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月26日湖北舉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五十六場
3月26日,湖北舉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五十六場,介紹宜昌市、襄陽市穩崗就業和有序復工復產情況。請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陳惠霞,襄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恆友,襄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朱守疆,宜昌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主任、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柏紅,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陽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向培鳳:
記者朋友們:
下午好!今天,湖北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召開第56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宜昌市、襄陽市穩崗就業和有序復工復產情況。
參加今天發布會的有: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陳惠霞先生;
襄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恆友先生;
襄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朱守疆先生;
宜昌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主任、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柏紅先生;
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陽先生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李陽先生通報全省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況。
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陽:
截至2020年3月25日24時,湖北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7801例,其中武漢市50006例,佔全省74%;其他市州17795例,佔全省26%。
2020年3月25日0時-24時,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0例,無境外輸入性病例。全省新增確診病例數連續2日零報告。全省除武漢市以外的地區已連續21日無新增確診病例。
截至2020年3月25日,全省仍在院治療3431例,其中:重症914例、危重症287例。
截至2020年3月25日,全省累計病亡3169例。3月25日全省新增病亡6例,其中武漢市5例、荊州市1例。
截至2020年3月25日,累計治癒出院61201例,3月25日新增出院病例391例,其中武漢市382例,佔全省新增出院的98%。
通報完畢!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陳惠霞:
各位記者朋友、各位網友:
大家下午好!
宜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加快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過程中,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突出「穩就業必先穩企業、穩企業就是穩崗位」的思路,成立了宜昌市疫情防控指揮部企業服務組、勞務輸出組等工作專班,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全力幫助企業儘快渡過難關、勞動者儘快復工返崗。我們在保就業、穩崗位方面,主要做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精準施策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在堅持抓好疫情防控大前提和安全、環保兩個先決條件下,分區分級分類分時有序推進道路運輸復通、項目復工、企業復產、商貿復市、工人復崗等工作,解決本地就業需求。目前,全市公共汽車、出租汽車、城際班車已全部恢復,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99.1%、員工返崗率84.8%,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企業復工率96%、員工返崗率65%,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復工率89.8%、員工返崗率78.4%。目前,除限制類的行業外,全市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正常。
二是積極服務外出務工人員返崗。我們在「防輸出、防輸入、防擴散」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社部門和我市駐外勞務機構、務工人員協會、各地宜昌商會、福建援宜醫療隊的作用,加強供需精準對接,採取「點對點、一站式」包機、包專列、包車等方式,解決員工返崗復工的需求。目前,宜昌市已輸出勞務人員29.3萬人,其中省外返崗9.2萬人。
三是靈活多樣提供就業招聘服務。推進「網際網路+創業就業」服務,建立24小時用工調度保障機制,推行「不見面」就業服務,實行網上調查、網上培訓、網上選崗、網上招聘,「一對一」為「停不得」企業選派招工專員,發揮鄉村小獵頭作用,使企業用工需求解決率達到 85%。累計舉辦網絡招聘會106場,參加企業1600餘家,提供各類崗位3.8萬個,點擊瀏覽37萬人次,接收報名簡歷3.5萬餘份,已錄用3621人。
四是全力以赴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政府與企業一起共克時艱,打好政策支持組合拳,穩企穩崗一體推進,幫助企業「活下去、留下來、發展好」。市政府及時出臺應對疫情穩就業「十一條政策措施」,打牢「就業」這個民生底板。疫情發生後,我們對9519家企業返還穩崗資金5128萬元、穩崗29.87萬個;對疫情防控保供的42家企業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1272.5萬元、穩崗6363個。2個月共為全市1.7萬家企業免徵社保費5.32億元。
襄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恆友:
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
襄陽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適應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階段性變化,精準實施差異化復工復產策略,因時因勢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在全市整體高風險階段(3月10日前),重點支持「停不得」企業、疫情期間未停工企業增產擴能,支持經營生活必需品的商貿企業取消個人零售、實行訂單配送。在全市整體中風險階段(3月10日-12日),全力推進對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配套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和保障春耕備耕的農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從事生活必需品經營的商貿企業繼續實行訂單配送。3月13日起,全市整體低風險階段,全力全面推進限制清單外的市場主體復工復產,準備工作到位一個就復產一個,做到應復盡復、能開盡開。截至3月25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復工復產1602家,復工率達96.6%,復崗率達85.8%。力爭3月底前全市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面復工復產,4月份開始滿負荷生產;3月16日起,組織生產生活服務業企業有序恢復經營,截至3月25日,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復工1717家,復工率80.1%,復崗率82.8%,規模以上服務業復工400家;復工率85.5%,復崗率82.7%。3月15日起,重點市政工程施工企業和房地產企業開始復工,截至3月25日,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已開工復工346家,復工率79.9%,復崗率49%;房地產企業已開工復工356家,復工率89%,復崗率57.9%。截至3月25日,全市「四上」和房地產開發企業共5103家,已開工4421家,復工率達86.6%。全市已到崗44.2萬人,復崗率達74.6%。
穩崗就業實現了「五應五盡」:一是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應發盡發。全市第一批發放500人以下穩崗返還企業4698家、發放穩崗返還資金2660.78萬元、穩定崗位11.89萬個,500人以上企業穩崗返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二是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應補盡補。為32家開工生產、生活保障和重要民生保障企業新吸納的416人,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資金83.2萬元。三是線上免費就業培訓應學盡學。在疫情期間免費提供線上培訓資源及服務,目前已開展就業創業線上培訓5000餘人。四是就業困難群眾應幫盡幫。全市共為4190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527.14萬元,發放臨時價格補貼98.6萬元,技能提升補貼35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8000餘個。五是創業帶動應推盡推。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在其申請創業擔保貸款時優先給予支持,對已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展期期限不超過1年的,繼續給予貼息支持。
中國日報記者:
陳市長,這次疫情對部分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了較大衝擊。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影響,就業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助企業就是保就業。請問宜昌在助企業、保就業上有哪些政策舉措?
陳惠霞: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非常之時採取非常之策,解決市場主體的難點、痛點。我們通過「降、返、補、貸、服」等組合方式,用實招、硬招助企業、保就業。
一是「降」。主要是通過降低用電用水用氣價格、減免稅費等費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階段性下調工業用水、用天然氣價格10%、用電價格5%。同時,搶抓國家機遇,為宜昌化肥保供企業降低用電成本近5000萬元。在稅收方面,全市小規模納稅人除可享受普惠優惠外,還享受免徵增值稅1.6億元。在社保費方面,預計可免徵企業單位社保費13.35億元。
二是「返」。針對企業復工復產資金需求,提速辦理失業保險費穩崗返還、出口退稅,失業保險費穩崗返還壓縮到一周內,出口退稅壓縮到1.5天。全市已為9家出口企業辦理出口退稅1565萬元,為6家重點保供化肥生產企業辦理2月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1066萬元。
三是「補」。多方籌集就業資金5.2億元,統籌用於支持企業吸納就業補貼、靈活就業社保補貼、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補貼等政策支出。2月底以來,僅企業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一項,就為全市108家企業落實補貼資金1800萬元,惠及9000名員工。爭取中央專項補助資金2.5億元,助力我市鐵水多式聯運項目建設。
四是「貸」。疫情期間,我市搶抓機遇,為防疫重點企業爭取優惠利率專項再貸款32.95億元。利用「直通車」政策,成功申報3支企業債,總規模40.89億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利用宜昌網上金融服務大廳平臺,組織21家金融單位,兩家保險機構,12個市直部門集中辦公,組建應對疫情金融服務應急中心,第一時間為企業提供續貸、穩貸、增貸和增信支持。累計對接企業6590家,授信544家、255.28億元,放款467家、117.94億元。
五是「服」。特殊時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與企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一企一策、一事一議,超常規幫企業解決用工、交通物流、資金、砂石料供應等具體問題,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中國新聞社記者:
襄陽市出臺了哪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舉措,如何提供了更多崗位,促進本地再就業?
劉恆友:
襄陽市在推進企業復工復產、促進穩崗就業中,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主要是強化「四大保障」。
一是強化政策保障。一方面認真落實國家近期出臺的階段性減免企業職工社保費、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等應對疫情惠企政策,預計全市上半年可減免21344家參保企業(單位)養老、工傷和失業保險費12.63億元,減免7386戶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7500萬元。另一方面,研究出臺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加快發展12條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增加信用緩解資金流動性緊張16條措施,從貸款貼息、基金幫扶、援企穩崗、應急紓困等方面支持企業應對疫情影響、加快恢復正常經營;同時,出臺了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襄十條」,包括全面推行「網上辦」,開闢審批綠色通道,為省級、市級重點項目提供「一對一」委託代辦、幫辦服務,擴大工業項目「先建後驗」範圍等,有關這方面的政策歡迎廣大企業家登陸襄陽政務服務網「一網通辦」。
二是強化交通物流保障。有序恢復市域交通秩序,目前市域內物流車輛駕駛員憑健康「綠碼」暢行無阻,已有490家運輸企業恢復運營;促進生產經營企業與運輸物流企業對接合作,促成東風公司與5家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幫助東風工貿物流公司將滯壓車輛運送至經銷商手中;積極為復工復產企業辦理物流車輛跨區域通行證,解決了從市外採購的3000餘噸工業原材料和8000餘噸生活物資的跨區域運輸問題;積極協調鐵路運力,摸排需求信息,促進供求合作,積極破解跨區域物流瓶頸。
三是強化資金保障。促進在襄陽金融機構用足用好國家支持疫區抗疫和發展的金融政策,採取適當下調貸款利率、減免手續費等措施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實施「金融包保惠萬企」工程,為每家企業配備一名金融服務專員、一對一定製融資方案,其中有103家企業納入國家和省重點防疫物資保障企業名單,42家企業獲得優惠政策貸款13.87億元, 74家企業獲得授信116億元,70家企業獲得貸款61.97億元。
四是強化供應鏈保障。突出抓好主導產業整鏈協同復工復產,重點推進東風汽車股份、風神公司、江山重工、駱駝股份等13家整車、整機龍頭企業。集齊在襄的586家核心供應商和物流服務企業聯動復產,促進了產業鏈整體協調穩定運行;同時,積極推動對全國、全球產業鏈有重大影響的關鍵配套企業復工復產,2月20日以來,相繼按照協調省疫情防控指揮部指示、積極響應外省商請,促進了九個省區、直轄市重點企業在襄陽的90家配套企業復工復產。
法制日報記者:
請介紹一下襄陽市開展「網上春風行動」的具體情況?
襄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朱守疆:
為確保疫情期間做好企業用工保障,襄陽市充分利用兩個平臺,開展「網上春風行動」。
第一個平臺:用活「雲上就業」網上招聘平臺。
一是開通網上招聘專欄。在「湖北公共招聘網·襄陽」開通了網上招聘專欄,廣泛開展網上宣傳,介紹求職招聘流程,發布客服諮詢方式,如「湖北公共招聘網防疫期間服務公告」「春風行動網上辦,就業服務不打烊」等信息,引導企業和求職者正確註冊使用湖北公共招聘網,安排專人負責後臺審核,實行網絡審核招聘。截至25日,已有183家用人單位通過了平臺註冊審核,發布招聘信息2231條,招聘崗位16474個,9461名求職者向用人單位提交求職申請。二是舉辦網上專項招聘活動。針對不同群體,在「湖北公共招聘網·襄陽」專欄組織了「春風行動網上招聘會」「高校畢業生網上招聘會」「企業復工復產招聘會」等7場網絡招聘會,下一步還將持續開展「技工專場」「高校畢業生專場」「三安行動專場」「就業困難人員專場」等網上招聘活動,全方位滿足不同群體招聘需求。目前,已舉辦網上招聘會18場次,1.36萬名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三是拓寬網上招聘會覆蓋面。通過對接省公共招聘網,發布「停不得」企業專場招聘會,已將在襄企業用工需求拓寬至全省範圍,進一步滿足我市企業用工需求。
第二個平臺:聯合融媒體搭建直播招聘平臺。依託襄陽廣電融媒體平臺,通過直播招聘實現了招聘求職無縫式對接。
一是線上招聘「背靠背」。與襄陽廣電聯合推出「幫你上崗」專項招聘服務,並通過《幫女郎》欄目、微信公眾號、抖音、雲上襄陽、社區社群等,對企業招聘信息進行發布和推廣。二是直播招聘「屏對屏」。3月16日,襄陽廣電「幫你上崗」首場直播招聘開播,發布170餘家重點企業招聘信息,網上「點對點」報名人數達到4892人。3月22日,「幫你上崗」第二次大型網絡直播招聘會,1000多家企業參與,提供招聘崗位2萬餘個,1個小時內網上投遞簡歷的求職者達到2.5萬人次,全網點擊量突破443萬次。三是遠程面試「面對面」。在《襄陽幫女郎》公眾號上開設求職報名頁面,收集求職意向;提取求職者信息,組織招聘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點對點」面試,確定意向人選,「幫你上崗」網絡招聘服務將一直持續到4月底。同時,我們還將分別舉行大學生、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困難黨員、退役軍人等網絡招聘專場等系列活動,確保「每天有招聘、每天有新增招聘企業」,真正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網絡平臺。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
李局長,不少企業就業人員有一些擔心,擔心企業停產或裁員,擔心自己會失去原工作崗位,擔心因為疫情企業會與自己發生一些勞動糾紛,請問人社部門在這方面做了或者正在做哪些工作?
宜昌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主任、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柏紅:
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我們於2月20日對外公布市縣兩級人社政策諮詢及服務經辦人員手機號碼305個,為包括企業和職工在內的所有服務對象,提供不間斷的諮詢服務、網辦指導和投訴受理。成立24小時用工服務保障專班和24小時人社政策落實工作專班,全力服務疫情防控期間就業用工,推進人社各項政策措施以最快速度落地,努力爭取政策效果最大化,從源頭上消減企業因疫情影響產生的勞動糾紛隱患。
二是搭建協調溝通平臺。充分發揮協調勞動關係政府、企業、職工三方機製作用,在疫情期間,先後三次邀請重點企業、行業協會、地方商會相關負責人,召開協調勞動關係三方線上視頻辦公會,現場答疑解惑,收集企業反饋的困難和建議並及時分解落實,指導企業在疫情期間穩定工作崗位,協商處理勞動關係問題。共服務了2661家企業,從目前各方反饋來看確有實際效果。
三是暢通投訴維權渠道。建立因疫情產生勞動糾紛處理「綠色通道」,對疫情期間拖欠工資、工傷待遇等爭議快立、快調、快審、快結,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建立勞動監察投訴「便捷通道」,將網格員與勞動保障監察預警平臺相連通,使勞動糾紛得以在第一時間掌握。疫情期間,涉及19家企業、242人勞動糾紛均得到妥善處理。
湖北日報記者:
目前,襄陽市「點對點」返崗工作是怎麼操作的,已經完成了多少批次?
朱守疆:
據統計,我市外出務工人員共有62.9萬人,截至3月25日晚上,我們已經利用點對點的方式,輸送外出務工人員52.6萬人,返崗率達到84%,共組織場次1105批次。
我們主要採取下列辦法:一是及時摸清外出務工去向。返崗人員可通過「人社部等五部委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小程序」和「襄陽市務工人員就業去向登記小程序」進行登記,我們按照出行時間段相近、務工目的地相近的原則對農民工進行分類統計,集中安排出行。目前,通過「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小程序」登記需要返崗農民工6萬多人,通過「襄陽市務工人員就業去向登記小程序」登記務工返崗人員22萬多人。
二是主動對接外出務工輸入地。通過電話、發函等形式,主動聯繫廣州市、東莞市、寧波市、中山市、佛山市、深圳市、杭州市、金華市等輸入地人社部門,摸清用工需求情況,對接務工輸出人數和輸出方式。3月21日,襄陽313名東風本田公司復工人員,乘坐高鐵前往武漢,這是自1月26日襄陽市高速鐵路暫時關閉後,襄陽東站(高鐵站)發出的首趟返崗復工高鐵列車。目前,寧波、溫州已同意開行專列點對點輸送農民工返崗,另有多列專車正在協調中。
三是有序組織外出務工「點對點」輸出。對目的地集中、具有一定規模的返崗農民工,我們根據農民工集中返崗需求,在衛生防疫安全到位的前提下,提供「點對點、一站式」直達服務。各縣市區每天開行大巴車,全力輸出務工人員。
澎湃新聞記者:
在目前有序復工復產的形勢下,存在著「企業找員工、員工找工作」的「雙需求」,宜昌在這方面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又有哪些針對性舉措?
李柏紅:
宜昌人社部門充分發揮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橋梁作用,在疫情期間,以網絡招聘平臺為主,以重點企業在村組定向推介、招聘為輔,共舉辦網絡招聘會等107場,推進企業與勞動者精準對接,接收報名簡歷3.6萬餘份。但是,現實中仍然存在一些崗位對求職者吸引力不強,勞動者自身條件與企業期望值不匹配等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信息收集。普遍摸底,調查了3500家企業、收集用工需求6.5萬個,返鄉務工人員信息25萬條。又結合疫情對企業用工影響開展用工服務,已調查企業1116家,反饋用工需求2.3萬個。通過各信息發布平臺,分批次宣傳推介,幫助求職人員與崗位對接。
二是提升勞動者技能。對外公布114家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在疫情期間提供免費線上培訓。對符合條件的勞動者、企業按政策規定給予培訓補貼、生活費補貼和以工代訓補貼。截至目前開設「雲課堂」、「網上學校」254期,為8400多名勞動者提供機電維修、會計等33個專業的線上培訓。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結合企業疫情期間培訓需求,為471家企業量身定製183門網絡培訓課程。此外,我們還鼓勵支持人力資源機構為企業提供職業介紹,為重點用工企業提供精準推薦服務。2月份以來,全市人力資源機構服務企業1210家,達成工作意向1.9萬人。
三是做好人才引進。繼續實施「宜昌三年引進10萬大學生」計劃,目前已持續開展兩年,實現大學生在宜就業創業6.8萬人。今年我們將加大對外聯絡處、人才工作站和人才洽談會等招才引智活動力度,並根據疫情期間企業用工和人才引進需求,更新發布企業急需緊缺和高層次人才引進目錄,通過「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我選湖北·春回荊楚」高校畢業生大型網絡招聘等線上活動,幫助企業多渠道引進需求人才。我們也熱烈歡迎各類人才來宜昌工作、生活,同時也熱忱地希望在外學習的宜昌人回來建設家鄉。
湖北廣電記者:
對於為企業減、緩、免徵社保費、促進企業發展,襄陽人社部門有什麼舉措?
朱守疆:
我省《階段性免徵社會保險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下發後,襄陽市及時出臺了實施細則,確保政策落實精確精細,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一是從實制定配套措施。省《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發後,我們組織各險種經辦機構,逐條解讀政策,部署落實舉措,研判風險控制,2月26日提出「襄陽市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業務需求,3月2日向各縣(市)區下發經辦業務操作指南和政策解釋,3月5日完成信息系統聯調測試並上線運行,3月14日下發《關於襄陽市貫徹落實階段性免徵企業社會保險費的通知》。
二是從簡確定經辦程序。一是明確申報企業條件。「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出現困難參保單位」需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即申請緩交前累計6個月處於虧損狀態;連續3個月未正常支付職工工資;生產經營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未達到上年同期50%。二是細化緩交辦理流程。參保地人社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審核批准的「嚴重困難」企業可申請緩交養老、工傷和失業保險費,緩繳期限內不計收滯納金,不影響職工待遇享受。
三是從快兌現減免政策。以2020年1月核定繳費基數為口徑測算,襄陽市2月至6月共可為參保單位減免養老、工傷和失業保險費12.63億元,其中免徵養老保險費近12億元,減免失業保險費4220.5萬元、工傷保險費2100萬元。2月至3月,全市已減免三項社保費4.57億元,其中免徵養老保險費4.33億元,減免失業保險費1531.2萬元、工傷保險費874萬元。
此外,對2月已核定的社保費,全部進行了核銷處理;對免徵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出臺前已繳納2月三項社保費的,經徵求參保單位同意,實行退費或抵扣以後應繳費額。
記者:
近段時間,全國和我省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正在加快有序復工復產。但是前期由於人員和交通原因,務工人員順利返崗存在一些困難,請問宜昌在推進務工人員有序復工返崗上有哪些舉措?
陳惠霞: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主要有三個方面措施:
一是政策強信心。對國家、省及宜昌市優惠政策進行梳理,印製《疫情期間穩產穩企穩業政策「一表清」》,並公開發布,明確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制定支持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十條政策措施」、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十一條措施」,支持企業發展,增強穩崗就業信心。
二是返崗點對點。宜昌市以「健康碼」管理為核心,有序推進「一人一碼,憑碼通行」,先後推開縣域內、宜昌市域內、宜昌市外省內人員安全有序流動,滿足了省內(除武漢市外)員工返崗需求。對省外人員返崗,在落實健康管理和疫情防控前提下,採取「點對點」包機、包專列、包車等方式妥善解決出行需求。目前,宜昌市「健康碼」申領293萬人,申領率超過70%。我們抓住福建省對口支援宜昌醫療救治的機遇,與福建省籤訂勞務合作協議,打通了勞務合作平臺。
三是幫扶實打實。藉助宜昌市「千名幹部進千企」服務平臺,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和員工返崗。圍繞復工復產企業用工需求,開展1116家企業用工調查,反饋用工需求2.3萬個,精準做好線上招聘會和用工推介,提升用工質效。組建快捷反應隊伍,成立了由32人組成的服務企業用工專員隊伍,第一時間全方位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
向培鳳:
謝謝各位發布人!再次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