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奇怪的一對系外行星挑戰了公認的行星理論

2020-11-19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研究表明,正如核星吸積理論所預測的那樣,圍繞著低質量恆星的行星主要是「超級地球」和海王星質量級行星。通過測量徑向速度,我們發現了一個圍繞著小型恆星GJ 3512的巨型行星。這顆巨型行星的質量是木星的0.46倍,對於如此小的主恆星來說算相當大的了。而且,科學家發現這顆行星有著奇怪的橢圓型軌道。動力學模型表示,這顆行星的高偏心率最有可能是由於行星與行星的相互作用。我們用計算機生成模擬的模型,以證明GJ 3512行星系對公認的行星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並且GJ 3512行星系對行星的吸積和遷移速率施加了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吸積盤不穩定理論能更好地解釋這類特殊系統中的行星是如此形成的。」

一個不太可能的組合——小型紅矮星和氣態巨行星——迫使著科學家們重新思考行星如何形成,以及宇宙中是否存在其它圍繞微小恆星運轉的巨型行星。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天文學家觀察到一個罕見的現象:一顆類木行星圍繞一顆質量不算大的主恆星運行。 這顆恆星是紅矮星GJ 3512,距地球約30光年,其質量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然而,圍繞著它運行的行星GJ 3512b的質量幾乎達到木星的一半,且公轉周期為204天。

(圖解:左-行星GJ 3512b,右-恆星Gj 3512;圖源:BBC)

迄今為止,在宇宙中發現的4000顆系外行星中,只有約10%的系外行星圍繞著紅矮星運行。紅矮星是最常見的恆星,通常小於60%太陽質量。但由於紅矮星微小昏暗,我們很難在廣闊的夜空中看見它們。

(圖解:紅矮星;圖源:NASA)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這顆恆星與其它紅矮星不同:其運動速度極快,暗示著它附近有一個大質量天體。胡安·卡洛斯·摩拉裡斯(IEEC的天文學家、研究的主要作者)回憶道,當第一次發現紅矮星-氣態巨行星這個奇怪的組合時,他們還以為這是一個雙星系統,因為行星系正釋放出強烈信號。「我們非常驚訝,」莫拉利斯對《Inverse》說道,「這類行星很罕見,理論上低質量的恆星通常只擁有小型行星,類似於地球或小型海王星。」

(圖解:從左至右,第三顆行星為地球,第八顆行星為海王星;圖源:wiki)

紅矮星GJ 3512和行星GJ 3512b的存在,挑戰了現有的行星形成模型。被公認的「核心吸積理論」認為,在引力作用下,小顆粒會聚集形成大顆粒,大顆粒聚集形成更大的顆粒,當質量足夠大時,一顆行星就形成了。核心吸積理論雖然能夠很好地解釋類地行星的形成,但在解釋氣態行星的形成時就顯得牽強。按照核心吸積理論,氣態行星形成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這比早期太陽系所能夠提供氣體原料的時間要長得多。

(圖解:核心吸積理論示意圖;圖源:Nature)

至今,科學家們還在繼續研究其它系外行星,以確定更符合真實情況的理論。他們認為,新發現的系外行星GJ 5312b可能是原行星盤破裂成團塊時形成的。「這些團塊不斷變大,直到形成行星,」莫拉利斯說,「根據這個假設,行星形成的過程會很快,而且能夠有大型行星形成。」

(圖解:吸積盤不穩定理論示意圖;圖源:Nature)

圍繞著這顆極小恆星的不僅有行星GJ 5312b,天文學家們還發現了這個不尋常體系中第二顆行星的跡象,這顆行星的質量是海王星的3至4倍。莫拉利斯說:「為了明確第二顆行星特徵並找尋更多信號,我們會繼續觀察這個行星系統。」除此之外,這個科研團隊還對近300個矮星進行測繪,希望能夠發現更多類似的紅矮星-氣態巨行星系統。

(圖解:GJ 3516b的公轉軌道;圖源:Science)

作者: Passant Rabie

FY:Gogo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1 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的發現 1995年10月6日, Mayor和Queloz[1]在Nature雜誌發表論文, 宣告了飛馬座51b的發現, 改變了人類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認識, 讓人類初步認識到地球和太陽系在宇宙中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並因此被授予了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參考消息網12月20日報導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
  • 宇宙中的例外,為什麼有的行星會逆行?
    由於太陽和行星都由同一個行星盤中的物質所組成,而這些物質又原本都向著同一個方向旋轉,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它們自然而然地存在於同一個平面上,且行星公轉的方向和太陽自轉的方向一致。人們認為,這一原則適用於所有的行星系統中。當一顆天體的公轉方向和其主星的自轉方向一致時,我們便稱為順行,反之則稱為逆行,還有介於二者之間的情況,它們和逆行一起都被認為是宇宙中的例外。
  • 從系外行星檢測到無線電輻射
    隱形發光在宇宙中尋找行星非常困難。儘管有這樣的事實,我還是要這樣說:地球上空的兩顆行星明天將對齊,形成數百年來最明亮的物體之一。但是,儘管肉眼總是可以看到燦爛的木星和土星,但直到1846年,海王星才被直接觀測到,儘管它們位於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直到海王星出現150年後,我們才開始在太陽系外發現行星。
  • 獲得諾獎的系外行星研究:系外行星的今生來世
    一個人類孜孜以求的古老問題: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嗎?我們最終還是得依靠尋找太陽系之外的其他恆星周圍的行星來篩選可能的適應外星生物的星球。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圍繞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天文學家一直認為,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然而這些系外行星的普遍程度和具體性質則在當時是一個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類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 「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
  • 哈勃望遠鏡確定了奇異的系外行星與遙遠的軌道
    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被懷疑的第九大行星也會位於柯伊伯帶之外的一個類似的奇怪軌道上。儘管對第九大行星的搜尋仍在繼續,但這顆系外行星的發現證明了這種奇怪的軌道是可能存在的。「與我們的太陽系相比,這個系統可能是獨一無二的,」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阮明治(Meiji Nguyen)解釋說。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網站,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們首次發現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宜居帶中的系外行星。所謂系外行星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而宜居帶則是指恆星周圍距離適中的位置,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行星的溫度能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從而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其地表。
  • 宇宙新快訊!地球的「柔雨」和系外行星的「鐵雨」更喜歡哪一個?
    在浩瀚的宇宙仍有許多有待了解的東西,就比如這期講的系外行星的「奇異性質」。系外行星WASP-76b的表面溫度4350華氏度(2400攝氏度),足以蒸發金屬。其表面溫度,就可以將鐵化為鐵水,甚至下「鐵雨」。
  • 關於系外行星宜居性探討
    然而這種更加精確的方法目前並無法被應用到距離遙遠的系外類地行星上去,由於距離太過遙遠,我們無法了解那些系外行星上是否存在雲層或溫室氣體,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這些行星是否擁有大氣層!因此,至少在目前的階段,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斷言某顆系外行星是否就一定是符合這種「宜居」定義的。  什麼是系外行星?
  • 奇妙的多星系統,錯位的系外行星,太陽系外更精彩的星系!
    相比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十幾個具有系外行星的雙星軌道周期都少於四十天,該研究利用位於智利的ALM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和次毫米波陣)觀測到19個環繞雙星的行星盤軌道周期都較長。在環繞著年輕恆星的行星盤中,碎片慢慢結合形成行星。在雙星系統中,行星環被稱為環雙星行星盤。
  • 太陽系行星規模增加三倍!那些系外行星都是通過什麼方法被發現?
    太陽系行星規模增加三倍!那些系外行星都是通過什麼方法被發現?在美國航天局標誌性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射10年後,候選外行星Koi(克卜勒的目標)4.01被確認為10年來發現的第一顆外行星。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很難找到這樣的行星圍繞著這些「進化」的恆星運行。一種可能是這顆熾熱的木星最終可能會成為它們的主恆星。但是新的發現有不同的發現,這表明這種「死亡事件」的時間跨度和預期是非常不同的,這增加了研究的神秘性。
  • 天文學家檢測到或由系外行星發出的射電信號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Botes)的射電脈衝串。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在這幅牧夫座τ b系統的藝術效果圖中,線條代表看不見的磁場,它保護這顆熾熱的星球不受太陽風的影響。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LOFAR),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Tau Botis)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
  • 地面望遠鏡首次拍到系外行星 質量為木星8倍
    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的首張照片 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加拿大天文學家表示,在太陽系外發現的一顆行星已被正式確認為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同時,它也是迄今由地面望遠鏡直接拍到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輻射信號,距地球約51光年
    宇宙浩渺無垠,要探測到外星人無線電信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多年以來,許多天文學家和科學家還是孜孜不倦地探測那些可能是系外智慧文明發射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或將有助於我們發現系外智慧文明所在的具體星球。
  • 20個奇葩行星,去了基本活不過1分鐘,敢挑戰嗎?
    原來它的重力非常強大,從而可以將行星大氣中的微量水蒸氣保持在固體冰的形態。,因為它在一個有超過10萬顆恆星的擁擠地帶裡,圍繞一對特殊的能量耗盡的恆星運行。Tres-2b:比煤炭更黑在2011年被確定為已知最黑的系外行星,反射不到1%的光(比煤炭還低)。
  • 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直接成像法,則通過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技術,直接探測行星信號,從而真正地「看到」行星,並研究行星的大氣中是否存在生命特徵信號。這是未來確認「地球2」的關鍵。但是,該技術難度極大,目前利用該方法發現的行星只有40多顆。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在技術上非常具有挑戰性。」
  • 美國啟動系外行星勘測項目,尋找外星生命
    因為地球作為一顆處於恆星宜居帶中的行星,孕育著生命,所以,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的首要目標,也都放在與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身上。不過,因為行星本身不發光,無法直接觀測到,所以,科學家們只能藉助恆星,來尋找處於它周圍軌道上的行星,雖然目前一些恆星周圍我們只發現了1-2顆行星,但是真實數量或遠比我們想像得多。
  • 未來的我們或許可以移民到系外行星上
    太陽系外行星(系外行星)是指在太陽系外的軌道行星。1995年10月6日,科學家們宣布在一顆類日恆星周圍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自此之後,天文學家已經以非常快的速度發現了更多的系外行星。目前已知系外行星名單包含了500多個新世界!
  • 最怪異系外行星:哥斯拉地球和「火山地獄」
    最大的系外行星:TrES-4是迄今發現最大的系外行星,也是最怪異的系外行星之一,從理論上講,它不應當存在。這顆行星的體積是木星的1.7倍,它的密度非常低,距離地球1400光年,環繞主恆星運行一周僅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