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41年,蒙古人的兵鋒已然越過東喀爾巴阡山,進入匈牙利境內。在此之前,拔都率領的「長子軍」已經徵服了南俄草原並將當地的欽察人向西驅趕至匈牙利,匈牙利國王別拉四世收留了這群流亡者,並希望藉助後者的力量守衛國家的疆域。然而不幸的是,追擊的蒙古軍也尾隨而來,他們要求匈牙利交出逃亡的欽察人,結果遭到拒絕,於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在所難免。
目睹羅斯諸國在蒙古人攻擊下的可怕遭遇,別拉四世對這群東方惡魔的作戰能力產生了深深的憂懼。為了一舉阻擋敵人的攻勢,同時也為了守衛整個西方世界,日耳曼和奧地利派出自己的軍隊與匈牙利協同作戰。長久以來,歐洲的騎士都是戰場的主宰,他們有著包裹全身的厚重護甲,手持沉重的長矛或者騎士劍,有的甚至給自己的馬匹也披上重鎧。如此裝備起來的騎士堪稱冷兵器時代的「坦克」,尤其是眼前由多國聯合組成的鐵甲軍團,更是足以摧毀一切敵人。
國王的弟弟科羅曼站在高處審視著歐洲聯軍,在信奉「厚甲重劍」的西方人眼中,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擊敗這支部隊。但表面的鎮定無法撫平科羅曼內心的不安,他隱隱約約感覺到這場戰役可能跟以前的不同。在多瑙河的支流塞約河附近雙方遭遇,聯軍一如既往地把最強大的騎士兵團擺在前面,後面跟隨步兵。對面是蒙古人的輕騎兵橫隊,他們騎著矮小的蒙古馬,身著簡陋的皮甲,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是歐洲騎士們的對手。輕騎兵後面藏著的是蒙古重騎兵,他們的主要武器不是弓箭,而是大刀和「骨朵」。
骨朵是一種鈍器,類似鐵錘,全速衝鋒中的一次敲擊可以把敵人震得腦漿四射。蒙古軍中輕重騎兵的比例一般為6:4,輕騎兵是擊潰對手陣線的主要力量,重騎兵則負責「一錘定音」和「戰場收割」。急於決出勝負的科羅曼下令全部鐵甲兵團向蒙古人衝鋒,只要雙方貼在一起,無情的騎士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削去對方的腦袋。然而很快科羅曼就發現,無堅不摧的鐵甲軍團這一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蒙古輕騎兵避開了正面交鋒,等聯軍衝過來的時候迅速向兩翼散開。歐洲騎士們厚重的鎧甲使得馬匹的行進速度極慢,相反蒙古人卻因為輕騎簡裝而獲得巨大的機動優勢。
在弓箭的發展史上,東西方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馬背上的蒙古人以狩獵為生,他們製作的複合弓無論是射速還是射程都遠遠超過歐洲的十字弓。此時輕騎兵們用弓箭編成密不透風的箭雨,或者洞穿騎士的鎧甲,或者射死他們的戰馬,而身著重鎧的騎士一旦從馬上跌落,很難一個人站起來。曾經叱吒風雲的騎士們從來沒有像今天感到這般無力,而身後的步兵就更慘了,弓箭成了歐洲人的夢魘。
在「非接觸」的作戰模式之下,聯軍的陣線逐漸崩潰,此時蒙古重騎兵出場了。在他們的集團衝鋒之下,僥倖躲過箭雨的聯軍士兵迎來的是閃亮的大刀。一波波的「收割」讓附近的河流也染成了紅色,最終精銳的騎士兵團全軍覆沒,東歐的門戶因此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