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幾何思維發展規律
根據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可以將兒童對幾何圖形的認知分為4個階段:
3歲前初步認識簡單圖形,但僅限於記憶,對概念理解不深也很難自己畫出圖形;
3-4歲隨著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孩子可以區分開放圖形和封閉圖形,並且畫出類似圓、三角形、正方形的圖案;
4-6歲孩子開始分辨直線和曲線,逐漸開始認知直線、角、圓弧等概念;
6-7歲孩子可以掌握圖形之間的關鍵特徵,分辨並畫出各種圖形。
幾何啟蒙——抓住這4點很重要
認識形狀——除了看還需要感受
2、3歲左右開始教孩子圖形時,除了用認知卡片之外,還可以讓孩子親自摸一摸圖形。
這是因為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較弱,將卡片上的圖案和具體的物體結合在一起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所以需要家長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硬紙板剪出的形狀(邊角需要處理安全)等物品幫孩子過度一下。
這個時期孩子還處於「細節敏感期」,非常喜歡用手指摳洞洞。家長也可以將硬紙板剪出相應形狀的洞洞,讓孩子用手「摳」,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也幫孩子進一步感受幾何形狀。
幾何遊戲——了解形狀
在初步認識形狀的名稱之後,家長可以利用一些幾何遊戲,幫孩子進一步了解形狀,提升對幾何圖形的認知。
拓印立體圖形將一些立體圖形積木或者是其他異形積木比如圓柱體、星星、正方體等,蘸上顏料印在紙上感受圖形。
這種拓印的遊戲可以幫孩子更好的理解平面和立體之間的關係,如果孩子掌握的比較好,還可以利用拓印作畫。
圖形對應圖形對應考驗的是孩子對幾何圖形特點的認知和匹配能力。
方法:將形狀規則的積木、剪出的圖形或者圖形認知卡按照不同形狀分類匹配;
進階:將家中常見的物品,比如遙控器、紙巾盒、球、蘋果等物品,按照類似的形狀分類對應。
撕形狀孩子能畫出大致的圖形時,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將廢舊的紙或者彩紙撕成具體的幾何形狀(由家長畫畫出圖形),還可以用撕出的形狀粘出畫作。
撕出形狀主要是為了幫孩子感受圖形的特點,同時鍛鍊手部小肌肉群,所以即使撕出的形狀不規則甚至很醜,家長也不要急,更不要表現出不高興。
拼接、組合形狀——培養幾何想像力
幾何形狀的魅力,同時也是對幾何思維的挑戰就是將圖形拼接、組合、拆分成新的圖形或圖案,這種能力不僅對幾何認知有要求,還要求孩子有幾何想像力。
用小木棍、火柴棒或者雪糕棒拼出幾何圖形
用剪出的形狀拼出圖案
用方形的紙折出不同圖案
用七巧板拼出圖案
生活中的幾何——拓展思維激發興趣
最後,家長還可以利用生活中有趣的幾何運用和現象來拓展孩子的常識,並且激發孩子對幾何、數學的興趣。
比如遇到男孩都非常喜歡的汽車,就可以問問孩子:「汽車的輪子是什麼形狀?」、「有沒有方輪子的車呢?有沒有三角形輪子的呢?」
引導孩子思考出:圓形是表面最流暢的幾何圖形。
遇到籃球架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籃球架上面的三角形可不可以換成長方形?」
引導孩子思考,並告訴他:「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