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星系內行星形成速度超出理論預期,天體物理學家或需因此改進現有理論

2022-01-09 DeepTech深科技

點擊上圖小程序,參與全球新興科技峰會

HL Tau 是一顆形成還不到100萬年的恆星,位於智利的 ALMA 天文望遠鏡陣列(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曾於四年前發現該恆星附近明亮的盤狀塵埃區域中存在空隙,當時天文學家們認為,最可能的解釋是該恆星附近存在著一些我們尚未觀測到的行星,塵埃在這些行星的形成過程中被聚到了一起,並在塵埃分布區中留下了空隙。然而,根據現有理論,如此年輕的恆星至少還需數百萬年才能開始在自身附近形成行星,天文學家們也因此曾認為HL Tau星系或許具備某些特殊條件,但 ALMA 於最近完成的對20多個年輕恆星附件的盤狀塵埃調查顯示,HL Tau 星系並不具備那些能引出其他解釋的特殊條件。

 

普林斯頓大學的 Joshua Winn 說:「這些新的觀測結果或能為我們現有的星系形成理論帶來變革。」

 

目前的主流理論認為,星系內的行星由「核心吸積(core accretion)」過程形成,也就是通過散落在恆星附近的塵埃粒子的碰撞以及吸附先逐漸形成小的巖石塊,而隨著這些小巖石塊在進一步吸附周邊塵埃後逐步變大,它的引力也會逐漸增強,變的越來越容易吸附其周邊的塵埃顆粒,並最終在數百萬年後形成一顆行星

 

然而,根據上周在天體物理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就 ALMA 近期觀測結果所發表的10篇論文,HL Tau 系統內的這些「尚未被觀測到的行星」若真的存在,它們的形成時間則遠早於理論預期。

 

圖 | 新的觀測結果顯示,一些年輕恆星系統內的行星形成速度要遠高於現有理論的預期(圖源:S.ANDREWS, ET AL./ALMA (ESO/NAOJ/NRAO); S. DAGNELLO/NRAO/AUI/NSF)

現有理論認為軌道距恆星的遠近決定了行星形成的速度,離得越遠運動速度越慢,塵埃的聚集速度也就越慢,但新的觀測結果顯示,即使是年僅30萬歲的恆星系統內也存在著塵埃區域空隙,其中一些空隙與恆星本身相距甚遠,甚至超過了海王星到太陽的軌道距離。

 

雖然有一種理論認為由盤狀塵埃中的團塊和結構的不穩定性所造成的自身引力塌陷或能加速行星的形成,但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 Marco Tazzari 指出,新的觀測對象中幾乎沒有象徵結構不穩定的螺旋臂結構系統,Tazzari 說:「我們目前還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雖然對現有理論提出了新的問題,但新的觀測結果也緩解了此前威脅「核心吸積」模型的一個危機,證明了現實中直徑以釐米為單位的塵埃顆粒並不會因周圍氣體的阻力迅速落入恆星,盤狀塵埃會持續存在直至行星形成。Tazzari 說:「高密度塵埃環或能捕獲周圍塵埃,阻止塵埃向恆星靠近,使這些形成行星的原料得以保存。」

 

劍橋大學的 Roman Rafikov 說:「目前,所有對觀測所發現的新問題所提出的解釋都建立在『存在未被觀測到的行星』的基礎上,但系統內雪線上的壓力變化或能使氣體被凍結在塵埃顆粒上,而系統內的磁場也有可能會使帶電塵埃粒子聚在一起,我們所觀測到的也可能是多種機理共同作用的結果,但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對這些年輕恆星系統進行進一步的觀測。」

 

ALMA 和其他一些射電望遠鏡陣列具備有效觀測系統盤狀塵埃中佔其總質量99%的氣體的能力,比如觀察氣體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空隙,並以此幫助天體物理學家進一步了解氣體與塵埃間的相互作用。

 

Tazzari 說:「此次 ALMA 的觀測結果無疑將會為星系的形成理論帶來變革,行星的形成或會因此從理論領域正式變為一個獨立的觀測領域。」

-End-

參考: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2/planets-probably-lurk-gaps-these-stellar-disks-how-did-they-form-so-fast

在科技發展越來越超乎普通人想像的年代,我們迫切地需要一場巔峰對話來總結過去,指引未來。2019 年 1 月 19 - 21 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超過 30 位全球科技「掌舵人」將親臨北京,為你展開前沿技術的壯麗藍圖,為你解讀技術背後的未來價值!

點擊上圖小程序,參與全球新興科技峰會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的一個異常「空間發現」提出了質疑理論
    據一部紀錄片透露,上世紀70年代,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在星系中發現了一種「異常現象」,此後艾薩克·牛頓的理論受到了密切關注。他的工作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鋪平了道路,他提出,由於宇宙中的引力曲線,行星離太陽越遠,它轉得越慢。 但是,一位70年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幾乎對過去300年所教授的一切都提出了質疑,當時遙遠星系中的恆星以恆定的速度運動,為什麼天體物理學家相信宇宙中存在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物質呢?
  • 「萬物理論」是什麼?這個宇宙的終極答案
    「在我看來,現在這些對所謂萬物統一理論的追尋,必將一無所獲,」法國馬賽理論物理中心的理論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如此斷言。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物理學史專家黑爾格·克拉格(Helge Kragh)則道出了更基本的問題:即便我們真的發現了合適的萬物理論,而且我們的心智也足以理解它,誰又能斷言一切就走到盡頭了呢?他認為,「我們無法就某一理論是否是終極理論作出任何斷言。」
  • 太陽系內隱藏著一個黑洞?科學家最新理論:它就是「第九大行星」!
    其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持這個觀點的科學家認為:在海王星以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天體,其引力非常強大,擾亂了柯伊伯帶小天體的運行,導致它們的軌道出現詭異的現象。實際上,你想到的黑洞,可能是大質量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後坍縮形成的恆星級黑洞,或者是能夠統治一個巨大星系的超大質量黑洞。但實際上,宇宙中可能還有一些非常小的黑洞,比如原初黑洞。
  • 宇宙中質量最大的天體排名,人類的大腦已經不夠用了
    當涉及到宇宙學時,天體這個術語是一個鬆散的概念,因為宇宙中充滿了如此多的天體,如行星、恆星、黑洞和脈衝星。 然而,人們必須要問,任何受引力束縛的物質結構,是否被認為是一個天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必須把星雲、星系、星系團,和星系團的星系團也看做是物體。
  • 天體物理學家:揭示了史上最大的三維宇宙圖
    天體物理學家周一發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3D地圖,是對超過400萬個星系和超明亮、充滿能量的類星體進行分析的結果。通過廣泛的理論模型和對宇宙微波背景——新生宇宙的電磁輻射的觀察,大爆炸之後的嬰兒宇宙目前相對得到認知。對星系和距離測量的研究也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宇宙數十億年的膨脹。
  • 宇宙中奇怪的一對系外行星挑戰了公認的行星理論
    「研究表明,正如核星吸積理論所預測的那樣,圍繞著低質量恆星的行星主要是「超級地球」和海王星質量級行星。通過測量徑向速度,我們發現了一個圍繞著小型恆星GJ 3512的巨型行星。這顆巨型行星的質量是木星的0.46倍,對於如此小的主恆星來說算相當大的了。而且,科學家發現這顆行星有著奇怪的橢圓型軌道。
  • 九號行星可能根本不是一顆行星?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安瑪麗•馬迪根說:「外面肯定有更多更大的天體。」有一個主流理論認為:第九行星是一顆比地球重十倍的巨型行星,因此周圍較小行星才被推離了其應有的運行軌道,而數年來,人們一直在苦苦追尋這位太陽系的「黑暗君主索倫」。
  • 蟲洞理論:這才是《星際穿越》真正的科學養分
    空間不是空空的嗎,怎樣去撕破,挖孔?實難想像。但相對論早就告訴我們,引力能彎曲空間。桑恩說,空間的裂口處,時空會出現陡峭的勢態,就如黑洞中心的那種情況。但他承認,由於沒有一個成熟的量子引力理論,對這個問題很難深入討論下去。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宇宙中的例外,為什麼有的行星會逆行?
    現在,人們已有很多理論解釋天體的逆行和反常了。一種看法是,行星和衛星在它們的物質盤中形成時的狀況是很混亂的,相對較小的團塊和碎片四處亂飛。因此,一個雙星系統與海王星相遇是有可能的。 阿格諾在解釋了海王星的奇特軌道後說:「當三個天體的重力遭遇到一起時,逆行的行星也完全有可能像這樣產生。」 逆行「熱木星」挑戰傳統理論 有關行星的逆行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有可能是另外一個行星系統的恆星造成的。假若它靠得太近,就有可能改變行星運行的方向。
  • 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和更大的天體結構怎麼轉?
    其實從月亮到地球再到太陽,它們並不是圍繞著某個天體在轉,而是圍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旋轉,知道了這一點,就知道更大天體結構旋轉的秘密了。所有的天體都是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運動。所謂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都是由於月亮、地球、太陽之間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運動狀態。
  • 什麼理論解釋了地球為何繞其軸自轉:慣性旋轉、磁場和太陽能
    是什麼力量能夠使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產生旋轉運動?長期以來,天體物理學家和其他空間研究人員都一直在這些領域尋找答案。儘管如此,但在現代世界中,科學家們仍考慮了三種基本理論來解釋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自轉。1.慣性旋轉根據一些天體物理學家的說法,在它形成之初,未來的地球就旋轉著。一段時間之後,它繼續做慣性運動。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我們在這裡簡要介紹飛馬座51b的發現歷史, 以及此發現激起的行星形成理論和行星探測領域的變革.一顆如此靠近其宿主恆星的類木巨行星的存在與當時盛行的行星形成理論相矛盾, 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異常現象. 傳統的行星形成理論認為, 要形成大質量的巨行星, 需要低溫的氣體和塵埃, 因此巨行星理應在恆星系統的「雪線」(snow line)之外形成.這裡的「雪線」是指原行星盤上易揮發物質(如水)的揮發交界面.
  •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影片《萬物理論》講述他的一生!
    霍金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ALS患者,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霍金繼承認外星人的存在後,又發表一個驚人論述:他聲稱帶著人類飛入未來的時光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所需條件包括太空中的蟲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
  • 盤點宇宙8種最奇怪天體,其中一種你可能沒見過,還會放「屁」?
    ,這裡有8種科學家們聞所未聞的天體怪像。  可是有這麼一個星系,就完全沒有暗物質,這讓科學家們摸不著頭腦。  NGC1052-DF2。1976年就被科學家發現,讓科學家們開始懷疑起了暗物質理論是否正確。  4. Hyperion(土衛七)
  • 理論物理學家因攀巖意外離世:他詮釋了最深邃的量子引力理論
    這一領域對數學的要求極高,所以成為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塔頂,很少有人能弄懂弦論的全部數學。弦論的物理思想則博大精深,以威騰為代表的弦論學家已經把弦論發展到了10維時空,這遠遠超出了一般物理學中4維時空的範疇。 到了 1997 年,弦論大革命爆發了。年輕的阿根廷物理學家馬爾達西納提出了AdS/CFT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