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地帶:日本動畫、漫畫在香港市場的傳播故事

2021-02-15 ACGx

題圖 / 灌籃高手

文 / chenzj

本文由機核網(微信公眾號:gamecores)授權ACGx轉載,內容略有刪改。

ACGx註:在過去數十年的時間裡,中國香港在包括ACG在內的潮流文化方面,一直都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內地,很多中國年輕一代的ACG啟蒙也正是源於中國香港。本文詳細描述了日本的ACG文化在中國香港市場的發展變遷,對於ACG文化的歷史研究有著極大的參考意義。

談起華人地區的ACG文化,大家對內地電視、電影放映的動畫往往如數家珍。然而,在神州大地上,穗(廣東)港(香港)兩地卻是有別於內地的存在。受地利和政策之惠,廣東人民從改開初期一直到現在都可以收看香港電視節目,加上兩地商旅聯繫頻繁。日本ACG通過香港的電波和書籍輻射到廣東,再從廣東向內地傳播。從而使得珠江三角洲成為一塊國內獲取ACG資訊的「神奇地帶」,而香港是這塊神奇地帶的心臟。

筆者在1990年代中期於東北某城市購得帶有粵語配音的《亞基拉》(AKIRA)VCD,從此對粵港動漫文化產生了興趣。筆者本是東北人,從未到過香港,廣東話能力孱弱。以下是筆者多年來收集資料的匯總,還望大家予以指正。在資料來源方面,感謝香港吳偉明先生的《知日部屋》博客及其他著述、香港動漫網絡大典、港澳各地個人博客、以及喬靖夫先生撰寫的回憶文章等,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出。

安樂影業與江志強:將日本動畫劇場版和OVA帶進香港市場

日本電視動畫登陸香港,始於1960年代中期,筆者查到的資料顯示:最早登陸香港螢屏的日本動畫,是麗的電視公司(亞洲電視前身)1966年排播的黑白版《鐵臂阿童木》(當時譯名:《小飛俠》)。香港市場規模遠小於內地和日本,電視臺自製動畫往往要冒虧本風險。因而引進日本電視動畫從1960年代起始終不絕於香港螢屏。然而,香港電影大銀幕長期為華語影片和好萊塢影片佔據,日本動畫電影長期未能打開香港市場。

《臥虎藏龍》《英雄》《喜宴》的幕後推手,日本動畫劇場版登陸香港的開路人 江志強先生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一個叫做江志強的男人改變了這一切。江志強年輕時好賭,大把輸錢。可是總不能輸下去,他非得做出成績,才能讓開電影發行公司的老爸放心。1980年代初,在挑選了數百部美國新片之後,江志強決定轉做動畫電影:「豬肉吃多了,來點白菜也算新鮮」。豈料,第一部美國動畫電影《加菲貓進城》慘賠收場。為了找出慘敗的原因,江志強苦讀了數百部電影藝術相關書籍,才意識到「電影是文化」,也就是說,某個電影能否適應某個市場,文化因素比重極大。江志強的原話是這樣的:

(除了一部分金字塔尖上的頂級作品)「西方的動畫形象不能引起大夥共鳴,尤其敘事邏輯和東方不符,觀眾很難理解。」

1986年,江志強在東京電影節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影片《天空之城》,他對《天空之城》的印象是「有傳統、有新意、有內涵」。於是向德間書店和吉卜力買斷了《天空之城》,順手還買了《風之谷》和《龍貓》。

1987年暑假:《天空之城》在香港上映,起初以英文版拷貝加中文字幕上映,票房開出紅盤後火速投入粵語配音版拷貝。賣出一千五百萬港幣的票房佳績,列當年香港外語片票房第五名。1988年,《龍貓》幾乎與日本同期上映,同樣賣出破千萬港幣佳績。1989年賀歲檔,陳慧嫻、沈殿霞、泰迪羅賓、岑建勳等人配音、徐克、陳嘉上操刀修改對白、林憶蓮獻唱主題曲、 黃霑為主題曲作詞的《風之谷》在港上映。刻意植入的八星報喜式笑點雖然引發爭議。但票房仍然突破一千萬港幣,《龍貓》與《風之谷》的票房,是一般好萊塢西片所望塵莫及。此後,吉卜力工作室選定江志強先生主持的安樂影片公司為長期合作夥伴,《聽到濤聲》、《平成狸合戰》到《幽靈公主》均由安樂公司在香港發行。

這裡要解釋一下,徐克監製的粵語首映版《風之谷》與宮崎駿原版相比,主題有所調整:徐克版的主題是民主、革命、反戰,與宮崎駿原版的環保、反戰主題發生很大變化。幾乎是另一個故事了。不過,江志強一貫的原則是「商業和理想兩不誤」,徐克操刀的粵語版是「商業」那一面,在江志強直接經營的百老匯電影院,卻只放映日語原聲版《風之谷》,體現「理想」那一面。

江志強先生在打開日本動畫劇場版後,不滿足於只引進吉卜力的作品。開始向香港的電影院線和音像製品市場大規模引進日本的劇場版動畫和OVA。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安樂影業在香港科學館搞「動畫節」,一天之內連映5部高達動畫,分別是:高達0079劇場版三部曲、高達F91、馬沙之反擊(逆襲的夏亞),然後將正版動畫錄像帶推向香港市場。

阿里安 場刊

在安樂影業的刺激下,香港其他公司迅速跟進。香港最大中資電影公司、杜琪峯、許鞍華等香港新浪潮電影主將的搖籃—銀都機構有限公司火速於1988年從日本引進了大友克洋執導的《阿基拉》,為保全音效,還刻意將粵語配音聲帶送到澳大利亞做混音。另有電影公司從日本斥資購入《妖獸都市》OVA,拿到香港當成劇場版放映(OVA其實是先製成16毫米電影膠片拷貝再轉錄到錄像帶上的,香港方面拿到原裝膠片、再轉印成電影拷貝即可),還賺了300多萬港幣,跟大陣仗的《阿基拉》差不多。在音像市場,改編自柴門文漫畫的《新同居時代》OVA、根據士郎正宗漫畫改編的《蘋果核戰》OVA也陸續發售。從那時起,香港觀眾除了能看到一般的日本TV動畫,還有正版的動畫影碟可買、有完整的日本動畫電影可看。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早期的盜版日本動畫影碟中,相當一部分是來自香港。(臺灣跟大陸之間那時候還沒實現三通)更準確地說:1990年代中期出現在內地市面的最早一版《機動戰士高達F91》、《機動戰士高達:馬沙之反擊》和《亞基拉》的盜版VCD,是直接從香港博意影業和銀都機構發行的音像製品中翻拷而來(注意:博意影業在翻譯VCD字幕時,請香港宅圈的名人進行了監修,修正了安樂影業的誤譯)。《亞基拉》的盜版VCD還自帶太極樂隊演唱的粵語版硬搖滾主題曲-老實講,筆者第一次聽到這首主題曲的時候,為編曲和演奏的高水準而激動。

1970年代 日本漫畫在臺灣盜版商的幫助下進入香港。香港盜版商很快跟進。1973年香港本地兒童雜誌連載《叮噹》(即《哆啦A夢》)。1970年代中期,香港豪生書局開始引入成人風格的「劇畫」:永安巧、望月三起也、謀圖一雄、池上遼一的作品被批量引入到香港。著名香港漫畫家馬榮成、黃玉郎就在這一時期接觸到了日本漫畫,馬榮成後來表示:他自己最喜歡的日本漫畫家是池上遼一,而黃玉郎則受過望月三起也影響。這一時期,臺灣盜版商也將他們的盜版書賣到香港,據說東立出版社當時因此大賺了不少港幣。

1980年代初,香港另一家漫畫出版商「海豹叢書」橫空出世。「海豹叢書」的特點:是它標榜一切漫畫全部正規引進。出版商是日本國王唱片公司的子公司「皇聲洋行」,實際操盤人叫做林查理。後來有部分資料指出:「海豹叢書」的出版物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授權來路難以考證(比如《叮噹》)。「海豹叢書」的特點是每卷單行本的容量相當於日本單行本的一半。1981年10月,「海豹叢書」團隊開設香港第一本標榜全部獲得授權的日漫/港漫混合刊載雜誌《漫畫周刊》。(據當年實習生回憶,《漫畫周刊》曾協助警方查抄池上遼一漫畫《男組》、以及望月三起也的《七金剛》、永安巧《愛與誠》、楳圖一雄《漂流教室》的盜版)。 

《漫畫周刊》創辦120期後,換上發燒友出身的主編,貫徹為硬核動漫迷服務的方針,定期組織日本動畫新作放映會、大力推薦高達系列動畫。因此許多老一輩香港漫迷對《漫畫周刊》感情頗深。《漫畫周刊》在1993年落下帷幕。

在《漫畫周刊》和《海豹叢書》之外,在1980年代的香港,「天龍精選「「青鳥」和「雅景」等盜版商紛紛竄起。這些盜版商初期均沿襲「海豹叢書」每本相當於日本單行本一半分量的做法。但「天龍精選」的《聖鬥士星矢》出到了後期,每期實質內容只有日本連載版的兩話左右,換句話不超過四十頁,然後用日本BL漫畫家島川春奈繪製的Q版同人星矢漫畫來「注水」,這種注水豬肉搞得顧客又氣又恨,但要追心愛的漫畫,也只好咬咬牙忍了。順便說一下,井上雄彥的《SLAM DUNK》之所以在香港被譯成《男兒當入樽》,還是「天龍精選」這盜版商幹出來的。有些漫迷不滿這個譯名,把問題怪罪到自由人頭上,實在是找錯了對象。  和臺灣印製的盜版日本漫畫一樣,香港的盜版漫畫流通範圍也超出香港。以「天龍精選」為例,在毗鄰香港的大陸幾個城市均有流通。而且「天龍精選」還曾經針對新馬市場發行過簡體字版本。

據網友說:《漫畫周刊》的某代主編「口袋團長」在離職後,在某食品公司太子爺的資助下準備再開一本有授權的漫畫雜誌。「口袋團長」動用了在日本最大圖書中盤商「東販」的人脈,拜見日本各漫畫雜誌的主編,結果令人失望:「我們對海外市場沒感覺」—當時正值日本泡沫經濟鮮花卓錦烈火烹油的1988年,結果計劃無疾而終。如果這一故事屬實,那麼進入1990年代後日本各出版社不再容忍港臺和韓國的盜版漫畫,其背後的原因真是耐人尋味。

順便說一下,1990年代內地最大盜版日漫書商「四川希望書店」(據說「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與四川希望書店有合作),無論其操盤的「海南版漫畫」(每本容量相當於日本一半)還是創辦的「畫書大王」(混合刊載本土漫畫與日漫),與香港的「海豹叢書」、「天龍精選」、《漫畫周刊》相比,思路不乏重合之處。究竟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本是一家兄弟」,目前還不得而知。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筆者上網瀏覽時,發現另一家盜版商「青鳥」的盜版星矢漫畫,曾經被大陸盜版商「盜中盜」—當然不是「海南版聖鬥士」,具體請看下圖:

左圖:曾被大陸二度翻印的「青鳥」版《聖鬥士星矢》,右圖:「天龍精選」的精裝版星矢

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和讀者審美的提升,粗劣的盜版書漸漸被讀者拋棄。盜版商生意越做越大,也瞄準精裝市場,開始著手推出精裝單行本,做收藏生意。終於引起香港大型出版社的注意。1992年,文化傳信公司購入《龍珠》單行本版權。同年,港漫《刀劍笑》的主要出版商自由人公司從集英社標得《男兒當入樽》版權。與此同時,東立等昔日的臺灣盜版商在美國301條款和臺灣修訂版權法的雙重壓力之下,金盆洗手,從事正版生意,並於1993年在香港正式開設分公司(東立宣稱自己是香港第一家正版日漫出版商,立此存照)。至此,香港的日本漫畫徹底進入正版化時代。       

自由人版《男兒當入樽》封面

根據香港學者吳偉明的著述:正版化之後的巔峰時期,《男兒當入樽》和《龍珠》每期單行本的銷量在15萬冊左右。以香港600萬人口的人口規模,這個數字相當之高。可惜自由人跑去做色情漫畫,為了保護作品的形象,集英社被迫收回自由人的《男兒當入樽》版權,轉交給馬榮成創辦的天下出版公司繼續出版。

關於日漫的港臺版印刷品質問題,早年可說見仁見智。但到了現在,玉皇朝和天下出版代理的日漫單行本和完全版,印刷、用紙一般比臺灣同行更勝一籌。最典型的莫過於《SLAM DUNK完全版》,天下出版的港版完全版,其品質冠絕兩岸三地。天下出版社今年7月在官方臉書上宣布將跟進日本進度,發售《SLAM DUNK》新裝再編版,品質令人期待。(內地長春出版社在井上託人監督之下,也將於今年年底發售以黃金一代為主題的精裝完全版)。

宅人宅事—香港早期的御宅團體「四百呎」和動漫資訊雜誌《A-CLUB》

其實這部分內容,在香港動漫網絡大典和百度百科都有細緻描述。但為了節約大家找資料的時間,筆者簡要介紹一下:香港最早的動漫畫迷友團體,應是早期的「香港動漫畫之友社」。到了1986年,為了改變「ACG沒人權」現象,當時一群接受良好教育的迷友在一個大廈裡租下一間面積四百平方英尺的單位,人稱「香港常磐莊」的「四百呎」應運而生。(香港房租不便宜,是七個人出錢合租的)這些人除了聚集聯誼之外,還集體參加各種社會文體活動,力爭改善ACG族群形象。其中一件活動,是1993年沙田藝墟上,四百呎全員穿自製《銀河英雄傳說》同盟軍軍服出場,實為香港第一樁集體COSPLAY活動。「四百呎」成員中過半數從事動漫相關職業,其中就有《機動戰士高達F91》VCD字幕譯者,以及動漫雜誌編輯、TVB動畫的翻譯顧問等。

1993沙田藝墟

1995沙田藝墟 左邊娛樂金魚眼 右邊是四百呎COS的特車二課

同期,香港誕生了第一本動漫資訊雜誌《A CLUB》。當然這本動漫資訊雜誌的內容以摘編日本雜誌內容為主,但好在編輯部有獨立視野,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都能堅持以獨自視角撰稿梳理。《A-CLUB》的編輯自繪封面也是一大特色。其中有三期以《龍珠》角色杜拉格斯來惡搞郭富城專輯封面,為人稱道。當然引來一群郭富城黑粉投稿狂黑杜拉格斯(項莊舞劍、意在AARON)又是另一回事了。

香港對外來卡通片的粵語配音,從1960—1970年代就逐漸開始。1991年,香港電視採用NICAM麗音音效技術播出。在NICAM技術的加持下,香港觀眾不僅能欣賞到立體聲的體育和音樂電視節目,還能夠隨意切換外語電視節目的外語原音和粵語配音。由於能夠聽到立體聲和外語原音,支持NICAM技術的彩色電視機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大為暢銷,也促使國內廠商紛紛開始研製生產支持NICAM技術的電視機。然而就在NICAM技術帶來的「隨時隨地可以聽原聲」的氛圍之下,香港的粵語配音動畫卻仍然受到省港兩地民眾的普遍喜愛,直至今天。究竟是為何呢?還得從香港電影界說起。

TVB在播放雙語伴音節目前會進行提示

1950年代—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配音剛剛興起的時候,主要是為邵氏等公司的國語電影進行配音。到了1960—1970年代的時候,無線電視(TVB)和麗的電視(後來的亞視)陸續舉辦粵語配音培訓班,吸收昔日的粵語黑白電影明星和廣播電臺播音員加盟。加上港產電影日益繁榮,粵語配音員有了很多用武之地,粵語配音事業日益繁榮,出現了朱子聰(李修賢和元彪)、沈小蘭(張曼玉)、林保全(洪金寶)、李學斌(劉德華)、鄧榮銾(成龍,1978—1989年間)、陳儀(李連杰)等專門為明星配音的幕後人才。王家衛《旺角卡門》粵語版裡的四個主角全部都是配音:李學斌配劉德華、朱子聰配萬梓良、鄧榮銾配張學友、沈小蘭配張曼玉。

1980年代,兩間無線免費電視臺,亞洲電視和無線電視(TVB)在香港展開激烈競爭。亞視前身麗的電視原本走收費路線,TVB走免費路線之後,亞視(麗的)才匆匆跟進,群眾基礎不及TVB。重壓之下,亞洲電視在動畫選片上偏離了「合家歡」路線,在1980年代中期—1990年集中播映《銀河鐵道999》、《超時空要塞》、《機甲創世紀》、《超時空世紀ORGUSS》、《超時空騎團南十字星》、《橙路》、《貓眼》。TVB從1991年起才認知到青年觀眾市場,以《聖鬥士星矢》開啟深夜動畫時段(那年亞視在播《銀河英雄傳說OVA》)。以客戶導向的競爭迫使粵語配音在選角和演繹上側重滿足觀眾的需要——尊重觀眾口味,不把觀眾當小孩子,是粵語配音生命力之所在,而忽視青年觀眾群,縱使配音單位強如遼藝,也必然誕生《天鷹戰士》。

另一個方面,是無線、亞視兩家捨得投入,長期保持龐大的配音團隊,「生旦淨末醜」角色、音色齊全。無線和亞視均定期舉辦配音員培訓班,自力培養配音新秀。電影圈的專業配音機構,也不時培訓新秀入行,整個行業都有活水注入。電視臺本身也不斷延攬電影界的資深配音員加盟。無線電視(TVB)的粵語配音組現仍然保持超過60人在職的龐大規模。亞視全盛時期也擁有超過30名配音員。體現在具體作品上,以《SLAM DUNK》和《幻影籃球王》(臺譯《影子籃球員》)為例,香港方面對這兩部人數眾多的作品都能基本做到一人一角,鮮少重複;而臺灣方面這十多年來毫無長進,保持動用配音員不超過十人的「光榮傳統」  。而長期為香港動畫迷稱道的TVB版《聖鬥士星矢》和ATV版《天空戰記》則更是精英雲集,相當一部分配音員在港產電影中獻聲過。

TVB粵語組一張大合影

最後一個原因,是香港在製作粵語配音時,翻譯界素來有「歸化」(體近母語)「異化」(保留外國翻譯感)兩條路線。內地比較推崇「異化」翻譯方式,上海電影譯製廠的譯製片,特別是陳敘一廠長時代的譯製片,在堅持「異化」方式的基礎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執行「異化」路線的前提是花費較長的工期、精力來揣摩原片——當時上譯譯製一部影片的周期是一個多月。進入市場化時代後,內地各種客戶都醉心於壓縮成本,從公映譯製片到上星電視頻道,將工期和資金壓縮到了極致,這時繼續推行「異化」路線的結果就是不倫不類。反觀香港方面,首先香港方面從未像內地和臺灣這般壓縮工期成本,其次他們在翻譯對白時極力避免「翻譯腔」,而注重使用港人的習慣口吻和措辭,觀眾打開電視,聽到的是生動的語氣和自然的措辭,而非「怪腔怪調」的「假洋鬼子」。

推重原聲、小瞧中文字幕和粵配的「逢中文必反」現象在21世紀初期也曾在香港一時泛濫。一幫「動漫塔利班」曾經頻繁到網上鬧場,甚至在香港普遍提供粵日雙語廣播的情況下叫囂取消中文字幕和粵配,甚至造謠攻擊電視臺主管,對其個人進行辱罵。還有一幫「親臺派」,跟電視臺較勁,唯臺灣出版漫畫的翻譯水準是從。然而經過時間的流逝,「逢中文必反」的幕後推手「超級網主」被網民發現根本不懂日語,只是想刷存在感當網紅而已,而「超級網主」為了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公開轉換立場支持中文版。臺灣翻譯漫畫的翻譯水準也被發現未必好於香港(尖端SD完全版「我就是三井壽,人稱打不死的小強」令人印象深刻)。加上香港新增無線電視臺VIU TV,以及保育粵語的意識逐漸興起。近年粵語配音動畫人氣再度上揚。以致《齊木楠雄的災難》真人版在香港上映時,將採用動畫版粵語配音人馬作為吸引觀眾的金字招牌。換而言之,粵語配音在香港仍然可以吸引觀眾入場。

END

相關焦點

  • 日本漫畫在臺灣的出版與傳播
    緊接著在讀者浸淫日本漫畫的氛圍中,由漫畫改編的動畫也隨之以「兒童節目」的形式被引進臺灣各電視臺,後續更以發行錄影帶、小耳朵的方式擴大其傳播效果,反饋至漫畫消費市場,並帶動了衍生性商品的銷售,最終形成一股全面性的哈日風潮,造成所謂「文化入侵」的現象。一、日本漫畫在臺出版的歷史演進臺灣漫畫的發展歷史並不久遠,1945年之後才有比較清晰的輪廓。
  • 介於動畫與漫畫之間的動態漫畫會改變國內動畫市場嗎?
    燃也文化創始人周佟彤目前並沒有想從原創作品入手,她想用動態漫畫輔助整個動漫產業。「現在有很多做原創的人,燃也目前並不打算與原創上遊競爭或消耗創作資源,原創的內容需要更多像動態漫畫這樣的推廣服務。」 現在漫畫有很多優秀的作品,而動態漫畫能更加豐富人們的閱讀體驗,視頻的傳播效果在媒介上又往往大於漫畫本身的傳播。
  • 從《西行紀》動畫分析,看香港漫畫的興衰沒落和發展
    2、以日本地區為核心的--【日漫】國漫,國漫崛起一詞,說了好多年,但一直沒點聲響,雖然曾經中國動畫可是影響日本發展的存在,但後續卻經歷了一段極長的平淡期,仿佛就是消失的20年,期間多誕生的巨作諸如《雷鋒的故事》、《高鐵俠》等備受爭議的動畫。
  • 日本動畫周邊市場復甦了嗎?
    2019年,日本基於動畫內容、及動畫改編遊戲等內容的角色商品零售市場規模約為630億元,其中動畫周邊銷售同比增長了16.2%至366億元,和動畫相關的遊戲、貼圖等周邊銷售約為252.4億元。作者:雷歐在日本,官方組織統計高度成熟的動畫市場規模時,往往會將動畫電影、網絡、演出娛樂、商品化、遊技,以及海外市場等一系列市場的收入納入統計。
  • 260萬版權費採購耽美漫畫《化龍記》 國內耽美動畫市場空間有多大?
    其中,凱撒網絡投資人民幣2900萬元,含動畫投資2640萬及漫畫版權採購費用260萬元。《化龍記》是一部騰訊動漫獨家籤約的原創漫畫,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它是一部耽美題材的漫畫作品。事實上,儘管在網文、漫畫領域已經存在大量擁有變現能力的耽美題材作品,但在動畫領域,除了此前熱血玄幻動畫《靈契》含有打擦邊球的情節,還沒有一部真正改編或是原創的耽美動畫。
  • 香港製造:漫畫的過去進行時
    而在這「沙漠」地帶舉辦的每一屆香港書展卻人頭攢動很熱鬧。當然,這中間的許多讀者是奔著老少鹹宜的漫畫書去的。而香港文化的「精、氣、神」就是體現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普及文化之中,而「漫畫」這種普及讀物在這其間起著非常重要的「助推器」作用。
  • 網際網路漫畫行業的多維傳播策略探析
    不同於美日韓漫畫產業的成熟穩定,我國漫畫目前還處於行業播種期,市場佔有和投入都規模尚小,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被動接受外國漫畫作品的文化輸出,日本少年漫畫和美國英雄漫畫都在國內漫畫市場上大行其道,作為泛娛樂產業鏈的頭部,一些漫畫平臺在近幾年初露端倪,其未來的崛起是必然。
  • 日本漫畫的市場細分
    從兒童、青少年到家庭主婦和中年男子,日本漫畫業通過明確市場細分,把各年齡、各階層的受眾網羅其中。從兒童、青少年到家庭主婦和中年男子,日本漫畫業通過明確市場細分,把各年齡、各階層的受眾網羅其中。以雜誌載體的受眾類型來劃分,通常有五種,少年漫畫、少女漫畫、女性漫畫、男性漫畫和成人色情漫畫。因為日本的漫畫通常是在雜誌上連載,然後再出單行本,以便「粉絲」收藏和保存。
  • 《海獸之子》差強人意,日本動畫電影為何屢屢碰壁中國市場
    上周五的11月20日,由日本STUDIO4℃負責動畫製作,中影集團與中鉦影業聯合引進的動畫電影《海獸之子》在國內正式上映。影片故事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漫畫,講述了少女琉花結識了兩位少年「海」和「空」,並追隨兩位少年的遊弋在大海間窺見宇宙與人生的故事。
  • 《海獸之子》差強人意,日本動畫電影為何屢屢碰壁中國市場?
    上周五的11月20日,由日本STUDIO4℃負責動畫製作,中影集團與中鉦影業聯合引進的動畫電影《海獸之子》在國內正式上映。影片故事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漫畫,講述了少女琉花結識了兩位少年「海」和「空」,並追隨兩位少年的遊弋在大海間窺見宇宙與人生的故事。
  • 日本漫畫如何改變電影
    這些獨具創意的電視劇語彙,其實都得益於精彩的漫畫原著所致。而事實上,近年日本漫畫的影響並不僅止於電視劇,即使是電影的製作上都出現大量取材漫畫的情形。 日本內容產業的製作,向來以電視節目為主,在預算與制播時間受限的情形下,相對於受到廣大市場歡迎的漫畫,高度理性化的日本電視產業在傳統上偏好改編暢銷的小說或短篇作品。
  • 《海獸之子》差強人意,日本動畫電影為什麼攻不下中國市場
    上周五的11月20日,由日本STUDIO4℃負責動畫製作,中影集團與中鉦影業聯合引進的動畫電影《海獸之子》在國內正式上映。影片故事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漫畫,講述了少女琉花結識了兩位少年「海」和「空」,並追隨兩位少年的遊弋在大海間窺見宇宙與人生的故事。
  • 日本漫畫新生代
    根據日本國家出版商協會(Nation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數據,2017年日本國內紙質漫畫書的銷售收入跌至歷史低點,2018年進一步下跌5%。日本書籍市場每年的規模為120億美元,其中漫畫書幾乎佔據了一半份額。(2019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長了5%,但只是因為整個行業範圍內的價格上漲。)
  • 【每周正片】香港電影的漫畫風雲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影壇掀起一陣漫畫改編電影的風潮。《力王》改編自同名日本漫畫,重口味的血腥場面成為了無數人的童年夢魘。
  • 日本奇幻動畫發展簡史
    手塚治虫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西遊記》,學習中國歷史文化,他的漫畫作品《我的孫悟空》風行一時,成為日本幽默詼諧漫畫的開山之作。由此也開啟了日本動畫人研讀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並從中汲取「養分」的先例。於是,在日本動漫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中國元素,比如最常見的包子頭、旗袍、中國美食等,在「龍珠」系列中,甚至直接借用《西遊記》大背景與孫悟空形象。如今的日本動畫已經走向國際市場,並吸引了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忠實粉絲,顯然單純的模仿不可能造就當下日本動畫的成績。那麼,為什麼這些動畫作品能同時崛起呢?
  • 為什麼日本動畫電影能做到「全年齡向」?
    可以說,無論是從市場開發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傳播的角度,日本動畫都取得了值得矚目的成就。
  • IP熱潮會是香港漫畫復興的福音嗎
    國創3D動畫《武庚紀》在國創動漫內容日漸豐富的2017年,一部由玄機科技出品製作的國創3D動畫《武庚紀》吸引了筆者的注意。除了腦洞大開、對封神榜故事的重構和玄機槽點滿滿的人物建模外,筆者最在意的,還是原著漫畫《封神紀》的兩個香港作者——鄭健和、鄧志輝。
  • IP熱潮會是香港漫畫復興的福音嗎?
    撰文:季平常國創3D動畫《武庚紀》在國創動漫內容日漸豐富的2017年,一部由玄機科技出品製作的國創3D動畫《武庚紀》吸引了筆者的注意。除了腦洞大開、對封神榜故事的重構和玄機槽點滿滿的人物建模外,筆者最在意的,還是原著漫畫《封神紀》的兩個香港作者——鄭健和、鄧志輝。
  • 暑期急需爆款動畫,《神奇馬戲團》能否成為市場希望?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犀牛娛樂文|五年   編輯|樸芳暑期檔是天然的動畫電影增量市場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動畫影片的數量雖然不少,但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爆款作品,讓動畫電影成為市場的焦點。 因此,亟需一部內容與口碑俱佳的動畫作品引領市場,釋放日益旺盛的觀影需求。本周隨著一部前期點映口碑強大、製作精良、題材歡樂的動畫電影《神奇馬戲團》公映,觀眾的觀影熱情或將會得到有效釋放。
  • 日本漫畫出版模式的演變
    漫畫是日本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是日本出版行業的重要支柱。日本漫畫的產業化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80、90年代的成長期,直到2005年其發展態勢都如日中天,並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2004年,漫畫的銷售額為5047億日元,與漫畫相關的玩具市場銷售額為7000億日元,與漫畫相關的教育市場銷售額更是高達9兆9000億日元,[1]由此可見,漫畫對日本經濟的貢獻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