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在印度洋上稱霸,美帝同意了嗎?

2020-12-28 騰訊網

作者:雕鴞

早在百年前,海權論提出者馬漢說過這樣一句話:「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整個亞洲。」這句話放到今天看上去似乎不完全靠譜,但已經明顯地勾勒出了印度洋對於亞洲乃至世界局勢來說的重要性。

馬漢

從面積上看,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表面積佔據了世界海洋面積中的19.8%。但是,印度洋北部就是如今劍拔弩張的亞洲大陸,西部則是硝煙瀰漫的中東和混亂與落後的非洲,東部則是至關重要的馬六甲海峽以及東南亞諸國、澳大利亞,再過去就是廣袤的太平洋。

從分布上來看,印度洋周圍聚集了世界上最混亂的地區、最落後的地區、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以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再加上對世界航運業的重要作用,印度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印度洋

多年來,一些國家借著印度洋開發的「東風」合法經商、提升經濟水平,頻繁進行對外交流和貿易,為國家富強打下了基礎。還有一些國家卻因為軍事實力加強,就對整個印度洋抱有非分之想,甚至欲將其收入囊中。在印度洋周邊各國中,印度顯然屬於後者。

「印度」的洋

對於一部分印度人來說,印度洋既然以印度為名,那就理直氣壯的應該屬於印度。進入了21世紀後,印多次採取實際行動,欲拉攏周邊國家共同對抗印度眼中的潛在對手,將整片印度洋納為己有。

航母對印度海軍至關重要

早在2004年,印度就開始加強與印度洋國家的合作,甚至不惜花費6000萬盧比的巨資,借著「軍事援助」的名頭向馬爾地夫等周邊國家施以賄賂。而近年來,印度更是頻繁拉攏澳大利亞、美國和日本等國,宣稱要組成所謂的「四國同盟」,其本質還是想借著「聯軍」的名,幹著稱霸印度洋的事。

印度想稱霸印度洋其實不無道理——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經說過:「印度想要在陸地上變得強大,首先就必須在海洋上強大起來。」因為印度本身石油資源並不充足,超過75%的石油需要從中東進口,甚至不惜違抗美國禁令,偷偷從伊朗手頭上買。

一旦印度失去了對印度洋的影響力,就等同於將國家經濟命脈拱手讓人。更尷尬的是,印度自身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大都要靠海床開採,這樣一來,印度根本沒有膽量放棄對印度洋的控制。

除此之外,印度也很清楚地看到,如果不通過印度洋來實現「走出去」,那麼印度永遠只能在南亞次大陸這片不大的地頭上當個小小的地頭蛇,還得時刻擔心隔壁鄰居中國。

一直懷揣著「世界大國夢」的印度人很清楚,控制整個印度洋,才是讓印度國際影響力劇增的最佳也是唯一具有可行性的手段——畢竟要是馬六甲海峽給印度卡著了,美國、中國等一票航運業大國還不得急的跳腳?

印度洋與至關重要的馬六甲海峽

美國:我不同意

有趣的是,印度一直試圖拉攏美國作為自己的「地區盟友」,但美國對於印度的野心卻一直「裝傻充愣」。但如果你以為是美國人傻,那就完犢子了——印度洋不僅對於印度至關重要,對於稱霸全球的美國也同樣重要。

911以後,美國遂行所謂的「全球反恐戰略」,馬不停蹄地派遣特種部隊滿世界追殺各路恐怖分子。那麼世界上恐怖分子最密集的地區在哪呢?答案是中東、東非和東南亞。而這三個地方還碰巧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在印度洋周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又怎麼可能放任印度取得印度洋控制權?

此外,美國在本世紀初將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列為潛在競爭對手。一旦美國控制了印度洋,美軍就可以同時遏制俄海軍南下,掐住中國的石油運輸命脈,甚至可以通過印度洋迅速向中東或中亞投送軍事力量。

迭戈加西亞群島上的B-2和B-52戰略轟炸機

美國在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群島上還設立了可供B-2「幽靈」戰略轟炸機起降的軍事設施,從此地可以直接起飛,對中東、印度和東南亞三個方向構成威脅,一旦遭遇意外還可以得到澳大利亞的支持。因此,美國是絕不可能將印度洋拱手送人的。

目前,美國和印度在印度洋政策上之所以有所合作,是因為美國和印度都面臨共同的對手中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美國祭出印度-太平洋戰略,甚至把司令部都改名叫印太司令部,不斷加強自己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存在。但是,美國是絕不可能允許印度凌駕於自己之上的,這將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全球軍事霸權。

心有餘,力不足

如今,中國海軍正在穩步走向「深藍」,不僅下水了第一艘國產航母,還在吉布地建立了軍事基地,這極大地刺激了印度海軍。在他們看來,最先擁有航母的是印度,最有資格控制印度洋的也應該是印度。但是,和美國海軍在印度洋缺乏立足點不同,印度之所以一直無法實現自己的野心,是因為自己太菜。

事實上,印度的確比中國先擁有航母,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有足夠的海軍實力能夠控制印度洋。時至今日,印度也僅僅擁有一艘可供部署的航母,而國產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從2006年開工至今都未能完工。

中國海軍的強大令印度非常忌憚

然而,印度至少需要三艘航母,才可以維持兩艘航母在值編制,才能同時應對東西兩個方向產生的壓力,這也是印度想要控制印度洋所必需的

除此之外,印度海軍僅擁有一艘從俄羅斯借來的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以及一艘攻擊距離賊短的「世界最小彈道飛彈核潛艇」殲敵者號。除開這兩者,印度只擁有15艘常規動力攻擊型潛艇。這意味著印度海軍的水下力量只能保證對自家近海的控制,一旦到了遠海,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威懾。

除此之外,印度缺乏足夠數量的專業反潛機與反潛系統、海洋監控衛星系統、空中預警平臺等等。一旦印度和中國或美國在印度洋上爆發衝突,印度很可能只能在其陸基雷達的監控範圍內打防衛作戰,根本無法將武力投送到遠海。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又怎麼可能實現對印度洋的控制?

印度海軍實力不足

改主意了?

近年來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印度政府高層改變了多年來堅持的海洋政策,轉為實施陸地擴張政策。印度國防白皮書公開的數據顯示,印度海軍在印度三軍軍費分配中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18%下降到了2019-20財年的13%,海軍新型艦艇採購數量從200艘砍到了175艘。

顯然,印軍將更多的經費用於採購法制陣風戰鬥機、T-90主戰坦克等空軍和陸軍裝備,海軍似乎除了新建第三艘國產航母和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外,並沒有更遠大的規劃。

如果說往年的印度是好高騖遠,那麼今天的印度就已經開始腳踏實地了。塔克薩拉國際研究所專家蘇耶什 賽德表示,印度正在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並通過行動證明自己對南亞次大陸的控制權

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他表示,印度將「由陸向海」,在確立了自己的陸上霸權後,再一步步對馬六甲海峽、安達曼群島等關鍵地帶實施「軟控制」,最終實現對印度洋核心地帶的絕對掌握,讓印度真正作為「世界大國」而崛起。

不過,印度薄弱的國防工業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海上軍事力量,將成為印度稱霸印度洋的第一個障礙。如果印度連這個坎都過不去,那也甭想和中國、美國一較高下了。

相關焦點

  • 野心不小,印度急購10架美制無人機,想主宰印度洋扼住中國咽喉
    由於印度對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存在感頗為忌憚,印度此舉無非是想在海上開闢戰線制衡中國,同時藉助美國技術與政治支持來獨霸印度洋。印度主動「投懷送抱」,這令大力推進印太戰略的美國洋洋自得。但是,妄圖獨霸全球大洋的美國就一點不怕搬石砸腳嗎?
  • 又一大國叫板新德裡,在印度家門口亮出大動作,美印敢怒不敢言
    其實,印度一直沒有放棄自主研發,想從「軍購大國」轉型成「軍售國家」。近年來,印度動作頻頻,不僅頻繁試射飛彈,與眾多盟友聯合軍演,甚至在邊境地區瘋狂挑釁,使印度洋局勢不斷升溫。
  • 歐洲人的印度棉布貿易:印度洋上的葡萄牙商人
    對於歐洲商人進入印度洋,原有的商人心裡難免五味雜陳,心存疑慮。第一個和亞洲通商的歐洲國度是葡萄牙。好望角航線的開闢得到葡萄牙王室的資助和支持,定期的貿易由「卡雷拉印度公司」(Carreira daIndia)組織,這是第一家歐洲特許公司,它成為後來荷蘭、英國、法國、丹麥和瑞典公司的典範。
  • 又一大國公開叫板莫迪,在印度家門口亮出大動作,美印敢怒不敢言
    印度不僅想加入聯合國「五常」,而且還有個「大國夢」,為儘快實現這一夢想,也為彰顯實力,印度頻繁在邊境地區發起挑釁,與周邊國家一度陷入劍拔弩張的狀態,雖然印度頻繁挑釁,卻沒有嘗到任何甜頭,反而令邊防部隊疲憊不堪。
  • 俄專家:因為對中國恐懼,印度歡迎俄海軍重返印度洋
    資料照片  作者:的地得 氣呵夫  11月16日,普京籤署文件,同意俄羅斯在蘇丹設立俄海軍後勤保障中心。這個海軍基地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將對印度洋的國際局勢造成怎樣的影響?  按照俄羅斯與蘇丹的協議,這個海軍中心的俄方部隊最多將不超過300人,最多只能有四艘俄羅斯艦船可以同時待在那裡。
  • 想要稱霸南亞?野心勃勃的印度海軍,實力到底有多少斤兩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北印度洋連綿數千海裡的海域又是世界上極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線,沿岸國家眾多,但只有印度算得上一個強國。久而久之,印度就把印度洋當成了自己的「後花園」,妄稱印度洋是「印度的洋」。印度人認為,他們豪橫有豪橫的理由。
  • 洞郎事件爆發後,該是我們重新認識印度這個國家了
    四是印度自製的武器不多,據說子彈都要購買,可見印度的國防工業主要是依靠他國。印度這樣的國家,還是有一些潛力。一是國家人口多,過十億人口,而且大有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趣事。二是印度國家地理位置好,背靠喜馬拉雅高山,面向印度洋。與南亞接壤,和中東、非洲都是環印度洋國家。但是印度洋不是印度的,而是美國的。
  • 甩開鄰居大國,印度擬擁有第三艘航空母艦,印度洋變內海
    印度洋不是印度的洋,但是對於南亞次大陸霸主印度而言,把印度洋變成自己的內海,是其大國崛起的重要一步。當地12月17日,印度國防問題專家海軍少將謝科·辛哈接受記者採訪對外宣稱,印度海軍正在擴容和提高戰鬥力,印度海軍的目標是全面掌控印度洋地區,為印度的朋友提供幫助。
  • 印度東部艦隊出動,22艘戰艦列陣印度洋,嚴重威脅生命線
    這次行動由印度海軍東部艦隊司令阿圖爾·庫馬爾·賈因(Atul Kumar Jain)統一指揮,主要是檢驗艦隊在實際情況下進行防禦不對稱攻擊、武器射擊、反潛作戰和艦隊協同作戰的能力。隨著近年來印度的「東進」戰略,東部艦隊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戰備等級,以滿足印度洋地區內外的各種任務。
  • 將在印度洋為中國「準備」11艘巡邏艦?印度海軍戰力如何?
    在亞洲可以算是「頂尖水平」,可是印度依然不斷襲擾中國,明明知道自己的軍事實力不足以對抗,卻還要在陸地邊境製造事端,看來,中國航空母艦很有必要去提醒一下那些「愛鬧騰」的鄰居。圖為印度巡邏艦印度《歐亞時報》12月18號發表一篇文章,題目為:為了應對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發展,印度海軍將在未來配備11艘「印度國產」巡邏艦。
  • 一把尖刀插入印度洋,印度再多一對手,派遣艦隊建立永久軍事基地
    印度今年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憂疫情肆虐,外有邊境衝突困擾。受此影響,印度局勢跌宕起伏,但即便這樣,印度似乎並沒有受到打算消停,還在不停地部署軍事力量,製造衝突,大手筆的購買武器裝備,不斷提升軍隊作戰能力。
  • 一枚核飛彈射向印度洋,艦艇「屍骨無存」,俄:沒想到印度會動手
    【撰文丨佳華/編輯丨小懶】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在國際上仿佛是有些飄了,除了不斷地與周圍的鄰國製造一些矛盾衝突意外,現在還將虎視眈眈的目光飄向了中國。
  • 五角大樓又來拱火,美印航母艦隊齊聚安曼達,印度:這是強烈信號
    美軍航空母艦筆者認為這種找靠山的想法一直存在於印度人的心中,印度學者曾撰文指出:「美國利用印度,達到全球戰略平衡,保持亞洲主導地位;印度也利用美國的戰略需求,在軍事和經濟上發展自己印度緊鄰跨越印度洋的重要海上航道,擁有極為關鍵的地緣戰略位置,也有強烈意願成為印度洋海權的主導國家。印度爭奪印度洋海權的真正對手是美國,印度本應與中國在兩國邊界地區保持合作以避免南北兩線作戰。
  • 印度到底想搞多大事?
    這個「出雲」號已經在南海周邊轉悠一個多月了,現在又轉戰印度洋「搞事情」。其實本來「馬拉巴爾」演習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美印之間的事兒,後來日本硬是摻和進來了,而且最近幾年是一直輪流著,一會兒在日本海演習,一會兒在印度洋演習。
  • 印度洋上最偉大的料理 Restaurant André
    裡昂、巴黎、印度洋小島上的六星級飯店,江振誠海綿一般吸收各家各地的料理精華,最終落腳新加坡。 《時代》雜誌封面故事中說,江振誠開在新加坡的餐廳Restaurant André是印度洋上的一顆珍珠。André 這個名稱聽起來非常的「歐洲」,但江振誠是一個在臺灣士林夜市旁長大的小孩。在臺灣這種小地方,他要成名很容易,賺錢也不會太難。
  • 靖海略洋|美海軍擬組建第一艦隊對付中國,但受三大因素制約
    近日,美國海軍部長肯尼思·布雷思韋特在參加研討會時聲稱,美國將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交界處重新建立第一艦隊。他指出,該艦隊的部署地擬定在新加坡。對於美海軍高官建立新艦隊的言論。第一艦隊劍指何方這位海軍部長所指的第一艦隊,確實存在於美國歷史上。它存在於上世紀四十到七十年代之間,專門負責西太平洋海域部分地區的戰爭行動。但在1973年後,就被美海軍第三艦隊取代。此次美國海軍成立第一艦隊是基於兩個大的背景。首先是大國關係。
  • ...肯尼思·布雷斯韋特|美軍|美國海軍|任務區|印度洋|美國_軍事
    據新華社12月4日報導,美國海軍部長肯尼思·布雷斯韋特12月2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美海軍將恢復第一艦隊,負責印度洋和南亞區域防務。美軍第一艦隊最初於1947年設立,1973年2月撤編。若第一艦隊正式恢復,美軍的編號艦隊將從現在的7個增加到8個,其中第一、第三和第七艦隊將隸屬美軍太平洋艦隊。
  • 馬爾地夫:印度洋帝國秩序挑戰者的無奈之選
    在無形中削弱北印度笈多帝國的壟斷能力,成為那個時代的印度洋帝國秩序挑戰者。哪怕群島本身的自然稟賦不夠出彩,依然是別無二選的最佳平臺。在之後的300年內,歐亞大陸上的頻繁戰爭與民族遷徙,讓國際貿易中的海洋佔比逐步提升。但整個印度洋世界大體上為遜尼派穆斯林所控制,很少出現大的波瀾和變數。加之馬爾地夫本身的「硬體」設施比較欠缺,無法支撐大型港口或交易市場的運作,自然就只能乖乖回到最初原點。幸好還有知名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造訪,才讓群島間的這段歷史不至於徹底泯滅。
  • 英雄聯盟:一個大就能扭轉局勢的人,稻草人想稱霸,他表示不同意
    英雄聯盟:一個大就能扭轉局勢的人,稻草人想稱霸,他表示不同意英雄聯盟是一個打團拆塔的遊戲,除了拆塔最重要的就是打團了,畢竟是先打團後拆塔,所以一波團戰的好壞決定了這局遊戲的走向。有的時候自己家明明是劣勢,但是結果對面一個反撲瞬間爆炸,今天小編給大家說一下那些能夠一個大就能扭轉戰局的人。
  • 印度洋的季風吹來了商船和貨物,也吹來了開元寺裡的石頭
    逐一辨認,你會發現它們的內容大多出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無疑是印度文明的痕跡。雜俗人看離世界,孤高僧上覺天低。 在中國其他地區你絕不會看到這樣的古蹟,欣喜的你開始著手尋找其他可能線索繞著大殿打望了幾圈後殿前露臺束腰部分的青石浮雕吸引了你的目光那是拾階而上直入大殿的人難以發現的盲點區域。浮雕上刻著來自南印度的獅身人面像,這種傳統是否來自古埃及的「斯芬克司」,至今尚無定論,但從地中海到印度洋再到泉州的獅身人面像之路,著實是一段奇幻的文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