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組委會破天荒拉來科恩兄弟兩條「大腿」坐鎮主席,令局面完全可以「直立行走」。你根本不用擔心8人湊成的評審團會下出雙黃蛋,而該為科恩雙煞即將側漏的霸氣,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18年前,出任坎城影展評審主席的伊莎貝爾·阿佳妮曾抱怨:「討論金棕櫚的過程讓我想吐,那是一場永遠不會醒來的噩夢。」法國媒體之後嘲諷道,那是因為阿女神HOLD不住場面所致。
縱觀坎城影展歷史,除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會耐心地讓每一個組員為獎項投票之外,多數主席都是「法西斯」:他們一定會把自己有限的見識、難以言說的私心、以及無法見光的人品播灑在每一個獎項上,評審成員自然胳膊扭不過大腿。
今年,組委會破天荒拉來科恩兄弟兩條「大腿」坐鎮主席,令局面完全可以「直立行走」。你根本不用擔心8人湊成的評審團會下出雙黃蛋,而該為科恩雙煞即將側漏的霸氣,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科恩兄弟
科恩兄弟闖江湖,從不按常理出牌
科恩兄弟從1984年拍出《血迷宮》至今,業已在江湖上打拼30多年。在這30年裡,哥倆最彪悍的人生標籤就是——特立獨行,永遠不按常理出牌。
作為在美國長大的兩位50後老男人,他們的絕大多數創作都與好萊塢主流影圈背道而馳。儘管,哥哥喬爾可以娶女演員(費蘭西斯·邁克多曼德)做老婆,弟弟伊桑也能搞定一線巨星(布拉德·皮特、喬治·克魯尼)參加演出,但他們的作品卻永遠拒絕濫俗,始終保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陰鬱——它們時而詭異魔幻、時而尖刻寫實,時而殘酷到不忍直視,時而又歡樂得合不攏嘴,但黑色是科恩兄弟的永恆底色。
科恩兄弟講的故事通常貌似簡單,肌理卻精密複雜;他們描繪的人物表面荒誕,但角色陷入的困境卻總與現實的真相息息相關,給人以無盡想像空間。科恩的電影偶有裝逼傾向,但從來不會迷失,這也是其深得坎城垂青的原因。
角度新、構思奇、黑色幽默,集齊三樣召喚金棕櫚
既然雷打不動的品位擺在那兒,那麼角度新穎+構思奇巧+黑色幽默的電影,才有殺出重圍的機會。就「氣味」而言,義大利鬼才馬提歐·加洛尼與科恩十分契合。加洛尼拍過黑色暴力片《格莫拉》,今年的《故事的故事》把《五日談》徹底玩壞,將多個故事一鍋煮,融合了恐怖、奇幻、懸疑等多種元素,絢麗的混搭令人興奮。同為金棕櫚得主的老鄉格斯-範·桑特,則以《青木原樹海》一片,與科恩擅長的男性視角形成高度默契,尤其是馬修·麥康納與渡邊謙在「自殺森林」的對手戲,是打動科恩的殺手鐧;保羅·索倫蒂諾的《年輕氣盛》與科恩的《巴頓·芬克》略有神似,退休作曲家和青年編劇邂逅於一家山區旅館,一個關於老年存在危機的話題慢慢展開,科恩式的諷刺與幽默有望出現在影片中。
《刺客聶隱娘》和《山河故人》都不太符合科恩兄弟的口味
兩部華語片,和科恩兄弟口味不太搭
今年最受關注的兩部華語片——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和賈樟柯的《山河故人》,本質上都與科恩的偏好相去甚遠。《刺客聶隱娘》的入圍,一半緣於侯大師六次入圍坎城的積分獎賞,另一半緣於組委會對競賽片類型多樣化的考慮。但拋開侯大師這部新片的完成質量不談,一個業已被圈內公認的事實是:華語武俠/古裝片的歐洲影展路線很難走通,《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在威尼斯的尷尬已是明證。賈樟柯之前曾三入坎城,獲得一次編劇獎。在不太講究政治話題,以純藝術為最高標準的坎城,講述個人命運與時空流轉的《山河故人》,延續了賈樟柯粗糙而冷峻的現實主義基調,與科恩電影的精緻奇巧之風還是有一定距離。
評審主席權力大,私心不公年年有
坎城競賽單元評審主席的權力之大,總是超越普通人想像。比如,科恩兄弟《巴頓·芬克》當年連奪最佳影片、導演和影帝三項大獎,就是當屆主席羅曼·波蘭斯基力排眾議的結果。也正是因為主席權力過大,他們的「私心」才會肆意爆發。在昆汀·塔倫蒂諾坐鎮主席的那一年,昆痞因看到麥可·摩爾的《華氏911》瘋狂擠兌小布希而歡呼雀躍,無論如何都要送出棕櫚葉,而那次近乎瘋癲的舉動,也直接導致了其他競賽片被漠視。
當然,還有一些情況更具戲劇性。伊莎貝爾·於佩爾因與麥可·哈內克成功合作了兩部電影(因《鋼琴教師》摘得坎城影后)而對哈內克格外感恩,在哈內克的《白絲帶》和勁敵《預言者》難分伯仲時,她力保前者獲獎,促使某評審在《綜藝》上指名道姓地吐槽:「這是最糟糕的一次評審經歷,於佩爾就像一個法西斯分子。」
羅伯特·德尼羅擔當主席的那一屆,泰倫斯·馬立克的《生命之樹》參賽,儘管德尼羅多年前參演馬立克的《紅紅的細線》被刪掉戲份,但兩人友誼根深蒂固,當《生命之樹》勇奪金棕櫚時,人人都在心裡發問——那片子到底是個什麼鬼?
最有個性的還屬蒂姆·波頓。波頓1997年以評委身份加入評審團,同為評委的邁克·李飛揚跋扈,完全無視他人,給波頓留下了糟糕透頂的印象。2010年,當波頓搖身變成評審主席時,邁克·李的《又一年》成為金棕櫚頭號熱門,但波頓居然一獎未給,而把最高榮譽授予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那又是一個什麼鬼。
科恩兄弟「關係戶」,今年特別多
有人的地方就有關係戶,科恩兄弟今年自然也少不了「熟人」需要關照。兩張嘴發出的「主席聲音」,有可能比以往任何一屆都更具煽動性,也許不用撕,獎項就已定。
前金棕櫚得主、評審主席南尼·莫萊蒂,今年帶來了《我的媽媽》。不過,科恩與這位「坎城吉祥物」導演並無特別交集,哥倆更在意的,其實是這部電影的男主角之一約翰·特託羅。才華橫溢的特託羅是科恩兄弟多年的鐵桿老基友,曾成功合作過四次,其中,《巴頓·芬克》還為特託羅拿下坎城影帝,因此《我的媽媽》很難不被科恩重視。
加拿大新銳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之前拍過《夙敵》和《囚徒》,陰狠之風頗得科恩真傳,但維倫紐瓦今年參賽片《邊境殺手》的「猛料」,是影片的男主角之一喬什·布洛林。布洛林是科恩兄弟近十年的新寵——他們合作的《老無所依》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西部翻拍片《大地驚雷》橫掃10項奧斯卡提名,就在今年,他們還剛剛合作了萬眾矚目的群戲《愷撒萬歲》。可以說,布洛林是科恩兄弟的福娃,他們攜手的每一部電影都取得成功,因此,《邊境殺手》在本屆坎城的關注度,也會比歐洲導演的電影略勝一籌。
此外,已經多年沒拍長片的託德·海因斯,今年送來了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聯袂主演的拉拉片《卡蘿爾》。1961年出生的海因斯,只比伊桑·科恩小四歲,他與科恩兄弟同屬於從美國獨立電影界發跡的性格導演。
海因斯1991年以《毒藥》斬獲聖丹斯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成名路徑和科恩兄弟極其相似(《血迷宮》也是從聖丹斯走向國際),海因斯的代表作有《天鵝絨金礦》、《遠離天堂》、《我不在那兒》,他本人與科恩兄弟私交甚篤。對於海因斯這個多年來事業溫吞,地位尚未和才華劃等號的老弟,科恩有望趁機提攜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