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起陳為軍的名字,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陌生,陳為軍是誰?
可當說起《生門》,大多數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他!
2003年,一部聚焦河南愛滋病村家庭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出現,獲得了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 、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皮博迪獎。
這部作品的出現,可以說成為了中國紀錄片走向國際的一個裡程碑。
而這部紀錄片的作者,就是陳為軍。
圖丨《好死不如賴活著》DVD封面
在隨後的17年間,陳為軍從未停下創作的腳步。
2007年,講述武漢一所小學中三年級一班班長競選的紀錄片《請為我投票》,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15強。2012年,系列紀錄片《為什麼貧窮》的第八集《出路》,獲得了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2016年到2017年期間,網絡系列紀錄片及院線紀錄片《生門》,通過對婦產科的紀錄,反映了女性生子的艱辛與痛楚,和中國社會及家庭的種種。
圖丨紀錄片《生門》海報
2020年,陳為軍的新作《城市夢》上映。這一次,陳為軍將鏡頭對準了武漢城市中的城管隊員與艱難求存的城市外來貧困戶。
從上映之前所發布的預告片,可以看出這部影片十分「硬核」。
目之所及
關注人類經驗中共通的東西
當陳為軍的作品《好死不如賴活著》在國際上獲獎,許多人開始認為陳為軍在取材上「取巧」,以視覺衝擊來博得眼球。但是,對於陳為軍來說,紀錄片所關注的,「應該是人類經驗中共通的東西。」
在《城市夢》中,所記錄的就是武漢魯磨路一隊城管為了執行美化城市環境任務與當地一個「釘子戶」攤販王天成一家所發生衝突。
圖丨陳為軍最後一部作品《城市夢》海報
影片雖然講述的是城管與小攤販之間的衝突,但是背後卻隱藏著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無法忽視的矛盾。無數外來務工人員放棄了老家安穩的日子,懷著「城市夢」來到城裡打拼。他們為得更多的,是讓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擺脫他們和祖輩的窮困生活。他們一方面在城市中艱難求生,「一手打,一手談」;另一方面,他們也徹底斬斷了自己與家鄉的聯絡,成為了一個「無根」的家庭。
與此同時,影片中這一隊城管,為了完成任務,採用了各種手段,包括文書、張貼告示。雖然城管們最後自掏腰包為王天成一家解決了困難,這期間卻也不斷遭到了來自王天成一家的誤解、謾罵、甚至掌摑。用影片中隊長的話來說,「他們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
這種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進退兩難」,可以說是如今我們不得不去直面的問題,而影片中王天成一家對於孩子萍萍的殷殷期盼,又讓無數人感同身受。
陳為軍的作品長久以來都聚焦人類一系列的共同母題,諸如生、老、病、死、婚姻、教育等。
《好死不如賴活著》,關注文樓村的愛滋病家庭;《生門》關注的是社會中女性生育與家庭;入圍奧斯卡15強的作品《請為我投票》,更是將鏡頭聚焦在孩子們,通過孩子們的種種行為,觀眾們也擁有了不斷反思自我和中國家庭教育模式的機會;《出路》更是將鏡頭對準了大學教育以及就業前景。
作為一位紀錄片工作者和一個中國公民,陳偉軍將他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與反思融入在他的作品中。同時,他的作品又透露著無處不在的人文關懷。
圖丨紀錄片《請為我投票》海報
拍攝原則
展現人們最真實的樣子
有記者問陳為軍,「當一個好的紀錄片導演,其實很需要專業和技巧的吧?」
對此,陳為軍說,「專業和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點。」
圖丨陳為軍團隊在《請為我投票》拍攝現場
陳為軍一直引以為豪的,是自己的作品中,總是可以反映出人們最真實的樣子。這也是觀眾喜愛,並佩服陳為軍的原因之一。
為了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拍攝對象,為了讓拍攝對象放下戒心,陳為軍一直極力控制自己拍攝團隊的人數。在拍攝《請為我投票》時,拍攝現場僅有三人。《生門》這部廣為傳播的作品,拍攝現場也僅有四人。
圖丨工作中的陳為軍和他的團隊
在《城市夢》中,陳為軍使用手持攝影機,跟隨王天成與他的家人四處奔走。有時更是跟隨著王天成走到了大馬路中央。王天成一家,也漸漸地將陳為軍視作朋友,對陳為軍吐露心聲。城管隊員更是如此。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真實自然,不矯揉造作。這或許便是因為陳為軍一貫的紀錄片拍攝原則。
圖丨《城市夢》中的人物不畏懼攝影機,也不會「裝」
縱觀陳為軍的作品,他的視角大多是中立的。多數時間,他是一個沉默的記錄者——不偏頗任何一方,不幫助任何一方。不打擾也不幹涉,使人們對他產生了信任感。
在他看來,和拍攝對象相處時,與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是一樣的:「很多人在經歷一個人生最重要的節點時,如果你用的是非常平等自由的一種交往方式,作為人生這一段最重要的陪跑者和他一起跑,他們很容易接受的。如果你是出於個人的名利目的,去做很多的參與幹涉,那可能影響別人正常的生活,肯定別人會拒絕。」
圖丨《出路》中揭開自考學院黑幕的教師,王振祥
在《生門》中,家境貧窮,身懷雙胎的陳小鳳入院,丈夫與哥哥為了籌集醫療費四處奔走,令人心酸。面對這樣的情況,讓人不免疑問:「面對這樣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們會向陳為軍求助嗎?陳為軍會給予他幫助嗎?」
對此,陳為軍給出的答案,是「不」。
圖丨《生門》中的陳小鳳,與幾年後她的兩朵金花
陳為軍在採訪時曾說過:「我們一開始拍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要講清楚原則,這也是我做紀錄片堅持的原則,就是說我們鏡頭前、鏡頭後,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絕對不能產生金錢的往來。」
作為一位獨立紀錄片創作者,陳為軍對自己一直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不要功利」。「做紀錄片的人,不能太有功利心。電影導演可以功利,因為這就是個名利場,而紀錄片導演不能。」
無處可看
不應被忽視的作品
圖丨「消失」了的《城市夢》
《城市夢》這部電影,曾先後在武漢、北京點映。隨後又在武漢率先上映,全國院線則於本月28日同步上映了這部作品。
然而,隨著電影院的全面復甦,許多重映的經典作品和暑期檔上映的新片們「無情」地佔據了全國影院的大量排片。電影行業在後疫情時代所爆發出的「勃勃生機」,同時也擠壓了諸如《城市夢》這樣的「小眾」電影的排片。
圖丨全國上映僅三天,全國排片量已不足20場
8月28日,《城市夢》上映首日,北京,天津沒有影院對這部電影進行了放映。8月29日,北京終於有了一場《城市夢》的放映,而放映時間則是早上的9點45分。根據燈塔app的顯示,截止目前,《城市夢》獲得了138.08萬的票房成績。這樣的票房成績,和「少的令人無奈」的排片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想看一部院線上映作品,卻發現無處可看。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的院線行業中已經發生了不止一次。
圖丨2016年《百鳥朝鳳》製片人方勵為求排片下跪
如今商業化的電影院線,完全根據觀眾的喜好對影片進行排片。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觀眾的觀影期望得到滿足,影院也同時獲得盈利。這看起來似乎是一種「皆大歡喜」。
可是在大多數觀眾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許多本不應該被「忽略」的電影,就已經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一部分的觀眾所真誠期待的電影無處可看。又或許,儘管有排片,也會因為時間、地理位置等因素而無法成行。
對於整個蓬勃發展的電影行業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遺憾,但是這樣的遺憾究竟是否應該存在?
圖丨豆瓣上,512人標記看過,2734人標記想看
在影院剛剛復工,人心未定的時候,筆者曾經也在懷疑,在這種時刻強調院線細分是否是不顧全大局?可在如今,筆者卻認為,恰恰是如今的時間點,更應當去進行院線細分的探索。畢竟,往後的日子中,必將有更多的優秀電影等待走進院線與觀眾見面。這些電影或萬眾矚目,或小眾文藝,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影片,優秀的作品應當被看到。如若院線細分,無疑給了不同類型的作品一個公平的機會,更是給了所有觀眾一個觀看不同類型影片的機會。
百家齊鳴,百花齊放,方是一個行業最健康的樣態。
direc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