號的時候就專程去吃了一趟。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陸續也為了吃吃喝喝去了許多的城市。而汕頭,大概是我單純為了吃,希望專門再來一次(或者多次)的地方。所以我覺得也沒什麼過多需要講的,直接交代一下這次去吃了什麼好了。
腸粉大概是這裡每天從早到晚隨時想吃就可以吃到的。和我們在粵菜館子或是茶餐廳吃到的不同,這裡的腸粉更大份、更飽滿料足,但並不是每一家都夠好吃,比如我們在龍眼市場邊吃的這家,就不夠好。
好在沒走幾步,就在長平路上找到了當初來就很喜歡的腸粉店。如果你看過之前的文章,就知道是甜過初戀的潮雄。
腸粉滑,不會太厚,醬汁濃厚一點,餡料豐富,牛肉豬肉兩種選擇,都搭配了豐富的清甜的筍絲。加上汕頭人說的,一把菜蒲粒,就是一份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腸粉了。
吃完和幾年前一樣好吃的一盤,一樣來杯老藥桔水,看看滿牆的小廣告……緩口氣,挺好。
在汕頭吃早飯,因為太豐富,所以選擇會很困難,如果你喜歡湯湯水水,但不要澱粉的,那一碗搭配著魚丸和鮮蝦的豬血湯,加一點珍珠花菜或是西洋菜,一點點白胡椒粉,很舒服很舒服了。
粿條湯,大概是汕頭的街上出鏡率最高的單詞。通常都會被推薦去老姿娘、或者老許。通俗點講就是湯河粉,豬雜的不錯,海鮮的也不錯,豬雜加海鮮,就更不錯了。
牛肉火鍋我倒不是每次都想特地去吃,我更喜歡去認真做牛丸的小店,吃個牛丸湯或者……牛丸湯加粿條。
像海記門前一大群光膀子小夥兒一起錘肉切肉是挺壯觀的,但我也喜歡看小鋪子老闆娘這樣慢條斯理的,把要加到牛丸湯裡燙的牛肉給你切好。
除了牛肉的部分,粿條湯的配料再簡單不過,粿條、生菜葉、芹菜末、蒜酥。然後做牛肉的店裡都會有這樣一大鍋牛肉燉著,舀一勺原湯加在粿條湯裡,什麼都圓滿了。
當然如果是有買牛肉的鋪子,也會有燉著的牛雜可以選。之前在華塢市場旁三兄弟吃的一碗,這碗牛雜至今我看到圖片還是會流口水。
還是回來看看我們在老四家點的幾碗,牛丸加牛腩不用說,香濃。現切的牛肉片只用熱湯燙至粉紅色,口感更清爽新鮮。
這碗加的牛肉卷,就跟你吃龍江豬腳有豬肉卷一樣,類似牛丸的處理方式,稍微多點脂肪,口感比牛丸要松一點。也是好吃的,可以試試。
蘸點沙茶醬,其實就是一個簡化版的牛肉火鍋了。反正比起排隊來,我還是更願意這樣吃一下。
汕頭如果是第二第三次去,不打算去什麼老街、小公園,我覺得就可以租個車了。這樣可以不局限在汕頭市中心,可以輻射到澄海吃滷鵝、官塘吃魚生、達濠吃魚丸、或者,和我一樣過大橋去南澳島遛一遛。過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這裡的海水很好,藍、清澈,沿島邊的公路時不時讓你有一種在阿馬爾菲的錯覺。當然,我們國家的路肯定修得比拿波裡平整多了。
雖然遠處看到的煙囪有點煞風景,但畢竟上島的時候已經是中午12點了,我腦子裡已經無法抑制地在想像這個海裡有什麼好吃的了。
從圖上看起來,是小花螺和某個大螺,但事實上的比例是超大的花螺和巨型的螺。
蠔倒是真的小的,用來做蠔烙或是做湯都很不錯。小扇貝也很鮮活,跟我們平常在浙江沿海能吃到的野生小扇貝類似。海膽也很小,所以都摳出來炒飯吃吧。
前一晚吃了凍紅花蟹,所以午餐的螃蟹在藍花蟹和被當地人叫做麵包蟹的圓滾滾的小個螃蟹之間選擇。
魚總是要蒸一條的,普通石斑常見了,所以酒挑了條賣相不錯的紅斑。至於這幾條看著像觀賞魚類的,那就觀賞觀賞好了。
吃海鮮的排檔老闆老闆姓陳名達江,店名自然就叫達江排檔。大路說是林老師推薦的,套路樸實,不宰客。
螺類一律白灼,小響鑼一人一粒,大花螺也不多點,螺肉紮實,怕幾粒下去就半飽了。
這幾張圖可以看出螺的尺寸了吧,灼得剛好,螺肉鮮甜,脆彈,但就是……真的有點大,三粒下去感覺就佔了點肚子。
炒藍花蟹,這裡炒蟹的方式和浙江沿海不太一樣,有稍裹一點粉來保持蟹肉的滑嫩,調味也稍稍用了一點辣椒來提香。
從沒見過這麼大的白貝,達江師傅說加潮州酸菜和金不換做湯好,所以就點來吃了。然後結果是,這碗湯的美味完全超過我的想像。
就這麼簡單,配料全在這個碗裡,白貝、酸菜、肉末、金不換、一點白胡椒。酸菜的酸爽很好地襯託了大白貝的鮮甜,豬肉的油脂和白胡椒給了這碗湯更溫潤的口感,然後金不換(也就是九層塔)在香氣上也起到了最大的放大效果。簡單鄉土的做法,達到了最完美的平衡。
野生紅斑很好,有多好呢,蒸得恰到好處,魚肉滑嫩,湯汁濃鮮,最好的證明就是有不吃蔥的人把浸潤了鮮甜湯汁的油淋蔥絲統統拌飯吃掉了。
小海膽蒸蛋看著細巧,其實是再粗放不過的一道菜,簡單的蛋液打勻,灌進開殼的海膽裡蒸就好了,蛋液厚實,應該是沒加水的,倒是把海膽的香氣表達得很濃鬱。
海膽炒飯,多年以前在惠東的海邊吃了之後,只要有得吃就會點。不同於蒸蛋的單純香氣。這個飯裡我就喜歡再加上蟹肉魚肉一大堆一起送進嘴裡去了。
小管魷魚,小個的,小到你根本不會想去撕掉表面的膜。一盤不剖不洗不剝,直接白灼上桌。
看看大小,咬住頭這個尖端一扯,就可以拉出塑料片一樣的骨頭,然後就可以整個丟進嘴裡了,肉質活、鮮嫩、還有飽滿的膏,就算是汕頭當地的很多不錯的店,也難吃到島上的這一口新鮮。
一頓海鮮大餐落肚,看海的視野也變得寬了一些。
剛剛也提到了,租了車,可以跑去旁邊的澄海吃滷鵝,沒有去我經常網購的陳記勤業,去的是大概是名聲最大的日日香。
汕頭的滷鵝是獅頭鵝,你直觀地看一下這個鵝的塊頭,鵝的脾氣你知道的,這麼大尺寸的鵝還活著的時候,我是不會想離它這麼近的。
如果你沒有吃過正緊的潮汕滷鵝,最好的方式就是各個部位都點一些,兩個拼盤解決一隻鵝。當然,那個砂鍋大的拳頭大的鵝頭,我們沒搞。
不管是比較肥的鵝腿,還是比較瘦的鵝翅,都在均勻入味的情況下保持了充分的汁水。鵝掌嘛,就是膠質的代表,烹飪的恰到好處,體現在鵝掌的膠質既能滿足喜歡啃爪子的愛好,也不會過硬而讓人不爽。
鵝肝這個東西,肥嫩是賣點,但光是肥嫩也是打動不了所有人的。入口即化的柔軟度和完美的入味程度,才會讓不喜鵝肝的雙人徐急急忙忙又加上一份吧。
這份不是牛肉丸紫菜湯,而是用鵝肉做的丸子,比起牛肉丸,質感會松一點點,但鵝肉的油脂香氣,更迷人一點,很有意思。
蠔烙這個東西,因為我自己做得也算不錯,所以不會太在意去特定的小攤兒什麼的吃,哪裡的都不會太差。
汕頭算很南邊,所以熱帶水果比江浙一帶要更豐富,品質也好很多,所以在汕頭壓馬路的時候,買一盒梅汁水果邊走邊戳就很有必要了。
甘草梅汁拌著水果吃很妙,會讓原本已經很有個性的水果的風味更加強一些。但梅汁的酸甜又會讓水果變得更適口。我這盒的黃金組合:清脆的蓮霧、滿足咀嚼感和微微青澀口感的青芒果、飽含香濃風味的小個紅心土芭樂。
如果你想更方便點,水果直接打的果汁冰是不錯的選擇,這是在有名的亞強果汁冰。牛油果芒果,這是上次來汕頭時就喝過的,好喝到飛起。
然後這次是冬季,山楂草莓的組合做成冰沙的味道真是不得了。另一杯字不太清楚的是油柑橄欖汁,和香甜的果汁不同,青草香氣和微微澀味真是十分高級感的本地風味了。
這次不是一個人去,所以宵夜可以稍微放開點吃了,在杭州可以吃蛇肉的地方不多,所以去了肥良吃了一頓蛇肉。
我最欣賞廣東人的一點,就是涮在火鍋裡的肉類大多去骨,這讓蛇這種肉質較薄的食材有了更好的入口體驗。搭配有很多蔥的醬油,或是自家調製的更濃鬱醬汁,都很棒。
椒鹽蛇段,香酥,沒有過多的香料,但同樣的,蛇肉的特徵也不是很明顯,所以用來下酒就可以了。
滷蛇段大概是比較潮汕特色的吃法了。蛇中段肉質較厚的部分滷製,保持咀嚼感但更入味。
蛇皮軟韌,肉質依然保持一定的水份,整體夠香醇但完全不會幹柴,實在是好吃得有點過分。
紅燒蛇皮,就是那種吃到嘴裡就感覺膠原蛋白補到臉上的感覺,但和吃其他動物的皮、筋不同的是,完全沒有肥膩感。
當然,老闆送的炒蘿蔔糕,和醃芭樂,給了這頓宵夜一個更好的結尾。
如果到了汕頭不吃一次夜粥,就很匪夷所思了。很多家,有很市井在小區樓下的類似桂園白粥這樣的,也有龍眼路邊美食小店型的,當然,也有像富苑這樣像酒樓一樣,也相對昂貴一些的。
魚飯大概是夜粥最早的搭檔吧,這種直接鹹水煮熟放涼保存的,本都是產量更多且更加便宜的魚類。但現在已經遍及了各個價格段的魚類,甚至連龍蝦都沒有被放過。
當然我放過了龍蝦,顯然我們更希望循規蹈矩吃個凍花蟹小魷魚什麼的。凍花蟹無論如何都不會難吃的,但小魷魚比起在達江師傅排擋裡那盤,就弱到不需要介紹了。
顯然我點的大號沙尖證明了,不是所有的魚做成魚飯都是好吃的,所以我還是有點後悔沒有點鍋裡的鶯哥的。
但潮汕風味的另一派,生醃、雖然不如魚飯的陣仗和醃製,但風味上可能是更吸引人的一方。生醃的蝦、蟹、螺、貝,都是帶著驚喜等你打上一碗的。
生醃蝦我之前就寫過了,在汕頭吃過好幾家的生醃蝦,雖然調味各有不同,但絕對沒有踩過雷。
生醃蠔,比其他的生醃蝦蟹多一些辣油,很好的平衡了蠔類的金屬味。蠔仔飽滿滑潤,個個入口都是爆汁小炸彈。
滷味和熟食也是很必要的,滷鵝想必你們也都認識了,當然還會有更多的肉類和豆製品。
富苑的滷鵝我們就沒有多點,從鵝肝的表現來看,還是在水準之上的。只不過和專業滷鵝鋪子的新鮮出品比起來總是稍微遜色一點。
但是大陸特別推薦的富苑的隆江豬腳倒是很不錯,不像你吃到的大部分隆江豬腳那樣過度酥軟,從味道到咀嚼感,一切都和合適。
炸普寧豆腐,我是很喜歡的,外脆裡嫩,蘸辣醬、豆醬、或是豬腳的滷汁,都很可以讓人愉悅。
薄殼米也是我很喜歡的,點上一盤,搞瓶酒,筷子一粒粒數進嘴裡,時不時喝上一口,可以磨上很久。當中可以用下圖的麻葉換換口味。
當然,酒喝喝是很快的,然後你就要一碗白粥收收尾,說真的,剛坐上離開汕頭的飛機,我就開始想念這碗堆著薄殼米、生醃蠔、拌著豆醬一起熱乎乎下肚的粥水了。
離開汕頭的時候是不太高興的
媽的,才呆了2天
(問中標紅加粗字體均為店名,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