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題:古稀之年創業做成語動漫:以真心為「童心」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
「快樂島裡原本充滿了歡聲笑語,吃書蟲大魔王入侵後,快樂島籠罩了一層陰影。浩昊駕駛幸福號遊輪前往快樂島,決心除掉大魔王。」
「前方是『成語浪』,浩昊必須完成成語填空才能衝破海浪。」
「第一個空應該填『石』,石破天驚,浩昊快寫上去……」
這是動畫片《文字國曆險記之浩昊巧破笑話城》中的一個情節。整部動畫片以成語為素材,孩子們可以邊看動漫邊認識成語及漢字。
2013年,該部動畫片被教育部等部門評選為「優秀國產動畫電影」,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觀看。其作者就是年過古稀的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冉紅。
「始於一封電報的啟示」
冉紅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新疆工作。37年前,丈夫帶著女兒到湖南出差。由於當時沒有手機,家裡又沒有電話,多急的事只能靠電報溝通。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封電報,上面寫著『女兒不安,詳情見信』。」冉紅介紹著當年讓自己「如雷擊頂」的事情,「一周的煎熬後終於收到了信,我顫抖著手打開後發現是『女兒平安』而不是『女兒不安』,這顆心才放下。」
「這個錯字差點要了我的命,不可小瞧漢字中的一橫一豎,差之毫厘則謬以千裡。」冉紅說,從那時起,自己的學術研究更關注於形近字研究。她說,漢字一方面是傳情達意,另一方面則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也一定程度上展現著我們民族的世界觀。
1994年,冉紅從新疆調至北京工作,「漢字童話」成為她的專長。她開始研究漢語形近字趣味教學,相關課題在1997年成功申報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重點規劃研究課題。
此後,冉紅以漢字為素材,融入知識性和趣味性,創作了「漢字謎城」及「漢字童話總動員」等系列叢書。她說,主人公名字中有「昊」字,寓意博大寬廣,就是希望通過作品為孩子們構建一個奇妙大世界。
「一生所學就是『麵粉』,要做成『包子』給孩子們」
冉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現在更能感受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兒童文藝作品不是小兒科,是引導孩子健康思考的關鍵部分。
「我一輩子都在研究兒童文學。」冉紅說,「過去積累的素材像是麵粉,如今我要做『包子』『餃子』給孩子們『吃』。」她說,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可不可以把文字作品進行可視化創新?
為此,2006年起,冉紅就開始了探索。孫女具有美術特長,她便和孫女一起設計動漫初稿,「全家總動員」嘗試開啟「成語及漢字動漫時代」。
冉紅說:「成語動漫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每個細節都體現著創新,而作品誕生的過程又是一步一腳印、精益求精的結果。」
創新過程中千萬不能忽略「積累」,生活中點滴的經歷都有可能成為日後成功的基石。她告訴記者,年輕時書籍匱乏,自己一直在讀一本關於農業學的教材,裡面包含「農作物病蟲害」、「家禽飼養」等看似與文學創作毫無關係的內容。
「但這些素材都是我日後創作兒童文學的靈感來源。所創作的故事中有一篇專門寫孩子們如何集思廣益讓一棵番茄『過冬』,很多客觀知識就來源於那本書。」
「心未老,永葆青春奮鬥之心」
兒童動畫片是一個簡單、純粹、有意義的奇妙世界。冉紅拿起自己的書,提到其中的情節時臉上總會泛起孩子般的笑容。
「我還年輕啊,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她說,現在趕上了這輩子最好的時代,又在做這麼有意義的事情,熱愛這一工作,就會一直踏實做下去。
冉紅說,自己的第一身份永遠是老師,兒童文學和影視編劇都是自己的專長。「以身作則,把自己的理論應用到有意義的實踐中去,也是我啟發學生的方法。」
未來,冉紅還希望自己的成語動漫能夠深入小學的「第二課堂」,同學們除觀看成語故事動畫片之外,還可以讀故事、演故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體會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