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妖精,吃俺老孫一棒!」實驗室裡傳來師生們朗朗的笑聲。學生們正在給大家展示一個特別的舞蹈劇,場面十分熱鬧。可是劇中這些特別的演員不是人而是機器人。這是我校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千承輝老師指導團隊編排的10分鐘機器人舞蹈劇《三打白骨精》的現場,也是我校今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機器人項目之一。
機器人,這個讓我們新奇中帶著激動、遙遠又感神秘的新領域,如今走進了我們大學生的身邊。記者滿懷興趣初窺門路,欣喜之餘,卻了解到指導項目的老師們鮮為人知的故事。
《三打白骨精》是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重點成果之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從2007年就開始了,共分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大類。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6年,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潮流興起,兄弟院校師生已經捷足先登。雖然我校機器人研究方面相比之下經驗技術稍顯薄弱。但是,仍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機器人項目的研究。開闢創新之路可謂艱難,但對於無畏的吉大人來說正是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趙宏偉老師帶領學校機器人項目組成員參觀了校外的創新基地,讓同學們親眼觀看、親手操作機器人和無人機。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崔玉鑫老師將項目細化,分成5個小組安排各組學生分別召開了師生見面會,並對學生的困惑和疑問進行了講解。
應用技術學院唐傑、程麗麗老師帶領指導的學生們共同完成了一系列調試工作,包括實驗室新購置的自動實驗臺的安裝調試、實驗室新購置綜合實驗臺組裝調試、「Robot」機器人安裝調試、博創機器人安裝調試等,同時還與博輝機器人合作參與了導購服務機器人的方案論證,與迪思科技公司合作3D列印與青少年教育項目的討論。
機器人的研究往往會涉及到多個學科交叉、融合。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對參與機器人項目的27名同學開設了機器人專項實踐培訓。在黨委副書記邱增凱老師、團委書記張昊宇老師的組織安排下,學生們集體入住朝陽校區,千承輝、凌振寶、王應吉、周志堅等教授作為指導教師,始終陪伴在學生們身邊。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對機器人的理論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老師們還邀請了數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及校外的專業工程師來給同學們做講座,為實現多學科交叉完成項目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自由度機械手》是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杜巧玲老師正在帶領學生進行的機器人項目。這種機械手是仿照人手的形狀製作,設計有兩種尺寸,大的比成年人的手還要大,小的如四、五歲孩子的小手。機械手十分靈活,能夠模擬人手來做抓住水杯、數數等一些動作。杜巧玲老師帶領的學生都是電路與系統專業的,但是,在研究機械手會涉及很多仿生學的內容,他們就從學習仿生學開始,先了解人手的肌理、動作安排、延展方向,然後再開放程序,控制機械手的動作,測試靈活性,要以人手的狀態來一點點調試機械手的延展方向。
很多老師們把帶學生做「大創」看作是永久做的、正常教學的項目。樂於奉獻,從不抱怨。
通信工程學院的康冰老師指導過包括《基於迷宮搜索的電腦鼠設計》、《六足機器人設計》等在內的多項機器人創新訓練項目。比賽周期中,康老師和學生們往往都是最辛苦的,結題前近1個月,他每天「釘」在實驗室中,無論是吃飯還是休息,直到拿出成果。
康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是幸運的,前幾年他帶領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時,項目名額和資金都很緊張,現在國家和學校的支持力度都很大,作為老師,更要和學生一起努力做好手中的每一個項目。
林智遠是我校自動化專業大四的學生,他在康冰老師的指導下參加過多次「大創」項目的創新訓練。他最敬佩的就是康老師在方向性上的指導。他曾經做過的「點滴報警」項目獲得了國家級第三名。林同學和組員們確定研究方向,討論具體方案後再跟康老師討論,基本上就能知道做到什麼程度,是否適合去做。
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的凌振寶老師是我校最早帶領學生進行創新訓練項目的指導教師之一。過去10年中,只要他在學校,就會帶領學生走向「大創」的第一線。凌老師十分親和,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本科生理論基礎不夠紮實,專業知識不夠深入,他會建議學生從小項目入手。凌老師的指導總是能給學生一些靈感和創新。
凌老師認為,每一個「大創」的項目都應該依託於應用的背景和場合,研究不應該脫離現實和背景。創新訓練重在過程,有些實驗做不出結果,把原因分析透了,可能比做出結果得到的收穫還大。研究,就是要探索一些未知的東西。
在凌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積極投身於創新訓練,也有一些課本之外的收穫。對於學生們的創新成果,能夠進行成果轉化、有所收益的,凌老師會積極幫學生們聯繫,想方設法把錢打給學生。對於學生來說,「大創」成果的意義遠遠大於從中獲取的金錢報酬。
吉林大學「大創」現在剛好走過10個年頭。
2008年「大創」的結題數只有34項,參與「大創」的人數為788人;
2016年1261項,參與學生數為5139人,指導教師達1065人。
隨著參與立項項目的增加,參與的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現了由精英式的教育轉變成「創新計劃人人行」,人人參與、人人提高。在這些成績的背後,是許許多多領路人帶領學生們求索奮進、努力付出得到的。
當談到家庭時,老師們幾乎都感到會有些歉意。凌振寶老師自嘲自己是個不合格的丈夫,家中的事務幾乎不插手。每天不是在教室上課,就是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們做實驗,已經很久沒有過一周以上的假期了,即使在過年期間,也只是從臘月二十八休到初三,初四又回到了實驗室。
因為寒假時的機器人專項培訓,杜巧玲老師一直處於學校、家裡兩邊跑的狀態。家裡孩子還小,只能讓小孩自己在家,或者帶著孩子到實驗室指導學生。
指導業績突出的千承輝老師甚至笑著拒絕採訪,他把功勞都「推」在同事身上。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大學生大踏步地走在創新創業訓練之路,都是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科研路上的老師們辛勤的付出。
科研創新的路上,有你有我,師生並肩前行!
★點擊關注 歡迎轉載★
本文記者|校報研究生記者 徐灝 楊明娟 記者 曉蔚
執行編輯|梁煥然
出品單位|宣傳部-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投稿方式|jlunewsnet@163.com