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聲》是最近比較紅的電影,跟大多數韓國罪案電影的路數差不多,風格也與導演羅宏鎮的前作《黃海》、《追擊者》一脈相承,角色表情不是這樣:
就是這樣:
當然,還有這樣:
總之是極端環境下心理承受達到極限的各種樣子。
擾亂寧靜鄉村的系列兇殺案,一直混日子的小警察對於偵破其實並不算上心,直到小女兒受到直接的威脅,他才真正開始全力面對不可知的幕後殺手。
這起發生在韓國谷城的鄉村奇談摻雜了兇殺、厲鬼、喪屍、巫術、宗教等,各種勾魂奪魄的戲劇元素,有人從韓國日據時代的悲劇歷史來解讀角色的行為動機,有人從導演的宗教背景來解讀片中場景的意義……
如果一部影片引起了各種解讀,它無疑是巨大的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哭聲》已經做到了。
一切的懸疑和疑惑在結尾似乎已經有了交待,但結局並不能滿足習慣善惡二元論的觀眾。對於兇手到底是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哭聲》最大的爭議所在。
導演羅宏鎮顯然早有準備,坎城電影節上接受採訪,被問到誰是這場悲劇真正的殺手,他的標準答案是「該負責的應該是日本人和薩滿法師」。但是關於電影的結局,他特別希望觀眾能夠得出自己的結論,「電影究竟表達了什麼,這個真的取決於觀看的人」,一不小心他說了實話,「事實上,讓觀眾困惑也是我的目的之一」。
觀眾越是懵圈,導演越是高興!
一開篇導演就摘抄了聖經中路加福音中的一段:
看完影片後,僧叔認為相當於導演開門見山地放話:
宗教元素對影片逼格無疑是有效的提升,有經典的支撐,有儀式感,還有宿命的味道。
《哭聲》中安排了不少場景與聖經記載相映射,諸如扔石頭、雞叫三遍、聖㾗啦等等。最核心的是天使和魔鬼對羔羊信徒的爭奪,信神與信魔之間的搖擺,當然是對信仰崩壞人心的失望。
價值千萬韓元的薩滿驅魔儀式
基督、佛教和薩滿教的元素被放在一鍋裡亂燉,竟然也能各行其事,對情節和人物情緒的推動都有交代,導演的野心的確得到了有效的施行。
血腥場面當然必不可少
但是導演的目的是讓你懵圈,先擺了個逼格提升陣,接著又上炫技大法。雖然是較常見的多線敘事,但架不住它的時間長啊,一條看小警察叨逼叨,一條看日本人神兮兮,還有白衣女陰惻惻,加上時不時來點不要錢似的血漿場面,兩個半小時的影片要保持注意力來理清線索,還要自行腦補背景和人物小傳,對觀眾來說太過於苛求。
相較於羅宏鎮的《追擊者》和《黃海》,蠻勇和極致的力量在《哭聲》中仍然存在,但導演的注意力集中在故布疑陣,僧叔覺得少了些單純。
另外兩部影片中主人公的行事有確切和必要的動機,最後的結局交付命運,悲涼但得其所以。《哭聲》則一直讓角色做二元選擇題,得與失是他生命的全部,對於神或魔來說,他不過是頭可憐的羔羊。
其實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就表露了他的真正意圖,觀眾一直糾纏是神是魔的日本老人是最先出鏡的角色,他在幹嘛呢?
他在給魚鉤裝餌,準備釣什麼呢?當然是作為觀眾的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