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天津市盲人協會組織盲人到和平文化宮免費「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圖/遊思行
紅網長沙8月17日訊(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耿紅仁 通訊員 謝湘佑)日前,一則「天津組織盲人『觀看』唐山大地震,盲人眼含熱淚」的消息在網上熱傳,並引起了部分網友的不解,稱「想不通,盲人怎麼看電影?」
16日下午,經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核實,「盲人看電影」實為誤傳,組織方及當事攝影記者解釋稱其實是組織盲人用「心」聽電影,播放電影的同時有志願者在講解畫面。
緣起當地報紙上的一篇圖片新聞報導
網絡爭議是如何形成的?16日下午,瀟湘晨報記者按圖索驥找到了14日發表在天津《渤海早報》第19版邊欄上的一篇圖片報導,標題為《用「心」看》,作者系該報記者遊思行。
這張圖片下方的文字報導稱,昨日(13日),(天津)市盲人協會組織盲人到和平文化宮免費「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對圖片的介紹是「放映過程中盲人們眼含熱淚」。
就是這樣一條消息,在接下來的兩天裡在網上瘋傳,標題也不再是原先的《用「心」看》,而是不斷異化並發酵成《天津組織盲人觀看唐山大地震,盲人眼含熱淚》。
網友辯:離譜的作秀,還是確有其事?
「這是在拿盲人開涮,領導作秀做得有點離譜了!」類似的質疑聲時不時出現在新聞跟評或網絡帖文中。
對於這些,也有自稱知情者反駁說,「盲人看電影說起來好像很悖論,實際上並非不可能,關鍵是一個解說人物,他會描述場景環境和畫面,這是我看到的一個紀實節目中了解到的!」網友「回家賣紅薯」如是說。
這一點得到許多網友認可,網友「SPARK2013」就說,「國外早就有盲聾影院,天津的這家影院幾年前建成的,是公益機構,好多網友需要被科普了,這是對盲人的人文關懷的表現,我們理應理解和支持,而不是非議。」
網友「年紀大的婆婆」還跟帖講了個人親身經歷說,「70年代我有個鄰居,不幸眼睛失明,她就很喜歡聽收音機,後來也很喜歡『看』電視,盲人的聽覺相對發達,而如果有人講解,那定是對盲人很大的心靈慰藉。」
在百度貼吧上,還有網友貼出了當地一廣播電臺的同題報導文字版,稱「雖然不能夠看到影片的場景,演員的樣子,但講解員細緻的描述和講解彌補了信息缺失的遺憾,現場的盲人朋友感受到了影片所要傳達的情感,紛紛潸然淚下。」
「挺感動的,我們也是從那個年代經歷過的,那時我20歲,我在工作,這是過去30年的一個回憶,講得很精彩,過去我也看得見,很入畫,感謝對我們的關心,深切感受到32年前地震的景象,流過淚,特別感人。」一位「觀影」後的盲人深有感觸地說。
調查:盲人「看電影」實為聽電影
16日下午,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聯繫了當事記者遊思行,他對部分網友的非議很是憤怒,並解釋說實際上是有志願者在作旁白解說畫面的。
遊記者說那天的活動是天津盲人協會和和平文化宮一起組織的,其實和平文化宮長期給盲人放電影的,那天剛好放這個熱門電影。由於天津離唐山也近,有些人甚至他們的親戚也經歷過唐山大地震,也會產生一些共鳴。
「我就在現場,有個盲人低著頭,突然眼淚就已經下來了!」遊記者動情地說,「你可以閉上眼睛感受著個電影,當時那種環境下,感觸特別深。」
對於這一點,作為活動組織方的天津市盲人協會與和平文化宮和也分別予以了證實,並介紹了活動的背景以及活動當天的現場情況。
其中,天津市盲人協會常務副主席許躍介紹說,「8月是天津市殘聯的文化周,我們與天津市和平文化宮合作,給盲人講電影。」
對於網上非議,許非常氣憤地說,那都是誤傳惹的禍,實際上原新聞中的「看」電影中的看是加了引號的,盲人有淚腺自然是可以流淚,說不能流淚的是沒常識的表現。
和平文化宮副館長鄭偉也介紹說,他們2007年9月就辦了一個名為「心目影院」的盲人影院,是一個免費的純公益影院,每月都組織一次盲人「看」電影。
「我們這裡的『看』,實際上是『講』!」鄭副館長耐心地解釋說,給盲人講電影,通過給盲人講對白以外的事情,環境形體,肢體語言等,把整個電影畫面給描繪出來,就像電臺講廣播劇。和平文化宮的講解人員都是招募的志願者,有大學生、白領、老師等,各行各業的都有,都是經過一定培訓的,目前已經有二三十人。
鄭偉說13號當天上午,天津市盲人協會組織來了100多視力有障礙的朋友到和平文化宮「看」電影《唐山大地震》,因為盲人朋友大多是40-55歲這個年齡段,而且天津距離唐山也不遠,引起了很多老人的共鳴,確實有人流淚。
對於網上的非議,鄭說應該是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網友的誤解,實際上這項工作是非常有人文關懷的,精神上的慰藉對盲人不可或缺,得到了殘聯和社會的大力支持。
最後,鄭還稱希望通過瀟湘晨報的報導引起公眾對盲人朋友的理解與關心,希望大家能對盲人朋友的生活多一些了解,而不是非議。
[責任編輯:王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