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巴赫,這些音樂家,居然也是打工人?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疏風 印客美學

各位inker,你是打工人嗎?前不久小印的微博被各種「打工人」給刷屏了,「打工熱,打工魂」,「鋼鐵般的意志」,「下輩子還做打工人」…

「打工人」是當代社畜的一場口嗨狂歡,不過你知道嗎,那些看似站在職業頂端的音樂家們也是打工人?

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想都不用想,隨口就能報出一長串名字。

巴 赫

JohannSebastian Bach

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代代表人物

德國人

亨德爾

GeorgeFriedrich Handel

與巴赫並稱「巴洛克時代雙子星」

德國人

海頓

FranzJoseph Haydn

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奧地利人

莫扎特

WolfgangAmadeus Mozart

「音樂神童」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

奧地利人

貝多芬

Ludwig vanBeethoven

「樂聖」

德國人

除了上面這些,舒伯特、孟德爾頌、勃拉姆斯、舒曼、馬勒、施特勞斯父子等,小印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音樂家都是奧地利人!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國家就沒有音樂大家,法蘭西有庫普蘭、柏遼茲,義大利也有維瓦爾第、威爾第,只是對比德國、奧地利,這些地區就有那麼點相形見絀了。

那麼,為什麼?為什麼在這一地區能出現如此多的古典音樂大師?難道它當真是音樂打工人的風水寶地?

做貴族的「打工人」

到底好還是不好?

別看古典音樂曲高和寡,作曲家們其實個個都是「打工人」。

自文藝復興以來,宮廷文化興起,皇室就取代教會成為音樂家的「保護人」,要想生存就得倚靠貴族的資助。

為啥鄧布斯泰爾能遠赴歐洲大陸傳播音樂?還不是因為有英國公爵的支持。

為啥迪費他們能盡情施展才華?那是因為得了勃艮第王公貴族的經濟資助。

所以,那個時候的音樂家及其作品都是貴族的依附品。沒有皇室的支持根本不會有音樂的繁榮。

但是在18世紀,相比於法國這樣的大君主國,德意志明顯有點發育不良。

在腓特烈二世之前,除了維也納,德意志其他地區都非常簡樸。小邦林立的局面限制了音樂家的舞臺,所以你會看到亨德爾去了英國,莫扎特跑到了維也納,而「海頓爸爸」幾乎一輩子都在埃斯特哈奇府邸擔任「音樂僕人」……

海 頓

不過,時代在進步,德意志也不會一直這麼「憋屈」。

革命之後,這種局面就逆轉了。

復闢時期,德意志有大大小小一共三十幾個宮廷,雖然小邦的宮廷仍然微不足道,但大邦已經擁有了不亞於受到憲章約束的法國宮廷的排場了。

更重要的是,那時候各國宮廷都把歌劇院看作一個重要的宣傳渠道,它的池座、包廂最能體現皇家的排場,一個輝煌的歌劇院也常常被視作新時期君主制的豐碑。

所以在這個時期,不僅是維也納和柏林,德意志的其他地區像萊比錫、薩克森王國的德勒斯登、巴伐利亞王國的慕尼黑等等,都有輝煌的歌劇院。

劇院

王公貴族這個東西很矛盾,你說它不好,它的確限制了音樂家們的自由發揮;但要說它好吧,也確實有好處。

王公貴族基本上都受過良好教育,正因為他們對審美的苛刻,古典音樂才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審美高度。

最典型的就是法國。

大革命之後,法國比歐洲任何地區都更早進入近代化,市民也就順勢主導了音樂和戲劇。就審美來看,市民和貴族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所以比法國慢一拍的結果就是,德意志的古典音樂更晚地受到市民社會的影響。

而恰好此時德意志的幾個君主又非常具有審美能力,比如巴伐利亞的瘋王路德維希二世,極其痴迷音樂文化,可以說是華格納的「腦殘粉」,華格納幹什麼他都支持,這就給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舞臺。

上為路德維希二世,下為華格納

當個打工人還得會哲學

倒也沒有這麼誇張,古典音樂雖然高冷,但也沒有高冷到這個地步,畢竟還是需要聽眾的嘛。

只是說古典音樂是具有哲學氣息的。

它認為,每一段旋律,每一個樂章都應該有輕有重。

當然這並不是說它的音樂主題就應該沉重嚴肅,即便肅穆如貝多芬也還有《田園》那樣輕鬆的樂曲,只是說它善於從簡單的素材入手,將它發展成一個宏大的主題。

就算沒有學過樂理也應該知道,古典樂的起伏、音律、節奏,絕對不是民間歌謠的那種隨意哼唱,它每一個音符的運用都經得起推敲。

如果用古典音樂的旋律標準對照其他音樂形式,你就會發現那些旋律太過著急、太不講究了。

比如鎮樓的那首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耗時21年,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43歲。

耗時如此之長,並不是因為勃拉姆斯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的態度十分慎重,不惜用半生的時間來推敲、琢磨。

這其中就存在著無數的抽象性和哲學詮釋空間。

他們發現原來音樂和哲學是相通的。

這下好了,哲學家從音樂中尋找自己的美學哲理,音樂家也樂得通過哲學重塑藝術的審美高度。

任何藝術都需要高度,因為脫離「高度」的後果就是娛樂化。

所以,即便康德沒什麼藝術經驗,也想建構一種「絕對審美」,以此消除人類關於審美的知識爭議;黑格爾更是主張「藝術自由」,認為藝術就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體,它就應該提供獨特的審美……

啟蒙運動之後,德意志的哲學思想一直非常繁榮。

久而久之,這些先驅哲學家幾乎完全掌握了音樂美學詮釋的主導權,成功塑造了審美的高度,讓這一地區帶上了「審美主義」色彩,維也納三傑就是最核心的代表

音樂打工人為啥都住奧地利?

儘管出了這麼多音樂大師,但真正以音樂馳名的國家卻是奧地利而非德國。

除了維也納三傑,李斯特、萊哈爾、馬勒、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無數音樂家都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

為什麼他們偏偏挑中了奧地利?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奧地利的藝術發展標準非常高。

在普奧戰爭之前,奧地利不只是德意志的奧地利公國,它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統治中心的所在地。

所以,它的首府維也納既是德意志各聯邦最大的首都,同時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的首都。

這也就使得它的藝術是按照君主國首都的標準發展的,而不是作為德意志聯邦的奧地利公國的首府。

而此時恰好德國的音樂藝術,尤其是器樂,經過巴赫時代的積澱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所以維也納自然就成為了音樂「大佬」們一展身手的最好去處。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在這前後陸陸續續從德意志帝國的各處趕來了這個城市。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奧地利像樞紐一樣幾乎佔據了整個旅途的中心,這種地理位置是相當好的

當局也非常樂於見到這種局面。

因為自1848年梅特涅政府被推翻以來,哈布斯堡王朝和首都人民的關係一直不太好。這時候,歌劇院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十九世紀,歌劇院一直被各國君主視為體現「君民魚水之情」的重要工具,所以皇室就更願意通過這種既能向世界展示皇家氣派又能為市民提供娛樂的東西來修復他們和首都人民的關係。

畢竟無論歌劇院多麼奢靡,君主不會天天去看,真正享受歌劇院的還是市民階級。這就為人民和皇室創造了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氛圍。

而且相比於其他各國宮廷,哈布斯堡君主國有一個特殊之處——這個大君主國有十幾種不同語言。

這就讓皇帝比較頭疼。

大家說的話都不一樣,誰也聽不懂誰,這要怎麼增加帝國凝聚力?

在這種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帝國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藝術上。

因為藝術語言是超越民族語言的,帝國希望用德意志民族的藝術文化來證明哈布斯堡王朝的正當性。

因此,皇室樂於花錢支持音樂的發展。

而且在70年代自由主義者執政之後,皇帝幾乎不插手文化事務,在自由主義者的統治下,文化政策非常開放,各種先鋒派藝術都受到了帝國的支持。

廣受人民喜愛的維也納城堡劇院就由皇室出資修建,和市政廳就隔著一條馬路,在自由派用哥德式風格標榜維也納人的自由的市政廳對面,這座皇家巴洛克風格的城堡劇院彰顯著自己獨特的存在。

用音樂來避免爭端、團結民族,確實比強硬手腕來的高明得多。

皇室的支持、歌劇院的特殊性以及音樂的超語言性,在這些原因的加成下,德奧地區的音樂才能如此繁榮,誕生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音樂大師。

最後一起欣賞一下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貝多芬、巴赫…這些音樂家,居然也是打工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更偉大?
    我們常常一提到古典音樂家,比較為人熟知的通常都是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的確,如果說要在人類歷史中選出三位最偉大的音樂家,我想不出意外的話,也是這三位。那麼,為什麼是這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代表了古典音樂的三座高峰而不是我們同樣熟知的蕭邦、舒伯特、勃拉姆斯等等這些同樣為我們熟知且同樣偉大的音樂家?
  • 貝多芬、莫扎特與巴赫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隨想
    貝多芬有一腔豪邁需要與大革命一同宣洩,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英雄,不如說塑造自我,他的軒昂,可謂氣吞山河力蓋世,不局限於統帥三軍,而是叱吒一代人的「心聲」。時代造英才,卻給了英才諸多磨難,一個音樂家偏偏不給予他常人都有的聽覺。上帝關閉了外來音道,他只能向內橇開心靈窗扉,進入一個形而上的伊甸園。他似乎已經聽到工業馬達的轟鳴聲,節奏強勁、兇猛。
  • 「巴赫是史詩,而貝多芬是戲劇」丨思想家薩義德論巴赫
    :博學的音樂家》書評(四)By Edward Said這些聯繫在對巴赫的反思中更具有啟發性,因為正是他的復調音樂使阿德裡安成為了原創作曲家。巴赫作品的量更是驚人,他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從米爾豪森到魏瑪,再到安哈特。沃爾夫指出,他在安哈特創作了「《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平均律》,小提琴獨奏曲和變奏曲,還有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這些作品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不朽之作,但是巴赫的作曲能量使他似乎已經習慣了創作成組的作品,就好像——引用沃爾夫的話——他決心「不放過任何嘗試」。
  • 鋼琴獨奏 | 盛原帶你走進蕭邦、貝多芬、巴赫
    貝多芬、蕭邦,德彪西、巴赫,這些在古典音樂界閃耀的巨星,將在著名鋼琴家盛原的三場鋼琴獨奏音樂會上與你相遇,跨越2021年。「全部貝多芬」、慶祝巴赫生日的哥德堡變奏曲音樂會,三場獨具匠心的曲目安排。同樣的「葬禮」主題,貝多芬和蕭邦所表現出來的末樂章在內在情緒方面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音樂會的下半場曲目是蕭邦和德彪西的代表作,蕭邦與德彪西這兩位同樣身處不同時代的偉大音樂家之間又有著怎樣奇妙的聯繫呢?待音樂會現場,由盛原老師精彩呈現。今年恰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盛原老師將以一套全部貝多芬作品音樂會,紀念這位偉大音樂家。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在西方音樂史中,對所有後來者而言,巴赫始終佔據絕對優先和偉大的位置,人們習慣稱他為「音樂之父」。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
  • 漫步德國,和這些音樂家不期而遇
    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的J.S.巴赫在這裡度過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並最終安息於他工作多年的聖託馬斯教堂。聖託馬斯教堂一年四季,巴赫的仰慕者都絡繹不絕地前來獻花;而繼承巴赫音樂遺產的除了教堂的唱詩班外,還有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 著名鋼琴家盛原即將帶來三場專題音樂會,精選蕭邦、貝多芬、巴赫...
    文化武漢【著名鋼琴家盛原即將帶來三場專題音樂會,精選蕭邦、貝多芬、巴赫經典曲目】從本月起,著名鋼琴家盛原將在今年10月、12月,以及明年3月,用三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帶你與這些偉大作曲家相遇。10月17日晚七點半,「蕭邦與他的傳承—盛原鋼琴獨奏音樂會」將作為本系列專題音樂會的首場,率先在@武漢琴臺音樂廳 上演。
  • 絕對音樂:巴赫、貝多芬之後的第三種音樂文化
    他表明,布魯克納提供了貝多芬無法提供的東西;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歌唱的要素失落於巨大的拱形中,失落於充滿能量的動機和大規模控制的力量中。由於布魯克納已實現這一點,那麼詩意因素的不純粹刺激就變成永遠的多餘因素;實際上,這位大師所取得的成就是分開了華格納風格的得與失——所得是具有『言說』能力的音樂,所失是標題內容或樂劇所體現的說教的代價——由此將音樂重建為現實,重建為形式與內容的同一,重建為通向浩瀚汪洋之路,而非通向詩歌之路。」
  • 著名鋼琴家盛原即將帶來三場專題音樂會精選蕭邦、貝多芬、巴赫...
    蕭邦、貝多芬、巴赫是古典音樂界閃耀的巨星,從本月起,著名鋼琴家盛原將在今年10月、12月,以及明年3月,用三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帶你與這些偉大作曲家相遇。從貝多芬、蕭邦到德彪西,獨具匠心的曲目安排10月17日晚音樂會主題為「蕭邦與他的傳承」,從曲目編排上就能看出盛老師的精心設計。上半場由貝多芬:降A大調第十二鋼琴奏鳴曲,Op.26開場,後接蕭邦: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35。
  • 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巴赫-巴洛克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 卡爾·李希特和他的巴赫康塔塔
    同時和當時一些優秀的歌手如:女高音尤蘇拉.布克爾、瑪利亞.斯塔德、女中音託普爾、男高音霍菲裡格、男低音埃根合作,隨後又有同時代的年輕女高音埃迪斯.瑪迪斯、男高音彼德.施萊爾、和男中音費舍-迪斯考等人加入,這些明星的加入師的李希特錄製巴赫康塔塔成為近二十年裡最突出的寶貴文獻之一。
  • 音樂家那些事 | 鄉村掃地僧巴赫
    不過他的姓在當時的音樂圈裡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巴赫這個家族是四裡八鄉有名的音樂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叔叔、堂兄弟,都是音樂工作者,他將來的孩子裡,也有四個兒子走了職業音樂家的路線。這裡需要澄清一下「音樂世家」這個概念。
  • 巴赫與小步舞曲
    巴赫寫了為數眾多的鋼琴作品,在《初級鋼琴曲集》中,共有11首小步舞曲,這些作品有淺至深,自成體系,賦予音樂以哲理性,表達出深刻的思想感情。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管風琴家和教育家,是巴洛克音樂的高峰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赫於1685年出生於埃森納赫,1750年卒於萊比錫。
  • 永恆的巴赫
    今天是西方音樂之父、偉大的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逝世270周年。今年也是他誕辰335周年。這一切的苦難,迫使巴赫在他的創作中尋找重生,尋求慰藉。這也是為什麼巴赫的音樂對於世人有療愈的作用,他用音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就像歷史上許多天才藝術家一樣,巴赫生前並不被人重視,他的作品也很少出版。巴赫去世後,他和他的音樂很快就被人們遺忘。直到1802年德國史學家弗爾凱爾出版了第一本巴赫傳。
  • 音樂家也追星!盤點那些追與被追的西方古典音樂家們
    02那些高大上的大型追星現場其實除了做偶像以外,許多音樂家自身也是一個忠實的小迷弟但是他同時也是大師巴赫的忠實崇拜者,挖掘並親自指揮上演了巴赫已經沉睡近百年的名作——《馬太受難曲》。從此,巴赫音樂中的藝術價值才能被世人更多的了解。
  • 他是與巴赫、貝多芬齊名的古典音樂家,他反潮流、我行我素,堅持寫自己的音樂
    、貝多芬便是勃拉姆斯了,可見他地位之高。,那我們就提出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這也是今天我們要盡力回答的問題。他懷念偷彈貝多芬的曲子而非跳舞的音樂的時候。雖然酒醉的水手們從未發現而繼續聽著貝多芬跳著舞。 他在魏瑪拜訪了年輕音樂家李斯特,在杜塞道夫,勃拉姆斯認識了舒曼。隔天,舒曼在日記中寫道,「天才勃拉姆斯的拜訪。
  •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有太多理由向貝多芬致敬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 | 陳季冰今天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今年也是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今年是200年以來世界各地公開演出貝多芬音樂最少的一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貝多芬(圖/圖蟲創意)作為一位音樂愛好者,想要說的話很多,這裡只能簡單總結幾句。古往今來最偉大的音樂家有三位: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不僅是專家的公認,也得到了演出市場的確認。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理解
    」,這些曲子雖然簡單,但是都已經有了復調作品的初步形態。從樂器的角度來看,由於巴赫時代音樂家的家中常常有多種鍵盤樂器,對於平均律樂曲,現在很難界定究竟哪一首是為何種鍵盤樂器而寫,只能大概認定是為拔弦古鋼琴或擊弦古鋼琴而作(現在這兩種鍵盤樂器我們統稱為古鋼琴)。在鋼琴上彈奏平均律樂曲既要發揮現代鋼琴的優良性能,奏出聲部的層次、力度變化、音色對比、音符時值以及各種演奏法的特點,又要尊重傳統,保存樂曲的原有風格,  巴赫的作品以節奏嚴謹、平穩而著稱。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另外有兩位巴赫,都是他的兒子,也都是著名音樂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哥哥約翰 克裡斯多夫 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
  • 他比巴赫小兩歲,又在同一年過世,他讓琉特琴不朽!
    他一生創作過約六百首琉特琴作品,這些作品留存於歐洲與其它各地,其中1877年在大英博物館發現有二百三十部作品,另外德國德勒斯登圖書館也有不少他的手稿。 但正是這樣一位出色的音樂家,這樣一位在巴洛克時期與亨德爾、拉莫、泰勒曼同樣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常常在西方音樂史的研究中被忽視,甚至很多文獻對他的國籍都含混不清,將其稱為「德國」琉特琴音樂家,而實際上他出生于波蘭的一個琉特琴世家。 在魏斯那個時代,他應該屬於一線藝人。他既會彈,也會寫。從其年表來看,遊歷歐洲多國宮廷,與各國宮廷樂隊合作,還被波蘭國王授予「宮廷音樂大師」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