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

2021-01-16 中工網

文匯報記者 李婷

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綜藝節目,想要超越前作,並非易事。不過,眼下正在熱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3》就在一片叫好聲中拿下三季以來最高評分,在豆瓣上獲得9.5分。原因何在?已經播出的六期給出的答案是:格局和視野。

如果說《國家寶藏》前兩季以年輕的表達讓人們見識到文物之美以及國寶重器所承載的文化自信,那第三季則更深層次地將中華文明置於人類文明的長卷,以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和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命題: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今天的我們,究竟該為後世子孫留下些什麼?

中華文明賡續綿延,與世界文明交相輝映、互相交融

在文物保護、活化利用中,時常要問兩個問題:初心是什麼?時代需要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認為,考古學是一門通過文物來研究歷史的科學,目的就是以史為鑑,獲取人類發展進步的有益經驗。

和前兩季相比,《國家寶藏3》最大的變化之一是主角,不再停留於某一個博物館室內空間,而是選取了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600年的紫禁城、933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布達拉宮、1654年的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陵、2500年的孔廟孔林孔府、3200年的三星堆、3300年的殷墟,以及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傳遞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3》在一片叫好聲中拿下三季以來最高評分。 製圖:李潔

比如,第一期在介紹故宮時,專門講到了金嵌珍珠天球儀。作為我國流傳至今唯一一座黃金製成的天球儀模型,該天球儀布列星辰、三垣、二十八星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顆星,球面還有黃道、赤道、銀河和二十四節氣,是融貫科學和藝術的珍品。這件寶物反映出我國清代不俗的天文科技水平,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見證——天球儀最大特點之一是上面的星象引進了西方的星等,體現了當時對西方文明的借鑑。

事實上,中華文明賡續綿延,一直以來與世界文明交相輝映、互相交融。12世紀傳入歐洲的造紙術和15世紀傳入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加速了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的進程;13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為歐洲航路開闢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13世紀中期火藥傳入阿拉伯,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助推近代社會變革的關鍵技術發明……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鑑,因互鑑而共榮發展。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沒有什麼能阻擋人類文明互鑑的步伐,唯有攜手共進、守望相助,才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鑰匙。學者認為,這對於全球化受到挑戰的當下,極具借鑑意義。

一件件國寶背後,是一代代歷史文化遺產守護者的辛勤付出

泱泱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留下無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一件件國寶背後,是一代代歷史文化遺產守護者、傳承者盡施己力的辛勤付出。

以「九色鹿」為例,作為美麗、善良和正義的化身,這一經典動畫形象定格在了無數70後、80後的記憶裡。它的原型出自被譽為中國繪畫基因庫的敦煌莫高窟。據統計,莫高窟的壁畫總面積達45000多平方米,保留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繪畫佳作,堪稱藝術寶庫。它們能留存至今,離不開許多人的默默付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選擇歸根大漠,隱身於世,生死相守,其中便有「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近1700年,是敦煌莫高窟走過的風雨歷程;50年,是常書鴻痴守敦煌的歲月。他青年時期留學法國十年,藝術創作才華已經嶄露頭角,本該有美滿安逸的一生,他卻放棄了個人的藝術創作,每日清沙築牆、整理資料、修復石窟塑像、臨摹歷代壁畫。莫高窟有一座倚崖高樓叫「九層樓」,簷角掛著「鐵馬」鈴鐺,常書鴻聽了幾十年。後來回到北京,他在窗前也掛一串鈴鐺,夢裡依稀回到敦煌。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場文化的接力。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敦煌藝術之花」正越來越多地綻放在我們的生活裡: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電影《英雄》《妖貓傳》等許多影視劇的場景取材自敦煌莫高窟;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飛天、舞蹈《絲路花語》《千手觀音》中的美妙身姿來自敦煌莫高窟;「九色鹿」的形象亦歷久彌新,如今被印在絲巾上、畫在茶杯上……

一如觀眾看完後的留言:通過《國家寶藏3》,我們感受到文物背後文化的重量、底蘊,知曉了「何謂華夏,何以中國」,它書寫過去,指引將來。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曾經的輝煌,不要忘記現在的難題,更不要忘記未來我們背負著什麼,該如何走下去。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國家寶藏3》給了我們答案
    已經播出的六期給出的答案是:格局和視野如果說《國家寶藏》前兩季以年輕的表達讓人們見識到文物之美以及國寶重器所承載的文化自信,那第三季則更深層次地將中華文明置於人類文明的長卷,以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和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命題: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
  • 西蜀文化探秘丨陶器一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可能都會用到壇罐缸缽、鍋碗瓢盆,有時也會看到古代的鼎鬲鬹甑、 鍅釜甕豆等容器,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它們都是一家人,它們的祖先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陶器。那麼,什麼是陶器呢?所謂陶器,就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制而成的器具。
  • 亞洲文明對世界做出過哪些貢獻?這部央視紀錄片說清楚了!
    文明是什麼?它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從太空俯瞰,星河般的璀璨光芒正是人類活動的痕跡。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並激勵全黨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可以說「中國夢」如今在中華大地深入人心,在海外華橋華人和世界各地產生廣泛影響,成為最具震憾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的實踐性口號。  學生:那麼,孫老師您是怎樣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呢?  老師:關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許多學者和理論工作者都做了詳細的研究和解讀,我沒有什麼新看法。
  •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我參觀過法國羅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倫理文明,是非常重視親子之情和仁愛之心的民族,孕育出許多偉大的父親、母親形象。目前世界上,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母親節,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父親節。「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炎黃子孫理應有一個充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而不是過外來的節日,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 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民族歷史豐富內涵
    無論是全國處於單一王朝統治時期,還是多王朝並立時期,各王朝都自認為是中國或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以10—13世紀宋、遼、夏、金時期為例,當時從隋唐的大一統時期,經過五代,進入了多王朝並立時期。考古資料和傳統歷史文獻證實,四個王朝都爭用「中國」名義,自稱「中國」,均以中國傳統的「德運」之說維護自己的正統體制。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
  • 中國文明最早的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祖國廣闊的土地上,過著最原始生活。中國國內最早的原始居民是約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者,遠古人類的蹤跡遍及中華民族的大街小巷,在經歷了初始部落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後,伴隨著生產主力的發展趨勢和部落戰爭的加重,遠古時代的公有制經濟慢慢分裂,私有制出現,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是在夏朝,這也意味著我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
    例如: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曾經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而現在,其它幾個文明古國都已經消失了,只有中華文明經歷數千年而延綿不絕,至到今天,任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這一點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中華民族才能做到!從古至今,在這個世界上大約有幾千個民族。他們在長期地與大自然以及人類自己的殘酷鬥爭過程中,有機會倔起的民族,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只有二三十個。
  • 黃河: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
    西高東低的臺地,為她提供巨大的勢能和衝擊力。咆哮不息的黃河在流過黃土高原時,狠狠地切入黃土高原疏鬆的土質,黃土高原為她注入大量的泥沙,使得黃河成了一條泥河,也成了世界大河中含沙量最高的河,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大河之中最為猛烈的受孕。黃河有著世界大河中最為偉大的塑造平原的能力。  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風水」「氣數」「時運」這些詞,是上自帝王下到黎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 中國古人曾到過南美洲?南美洲發現神秘文明,時間比瑪雅人更早!
    奧爾梅克文明重現天日,聯合瑪雅文明再掀波瀾,世界末日傳說究竟如何興起?奧爾梅克文明又究竟來自何方?大家好啊歡迎大家來到今日的掘密檔案,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掘掘,上一期啊掘掘和大家一起揭秘了存在於真實的神話故事大洪水,本期呢,探險不怕險的掘掘即將帶給大家一起探一探西方文明究竟來自哪裡的險!
  • 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經驗」
    經過8年持續努力,今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貧困縣已經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之所以在減貧、脫貧上取得這樣的不凡成績,有如下幾方面原因。首先,中國減貧、脫貧的不凡成績來自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內生動力。
  • 誠信為本,文明為綱
    但是有了共享單車就不一樣了,我可以不著急打車或者公交了,路上找到一輛車掃碼開鎖就可以走回家的時間節省了一半,而且還不貴很便宜,這大大便利了我的出行,而且我還做到了綠色出行,不僅為保護環境作出奉獻,還鍛鍊了自己的身體。不過,我也遇到這種情況:按照圖標去找過小單車,走著走著就走進了別的小區,從這種小角落找車,有時候就站在圖標那裡,就是沒有車,對於這些問題,我很是苦惱。
  • 人民日報文章: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上
    今天,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站在中國與世界關係歷史性變遷的路口。世界秩序調整、國家實力消長、歷史文化積澱,無不投射於外交。在落棋弈子、折衝樽俎之際風雲激蕩。面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深刻複雜變化,世界在思考未來何去何從,也在關注走向民族復興的中國,將為世界帶來什麼。
  • 原創丨從南京大屠殺到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認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起源、發展脈絡和最終形成的全過程!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華夏大地上生存繁衍至今的人們,會自稱中華民族?或者說,什麼是中華民族?這個問題在許多人看來,已經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思考的價值。有人說,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它無非是對中國境內各民族的一個總稱。
  • 湯因比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中華文明將引領世界
    作為一名優秀的歷史學家與哲學家,在他暮年之時都一直研究著時代的發展與歷史,他曾說:「中華民族將引領社會的文明發展」當然他的預言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經過對各國的歷史發展研究所做出的論述。但作為中國人,我們不是單單聽到別人誇我們就覺得好,而是從歷史回看,湯因比的論述或許會是這個時代的導向結果。
  • 全球公認最厲害的民族,中華民族上榜,另外那2個自古便是宿敵
    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積澱,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國家,被稱為「四大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漫漫時光裡,中華民族經歷了無限繁榮,也曾跌入谷底,任人欺凌,但是最後憑藉著頑強的民族精神,再次回歸頂峰。
  • 魯迅:中華民族的根柢全在道教!
    人類歷史從石器時代到現代文明,屈指算來,會使用工具僅僅上萬年進程而已。之前兩三百萬年,基本上是蠻荒的上演。蠻荒時代,人與動物競相為食,爭奪生存權利,在當時地球的叢林法則中,人,應該屬於食物鏈的一個環節,理所當然被猛獸啖食。
  • 長三角成為世界級城市群,要為全球貢獻新的文化與文明
    一個城市群要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光有經濟的增長還不夠,還要考慮文化和文明的因素。「(如果長三角地區)超越傳統江南文化形成新時代文化,為全球貢獻一個新的文明,這樣即使GDP增長小一點,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也會得到全球認可。」張學良教授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