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康德的哲學是啟蒙運動的「憲章」的話,貝多芬的音樂就是啟蒙運動的「戰歌」。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 | 陳季冰
今天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今年也是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今年是200年以來世界各地公開演出貝多芬音樂最少的一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
▲貝多芬(圖/圖蟲創意)
作為一位音樂愛好者,想要說的話很多,這裡只能簡單總結幾句。
古往今來最偉大的音樂家有三位: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不僅是專家的公認,也得到了演出市場的確認。統計顯示,過去20多年來,全球所有主要音樂廳每年演出數量排前三位的總是這「三大師」的作品,有所變化的只是他們之間的順序,但沒有第四位音樂家能夠躋身前三。就我個人的偏好來說,巴赫是我的最愛,我平時聽巴赫的音樂多於聽貝多芬。
然而,恐怕沒有人能夠否認,貝多芬是「音樂史上第一人」,他的聲譽和影響力超過了巴赫和莫扎特。貝多芬性格孤傲,從不逢迎任何人,但他對巴赫和莫扎特這兩位前輩所表達出來的敬仰是由衷的。
為此,他曾費了很大的心力尋找並資助巴赫的後人,幫助搜集和編纂莫扎特的作品全集……或許他自己都不敢肯定,他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會超越他的兩位偶像。
▲巴赫(圖/圖蟲創意)
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而且它們是高度相關的。
第一,貝多芬大大地提升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和地位。在貝多芬之前,音樂或是純粹為宗教服務,或是服務於王公貴族的節慶禮儀和平民大眾的休閒娛樂……總之,它從屬於其他目的,本身不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是貝多芬讓音樂第一次獲得了不需要依附於其他目的的獨立地位。自他以後,音樂成了一門受人尊重的專業,音樂家的社會地位也隨之顯著提升。
之前,無論浩瀚如巴赫,勤奮如海頓,還是天才如莫扎特,音樂家說到底是被豢養的「奴僕」——不是教會的僕人,就是貴族的僕人。但到了貝多芬的時代,全歐洲的達官貴人們都會向貝多芬脫帽致敬。這既是他憑一己之力不懈奮鬥的結果,也是時代變遷的縮影。
那麼,貝多芬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這就是我要總結的第二個原因,貝多芬為音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嚴肅而深刻的思想內涵。今天,即便你不是一位多麼懂音樂的人,你都能聽得出貝多芬音樂與他的老師海頓和莫扎特的作品之間的巨大差別。相比於莫扎特的優美動人,以及給人帶來的愉悅,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浸透著無處不在的時代精神。
▲莫扎特(圖/圖蟲創意)
聆聽貝多芬,有些時候,甚至大多數時候你並不能享受愉悅,因為他實際上是在用音樂這種藝術載體來闡發和傳播啟蒙思想。如果說康德的哲學是啟蒙運動的「憲章」的話,貝多芬的音樂就是啟蒙運動的「戰歌」。
當然,單就音樂技法本身,貝多芬也做出了承上啟下的傑出貢獻。他「發明」了許多嶄新的作曲技巧,比如對「動機」的巧妙使用,後來的華格納將它發揮到登峰造極;又如將音樂「視覺化」表現,後來的孟德爾頌、舒曼等人在這方面都有突出的展現;他還更多地用音樂描繪人的內心世界,開創了音樂的「浪漫主義時代」……但我覺得,這些專業技術領域裡的貢獻再大,也比不上前二者,因為它們跨越了專業的藩籬。
每一代人都肩負著自己的使命,巴赫、海頓、莫扎特……都憑藉著各自的天賦才華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貝多芬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攀上了音樂世界的巔峰,自此「一覽眾山小」。在如今這個人類精神萎靡的時代,多聽聽貝多芬的音樂,或許能夠讓我們振奮,有益於我們的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