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追捧,終成焦點所在。
《康斯坦丁》又名《地獄神探》是改編自同名漫畫,由弗朗西斯·勞倫斯導演,基努·裡維斯、蕾切爾·薇茲、蒂爾達·斯文頓等出演的驚悚恐怖電影。
影片講述了康斯坦丁從小具有辨認惡魔與天使的能力,這種超能力對他造成無盡的困擾,迫使他選擇自殺。但是天堂與地獄都不願接納康斯坦丁,對人類、惡魔甚至天使都失去信心的他從此遊蕩在天堂、地獄和人間。
該片於2005年2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康斯坦丁生來就能看出遊走在人間的惡魔與天使,這令年幼時的他十分痛苦,曾經自殺想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痛苦。
後來獲悉了上帝與撒旦之間有過協議,誰也不能直接插足人間,只能間接誘使人們選擇天堂與地獄,而自殺者不得上天堂,他便開始利用自己天賦的超能力幫助剷除人間的惡魔,以此祈求獲得一張天堂的門票。
《康斯坦丁》這部影片是典型的好萊塢商業類型電影,將宗教符號與個人英雄主義融為一體,加上基努裡維斯的「色相出賣」,在2005年造就了一種視覺奇觀與刺激觀感的融合。
直到現在,這一類型的電影仍延續著這樣的方式,好萊塢電影從來不缺乏美學價值,在敘事風格內工作的導演的優劣是看他是否能熟練地運用既定規則,是否在需要的時候有能力用複雜、強烈、統一的手法修改規則,佔支配地位的永遠是敘事的因果律,必領要操縱電影才能講故事。
例如他們可以任意修改宗教書籍裡的人物設定,運用反轉的方式使其轉換陣營,並以此營造獨特的「意外感」,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好萊塢奇幻影片中的各式宗教符號一定不是死板固定住的,它會隨著導演的支配而輕易改變,就像《康斯坦丁》這部影片中「加百列」的墮落。
那麼這樣的改編方式是否會影響整部影片的中心內核呢?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宗教信仰者終身的追求都是能夠在死後進入天堂一般,即使是如康斯坦丁這樣的獨行者依然在堅持這種思想,在《康斯坦丁》這部影片中其實一直在透露著諸如此般的宗教思想。
例如對「自殺」行為的否定,以及善與惡之間的涇渭分明,甚至會用一種宿命般的安排來展示西方人對於「上帝」的信任,認為他已然幫所有人安排好了未來的走向。
即使是康斯坦丁這樣不為二界所容納的一位「反英雄」角色。那麼這樣的設置,無疑是堅定再走宗教信仰道路的,無聲無息地將最後的成功歸結到了神諭之上。
但《康斯坦丁》這部影片的優秀之處便是在於,影片強調了個人、個體的作用,這也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體現,將個人英雄主義融入宗教元素之中,得出了這一個看似雙贏的結果。
正如前文所言,康斯坦丁是以反英雄的形象存在的,他的性格、出身、行為言行以及行事目的都是出於「殘缺」之中的,這種叛逆的反英雄形象反而很容易得到受眾的喜愛。
他們並不偉光正,也不白蓮花,只是在單純的滿足自己的欲望和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有升華的存在,他們感受到了「善意」的力量並竭盡一切向其靠近,最終或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或是功成名就,收穫「大團圓」結局,其實質其實都是塑造一種「迷途的羔羊」最終走上了正道的樸素願景,這種思路是影片中展示的宗教內涵所賦予的。
也正是因此,一個反英雄的形象才有變化、發展的空間,他前後行為以及思想上的變化才能反映其宗教思想的「正確性」和塑造力。
最後,是關於康斯坦丁這一人物塑造的一些個人理解,在筆者看來,康斯坦丁其實正是一個為西方社會中青年群體樹立的一種男性形象,那麼我們便需要將其納入性別研究的範疇之中。
2004年的《範海辛》、2005年的《康斯坦丁》這兩部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在觀眾們看來,第一觀感:「帥」。
第二觀感:「動作迅速,英姿勃發」。隱藏在其中的理念其實是頗有一些「控制」意味的,電影公司將一種審美觀「無意中」施加給了受眾。
他們認知中的「帥」和男性的行為其實都已在暗中被定義了,無論是範海辛還是康斯坦丁,無論他們多離經叛道,最終都是要足懲惡揚善。
無論是「吸血鬼文化」還是其他的亞文化,基本的向善論調都已經固定了,我們長期以來,將性別主體的研究的重心置於女性身份之上。
對於女性電影有著更多的解讀,其實在一些經典影片中,或是有著一些年頭的好萊塢影片中,關於男性的身份建構也十分明顯。
青少年的觀影喜好在操控之中逐步定性,而男性主體以往的身份優勢也不再穩固,傳統的主體身份建構及主體間關係模式受到衝擊,以至於他們經常陷入階段性的主體性別身份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