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張亞東一直是低調的、沉默的、溫柔的、神秘的。
作為王菲《浮躁》、《將愛》,許巍《在別處》,樸樹《我去2000年》、《生如夏花》,汪峰《花火》,莫文蔚《寶貝》,李宇春《皇后與夢想》……等專輯的頂尖幕後製作人,大眾卻更關心他的情史。
直到,在《樂隊的夏天》以超級樂迷的身份出現,50歲的張亞東的才華才開始被更多人認識。
節目中,張亞東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本色。
只是,和以往有點不同的是,在談起音樂,談到音樂市場,說話總是小心翼翼,很顧及別人感受的他還是會不期然露出鋒芒。
比如,直言每一個平臺都是支持大明星、流量藝人,給樂隊的空間太少。
比如,聽到太普通的音樂,他坦誠,聽不動了,需要聽到新的東西。
比如,為了給樂迷科普音樂知識,一反常態站起來示範雷鬼音樂中的反拍節奏,還高調要求觀眾們要跟著一起來。
同時,張亞東還會因被觸動而眼角含淚,會準確指出樂隊的演繹特點,提意見……
人在自己真正喜歡、在乎的東西面前,總是難免真情流露,內斂如斯的張亞東也不例外。
支撐這些專業點評的,自然是張亞東深厚的音樂素養,那簡直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寶藏。
而這一切,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
0 1
北漂,音樂生涯的真正起點
1969年,張亞東出生於山西省大同的一個小縣城。
媽媽是晉劇劇團的演員。13歲,張亞東就開始在歌舞團工作;18歲,他加入大同市礦務局文工團,那是他獲得成長和鍛鍊最多的地方,「我寫的歌馬上就有樂團來實現」。
22歲,張亞東選擇放棄文工團的才子光環,他決定只身前往北京,追尋更大的音樂夢。
像每個北漂的文藝青年一樣,初到北京的張亞東生活十分拮据,還曾經因為作息、飲食不規律,熬出了十二指腸潰瘍。
這段貧困的生活在他內心留下了很深的痕跡,以致多年以後在某節目上聊天,他還忍不住說,做音樂人太苦了。
當然,更多的還是幸福感,「想起來特別開心,都沒飯吃了,還能約人聊音樂「。
當時他最渴望的是,能在某張CD印上自己的名字。
這個夢想實現得算很順利,他認識了竇唯,為《豔陽天》這張專輯做吉他和鍵盤部分的演奏。
又通過竇唯,踏上了「通往」王菲的道路。1996年,三人合力打造了王菲作品中最受樂迷追捧的專輯《浮躁》。
其中,我最愛《末日》。王菲作詞、作曲,張亞東編曲。
音樂開始,一股神秘的電流聲在背後起伏,帶我們走進一個未來世界。每個小節結尾反拍的兩聲鼓,仿佛危險來臨時的心跳,正反拍的鑔聲一深一淺流竄其中,像我們一步一步的小心翼翼,又像時間流逝的滴滴噠噠。
這段前奏,用音樂語言近乎準確地揭示了開頭兩句歌詞,「理想徘徊十字路口,不知道往那邊走,信心一路上低著頭,數著腳下的石頭」。
我們看見了故事的主人公,一個猶疑前行、為理想或愛情掙扎的年輕人。
在一段對環境和內心膽怯的描述過後,鼓聲配上王菲空靈的聲線,主人公開始轉變,「美麗留著眼淚,向自己告別,虛偽展開了笑臉,在人群中周旋」。
緊接著,是更加瀟灑的態度「清規戒律沒有意義,三心二意才是魅力」。這裡吉他聲與唱詞的起落配合尤其精彩,吉他聽起來,很是率性瀟灑。
最後,歌曲在音色明亮的樂器聲中結束,雖然末日來臨,世界好像不再那麼昏暗和危險了。
1999年,在王菲的日本演唱會上,王菲演唱《末日》,張亞東彈吉他,竇唯打鼓。
他們就像一支完美的樂隊:表現力極強又有創作能力的主唱,才華橫溢,對獨立音樂有追求的樂手。
那是一個明星音樂人可以同時創作流行音樂和獨立音樂的時代。
每次看這個視頻,我總會想,如果他們幾個人的人生抉擇、感情選擇能稍微有些改變……也許,那個樂隊陣容,還有可能延續至今吧;也許,王菲的音樂,還能達到新的高度……
可惜,一切都只能存在於假設之中。1999年的這次演唱會,是都出生於1969年的王菲、張亞東、竇唯,三個人一起合作的「夕陽之歌」。
0 2
走出幕後
1998年,在公司的催促下,一直比較抗拒引人注目,只想當幕後製作人的張亞東推出了第一張同名專輯《YA TUNG》。
這張寶藏專輯裡,張亞東把朋克、電子、迷幻玩了個遍,現在聽也依舊不落後於很多獨立音樂。
聽過這張專輯的人應該不太多,除了裡面那首《只愛陌生人》,原因很簡單,1999年,王菲翻唱了。
但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春光》。
前奏是春天的雨聲,孩子的嬉戲聲,隱約的雷聲,伴隨著叮叮咚的響聲,好像雨水從竹葉滴落到水潭,嚇得水裡的魚兒四竄遊動,一派充滿生機的喜悅氛圍……
然而,緩緩流淌的吉他聲卻不那麼明快,等歌詞一出我們終於懂了,原來前面的音樂都是為了反襯歌者的憂傷:
春光慢慢後退,不忍不能追隨
別說別說我心太冷酷,不能把你安慰
一個為愛糾結的人,站在房間裡,看著窗外歡快的景象和淅淅瀝瀝的春雨,感嘆春光褪去,他猶豫、控制著感情、傷害、又自我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春光》的填詞者是張淺潛。
據百度百科,1999年,張亞東和張淺潛曾短期組過一個樂隊叫Z2。
一個是全能製作人,一個是天才音樂人,可說是夢幻組合,但很遺憾,關於這個樂隊的信息太少,前半句是組建,後半句就是自然解散。
0 3
職業態度
張亞東一直很感謝王菲給予的創作自由,這些合作讓他收穫了足夠的自信。
《浮躁》之後,華語樂壇在2000年前後迎來了黃金時代,張亞東也為此畫上了一筆又一筆濃墨重彩。
他擅長編曲,對專輯的整體性把控能力讓樂迷讚不絕口,更厲害的是,他能用專輯來詮釋音樂人的性格。
《我去2000年》告訴我們,樸樹是個會傷感的憂傷大男孩。世紀之交,高科技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年輕人興奮激動,充滿希望,又會緊張質疑,懷念過往。
後來的《生如夏花》,張亞東通過這張專輯講述一種平靜的嚮往。
青春易逝,但我們不會放棄追尋泰戈爾所說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也要像夏天的花那樣活得燦爛」。
做音樂的人個性一般都很強,創作過程中難免會有意見衝突,但張亞東往往是那個選擇合作的人。
「製作人是服務行業,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音樂的,但給別人做的話會和睦相處,不會強迫別人」。
他就像一個音樂上的導演,懂得挖掘歌手的特質,為他們編排蘊含各種人生況味的音樂作品。
與張亞東合作過得流行音樂領域星光熠熠的名字還有很多,張薔、莫文蔚、陳楚生、李宇春、張靚穎……
他總是在思考如何將創造的歌曲與歌手完美結合。
他希望知道觀眾一直怎麼看這個歌手,了解其對感情、生活是什麼觀點,認為創作的音樂必須根據不同人的性格找到最合適的東西。
張亞東也為電影做配樂,在《那時花開》、《開往春天的地鐵》、《藍宇》、《昨天》都有他的痕跡。
他為《開往春天的地鐵》創作的經典配樂,完美地再現了少男少女在戀愛中的情緒波動,讓人看得心跳加速。
愛情的羞澀,試探,勇敢,自卑,喜悅,緊張,無奈,心疼,躍然眼前。
0 4
音樂,要有不同的色彩
2009年,張亞東製作了自己的第二張專輯《潛流》。這是一張聽起來非常享受的專輯,是喧囂過後的舒緩和迷人的情感暖流。
除了唱歌,他幾乎包辦了所有工作:作曲,錄音,混音,連所有樂器都恨不得是他自己做的。
對於演唱者的選擇,除了大腕兒,他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了一些新人。其中,就有2009年還不為大眾所知的Tia袁婭維。
現在,靈魂歌者袁婭維已經成了國內樂壇最閃耀的明星之一。
如果退回2009年,也許我們都會覺得袁婭維的音樂過於小眾,中國人不習慣聽,但事實證明,對不同類型音樂的認知和接受,只是時間問題。
張亞東曾說,我得到過那麼多幫助,我希望可以幫助更多年輕人去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
他說過,我愛做夢,我認為市場會變好。
我希望音樂領域能有一個不同的色彩。
不過,「不同的色彩」顯然不包括洗腦神曲,在【開腔】訪談中,他說:
「我個人對洗腦神曲簡直反感到一定程度,我是覺得不公平,這樣會抹殺掉太多好的東西。那個東西不能洗我,能寫洗腦神曲,就是他自己可以被洗腦。」
作為音樂製作人,張亞東大部分時間都在錄音棚度過。
那是一個封閉的空間,與世隔絕。張亞東喜歡這樣的狀態,性格加上工作性質,他呈現出來的更多是沉默的、穩重的狀態。
但,這並沒有掩蓋內在的光芒與能量。
他渴望突破自己,去了解不同的人:生命就是一條河,每一個人在你面前就是一滴小小的水,讓你融入進去,讓你忘掉自身比較狹小、自我的那種空間。
當被問及最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他說:要過自己很滿足,又能幫到別人的生活,要有更廣闊的胸懷關注更大的東西。
音樂是張亞東的信仰,他曾提到一個朋友的話:
「他說人活著應該有至愛,但不能選擇一個活物,愛一個人,她可能會變心,愛一個寵物,它可能會死,你一定要選擇一個不會離開你的東西。我選擇的是音樂。」
「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尼採的這句話,張亞東想必會認同。
感覺不錯,請戳右下角「在看」
你可能還想看
(戳下方圖片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