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電影除了具有像球類、田徑、體操、舞蹈,賽車等多種體育項目外,其故事都能跟愛情、親情、友情,生活,人性相互結合,我想都帶給影迷勵志、熱血、溫馨、歡樂的不同感受。
烈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 (1981英國)
1981 年英國片《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描述傳奇賽跑運動員埃裡克·利德爾 (Eric Liddell) 真人真事,叫好叫座,贏得最佳電影,最佳原著劇本,最佳音樂,最佳服裝設計等四項奧斯卡金像獎,成為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Eric Liddell 是英國蘇格蘭健將,參加1924年巴黎奧運會時,最擅長一百米短跑。但初賽排在星期日,他身為虔誠基督教徒,星期日是安息禮拜日,因而放棄參賽。然而仍在四百米比賽勇奪金牌,刷新世界紀錄。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另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二人同為基督徒,讓我們開始相信確實有一種東西,可以超越民族,種族,國家,對手,敵人,和自己。

讓我們再聽聽電影《烈火戰車》的主題配樂Chariots of Fire,Chariots of Fire幾乎與勵志音樂劃上等號,多年來用於與運動有關的活動、電影、電視或廣告配樂多不勝數。這首音樂由希臘作曲家Vangelis 創作。當年的電影配樂主要以傳統的交響樂為主,但Vangelis 匠心獨運,採用電子音樂撰寫此曲,更為他帶來第5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殊榮。30多年來Chariots of Fire經常與奧運會扯上關係。BBC轉播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及1988年漢城奧運會,都採用它作為節目的主題音樂。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進行前,大會也播放了這首歌。2012年,以數碼技術修復的《烈火戰車》在倫敦重映,以這部激勵人心的不朽電影迎接即將開幕的倫敦奧運會,大會更將電影主題曲Chariots of Fire選為頒獎音樂。蘋果公司於1984年推出第一代Macintosh 個人電腦,當教主賈伯斯在產品發布會上啟動Macintosh 電腦時,現場也徐徐播出這首音樂,惹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呼。
影片的主人公埃裡克·利德爾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出生於中國天津,直到5歲以後才回到英國。在獲得奧運金牌後兩年,利德爾大學畢業了,他參加完最後一次賽跑,就回應神的呼召,參加了另一場更偉大的賽跑,那是沒有掌聲,沒有觀眾,沒有令人注目羨慕的榮譽,但在永生神的國度卻有永恆價值的賽跑。他在1925年飄洋過海,來到了中國。他到天津傳福音,1934年他與一位來自加拿大的佛羅倫絲小姐結婚。那時,日本侵華戰爭已如火如荼,為中國歷史最動蕩的歲月。為怕妻兒受戰火牽連,在1940年,他主張腹大便便的妻子帶同兩個女兒離開中國回加拿大,自己仍留在中國。在回加不久,佛羅倫絲產下了他們的第三個女兒。
後珍珠港事變,日軍把所有的傳教士全遣送到山東集中營。利德爾在集中營十八個月,生活非常艱苦。他雖與妻兒分離,沒有機會看見他的第三個女兒,而且疾病纏身,還常有極度疼痛的頭痛,但他從來不訴苦,「笑口常開」是他最喜歡講的中國詞彙,他幫忙照顧營裡的病者和老年人,把自己所擅長的數學和化學知識憑記憶寫成書本,教導年輕營友。在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前幾個月,利德爾因患腦瘤在集中營去世,享年四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