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大爺在65歲的時候,查出來得了肺癌。經過X醫生治療,他的病情原本已經穩定下來了。
可是沒過多久,Z大爺又得了一場流感,進而發展成肺炎,很快去世了。
X醫生很納悶,為什麼眾病之王癌症都沒打倒的人,卻被一場小小的肺炎奪去了生命呢?
X醫生把ICU提取的痰液,送去化驗,結果發現,其中含有一種細菌,叫作「鮑曼不動桿菌」。
這種細菌致病能力極強,常年橫行於各大醫院的病房和ICU中。
但它最厲害的地方,還不是致病能力,而是它經常發生變異,能抵禦各種抗生素藥物,變成臭名昭著的「耐藥細菌」。
WHO的一份報告宣稱,到2050年時,各類耐藥細菌每年會導致1000萬人喪生,耐藥細菌的危害將超過癌症。
也就是說,等我們變老,抵抗力下降以後,它每過 3秒,就要殺死我們當中的1個人!
那麼,耐藥細菌是怎麼來的?具體通過什麼方式耐藥?我們又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耐藥,是因為胡亂用藥
細菌之所以會產生耐藥性,首先是因為人類發明了抗生素藥物。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
在工業革命以前,英國樹上的蛾子主要是白蛾。工業革命以後,白蛾越來越少,黑蛾越來越多。因為黑蛾更適應黑乎乎的環境。
同樣的道理,細菌發展出耐藥性,是在人類發明抗生素,改變了細菌的生存環境以後。只不過,正常使用抗生素並不會直接導致耐藥性。
相反,如果吃藥吃到一半兒時擅自斷藥,或者沒必要吃藥的時候擅自吃藥,吃吃停停,停停吃吃,像這樣胡亂用藥,細菌就很容易發展出耐藥性。
你想啊,細菌每過20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產生新的後代。
對細菌來說,一天24小時,就相當於人類過了1400多年。你只要亂吃一天藥,它們就產生了70多代後代,相當於從唐朝一下子跨越到21世紀了。
在這麼多後代中,只要有一個因為基因變異,獲得了耐藥性,那麼要不了多久,它就能繁衍出幾百萬個、幾千萬個細菌,形成龐大的耐藥大家族。
到那時候,醫院再先進,醫生再上心,醫術再高明,也只能任由耐藥細菌在病人身上肆虐了。那麼,細菌到底是怎麼耐受藥物的呢?
細菌:為了活命,這衣服我願意脫!
2019年,兩位英國醫生Mickiewicz和Errington從泌尿道反覆感染的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種耐藥大腸桿菌,把它們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本研究主要作者Katarzyna Mickiewicz博士,圖片來源:Newcastle University
結果發現,如果周圍存在抗生素,這種耐藥細菌就會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衣服」脫個精光,在培養皿裡盡情裸奔。這裡說的「衣服」其實是指細菌的外殼,也就是細胞壁。
圖片來源:中國基因網
細菌要有細胞壁,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樣,是為了保護身體不受傷害,尤其是在野外。
而人類發明的很多抗生素,比如青黴素,各種頭孢,就會專門針對細菌的細胞壁發動攻擊。
細胞壁挨了打的細菌,就像衣服著了火的人,按理說,活不過5分鐘。
可是細菌一旦獲得了耐藥性,情況就不同了。你抗生素不是燒我衣服嘛?好,這衣服我不要了,我脫!我脫!!我脫脫脫!!!
兩位英國醫生發現,一群耐藥大腸桿菌像脫衣服一樣,把細胞壁脫了下來。由於缺少細胞壁的塑形作用,大腸桿菌腰杆都挺不直了,像葛大爺一樣,七扭八歪,癱成啥形狀的都有。
你看,細菌為了活命,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人類濫用抗生素,就很容易「培養」出耐藥細菌。據X醫生調查,Z大爺之所以會染上耐藥細菌,就是因為他平時喜歡有事沒事吃點兒抗生素。
那麼,我們到底怎麼做,才能不培養出耐藥細菌,從而拯救我們30年後的退休生活呢?
政府和科學家:需要你的配合!
為了對付耐藥細菌,政府和科學家可沒少忙活。比如,既然耐藥細菌是亂用藥導致的,那政府就立法禁止濫用藥。
而且,除了人類之外,動物也不能濫用藥。要知道在我國,大部分抗生素不是人吃掉的,而是摻入飼料中,給動物吃了,進而通過糞便滲透到周圍的水土中。動物吃了藥,得病少,固然能長膘,但更會長耐藥細菌!
所以,政府還得立法,禁止亂餵動物吃抗生素。
科學家也沒閒著。為了搞定耐藥細菌,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一邊研究細菌耐藥的原理,一邊研究新的抗生素。
但令人絕望的是,科學家發現,開發一種新藥需要10年,而產生新型耐藥菌只需要2年。研究抗生素的速度,根本趕不上細菌的耐藥速度。
因此,遏制耐藥細菌的蔓延,只靠政府和科學家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你的配合!那麼,作為普通老百姓,你和我又能做些什麼呢?
第一,要注意個人衛生,只有少感染才能少用抗生素。
第二,不要亂吃抗生素。
第三,做好垃圾分類,不要亂扔過期的抗生素。
第四,要多向爹媽公婆宣傳。
總之,耐藥細菌的鍋,完全得由人類自己來背。我們要想和家人一起,開開心心地活到老,就得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科學家,和有關部門一起,共同遏制耐藥細菌的蔓延。
千萬不能重蹈Z大爺的覆轍!
原文:翟醫蕊
漫畫腳本:Sheldon
繪製:淡淡、賞鑑
美指:牛貓
審稿人:翟醫蕊,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