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村——記得住鄉愁的文學平臺
第880期
黑白電視機
改革開放的見證
許志宇
電視機對於改革開放前的普通中國人來說,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一種奢望。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有一臺上海產美多牌收音機,父母叫它「戲匣子」,它成了我的最愛,每天早晨叫醒我的是收音機六點三十分的新聞連播;每天中午回家吃飯邊吃邊聽收音機裡《嶽飛傳》《楊家將》等評書連播;而最愛的節目則是收音機裡每天按時播出的「小喇叭開始廣播了」和孫敬修老爺爺的少兒節目……
小時候,電視機是什麼樣不但沒看過,就是聽都沒有聽說過,更甭想普通百姓家裡也能擁有。
參加工作之後,電視機開始陸續走進家庭,但是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的改革開放拉開了帷幕,中國人的生活開始一點一點發生了變化。
1979年初,我調到了供銷科工作。有一天,領導突然問大家,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的認購票(那時像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是緊俏物資,在商店都要憑票供應),誰想要?這是一臺日本進口的原裝聲寶牌黑白電視機,雖然只有12英寸,但是標價卻是540元。有的人想要這張認購票卻因沒有錢而作罷。我對電視機仰慕已久,見大家都不言語,就把這張認購票要到了手。回到家裡,父親高興得不得了,拿出幾乎全部積蓄到二商店把這臺黑白電視機捧回了家。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成功訪美時,與美方籤署了一攬子文化交流項目。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中央電視臺譯製出了一部美國科幻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雖然此劇在美國並不叫座,但在中國卻產生了很大的轟動效應。此劇播出後,男主角麥克的太陽鏡成了中國所有時尚青年在那個時代的一個符號。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準時播出時,我們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認真地觀看,21集一集不拉一直看到完,父親和母親更是看著電視樂得合不攏嘴,那種幸福感溢於言表。
那時,我國生產製造的電視機很有限,國內電視機市場基本被日本壟斷,到處都是日本原裝電視機,黑白電視機也要從日本進口。多年之後,中國不但能夠大量生產製造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而且中國製造的諸多家電產品隨著海爾、華為等企業已經走向了全世界,真正實現了超英趕美,開始有了實現中國夢的可能。黑白電視機從引進到生產製造,從一個側面標示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走勢和印證了改革開放決策的正確。
我家自從有了黑白電視機之後,那臺上海產美多牌收音機就基本上成了古董,再也沒有人光顧了,而這臺黑白電視機就成了我家的一個重要成員。
最難忘的是1980年12月,各種宣傳輿論工具告訴人們,「四人幫」的審判將在電視裡實現首次直播。
直播那一天晚上,我家可熱鬧起來了。那時我家住在城市與農村的結合部,自然住的是平房,各家之間雖然走動不是很多,但絕不像現在這樣人人住在火柴盒般的「籠子」裡,樓上樓下,甚至對門的近鄰也陌生人一樣「老死不相往來」。我敢斷言,當時我們那個小區(當時不叫小區,就是一片住宅)除了我家之外沒有發現第二家買電視機,儘管是黑白的。於是,我家有了電視機就成了不大不小的新聞,買來電視機一年多的時間裡來我家看電視的人並不多,可是這次卻不同了,這次是審判「四人幫」呀,而且是央視首次電視直播,誰不想目睹一下「四人幫」的「芳容」,誰不想最先看到萬惡的「四人幫」最終是怎樣的下場!
平房的屋子一般比樓房要大些,屋子的地兒也很寬敞,但是,仍然「人滿為患」,炕上早已坐滿了人,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有老人也有孩子,還有抱著嬰兒餵奶的婦女,有人還從自家拿來小板凳,一點不見外地坐在屋地上……父親和母親這時顯得格外熱情,生怕招待不周,我想,這不啻是對鄰居們表現出的歡迎姿態,更多的是有一種顯擺的情緒在裡面。屋裡的炕上地上都擠滿了人,後來的人就站在屋子外面從玻璃窗上往裡看。我大致數了一下,光屋子裡就不下五十人。人們隨著審判的進程而情緒在不斷地變化,議論聲、咳嗽聲、孩子的哭鬧聲,還有人抽著煙,屋子雖亂,脾氣一向不是很好的父親和母親,這時倒是極為謙恭。一連數天晚上的審判,把我家鬧得不亦樂乎,可父母卻依然笑臉相迎笑臉相送。
如果說審判「四人幫」帶來的是群情激憤,同仇敵愾,那麼,一年之後的1981年12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世界女排錦標賽上中國女排奪冠的那場比賽,更是牽動了全中國人的心,也讓我們這個「小區」的人把我們家的電視機圍得水洩不通。奪冠的瞬間,壓抑多年的愛國激情此時一齊暴發,歡樂的淚水與播音員宋世雄那高昂激越的解說交織在一起,女排精神已然成為那個年代的一個符號,不,是一種光榮一種夢想!
後來,我家買了彩電,農村的一個遠房親戚把這臺黑白電視機拿走了。就是這樣一臺電視機,在當時的農村也是稀罕物呀!多年之後我再見到他時問起他電視機的事,他說看了七八年,直到生活水平提高後買了彩電才把它淘汰。
如今,黑白電視機早已成為過去和歷史,家家看的彩電大多都是液晶的,而且屏幕越來越大。從改革開放到深化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大,再到即將召開的十九大,黑白電視機雖然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曾經為此歡欣鼓舞過的父親和母親也早已作古,但是,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我們不會也永遠不能忘卻我們曾經的最愛——黑白電視機。
許志宇,男,1951年6月10日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任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化工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從1974年至今,在《青春》《廣西文學》《短篇小說》《芒種》等全國及省級報刊發表各類作品數百萬字,數十篇作品收錄於各種文集中。曾榮獲吉林化工集團文學創作特殊貢獻獎。出版作品有:散文詩集《夢之外》、政論著作《廉傳》、社科書《人為什麼犯錯誤》、長篇小說《背負太陽》、長篇報告文學《扶貧主席李賀》、30集知青史詩電視劇《知青之歌》(腳本在網絡發表)。
曾在《咱們村》發表散文《集體戶的炊煙》、電視劇腳本《知青之歌》《腳下的路再長也走不出母親的目光》《母親用巧手紡織愛的絲線》《母親是一部經書》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